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政府入股私企

【美國疫情】特朗普擬推「國有化」支持政府入股上市公司
環球社會熱點 10:38 2020/03/20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繼續在美國蔓延,累計確診個案突破一萬宗。美國經濟因疫情而受到顛覆性影響,美國總統特朗普( Donald Trump)周四(19日)表示將支持政府在某些公司中入股。此舉使美國政府與私營企業之間的關係,將發生重大轉變,部分行業或會被國有化。


美國總統特朗普就他是否支持聯邦政府採取行動,收購某些公司的股權時稱:「我願意,我真的願意。我們將幫助航空業和遊輪業,可能會加上酒店業。」

白宮就是否真的在考慮,購買受疫情影響的公司股票時,並沒有立即做出回應。美國政府很少對上市公司進行投資,除非是為拯救陷入困境的公司和工作,而進行救助。


美國各行各業向政府的救助請求,包括以直接贈款、貸款、貸款擔保和稅收減免等形式,超過2萬億美元。但是,公司通常不歡迎政府擁有公司的股權,因為擔心公司會失去對業務的控制權。

在危機時期,美國政府收購公司股份並非沒有先例。布殊政府和奧巴馬政府曾向包括通用汽車和克萊斯勒在內的汽車行業,提供800億美元貸款,這些汽車公司現已由意大利飛雅特(FIAT)控制。

通用汽車曾在2009年破產,美國政府花費約500億美元,投資該汽車製造商,擁有61%股權、優先股和貸款。美國政府不再擁有該公司的股份。
美財長:聯邦政府擬入股美國能源企業


  原標題:美財長:聯邦政府擬入股美國能源企業來源: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訊)路透社4月25日報導,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表示,美國政府正在考慮入股美國能源企業,以幫助美國油氣行業度過疫情危機。

路透社報導截圖“美財長稱,美國考慮入股美國能源企業”路透社報導截圖“美財長稱,美國考慮入股美國能源企業”
  報導稱,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一場白宮活動對姆努欽表示,他希望幫助能源企業,並提議稱聯邦政府可以“為了國家提前買下能源”,也可以“提前買下機票”。

  對於特朗普的看法,姆努欽表示:“我們在考慮多種方案。”

  姆努欽談到,還可以通過“入股”的方式幫助需要的企業,稱:“方案有很多,這也可以是方案之一。”

  由於新冠疫情造成全球經濟放緩,石油行業需求暴跌、遭受重創。彭博新聞社4月18日曾報導稱,美國得克薩斯州原油買家在競價時已經報出了2美元/桶的超低價,與1個月前的價格天差地別。令人咋舌的原油價格讓德州的原油生產商開始擔憂,之後他們可能要倒貼才能將原油出手了。

  對於美國能源企業的現狀,特朗普表示:“能源企業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我們會予以扶持。和其他行業一樣,能源行業遭創嚴重,因為需求徹底疲軟,供應卻源源不斷。”

  此前,特朗普曾插手OPEC與俄羅斯等其它能源出口國之間的協商,達成減產協議。不過市場供應過剩的局面並沒有改善。

  特朗普鼓動姆努欽,建議先出手購買石油,用油的事以後再說。

  “美國時最大的石油消耗國。我們可以先以很棒的價格把油買下來,以後再用。這樣就能給他們(能源行業)注入他們需要的資金,我們也以很好的價錢為未來買了油。”特朗普表示。

  特朗普稱,俄羅斯和沙特可能會在石油市場供給過剩期間做出減產決定,並聲稱得克薩斯州、俄克拉荷馬州、北達科他州和加拿大都在減產。

  對於減產,特朗普現在的態度是:“目前這情況下,這(減產)是自然的。”

  報導指出,一直以來,特朗普都拒絕讓美國原油減產,同時卻又聲稱市場力量下“減產已經發生”。
中國 50 私企遭國資入股,40 年來前所未有困境
作者 中央社 | 發布日期 2018 年 10 月 22 日 9:30 | 分類 中國觀察 , 財經跟隨我們




中國股市狂跌,私企市值不斷蒸發,國資接盤變得更容易,9 月以來個案頻傳。統計顯示,至今至少有 50 家民營上市公司宣布獲國有資本入股。中國私企正陷入改革開放 40 年以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中股近來經歷一輪暴跌,一度創近 4 年新低,以股票質押貸款的上市公司面臨斷頭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國資頻頻出手「接盤」上市公司,已經成為近期中國資本市場的一大特色,這個現象自 9 月以來更加明顯。

根據香港南華早報、中媒每日經濟新聞,深圳市政府至少撥款人民幣 100 億元(約新台幣 452 億元)幫助出現流動性危機的私營上市企業,方式包括直接購買股票,或是貸款給他們。

自 7 月以 6 億元認購英飛拓 12.73% 股份以來,深圳市國資委已斥資近 22 億元取得 3 家上市公司股權,此外還與部分上市公司簽署協議,但收購價格或股份數量未定。

10 月 13 日,有消息指,深圳已設立專案工作小組,負責統籌協調化解上市公司控股股東股票質押風險。據了解,目前深圳「風險共濟」資金已經到位,政府出資的部分可能高達數百億,而首批「獲救」企業超過 20 家。

安徽長信科技近來股價暴跌 52%,就向安徽省國資委出售股權,根據公告,安徽省國資委下屬公司擬大比例戰略入股長信科技。

河南地方國資近幾個月也頻頻出手,受讓或計畫受讓的上市公司股權也達到 3 家。

至於福建省國資委 10 月對合力泰的大手筆收購格外引人注意,特別是每股轉讓價格不低於 6.86 元,相較於合力泰停牌前的收盤價 5.61 元,股溢價約 22%。

不只前述這些例子,在北京、上海、四川、湖南、福建等10多個省今年都有當地政府資金買進上市私營企業的股權。

南華早報引述招銀國際金融有限公司(CMBI)分析指出,私營企業利潤成長在 2017 年前 7 個月下滑了 27.9%,相較之下,國有企業的總收益卻成長了 28.5%,

招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丁安華(音譯)表示,私營企業至今沒有復甦過來。證據顯示,中國的私營企業正陷入資本主義經濟改革 40 年來前所未見的艱難環境。所有權從私有回歸國有的調整,不單單只是學術討論。

丁安華說,私營企業的活力對中國改革開放以降的 40 年來至關重要,過去 40 年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以及國有經濟和私有經濟的關係,是中國社會與經濟發展路徑的兩個最重要的爭議。

他表示,政府與市場的關係與國有經濟和私有經濟的關係,政府與市場、國有和私有兩者在本質上是互斥的,「我們不可能兩者兼得」。

(首圖來源:pixabay)
英國國企私有化百無禁忌
2013年11月21日09:35   作者: 郝倩  ( 2 ) 我有話說( 303人參與)
  文/新浪財經歐洲站站長郝倩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疾風驟雨般推行到後來的放緩腳步,再到皇家郵政成為本世紀最大的一筆國企私有化案例,英國的國企私有化方興未艾。按照保守黨政府的計劃,繼續私有化道路的還有公路、部分學校以及暫時依然全民免費的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甚至警署私有化也有可能。

圖片說明:皇家郵政於1516年由英王亨利八世創立,並在1969年改組成國有企業。 其紅底鑲嵌黃色小皇冠和ER II(伊萊莎白女王二世)的標識都代表著英國。 (圖片來源:Huffingtonpost)  皇家郵政於1516年由英王亨利八世創立,並在1969年改組成國有企業。其紅底鑲嵌黃色小皇冠和ER II(伊萊莎白女王二世)的標識都代表著英國。(圖片來源:Huffingtonpost)
  今年10月11日,英國皇家郵政(Royal Mail)以政府招股定價範圍上限(每股3.30英鎊)在倫敦股票交易所掛牌上市,邁出國企私有化重要一步。數十年來從未停止的國企私有化主要是為了力促之前的公共部門盈利,釋放企業資金,並讓政府擺脫給公共板塊發工資福利的壓力。

  500歲皇家郵政由公轉私

  皇家郵政於1516年由英王亨利八世創立,並在1969年改組成國有企業,其紅底鑲嵌黃色小皇冠和ER II(伊萊莎白女王二世)的標識都以成為經典。為了將近500年曆史的大型國企上市,政府撇清其赤字,又白送股份安撫員工。上市後,國有資產是否被賤賣的爭論一刻不休——如同任何一次國企私有化一樣,皇家郵政上市一波三折,賺足了眼球。

  正式啟動私有化行動之前,擁有15萬名僱員的皇家郵政受互聯網衝擊,在過去12年中有5年出現虧損,累計裁員超過5萬人。

  英國政府很清楚,沒有人會願意投入這樣一家負債累累的企業。去年3月份,英國議會同意還清皇家郵政高達38億英鎊的養老基金債務。今年5月初,皇家郵政的養老基金不僅赤字不再,反而盈餘豐厚。截至3月31日的上一個財年,英國皇家郵政集團的營業利潤增長了近兩倍,稅後淨盈利達5億6千多萬英鎊,包裹處理量增加13%。與此同時,皇家郵政還在持續轉型。

  政府協助做靚報表讓老店舊貌換新顏,為其煥發第二春鋪平了道路。

  私有化的第二大難關便是安撫員工。英政府採用了人人做股東,有錢大家賺的方法。撇除該企業赤字後,英國政府計劃在出售至少52%股份之外,撥留10%的股份給皇家郵政全職僱員。由此每一位全職僱員可以免費獲取725股,折合3545.25英鎊:其中613股在10月15日到位,剩餘112股會在下一財年儘早發放。這些皇家郵政合格的全職僱員可以在三年後售出持有股份。

  上市首日,皇家郵政股價大漲38%。股價在11月5日達到上市以來的最高值5.91英鎊。對於免費拿到紅利的企業員工來說,一路看漲的股票算得上是筆“意外之財”。當然,也有人認為這僅是“蠅頭小利”。私有化之後,資方僅承諾員工現有的福利待遇維持三年。三年之後何去何從?誰知道。

  皇家郵政私有化仍在進行時,諸多問題等待化解。是否估價過低,國有資產賤賣是其一;私有化之後是否還能服務英國偏僻之地並保證郵資低廉是其二。但無論如何,私有化大局不可逆轉。

  “無禁區”的私有化

(1.660, -0.05, -2.92%)

  說到英國國企私有化的歷史,不得不重提二戰後英國的企業國有化浪潮。二戰後英國本土遭到德軍轟炸,居民區,企業和基礎設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政府掀起企業國有化浪潮,將約1500個煤礦煤氣廠,70多家鋼鐵廠以及供電和鐵路等公司歸於國有化。當時4大飛機公司也被收購統籌為英國宇航公司;造船廠聯合成英國造船公司。這些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的企業降低銷售價格,擴大就業,令英國公眾受益。

  好景不長。到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國企普遍經營困難,虧損嚴重。

  1979年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任英首相後,權衡利弊,決意要推行“無禁區”私有化。此後英國國企私有化疾風驟雨般開展起來,大體分作兩批。第一批私有化在1979到1983年之間進行,這些企業大都沒有必要保留國有成分。英國石油公司由於虧損較大又急需資金,成為第一個大型國企私有化案本。之後是英國航空英國鐵路酒店,國際計算機有限公司。英國貨運碼頭局(BTDB)被重命名為英國聯合港口(ABP),分兩步售出所有國有股份。

(1823.249, 8.14, 0.45%)

  這期間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是1984年英國工業部出售電信公司。英國電信29年前通過上市實現國有資產私有化,不僅在英國是第一例,也是全球首創。起先英國人對於股市籌資這個做法還存有異議,認為政府最多可籌資4億英鎊,未曾想民眾熱情高漲,一夜之間200萬股民做了英國電信股東,英政府3年內籌資36.85億英鎊,成為當時規模最大的上市。這讓上市籌資的方式在國企私有化中成為得到多方信服。

  國企私有化走平衡木

  私有化後的大型國企大都提供質優價廉的服務,且效益大增。

  以英國鋼鐵公司為例。在私有化前的1978到1979年度,該公司員工13.5萬名,虧損18億英鎊。該公司從1980年開始陸續關閉工廠,從1988年開始進行私有化,並進行公開招股,1993年正式成為一家私企,員工4.1萬名。現在,英國鋼鐵公司成為全球成本最低,且競爭力強的鋼企之一。

  英國電信也是如此。在1981年之前,英國所有的電信服務都是由郵局提供,當年要裝一個宅電,需要等待六個月。企業效率慢到十分誇張的程度。1981年,英國電信(BT)接手郵局的電話業務,並完成上市。如今的英國電信也成為發展良好的全球性電信公司,排隊安裝電話的情形再也沒有出現過。

  但這並不意味著出售股份收回資金之後,政府就可以任由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對於不同的行業,英政府制定了不同的規矩對企業進行約束和監管。需要指明的是,這種制衡只是相對的,沒有國企私有化可以令所有人滿意。

  在鐵路行業,1993年通過的鐵路條例草案(The Railway Bill)為英國鐵路設計了一個十分複雜的結構。英國鐵路被分割成超過100家小企業,這些企業需要在鐵路管理局許可之下,與當年的乘客鐵路專營辦公室(現在為英國交通部)簽訂“專營協議”,通過管理局的許可來使用軌道,站點和信號燈。


  對待電力公司,和能源公司等關鍵領域,英國政府以“黃金股”(Golden Share)形式保障政府在核心企業的話語權,且任何超過15%的持股權都需要通過部長級批准。根據企業形式不同,“黃金股”有的會在企業中一直存在,保持企業的國有份額,以確保國家利益;第二是持有一段時間,之後出售。

  在消費領域企業,私有化之後立即有企業借助其行業壟斷地位提升銷售價格,損害消費者利益。例如私有化伊始的英國電信和天然氣公司。為了對抗壟斷性私有企業,英政府支持一批地區性、專業性通訊公司參與競爭,以此打破企業壟斷,另服務質量得以改善。此外,最高限價政策也是敦促企業降低成本,保證消費者權益的手段之一。

  (本文作者介紹:新浪財經歐洲站站長。工作十餘年,從社會新聞到財經新聞,從上海到倫敦,從第一財經日報到新浪財經。)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殷之光:今天英國的危機是一場私有化帶來的危機
殷之光
殷之光
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埃克塞特大學講師

分享到:5891
2018-12-13 08:31:59字號:A- A A+來源:觀察者網
關鍵字:英國脫歐投票特蕾莎梅脫歐英國撒切爾新自由主義經濟英國私有化
新自由主義經濟與社會政策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開始,正式在英國試水。從1973年西方世界石油危機開始,歐美主要工業國家便開始面臨嚴峻的經濟危機。

由於新興工業國家的興起,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對傳統重工業,特別是鋼鐵工業進行重組,並引發股市暴跌。在英國,整體GDP增長率跌了將近4%。而同時期的通貨膨脹率則達到了2位數,並連年居高不下。最高時期甚至達到了20%。大量傳統重工業的工人對政府表達了強烈不滿情緒。

作為回應,當時英國保守黨政府開始嘗試以去國有化的形式,試圖挽救這場危機,同時也以此來維持保守黨在議會的多數。

在著名的《萊德利報告》(Ridley Report)中,這場危機被主要認定為是一場保守黨的政治危機。因此報告提出,用縮減、拆分公共服務部門,以及瓦解大型工會的形式,來對應反對黨的挑戰。私有化作為應對工會挑戰的一種手段,也被納入到這一攬子措施中。

然而在這一時期,首先開始私有化改革的恰恰是一些經營良好的優質國有企業。其中包括英國航空航天工業、電信以及無線電通訊行業的一些重要國有企業。在當時,此舉的目的是希望通過私有化優質企業來緩解政府借貸的壓力。

到了20世紀80年代,撒切爾首相第一個任期末,經濟衰退的狀況並未緩解。然而,撒切爾政府通過1982年的福克蘭戰爭勝利,暫時在國內提升了其支持度。隨後勝利贏得了1982年的選舉,獲得連任。

點擊查看大圖

撒切爾夫人(資料圖/視覺中國)

在其第二個任期內,保守黨政府開始大張旗鼓地進行市場化改革,將哈耶克式的私有化思路作為緩解經濟衰退的萬靈藥。當時保守黨議員傑佛瑞·霍爾(Geoffrey Howe)便大肆讚頌市場化的神奇力量,保守黨政府開始向社會宣傳私有化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進而提高生產力的思想。在當時的社會討論中,歐洲大陸國家被視為英國全球發展的競爭對象。而越早進行私有化改革,則能保證英國在這場競爭中取得先機。

在這一時期,英國政府將捷豹汽車公司(Jaguar)、英國電信(British Telecom)、英國北海石油(Britoil,其前身是英國國家石油集團,私有化後不久被BP收購)、英國天然氣(British Gas )等大量核心國有企業徹底變賣給私人。

到了撒切爾夫人第三個任期時,由於前兩個任期內大規模私有化以及打擊工會力量的政策,保守黨政府開始準備進行更為激進徹底的私有化改革。當時計劃將英國鋼鐵(British Steel)、英國石油(BP)、勞斯萊斯(Rolls Royce)、英國航空公司(British Airways),以及水電等主要社會公共服務部門都變賣給私人。同時,私有化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HS)也被提上議程。

這些都成為壓斷英國民眾的最後一根稻草。國內各階層反對撒切爾保守黨政府的呼聲開始結成了共同體,並最終發起了議會對撒切爾的不信任投票。這也直接導致了撒切爾夫人最終在任期內辭職下台。

然而,長達將近20年的私有化進程已經在英國國內構成了強大的既得利益階層,對哈耶克市場化思想的迷信也已經根深蒂固。因此,即便在撒切爾辭職之後,脆弱的保守黨政府以及後來的布萊爾工黨政府仍舊能繼續推行私有化政策。

從1992年至2001年間,被變賣的國有企業包括英國煤炭(British Coal),國家電力(National Power)以及著名的英國鐵路(British Rail)和英國郵政(Post Office)。在布萊爾政府時期,英國的不少法律、路政、教育、甚至醫療部門都被拆分並私有化。

點擊查看大圖

資料圖:視覺中國

但是,私有化並未像之前保守黨所保證的那樣,增強了英國的競爭力。相反,以英國電力為例,被私有化的國家電力公司很快被法國電力(EDF)收購,而EDF至今仍是一家法國的國有公司。

同時,在政治上,大規模私有化關鍵民生部門的確瓦解了工會力量,但是同時也瓦解了英國廣大各階層民眾對政府的信心。由於繼續推行深入私有化政策,工黨的形像也一落千丈。大量原本屬於工黨的選民也轉投了右翼的英國獨立黨。近些年科爾賓在工黨內異軍突起,很重要的原因也在於他表達了與舊工黨切割,且希望扭轉私有化進程的決心。
英國工黨要將能源國有化?李嘉誠咋辦?
2019
12 / 08
09 : 57
南方能源觀察
分享
評論
371
工黨這個國有化計劃不但包括能源基建,還包括水務系統。而這兩個行業,恰好是李嘉誠在英國大舉投資的地方。
下週四,12月12日,英國將舉行新一屆議會選舉。

自2016年脫歐公投至今已經三年了,英國還沒有成功脫歐。現任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希望通過大選來增加保守黨議員的人數,支持他通過脫歐的協議,讓英國順利脫歐。雖然目前首相約翰遜領導的保守黨民調略為領先科爾賓領導的工黨,但能否如願贏得議會下院絕對多數席位依然充滿懸念。路透社把這次議會選舉稱為英國自1923年以來結果最難預料的選舉之一。


這場大選可謂萬眾矚目,除了能決定英國能否順利脫歐,還將關係到英國的能源和基建是否會被重新劃歸國有。

工黨的國有化計劃

英國工黨在2019年競選階段的施政方針裡提出要從私人股東手中奪回能源控制權,以應對氣候變化,並且讓人人都用得起電力和供暖。根據工黨的計劃,在贏得大選後,會把英國價值620億英鎊的能源基礎設施(為英國家庭和企業提供天然氣的管道和提供電力的輸電線路)重新劃歸國有。被收歸國有的這些公司的現有投資者將以議會決定的價格得到政府債券的補償。

工黨的國有化計劃包括:

“在現有英國電網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新的國家能源機構

“在現有配電網絡的基礎上”組建14個新的地區能源機構

這些新的能源機構的任務是確保英國實現其碳減排目標,包括為電動汽車設立充電站

地方政府運行能源網絡,社區也有機會運行小規模的街道項目

現有的水務公司也將通過一項新的議會法案被收購,該法案將把這些公司國有化,並設立地區水務管理機構(除了能源外,水利等基礎設施也會被國有化)

工黨影子內閣商務大臣麗貝卡·隆·貝利(Rebecca Long-Bailey)表示:“我們要關閉將數十億英鎊流進股東口袋的水龍頭,我們要奪回這些關鍵服務的控制權。”


工黨很有可能會通過“養老基金赤字”“私有化以來的資產剝離”“受困資產”“不良資產狀況”“自私有化以來國家給予能源公司的補貼”這些說辭來壓低能源公司的“收購價”,將國有化的成本最小化。就像戈登·布朗(Gordon Brown,2007-2010期間擔任英國首相) 2008年對北岩銀行(Northern Rock)的國有化操作一樣,說這是一家破產的公司,一文不值。而英國鐵路網絡運營商Railtrack則是一個更好的例子,儘管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1997-2007期間擔任英國首相)同意以每股2.5英鎊的價格收購這家鐵路網絡運營商,但政府還是花了數年時間與那些希望以每股9.15英鎊收購該公司的股東進行鬥爭。同樣漫長的官司會等待著科爾賓領導的政府。

一旦“收購價”確定,工黨計劃用政府支持的債券取代股權補償給能源公司的所有者。通過這種方式,股東將成為電力行業的貸款人,不再像現在這樣每年獲得股息,而是獲得貸款利息(債券通常向持有人支付年利息)。工黨表示,它完全有能力償還這些債務,因為在信用評級機構看來,政府債務的風險遠低於私營企業債務的風險,所以工黨要支付的利率也比較低。

無論這些能源企業國有化的最終賬單是更接近工黨預計支付的金額,還是行業可能要求的更為慷慨的數字,這都將增加約1.8萬億英鎊的國家債務。不過工黨認為,通過收購英國國家電網等這些優質資產,這些額外的負債會在財政部的資產負債表上被抵消掉。

收歸國有後的能源企業產生的利潤將用於“啟動一場綠色工業革命”,耗費數十億英鎊升級英國老化的基礎設施,使其準備好分配可再生能源產生的電力。此外,政府還需要為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投資提供資金。而建立一個全國互通互聯的能源網絡來控制能源供應,也需要巨大的成本。

能源基建國有化是工黨應對氣候變化計劃的核心部分,工黨主張,能源行業產生的利潤應該用於投資綠色經濟,而不是以股息的形式分給股東,電網國有化是經濟脫碳的關鍵。

被收歸國有的能源公司將由一個新的國家能源機構管理,該機構將監督工黨實現到2030年有60%電力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和到2050年零碳排放的目標。這個機構會確保每個英國家庭都能負擔得起能源賬單,並且會負責推出包括建設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在內的舉措。

有支持工黨的人士認為,當前英國國家電網和配​​電網運營商(DNO) 在接受可再生能源技術方面行動太慢。工黨表示,國有化將使英國能夠更快地削減二氧化碳排放。但也有人對此持懷疑態度,認為很難看出消費者的支出將如何下降,或者增長速度比前幾年放緩。要實現環保目標,必須增加投資,預計服務水平也要提高,同時工人的工資和養老金必須得到保障。

國有化與“不滿的冬天”

英國對電力行業的國有化起源於二戰結束之後,當時電力行業有200家公司,39家市政供電公司和一家擁有輸電網的Central Electricity Board。面對戰後的一片廢墟,想要重振國民經濟,依靠高度分散的行業結構是行不通的。而當時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在短時期能實現工業實力崛起,也深刻地影響的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英國。1945年大選中艾得禮帶領工黨以壓倒性優勢擊敗了丘吉爾帶領的保守黨,順利入主唐寧街10號。1947至1948年間工黨政府將煤炭、鐵路、鋼鐵、燃氣和電力行業全部國有化。可以看到,工黨的施政方針在70多年之後的今天一直保持不變。國有化的動因是為了追求規模經濟、更加協調的行業發展規劃,也能減少市場不確定性、同時勞資關係也更加和諧。工黨宣稱在國有體制之下,國有企業的經理人將不再以利潤為目標,相反將社會公共利益作為終極追求目標。國有化之後電力行業也確實獲得了快速發展,單台機組裝機規模從戰後的60MW提升到1960年代的500MW,到1970年代進一步提升到660MW,最高輸電電壓等級也從1950年代的275KV提到到1970年代的400KV。國有體制確實發揮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然而追求公共利益的目標並不像利潤那樣明確,而在實際運行中,政府對行業的行政性干預在國有體制之下更容易實現,並且培養出了國有企業經理人以及工人兩大利益集團,在隨後的發展中逐漸走到了對立面。

電力行業既然與煤炭、鐵路行業同為國有企業,在政府施行行業政策的過程中,就不再從單獨的行業視角來考慮,而需要平衡所有國有化行業的利益。長期以來,為了保護落後的國有煤炭行業,電力行業被政府強制購買國有不列顛煤炭(British Coal)產出的煤炭,電力行業用煤的五分之四都是由不列顛煤炭供應的,而價格則是雙方之間的協商價格,這一價格遠高於進口價格。為了維持這一格局,政府嚴格限制煤炭進口,燃油和燃氣發電也被嚴格限制。同時,電力行業用煤的三分之二也由國有鐵路公司運輸,運價也是在政府協調之下簽訂了長期合同,然後到後來鐵路工人罷工造成鐵路運輸中斷時,電力公司不得不改用公路運輸,卻驚訝地發現價格還便宜了30%。

電力行業的管理水平也比較糟糕。首先體現在長期規劃上,在二十多年中,電力需求預測常常做出過高預期,1975年的系統邊際容量比例高達42%,如果規劃機組全部按期建成的話還會超過60%。而且建設項目週期也常常發生超期,常規燃煤電廠預期將會超期2-3年,實際會超期3-6年。而且OECD的報告顯示英國電廠建設成本比德國還要高出一半以上,部分原因是英國政府要求購買本國產品而遭到供應商盤剝,還有項目業主在建設過程中還頻頻修改設計造成工期延長。

工會運動打斷行業生產秩序甚至造成社會動亂。電力產業工人與政府簽訂勞動合同,並且由工會組織代表工人進行工資談判。在工會組織這一強大利益集團博弈之下,工人享受到極大的好處。從數量上看,英國電力行業與法國同行EDF相比,多僱傭了20%的工人,而且行業工資與製造業平均工資之比由1975年的1.04上升到1988年的1.27。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還要承擔每年與工會進行工資談判的壓力,矛盾的激化發生在1978年,時任工黨首相卡拉漢試圖將工資漲幅控制在5%以內以控制通貨膨脹,但工會並沒有同意,只是同意繼續協商。然而,福特汽車在英國的工廠由於當年效益好,剛好能負擔超過5%的工資漲幅,但迫於政府承包商的角色而決定盡量不“拆台”。可是工人卻不答應,首先是福特汽車的工人罷工,然後罷工的浪潮逐漸蔓延到其它行業。貨車司機開始罷工,由於80%的貨物是通過公路運輸,貨車司機的罷工造成全國的運輸陷入癱瘓。救護車司機和醫院的護士也開始罷工,並且封堵醫院大門,造成醫院無法正常運轉,僅提供急救服務。掘墓工人和垃圾清運工也在罷工,造成屍體無法及時掩埋,城市垃圾遍地……當時媒體用莎士比亞《理查三世》話劇中的台詞“不滿的冬天”(Winter of Discontent)形容1978-1979年之交的冬天。

這一狀況造成了工黨政府的倒台,撒切爾夫人在1979年5月的大選中獲勝利。在“私有製:好;公有製:壞”這一信念下,開啟了私有化進程。

傳說中的“六巨人”

撒切爾夫人首先在電信和燃氣行業進行了私有化,卻發現這兩個行業服務質量與原來國有時代相比並沒有顯著的改善。由於是自然壟斷行業,沒有競爭壓力,即使進行了產權改革,仍然是換湯不換藥。因此,引入市場競爭便提上了電力行業私有化的日程。昨天說到智利在上世紀80年代率先進行電力改革,英國緊跟智利的腳步,在1989年通過了《電力法案》,該法案為英國電力供應的私有化鋪平了道路。

原先負責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發電、輸電業務的中央發電局(Central Electricity generator Board)被拆分成三個發電公司:電能公司PowerGen、國家電力公司National Power和國有的核電公司Nuclear Electric;輸電業務則改組為英國國家電網公司(National Grid)。這些分拆後的公司在不同時期被私有化。原先負責管理蘇格蘭電網的南蘇格蘭電力局(SSEB) 和北蘇格蘭水電局(NSHEB)則在私有化後被售出全部股份,成立蘇格蘭電力公司和蘇格蘭水電公司,統一經營發、輸、配、售電業務,各部門獨立核算。至於北愛爾蘭地區的北愛爾蘭電氣服務部,在私有化後售出了4個發電廠,同時成立北愛爾蘭電網公司,經營輸、配電和零售業務,在1993年轉變為股份制公司。

在這個階段的電改中,英國實現了電力行業的結構重組及私有化,並採用強制性電力庫模式(power pool),要求發電量超過50MW的發電廠必須持有發電許可證並成為電力庫會員,賣電給電力庫;供電公司、批發商、零售商及用戶(除直供用戶之外)需通過電力庫來購買電力,形成全國統一的電力交易市場。不過電力庫的交易機制存在缺陷,系統邊際價格主要取決於發電商的報價,實際上是一個“賣方市場”,導致供電價格甚至比市場化前的供電價格還高。

於是英國摒棄了電力庫模式,在2000年7月28日批准了新的公用事業法案,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的電力交易採用雙邊合同模式(NETA),設立了新的管理機構OFGEM和新的用戶組織Energywatch。在NETA模式下,市場需求者加入市場定價,買方、賣方可以靈活選擇他們認為合適的方式進行交易,一對一制定雙邊合同並自行確定合同價格和時間。這種以合約交易為主,輔以不平衡電量交易的模式也成為歐洲電力市場的普遍模式。

2005年4月開始,英國政府決定將NETA模式推廣到蘇格蘭地區乃至全英國(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地區在前兩個階段的電改中均沒有建立競爭性的電力市場),NETA模式也改稱BETTA模式。BETTA的目標是在全英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的競爭性電力市場,統一電力交易、平衡和結算系統,實現電力系統的統一運營。

英國目前有六大能源巨頭(Big Six energy suppliers),它們是英國最大、歷史最悠久的私有能源供應商,為英國90%以上的家庭提供能源。這六家能源公司正是起源於《電力法案》。

Big Six:

英國天然氣:British Gas是英國最大的天然氣供應商,為超過1100萬戶家庭提供天然氣、600萬戶家庭提供電力。它是Centrica group森特理克集團的子公司,後者也擁有蘇格蘭天然氣公司。

EDF能源:為600萬家庭提供天然氣和電力。它是法國國家電力公司EDF SA的全資子公司,也是英國最大的電力公司。

PowerGen:為大約700萬戶家庭提供能源,2002年被德國E.ON集團收購

Npower:為大約500萬戶家庭提供能源,2002年被德國萊茵RWE集團收購。

蘇格蘭電力公司:蘇格蘭電力公司也有大約500萬住宅用戶,2006年被總部位於西班牙的Iberdrola收購。

SSE:南蘇格蘭電力SSE是英國第二大能源供應商,擁有近900萬客戶,是一家以水電和風能為主的能源供應商。

在輸電環節,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的輸電資產屬於英國國家電網公司,蘇格蘭地區輸電資產屬於蘇格蘭電力公司及南蘇格蘭電力SSE。輸電網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以及蘇格蘭地區實行全國統一調度,調度機構隸屬於英國國家電網公司。

而六大能源巨頭也控股著14家取得許可證的配電網運營商DNOs,運行著14個供電區的配電網。在這14家DNOs覆蓋的區域內,還有一些獨立配電網運營商IDNO運營著自己的小型配電網絡。


成本誰來承擔?

英國工業聯合會(CBI)表示,工黨的國有化計劃將使英國變得更窮,阻礙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並可能使英國回到過去頻繁斷電的狀態。

英國國家電網也表示,能源基建的國有化只會阻礙英國向可再生能源轉變的進展。“英國國家電網是世界上最可靠的電網之一。我們也是脫碳議程的核心。就在幾天前,我們打破了全國最長一段時間沒有煤炭發電的記錄。將能源基建國有化的提議只會耽誤向可再生能源轉變的進展和投資,而這些進展和投資已經幫助這個國家成為綠色能源的領導者。”

而另一個電力巨頭南蘇格蘭電力(SSE)公司的一位發言人則稱,“除了造成很壞的影響外,納稅人還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為能源網絡的國有化買單,向這些能源公司原來的所有者提供賠償。否則就有可能破壞英國上市公用事業公司的穩定,而這些公司又是大部分養老金的投資對象。兩者都不符合公眾利益。電價比私有化前便宜17%,而且更可靠,這要歸功於SSE等私營企業的1000億英鎊投資——這些投資全部來自於私人資本,沒有從國庫中拿一分錢,也不會損害醫療系統或教育系統的利益。”

劍橋大學賈吉商學院商業經濟學教授邁克爾·波利特(Michael Pollitt)也稱工黨的國有化計劃是一個糟糕的主意,英國目前各大能源公司群雄割據的局面是經歷長期合併重組形成的局面,既有規模經濟也有範圍經濟,而這兩者在電力和天然氣方面又有所不同。強制將這兩個行業進行分割,然後進行重新配置,除了要付出從現在的所有者手中回購資產的成本,還要付出重大的重組成本,以及維持日益增多的官僚體系的持續成本。此外,這些能源公司高管的被迫離職將不可避免地導致人才和經驗的流失。這揭示了國有化提議的一個核心問題,即它們與能源政策無關,這實際上是一項以控制戰略資產和分配為核心的多目標政策,而不是傳統的以低成本、高可靠性和有限的環境影響為重點的能源政策。

波利特教授指出,在英國能源國有化的時期(從1948年到1989年),國有化的能源行業也有著運營成本高、投資方向錯誤的糟糕記錄。幾乎沒有證據表明工黨的國有化計劃有助於英國實現能源和氣候目標,它們更像是分散注意力和拖延時間的良方。實際上有更好的方法來改善英國的能源供應,比如監管機構Ofgem對現有公司實施更嚴格的監管,比如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國家能源系統運營機構,讓政府對低碳議程施加更大的影響力。

明星投資人何去何從?

工黨這個國有化計劃不但包括能源基建,還包括水務系統。而這兩個行業,恰好是李嘉誠在英國大舉投資的地方。

英國最大的配電商UK Power Networks Holdings Limited就被李嘉誠收入囊中,UK Power Networks業務包括三個地區網絡,電網總長度約為188000公里。配電服務範圍覆蓋倫敦、英格蘭東南部及東部,為825萬名用戶提供服務,供應英國約四分之一的電力。此外,UK Power Networks在當地以商業合約形式,從事為私人設施提供配電服務的非受管制業務,包括四個位於倫敦的機場、倫敦地鐵及海峽隧道連接鐵路等。

除了配電商,李嘉誠還擁有並運營位於布里斯托市附近的Seabank燃氣發電廠,裝機容量1150兆瓦,所生產的電力按長期供購電合同售予SSE 之全資附屬公司SSE Energy Supply Ltd 。

另外,李嘉誠收購的Northern Gas Networks Limited擁有全英國八大配氣網之一的North of England Gas Distribution Network,長達36100公里的輸氣管道網由蘇格蘭的邊界向南伸展直達約克郡的南部,覆蓋多達670萬人口的區域,區內包括紐卡斯爾(Newcastle-Upon-Tyne)、米德爾斯伯勒(Middlesbrough)、利茲(Leeds)和布拉德福德(Bradford)等大城市,以及North Yorkshire和Cumbria等著名的郊區。


而同屬長和系的另一家英國天然氣供應商Wales & West Gas Networks (Holdings) Limited,配氣網絡包括長達35000公里的輸氣管道並覆蓋威爾斯(Wales) 及英格蘭西南部。其服務範圍覆蓋英國六分之一的國土面積,為750萬人口提供服務。

至於水務方面,李嘉誠擁有Northumbrian Water Group Limited和Southern Water Services Limited兩家水務公司。Northumbrian Water是英格蘭及威爾斯十家受規管食水及污水處理公司之一,為英格蘭東北部提供食水及污水處理服務,並為英格蘭東南部提供食水服務,有450萬名用戶。Southern Water Services則為英格蘭東南部提供自來水及污水處理服務,有240萬名用戶。


李嘉誠十分偏愛這種穩健性強的投資,除了英國,他在全球其他地方都有投資能源和基建。《香港電業百年沈浮(上)| 電力為何成為兩大家族的電力?》一文中有李嘉誠投資版圖的詳細整理。

雖然說工黨領袖科爾賓不一定能上台啦,也有可能一直坐在反對黨頭頭的位置,一直反對一直爽……


但工黨一旦執政,實施國有化計劃的話,作為目前英國電力、天然氣、供水等公共事業資產最大所有者之一的李嘉誠,今後的日子恐怕……

點一首《涼涼》結束今天的文章吧……

特別鳴謝:浙江財經大學中國政府管制研究院/政府監管與公共政策研究院徐駿老師的指導
德國國有企業情況初探
文章來源:駐德國經商參處        2017-04-12 16:04        文章類型:原創內容分類:調研

一、德國國有企業簡況

德國國有企業也稱為公共企業(Öffentliche Unternehmen),分為聯邦所有、州所有和市鎮所有三級。在法律意義上,德國國有企業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按公法建立,往往負有特殊使命,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另一類按私法建立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公司,由國家控股或參股。政府參股的國有企業按照擁有資本的方式分為兩類:直接參股企業和間接參股企業。上世紀50年代和90年代,德國政府對國有企業進行過兩次大規模私有化改革,德國國有企業數量大幅下降。然而最近十年,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以來,德國國企私有化進程開始出現明顯倒退,各級政府控股或參股的企業數量均有不同幅度的上漲。


(一)聯邦層面參股企業情況

據聯邦財政部統計,截至2014年底,聯邦政府直接參股企業、機構和基金共計107家,其中,從事經營活動的企業62家、合作社15家、非經營類企業5家以及政府特殊基金25家;間接參股且參股比例在25%以上的企業共計566家。兩者合計673家。聯邦政府直接參股企業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教育科研、能源供應、信息通訊等領域。

20170412160900673.png

                                 圖1、德國聯邦政府直接和間接參股企業數

                                      數據來源:德國聯邦財政部網站




(二)各聯邦州參股企業情況



20170412161225847.png

圖2、德國各聯邦州政府直接參股企業、機構和基金數

                                  數據來源:德國納稅者研究院網站


據德國納稅者研究院統計,德國各聯邦州政府目前參股企業、機構和基金共計1429家,其中,直接參股約787家,間接參股約642家。在各州中,漢堡直接參股企業、機構和基金87家,位列榜首。各州政府參股企業數基本與其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性。


(三)市鎮參股企業情況



20170412161821060.png

                            圖3、2000-2011年德國市鎮參股企業數量及其銷售總額變化


                         數據來源:德國納稅者研究院網站

20170412162127149.png


                         圖4、2000-2011年市鎮企業營業額佔德國GPD比重變化

                                           數據來源:德國納稅者研究院網站



德國市鎮參股企業數量在經歷 2003 年小幅回落後呈現逐年上漲態勢。據德國納稅者研究院統計,目前德國市鎮參股企業、公共機構超過 13500 家,較十年前增長約 35% ; 2011 到 2014 年間,市鎮企業就業人數增加 1 萬人至 24.5 萬人。2000 年以來,各市鎮企業營業總額逐年增長, 2011 年達近 3000 億歐元,約佔德國 GDP 的 10% 。




二、德國典型政府參股企業

德國長久以來都是自由市場經濟的倡導者,一再標榜自身市場的公平和自由,排斥政府乾預。然而在眾多德國知名企業的背後均有國有資本的身影,政府扭曲市場、破壞公平的行為也是屢見不鮮。

(一)大眾汽車

大眾汽車作為德國支柱產業的代表企業,其股權結構設置十分特殊。根據1960年生效的《大眾汽車法》,除下薩克森州政府外,其他股東無論佔有該公司多少股權,擁有的投票權都不得超過票數比例的20%。該法還規定,所有需由股東大會做出的決議都必須獲得五分之四的多數支持,而下薩克森州政府擁有大眾20.2%的股權,因而對公司所有重大決策具有否決權。

(二)德國鐵路公司

德國鐵路股份公司1994年開始步入私有化進程,至2011年1月首次公開募股計劃被徹底取消。目前,德國鐵路公司仍為國有獨資的股份公司。根據德國《基本法》和《鐵路基礎設施使用法》規定,允許聯邦出售德國鐵路公司的股份份額不得超過全部股份的49%。

(三)展會公司

德國各級政府將會展業作為一項重要產業給予高度重視,在各展覽公司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參股。如位於漢諾威的德國展覽公司由下薩克森州政府及漢諾威市政府分別持有 50% 、 49.87% 的股份。德國展覽中心全部由各州及地方政府出資興建,對場館配套設施和交通建設給予大力支持。展覽公司既是展館的管理者,也是許多大型展會的舉辦者。在大型展會舉辦期間,各級政府官員均會到場為展覽公司站台,如德國總理默克爾幾乎每年都會出席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和 CEBIT 展相關活動。

(四)德國電信

德國電信是歐洲最大的電信運營商, 1995 年實行私有化後聯邦政府仍然持有公司 14.26% 的股份,並通過復興信貸銀行持有其 17.44% 的股份。德國電信為 2 億餘客戶提供服務,通過參股、併購等方式在多個國家設立分公司等,參與全球 50 多個市場的競爭。

(五)商業銀行

2008 年陷入危機的德國商業銀行通過金融市場穩定特殊基金( Soffin )完成部分國有化。目前聯邦政府通過 Soffin 持有其 15.6% 的股份,總價值約 22 億歐元,依舊是商業銀行最大股東。

(六)薩爾茨吉特集團

薩爾茨吉特是德國第二大鋼鐵生產商,集團由100多家獨立公司組成,擁有超過2萬5千名員工,其鑄鋼技術在全球佔據領先地位。目前,下薩克森州政府擁有其26.5%的股份,是該公司第一大股東。

(七)巴符州能源公司

巴登-符滕堡州能源公司是德國繼E.ON和萊茵集團之後第三大能源公司,2010年巴符州政府買入該公司46.75%的股份,並為此支付了47億歐元,而目前該部分股份僅價值32億歐元。

(八)其它重要國有參股企業

公司名稱

參股比例

股份所有者

德國郵政

21%

聯邦政府

空客

12.40%

聯邦、巴伐利亞州
下薩克森州、漢堡市
不來梅市政府

法蘭克福機場

31%+20%+18%

黑森州+法蘭
克福市+聯邦政府

潘德布雷夫債券銀行

20%

聯邦政府

赫伯羅特公司

23.20%

漢堡市政府

德國聯邦印鈔公司

100%

聯邦政府

萊茵集團

15%

北威州市鎮政府



                                                圖5、德國國有企業政府參股情況

                          數據來源:德國財政部網站、德國《經濟周刊》



三、德國國有企業引發的問題和風險

德國國有企業運作的基本原則是,在事關國家或市鎮的重大利益且以其他方式不能更好地或更經濟地達到目的的情況下,才可以由國有企業來承擔;在與私人企業發生競爭的領域,要讓位於私人企業。然而在實際中,德國國有企業的建立和運營顯然無法遵循該原則。州政府和市鎮大量建立的釀酒廠、跑馬場和旅行社完全無關所謂重大利益,並非必須由政府運營。在許多領域中,國有企業甚至與其他企業形成不公平競爭,破壞市場秩序,引起經濟界和社會廣泛的擔憂。

(一)高額債務風險

政府參與企業在帶來更多財政收入的同時,許多企業也面臨虧損,需要政府從預算中提供更多資金支持。據德國納稅者研究院研究報告,2014年州政府參股的企業、機構和公共基金債務高達1120億歐元,約佔債務總額的17%。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五賢人)中的Lars Feld指出,州政府及地方市鎮行政部門提供的參股報告不具備信服力,從而無法準確評估國有企業所面臨的風險,給經濟運行埋下巨大隱患。


聯邦州

債務總額(億歐元)

用於核心財政支出佔比 %

國有企業債務
佔比%

巴伐利亞

254.1

95

5

勃蘭登堡州

205.1

81

19

柏林

733.8

81

19

不來梅

222.3

92

8

巴符州

581.9

77

23

黑森州

505.5

87

13

漢堡

340.6

68

32

梅前州

98.1

96

4

下薩克森州

605.3

94

6

北威州

1872.3

73

27

萊普州

333.9

98

2

石荷州

283.1

95

5

薩爾州

155.9

87

13

薩克森州

33.2

95

5

薩安州

203.7

100

0

圖林根

159.9

96

4

                                                圖6、州參股企業債務在州債務總額中所佔比例

                                                               數據來源:德國納稅者研究院網站



(二)不公平競爭破壞市場秩序

隨著德國政府參股企業數量的上升,與私有企業的不公平競爭也呈加劇態勢,引發經濟界一系列批評。一是國有企業擁有更便捷融資渠道。由於具備政府背景,國有企業在涉及償付能力等信用評定中比私有企業更具說服力,往往可以獲得更寬鬆的融資條件和更低廉的利息;而且當國有企業陷入虧損暫時無力償還債務時,也更容易獲得延長還款週期等優惠待遇。二是享受稅收優惠。一些為完成公共任務、在法律或公共法協議框架下設立的國有企業,可以免徵公司稅和增值稅;依法設立的公共事業機構,還可以享受免徵房地產轉讓稅的待遇。三是破壞市場價格機制。為保障其參股企業利益,政府會通過調稅、收費等方式對市場進行干預,從而使國有企業免受價格機制限制。然而價格機制是反映市場狀況最直觀有效的晴雨表,加入政府乾預會阻礙價格發揮作用,生成錯誤價格信息,擾亂市場秩序。

http://de.mofcom.gov.cn/article/ztdy/201704/20170402556522.shtml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