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流產

流產(miscarriage),又稱自然流產(spontaneous abortion 或 pregnancy loss),俗稱小產。是指胚胎或胎兒發育到可在子宮外獨立生存之前的自然死亡[1][4]。有些以孕期20週為界,之前的胎兒死亡稱為流產,之後的則稱為死產[13]。流產最常見症狀是陰道出血有或沒有伴隨疼痛[1]。在這之後可能感到悲傷、焦慮、以及罪惡感[3][14]。組織與血塊狀物質也可能從陰道流出[15]。當婦女一直持續發生流產時,就算是不孕症[16]。若只是陰道輕微出血,但胎兒繼續成長,則稱為先兆流產(threatened abortion)[17]或作小產[18]。

流產的危險因子包括高齡、流產史、接觸香菸、肥胖、糖尿病、甲狀腺疾病、使用藥物、毒品或酒精等等[7][8] 。大約80%的流產發生在懷孕的前12週(前三個月,又稱第一期)[1] 。大約半數的個案具有染色體變異[5][1]。流產診斷可以檢查子宮頸的開合、血中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濃度和超音波檢查[10]。會產生類似症狀的其他疾病包括異位妊娠和著床出血[1]。

良好的產前護理與完善的產前檢查可能預防流產發生[11]。避免使用藥物及酒精、預防感染性疾病、避免輻射曝露可能會減少流產的風險[11]。流產後的七至十四天通常無須特別的治療[8][12]。多數流產無需人為介入就會完成[8]。有時會使用藥物米索前列醇或真空抽吸術協助剩餘妊娠組織的排出[12][19]。血型是Rh陰性的婦女可能需要使用Rho(D) 免疫球蛋白[8]。止痛藥可能會有益於疼痛控制[12]。情感支持也有助於負面情緒的控制[12]。

流產是妊娠早期最常見的併發症[20]。在已知自己懷孕的婦女中,流產率約為10-20%,而所有受孕後流產的比率約為30-50%[1][7]。流產風險與孕婦年齡有關,小於35歲大約有10%,超過40歲則約有45%[1];風險在30歲左右之後開始增加[7]。約有5%的婦女有連續兩次流產的經驗[21]。有些人建議與經歷流產者討論時,不要使用墮胎一辭,以減少其痛苦[22]。
症狀及體徵
流產的表現包括陰道小量出血、腹痛、絞痛和羊水、血塊及組織由陰道排出[23][24][25]。出血可能是流產的症狀,但是許多女性在懷孕初期出血並不會流產[26]。懷孕期間出血稱為先兆流產。在懷孕期間因出血,尋求治療的人中,約有一半會流產[27]。超音波檢查,或連續測量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可能可以診斷流產。

風險因子
更多資訊:流產風險
流產可能源自多種原因,且並非所有原因都能找到。增加流產可能性的因素稱為風險因子,但它們並不一定必然導致流產。多達70種情況[1][5][28][29][30][31]、感染[32][33][34]、醫療處置[35][36]、生活方式[7][8][37][32][38]、職業暴露[11][39][40]、化學暴露[40]和輪班工作與流產風險增加有關[41]。其它風險因子還包括內分泌系統、遺傳學、子宮構造或激素的異常、生殖道感染和自體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組織排斥反應[42]。
孕期
第一孕期
懷孕第一期流產時發現的染色體異常
說明        佔總數比率
正常        45–55%
染色體三倍體症        22–32%
X 染色體單體 (45, X)        5–20%
三倍體        6–8%
染色體結構異常        2%
雙重的或三重的三染色體        0.7-2.0%[43]
染色體易位        不明[44]
多數臨床上明顯的流產(在各種研究中占了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發生在第一孕期,也就是懷孕的前三個月[1][32][45][46]。所有受精卵中約有30-40%會流產,通常在還不知道懷孕前就發生了[1]。一般胚胎在被排出前就已死亡;出血至底蛻膜(decidua basalis)內和組織壞死會引起子宮收縮,將妊娠組織排出[46]。早期流產可能是因為胎盤或其他胚胎組織的發育異常。在某些情況下,不會形成胚胎,且仍其它組織形成。被稱為萎縮性胚囊或萎縮卵(blighted ovum)[47][48][43],在台灣俗稱「空包蛋」或「空包彈」。

受精卵最可能在受孕後第8-10天成功在子宮內著床。如果受精卵在第10天仍未著床,成功著床的機率將隨時間增加到遞減[49]。

化學妊娠是指檢驗陽性而發現的懷孕,但在下一個預期生理週期之前或前後因流產而告終[50]。

在懷孕前13週內流產的胚胎,超過一半具有染色體異常。半數的胚胎流產(佔所有流產的25%)具有非整倍體(染色體數目異常)[51]。流產中常見的染色體異常包括染色體三倍體症(22–32%)、X 染色體單體(5–20%)、三倍體(6–8%)、同源多倍體(2–4%)或其他染色體結構異常(2%)。年齡較大的父母更容易發生基因的問題;這可能是在年長婦女流產率較高的原因[52]。

沒有證據支援在第一孕期使用黃體酮可以降低流產風險,而黃體期孕酮缺乏不一定是造成流產的因素[53][已過時][54]。

第二孕期和第三孕期
第二孕期流產可能由母親因素造成,如:子宮畸形、子宮內的發育(肌瘤)或子宮頸的問題。這些狀況也可能導致早產。與第一孕期流產不同,第二孕期流產較少由遺傳基因異常;在三分之一的個案中發現染色體畸變。第三孕期感染會造成流產。

年齡
孕婦的年齡是重要的危險因素。流產率隨著年齡增長而持續增加;35歲後,流產率更是大幅上升[55]。35歲以下的,流產風險約為10%;但40歲以上者,風險約為45%[1]。在30歲左右,風險就會開始增加[7]。父親年齡增加也與流產風險增加有關[56]。

肥胖、飲食失調和咖啡因
肥胖不僅與流產有關;也可能導致不孕和其他懷孕相關的併發症。反覆流產也和肥胖有關。患有神經性暴食症與神經性厭食症的女性的流產風險可能更高。尚未發現營養缺乏會影響流產率,但妊娠劇吐有時會在流產前發生[39]。

咖啡因的攝取量與流產率成正比,至少在攝取量較高時是這樣的[32]。然而,這樣較高的比率僅在某些情況才有統計顯著差異。

補充維生素通常無法有效預防流產[57]。也未發現可以預防流產的傳統中藥治療[25]。

內分泌失調
甲狀腺疾病可能會影響妊娠結果。與此有關,碘缺乏與流產風險增加的關係密切[39]。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與流產風險增加有關[39]。糖尿病控制良好的婦女與沒有糖尿病的婦女,兩者的流產風險相同[58][59]。

食物中毒
食用被李斯特菌、弓形蟲(弓蟲症)和沙門氏菌污染的食物會增加流產的風險[32][16]。

羊膜穿刺術和絨毛取樣術
羊膜穿刺術和絨毛取樣術(CVS)是檢查胎兒的方法。將細針穿過腹部,進入子宮取得羊水樣本。絨毛膜絨毛取樣過程類似,但取樣的對象是組織而非羊水。在妊娠第二期進行這些程序與流產無關,但在第一孕期進行則與流產和胎兒出生缺陷有關[36]。侵入性產前診斷檢查(絨毛取樣術和羊膜穿刺術)很少引起流產(約1%)[35]。

手術
手術(包括減肥手術)對懷孕的影響仍不完全清楚。腹部和骨盆手術不是流產的危險因子。切除的卵巢腫瘤和囊腫並不會增加流產風險。但若將卵巢中的黃體移除,可能會導致維持妊娠所需的激素變化,進而增加流產的風險[60]。

藥物
曾使用抗抑鬱藥與自然流產間沒有顯著關聯[61]。在懷孕前預防性停用 SSRIs 並未明顯降低流產的風險[62]。一些現有數據顯示服用任何一種抗抑鬱藥的婦女,會些微增加流產的風險[63][64],然而在排除那些研究品質較差的研究後,流產風險在統計的差異顯著性也跟著下降[61][65]。

會增加流產風險的藥物包括:

類維生素A(retinoids)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如:布洛芬(ibuprofen)
米索前列醇(misoprostol)
氨甲蝶呤(methotrexate,MTX)[32]
他汀類藥物(statin)[66]
疫苗接種
尚未發現疫苗接種會引起流產[67]。活性疫苗(如:MMR)是可以穿過胎盤的活病毒,因此,理論上可以造成胎兒感染,並因此可能增加流產風險[68][69]。因此,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孕婦不要施打活性疫苗[70]。但是,目前仍無明確證據顯示接種活性疫苗會增加流產或胎兒異常的風險[69]。

一些活性疫苗包括: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水痘疫苗、某些類型的季節性流感疫苗及輪狀病毒疫苗[71][72]。

癌症治療
癌症治療期間,女性因接受放射線療法而暴露的遊離輻射總量會導致流產,也會影響生育力。以化學療法治療兒童癌症也會增加流產的風險[39]。

並發疾病
數種懷孕時的並發疾病可能會增加流產風險,包括:糖尿病、多囊卵巢症候群(PCOS)、甲狀腺機能低下症、某些傳染病和自體免疫疾病。PCOS 可能會增加流產風險[32]。兩個研究建議二甲雙胍(metformin)治療可顯著降低 PCOS 婦女的流產率[73][74],但這些研究的品質存疑[75]。懷孕中使用二甲雙胍,尚未被確實其安全性[76]。2007年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建議不要使用這個藥物來預防流產[75]。易栓症(thrombophilia)或凝血和出血異常曾被認為是流產的風險因子之一,但隨後受到質疑,目前仍未有定論[77]。嚴重的甲狀腺機能低下症會增加流產風險,但較輕的甲狀腺功能低下對流產率的影響則尚無定論。一種名為黃體期缺損(luteal phase defect,LPD)的情況是指子宮內膜無法為懷孕做好充分準備,因而使受精卵無法正常著床,並導致流產[78]。

生殖道黴漿菌(Mycoplasma genitalium)感染與早產和流產的風險增加有關[34]。

感染會增加流產的風險:風疹(德國麻疹)、巨細胞病毒、細菌性陰道病、HIV、衣原體(披衣菌感染)、淋病、梅毒和瘧疾[32]。

免疫狀態
自體免疫可能是反覆或晚期流產的原因。在自體免疫引發的流產,媽媽的免疫系統會攻擊成長中胎兒或中終正常的懷孕進程[9][79]。自體免疫疾病可能造成胚胎基因異常,進而導致流產[80]。例如,乳糜瀉會增加流產風險(勝算比)約 1.4 倍[30][31]。免疫功能失調可能導致抗磷脂症候群,它會影響持續妊娠的能力,造成婦女發生反覆流產[40]。約有 15% 的反覆流產與免疫有關[81]。患者若有抗甲狀腺自體抗體,流產風險(勝算比)會增加 3.73 倍,95% 信賴區間 1.8–7.6[82]。患有紅斑狼瘡也會增加流產風險[83]。

結構缺陷和創傷
經歷過三次或更多次反覆流產的婦女中 15% 有的解剖學上的結構缺陷,這些結構缺陷會使妊娠期無法完全進行到順利生產[84]。子宮結構會影響胎兒能否孕育到足月。解剖學上的結構變異很常見,且可能是先天[來源請求]。
某些婦女因宮頸機能不全,使子宮頸在整個懷孕期間無法保持閉合狀態[33][32]。它不會導致懷孕早期流產,但與第二孕期的流產風險增加有關。在懷孕後約 16-18 週發生早產後即可確診[84]。第二孕期發生的重大創傷可能會導致流產[31]。

吸菸
吸菸會增加流產風險[37][32]。不管是父母哪一方吸菸都會增加風險,但是懷孕婦女吸菸的增加的風險較高[38]。

孕吐
妊娠噁心和嘔吐(NVP 或孕吐)與風險降低有關。孕吐有多種可能原因,但目前仍無共識[85]。NVP 可能是一種防禦機制,防止母親攝入對胎兒有害的食物;依此推論,流產風險下降是發生 NVP 婦女選擇不同食物的預期結果[86]。

化學製品和職業暴露
化學製品和職業暴露可能會影響懷孕結果。因果關係幾乎永遠無法確立。可能增加流產風險的化學製品包括滴滴涕(DDT)、鉛、甲醛、 砷、苯和環氧乙烷。視頻顯示終端機和超音波對流產率沒有影響。在牙科診所,若沒有使用麻醉氣體清除設備的情況下使用一氧化二氮,流產風險會增加。在工作中會接觸到細胞毒性抗腫瘤化學療法藥劑的女性,流產風險會些微增加。從事美容師工作的流產風險並未增加[40]。

其他
酒精會增加流產風險[32]。黃體酮可能無法有效預防流產[87]。使用古柯鹼會增加流產率[37]。有些感染與流產有關,包括解尿支原體(Ureaplasma urealyticum)、黴漿菌(人黴漿菌,Mycoplasma hominis)、二型鏈球菌、愛滋病和梅毒。其它感染,如:披衣菌感染(Chlamydia trachomatis)、彎曲桿菌(Camphylobacter fetus)和弓形蟲(Toxoplasma gondii)則尚未發現與流產有關[46]。

診斷
若發生失血、疼痛或兩者同時發生,會進行經陰道超音波檢查。如果檢查中未發現正常的宮內妊娠組織,可以進行連續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血液檢查來排除可能會危及生命的異位妊娠[88][89]。

若出現低血壓、心跳過速和貧血,一定要排除異位妊娠[89]。

可透過產科超音波和檢查排出的組織來確認是否流產。在進行顯微病理檢查時,會尋找懷孕組織。顯微鏡下,懷孕組織包括絨毛膜絨毛、滋胚層細胞、胎兒部位組織和子宮內膜因懷孕而產生的變化。如果在一次以上的流產中發現染色體異常,建議父母雙方進行進一步的基因檢測[90]。

超音波標準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一篇基於美國放射科醫師超音波協會(SRU)共識會議的回顧文章建議超音波影像必需顯示以下情況時才能診斷流產[91]:
分類
先兆流產是指懷孕期間的任何出血,在未評估胚胎是否存活前。檢查時可能發現胎兒仍然存活,妊娠繼續進行而沒有其他問題[需要可靠醫學來源]。

無胚胎懷孕(又稱為「萎縮性胚囊」或「萎縮卵」,在台灣俗稱「空包蛋」或「空包彈」)是指胎囊發育正常,但胚台沒有發育或是在很早期就停止發育。大約佔所有流產的半數。其他所有的流產均歸類為胚胎流產,因為胚胎存在胎囊中。胚胎流產中的半數有非整倍體(染色體數目異常)的問題[46]。

不可避免性流產(英語:inevitable abortion)是指子宮頸已經擴張[93],但胎兒仍未被排出。這通常會發展到完全流產。胎兒可能有或是沒有心跳。

完全流產是指所有懷孕組織都被排出;懷孕組織包括滋胚層、絨毛膜絨毛、胚囊(妊娠囊)、卵黃囊和胎芽(胎極,fetal pole 或胚胎);或是妊娠後期會看到胎兒、臍帶、胎盤、羊水和羊膜囊。妊娠試驗陽性,但經陰道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內是空的,即符合未知位置妊娠的定義。因此,可能需要持續追蹤妊娠試驗,以確保沒有剩餘的妊娠,包括異位妊娠[來源請求]。

當某些受孕產物通過但子宮內有殘留時,會發生。然而,經陰道超聲檢查子宮壁之間距離的增加也可能只是子宮內膜厚度的增加和/或息肉的增加。使用都卜勒超聲檢查可以更好地確認子宮腔中是否存在明顯的受孕產物。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必須使用串行β-hCG測量等技術排除異位妊娠。

不完全流產是指受孕組織已排出,但子宮內有殘留組織[94]。 然而,經陰道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壁之間的距離增加,可能只是子宮內膜厚度增加和/或息肉(polyp)。以杜卜勒超音波檢查可能更易於確認子宮腔中是否有明顯的殘存受孕組織[95]。若不確定,必須連續測量 β-hCG 來排除異位妊娠[95]。

過期流產(英語:missed miscarriage)是指胚胎或胎兒已死亡,但流產還未發生。這也稱為延遲流產(英語:delayed miscarriage)、無聲流產(英語:silent miscarriage)或過期流產(英語:missed abortion)[96][97]。

當過期流產或不完全流產的組織被感染時稱為敗血性流產。感染可能散播(敗血病)且可能致命[46]。

反覆流產(英語:recurrent miscarriage 或 英語:recurrent pregnancy loss 縮寫 RPL 或習慣性流產)是發生多次連續性流產;用於診斷反覆流產的確切流產數,因不同定義而有所不同[46]。如果以流產結束的妊娠比例是 15%,且假設流產是獨立事件[98],則連續兩次流產的機率是 2.25%,而連續三次流產的機率是 0.34%。反覆流產的發生率為 1%[98]。發生過兩次流產的人中,絕大多數(85%)隨後會懷孕並正常順產[98]。

流產的身體症狀會因懷孕的時間長短而異,然而多數流產都會引起疼痛或絞痛。隨著懷孕時間增加,排出的血塊和妊娠組織會變大。 妊娠超過13週,胎盤滯留的風險較高[99]。
預防
有時可以透過減少風險因素來預防流產[11],包括良好的產前護理與完善的產前檢查,避免使用藥物及酒精、預防感染性疾病、避免 X 光或輻射曝露[11]。確定流產的原因可能有助於預防未來的流產,特別是反覆流產。個人通常幾乎無法預防流產發生[11]。懷孕前或懷孕期間,補充維生素對流產風險並未發現有任何影響[100]。

包括良好的產前護理與完善的產前檢查可能預防流產發生[11]。可能會減少流產的風險[11]。流產後的七至十四天通常無須特別的治療[8][12]。多數流產無需人為介入就會完成[8]。有時會使用藥物米索前列醇或真空抽吸術協助剩餘妊娠組織的排出[12][101]。血型是Rh陰性的婦女可能需要使用Rho(D) 免疫球蛋白[8]。止痛藥可能會有益於疼痛控制[12]。情感支持也有助於負面情緒的控制[12]。

無法調整的風險因素
透過評估以下狀態,可能強化後續懷孕並預防流產:

免疫狀態[9][79]
化學製品和職業暴露[40]
解剖結構缺陷[84][29]
並發疾病[77][34]
多囊卵巢症候群[102][103][104][105][75]
曾接受化學療法和放射線治療
藥物[31][61][62][63][64][65]
手術史[60]
內分泌疾病[39][106][已過時]
遺傳基因異常[28][29]
可調整的風險因素
保持健康體重和接受良好的產前護理可以減少流產風險[32]。透過避免以下各項,可降低某些風險因素到最小:

吸菸[37][38][32]
使用古柯鹼[37]
酒精[32]
營養不良
職業接觸會引起流產的藥物[40]
使用可能與流產有關的藥物[67][62][32]
藥物濫用[32]
防範流親的一些資料

避免吸收咖啡因, 因會使胎兒缺鈣不能造骨骼

碘缺乏, 胎兒不能成長.因此要多喝牛奶.
另外網上資料:
值得注意的是:牛奶雖好,但是不合適每個孕婦喝的。那麼,哪些孕媽媽不能喝牛奶呢?
1.孕期缺鐵性貧血嚴重的孕媽媽暫不建議喝牛奶,可以補充鐵劑或者吃紅肉補鐵;
2.腸胃功能不好,有乳糖不耐症的孕媽媽不建議喝牛奶,因為難以吸收;
3.對牛奶過敏的孕媽媽別喝牛奶,可以喝豆漿或者吃其他食物補充蛋白質和鈣;
4.孕期出現急性胰腺炎的孕媽媽不建議喝牛奶,因為有此症狀的孕媽媽體內胰脂酶水平下降,沒有辦法參與牛奶中乳脂的消化。這個時期的孕媽媽喝牛奶的話,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使胰腺的負擔加重,對病症的恢復不但沒有好處而且有阻礙作用。
如果不能喝牛奶,也要吃其它食物補充碘.

食用被李斯特菌、弓形蟲(弓蟲症)和沙門氏菌, 病毒和病菌感染,不要吃生的食物.

自體免疫可能是反覆或晚期流產的原因, 缺鋅自體免疫很易會攻擊自己. 要吸收鋅和維他命B雜.

資料說,妊娠噁心和嘔吐(NVP 或孕吐)與風險降低有關。孕吐有多種可能原因,但目前仍無共識。NVP 可能是一種防禦機制,防止母親攝入對胎兒有害的食物 -  
可能因為吸收鋅過量會感噁心和嘔吐, 因此能風險降低自體免疫流產風險,以及增強免疫力有效防範病毒和病菌感染.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