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良性通縮對經濟有利無害

不少經濟學家相繼向美國國民發出警告,指「通縮」此頭幽靈正悄然入侵美國,而價格下跌、邊際利潤萎縮、失業率上升,以及悲觀氣氛籠罩等現象,正好是通縮浮現的先兆。本月初國際結算銀行更指出,大型經濟體系若未能及時制止通縮蔓延,1930年代的大蕭條不難重演。夠危言聳聽了吧!
與膽固醇一樣,通縮亦有好壞之分。惡性通縮是由需求面引起,病源是需求萎縮,導致消費者支出和企業投資趨降,最終令衰退重臨、失業率急升。事實上,需求面通縮的遺害比需求面通脹超出不止百倍。相反,良性通縮通常出現在供應面方面──由於供應增加,促使價格下降,然後是生產成本亦因生產力的提升而滑落。上述的通縮正好是美國現時得以享受的種類。此類通縮可以刺激需求、容許利潤增加、促進經濟增長和出口,最終工資亦水漲船高,其成效更勝聖誕老人大派禮物。
較令人惋惜的是通縮與膽固醇一樣,很難把好的與壞的清楚劃分,因為通縮的源頭究竟是來自供應面還是需求面,甚難界定。不過,我們仍大致可以把日本通縮歸咎於需求面,而美國的通縮則納入良性供應面。原因?只要看看兩地的生產力,便會徹然大悟。

良性惡性看生產力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歷過的衰退不下十次,每次所錄得的生產力增長不是零便是負數,但在最近一次衰退(即2001至2002年)中,生產力增長卻高達5%,較1998至99年的泡沫年代猶有過之,亦是過去50年首度在衰退期內錄得生產力上升。主要原因是美國公司在逆境中為了維持利潤而不斷削減成本,其努力亦終於得到回報。
當然有人會質疑,如果通縮屬於良性,為何失業率會飆升至6.4%的多年新高?答案很簡單,又是生產力作祟──現時可以用較少的人手生產更多的貨品。
無疑,生產力上升的代價是所需人手減少,但長遠而言則會創造更多的職位,與生產力呆滯令職位只減不增的情況有別。以德國為例,工資比美日平均高出約15%,但生產力卻遠遜,結果是失業率高達9.4%,而生產線亦不斷轉移至國外,現時已處於危險的警戒線。
日本自98年5月開始,每一個月均錄得通縮,只有一個月例外,而美國自1955年至今,物價未曾下跌,過去40年的通脹年率更未曾少於1%,故此,普羅美國人並不相信他們會陷入長時期的通縮漩渦中,但日本人則對物價下跌習以為常。自從89至90年股市及樓市泡沫相繼爆破後,日本金融業堆積了大量壞帳,但日本政府一直下不了決心收拾此個爛攤子,以致經濟復甦遙遙無期。日本國民看不透經濟前景,自然選擇積榖防飢,不肯胡亂花費。無論日本政府和央行推出多少振興經濟方案、向市場注入多少資金,日本國民仍然不為所動。縱使日本銀行已把息率降至零厘,仍無法推動國民消費,因為在通縮下,同一樣貨品在明年可能便宜了2%,間接向儲蓄者支付了利息。

整頓金融猶如拔牙
假如經濟泡沫爆破是發生在美國,相信銀行壞帳必然會很快便被清除,大家洗牌後重新開始,有融資需要的企業可以得到所需的信貸,又豈會像日本般拖拖拉拉?在日本,有前景的新企業根本難以融資,因為銀行把所有額度都給予瀕臨破產的企業,以讓它們苟延殘喘,目的是避免大幅撇帳。但此種做法只是自欺欺人,因為撇帳過程猶如拔牙,若夠果斷的話,痛苦的時間只會很短,反而猶豫不決則蛀牙永遠附身,痛苦亦會揮之不去。
美國擁有持續上升的生產力,歐日沒有,故美國經濟正在穩步復甦,歐日則原地踏步。由此看來,美國的通縮是良性的,歐日的通縮則是惡性的。因此,我們不妨為美國擁有供應面通縮而舉杯慶祝,因為通縮幅度愈大,對社會愈有好處。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