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虛擬實境為善終服務帶來新可能

生老病死,乃人間常態,如何面對死亡,是人生的終極課題。香港已步入高齡社會,每六個人就有一個年滿65歲[1],據政府推算,七年後本地長者的數目便會佔全港人口四分之一,到2046年更會超過三分之一。[2]可以說,臨終長者能否有尊嚴地走過最後一程,未來勢必成為香港社會的重要議題。而當需要善終服務的人與日俱增,如何滿足需求,是一大挑戰。面對難題,近年迅速發展的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技術,或能幫上一把。

按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善終服務可以透過及早發現和仔細評估服務對象在疾病中的痛楚,以至心理、社交和靈性上的問題,為他們預防和減輕痛苦,從而為致命疾病的患者及其家人改善生活質素。[3]這些服務驟看與VR風馬牛不相及,然而隨VR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頻頻登上報端,原先的不可能,逐漸變得可能。

VR醫療市場近年增長迅猛,根據高盛集團於2016年發布的報告,到2025年,VR的市場規模將達到800億美元,其中醫療健康軟件領域將佔51億美元,用戶數達到340萬左右。[4]再參考美國健康媒體MobiHealth News在2017年的統計,VR在當時已應用於15個醫療領域,包括手術培訓、疼痛管理、病人教育、醫護臨床教育、物理及復康治療、創傷後壓力症、轉化症[5]治療、戒煙、克服驚恐、腦震盪評估、護老服務、緩解壓力、健身、助產士培訓及牙科保健。[6]其中,疼痛管理、物理及復康治療和護老服務等多項用途,與善終服務的關係尤其緊密。


應用場景一:緩解病患痛苦
以疼痛管理為例,疼痛一直以來困擾着許多慢性痛症患者。參考非政府組織Worldwide Hospice Palliative Care Alliance的數字,全球每年有2,000萬人需要臨終紓緩治療,但當中有九成在不必要的疼痛中死亡。[7]慢性痛症也常見於香港長者,影響本港 60 歲及以上人口中的 37.1%,患者中 37.2%報稱有多個痛處。[8]

目前緩解慢性痛症的做法是服用鴉片類藥物。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止痛階梯,從疼痛的第二階段開始,病人便須要服用鴉片類藥物,如可待因;到第三階段時,須要服用強效鴉片類藥物,如嗎啡,直到疼痛消除。[9]不過,此類藥物服用時須謹遵醫囑,否則容易帶來副作用甚至成癮。很多長期痛症患者都曾自行服食非醫生處方藥物,或加大某些藥物的劑量,如止痛藥、鎮靜劑及安眠藥。但長期服用這些藥物,患者可能會精神萎靡、記憶力衰退、產生生理及心理上的依賴,藥物鎮痛鎮靜效果卻會不斷减弱。這時即使患者試圖減少劑量,也會出現戒斷症狀,如戒毒一般痛苦,進退兩難。[10]

在慢性痛症的治療中,引入虛擬實境技術,雖不能根治疼痛,但適當緩解患者痛苦,不失為一條可行之路。外國就有醫生提出,疼痛是一種強大的訊息來源,而在一段時間內,腦部只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VR緩解疼痛的原理,在於使病人完全沉浸於虛擬環境之中,將其注意力轉移到疼痛之外的事情。[11]

在世界各地,嘗試用VR技術進行疼痛管理的例子不在少數,部分更獲得官方機構認可。其中以色列科技初創VRHealth的一套相關軟件,已獲得歐洲合格認證和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作為醫療設備。[12]

另據傳媒報道,有英國病人因患上紅斑狼瘡症,胃部及背部長期承受很大痛楚。但由於她同時患有肥大細胞活躍症,服用止痛藥及紅斑狼瘡藥物會令身體出現過敏反應。所以她接受了VR治療,在半小時的療程中,她戴上VR眼鏡,模擬在泰國的海邊潛水。後來她表示,在療程結束後的三個小時內都感受不到痛苦。[13]

應用場景二:實現臨終心願
VR的另一潛力,是用於實現病者臨終心願。智經過去撰文探討臨終關懷時,曾引述台灣醫生高偉堯所整理的臨終關懷工作要點,其中之一為協助臨終者完成其未了之心願[14],讓他們平靜而有尊嚴地進入另一個世界。

在日本兵庫縣的一家醫院,有一位66歲的胸膜間皮瘤患者,因為身體狀況過於衰弱,無法離開病房。他的願望是「回家看看」,醫院於是讓他透過VR裝置,觀看妻子模仿他日常生活時用鏡頭記錄的景象。從他曾經常坐的沙發,到電視裏最喜歡的高爾夫球節目,再到臥室、客廳和庭院裏,最後是他開了十幾年的車──妻子在鏡頭後模仿他平時開車的樣子。[15]這家醫院對曾使用VR裝置的臨終患者做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他們的焦慮程度較使用前有減輕。[16]

運用VR技術幫助臨終患者實現臨終心願的不只有日本。加拿大多倫多的一家醫院,也曾將非洲的影像製成虛擬實境影片,幫助一名83歲的女病人完成前往非洲「旅行」的心願。[17]這位病人在體驗過VR旅行之後,對幫助她的醫生說:「你帶我看到的東西是如此美麗。」

應用場景三:培養照顧者同理心
除了協助晚期病患減輕痛苦和實現心願之外,VR技術還有潛力用於幫助照顧者體驗患者的處境,通過他們對患者處境的同理心,提升善終服務的質素。

這樣的想法背後有一定的科學支持。在史丹福大學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比較了三種接觸無家可歸者資訊的方式,包括文字閱讀;在電腦上接觸視頻、圖片和音頻等2D資訊;以及體驗VR模擬的場景。結果發現,體驗過VR模擬的人更有可能聯署支持無家可歸者,且相比只用文字閱讀的人,會對無家可歸者有更長時間的同情心。[18]

美國緬因州的新英格蘭大學骨科醫學院和臨終關懷醫院,已經將這一構想投入實踐,他們透過一款虛擬實境模擬器,讓使用者化身患有無法治癒的肺癌的66歲男子,以幫助護士、臨終關懷工作者和學生學習並對患者產生同理心。研究人員發現,這樣的虛擬實境內容可以使用戶對他們在VR體驗中化身的人──不同種族的人、色盲患者、老人,產生更多同理心。[19]

不過,也有觀點指出,用VR裝置體驗生命臨終時的情景,與真實的體驗並不一樣;也未能替代其他教學方式。[20]

科技為輔 應對高齡海嘯
當然,在善終服務中推廣VR醫療,並非全無顧慮。虛擬實境技術與醫療領域的結合過程中,仍會遇到硬件平台不成熟、算法不夠準確、設備執行指令不夠精確等難題,做出產品之後,也不一定符合醫生和病人的需求。[21]在追求精確、安全的醫療領域,現階段的VR技術也許只能錦上添花。不過,新嘗試總有望帶來改變,在提升傳統善終服務的同時,若能將虛擬實境醫療技術結合到緩解痛楚、助臨終者實現心願、培訓照顧者等範疇,始終有助應對高齡海嘯。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