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轉貼: 細胞補氧治癌,為何世上消失?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7%B4%B0%E8%83%9E%E8%A3%9C%E6%B0%A7%E6%B2%BB%E7%99%8C%EF%BC%8C%E7%82%BA%E4%BD%95%E4%B8%96%E4%B8%8A%E6%B6%88%E5%A4%B1%EF%BC%9F/


細胞補氧治癌,為何世上消失?
科學家科赫發現只要啟動細胞的氧化系統,就可以治療癌症,有效而無害,因此科赫的一生不斷被美國醫學院、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等組織打壓。
威廉科赫(Dr. William F. Koch, 1885-1967)是一位美國醫生、化學家和癌症研究者。他在審查大量文獻並作個人研究後,發現許多疾病包括癌症等,都同樣出現細胞的氧化系統「缺氧」的情況(註:嚴格來說是氧不能抵達氧化系統,即是「有氧卻用不着」。至於氧和癌症的關係,將會在另一篇文章詳盡解釋),導致細胞不能正常生產能量,因而生病,甚至異變。是什麼導致細胞的氧化系統「缺氧」呢?科赫推斷,既然細胞「缺氧」的情況在不同疾病中出現,可能是由同一個成因引起;而這個成因可能是環境、致癌物、病毒或細菌所產生的毒素。他稱這個共同成因為「最小公分母」(least common denominator)。

改善氧化 沒有疾病
科赫博士的劃時代發現──「最小公分母」理論,被視為新科學的誕生。他的治癌理論就是透過清除毒素去醫治癌症;即是從疾病的根源入手,而不是消滅癌細胞,因此,他的研究集中在恢復細胞的氧化系統。他相信只要細胞的氧化系統健康,人就沒有病。
科赫決定研發一種與人體的自然化學反應、非破壞性的癌症療法。他發現心臟和大腦組織含有「抗缺氧」的物質。他確定羰基化合物(carbonyl compounds)是氧化過程的重要關鍵。
1917年,測試他理論的機會來了。他為一名在底特律醫院被醫生宣判只有一周壽命的末期肝癌女患者,注射了從心和腦組織提取的注射液。注射第二周後,他去看望病人時,只見一張空病床,科赫以為她死了。然而,同年6月某日,當科赫走在大街上,一個女人跑過來擁抱他,令他大吃一驚!原來這個女人正是那名癌症患者。她對科赫說,她曾詢問醫院他的所在,但醫院欺騙她,說他去了從軍。遭美國醫學會不斷抹黑
當底特律醫學雜誌刊登科赫撰寫的一篇有關該個案的文章後,一位美國醫學會(AMA)代表來拜訪他,要求科赫交出所有研究和提取的方法以及治療的擁有權。正如所料,科赫拒絕了。幾個月後《美國醫學雜誌》(JAMA)指科赫為庸醫。
不久,科赫研發了更富氧的合成羰基化合物,它比從心和腦組織提取的更便宜,更方便。他稱它為Glyoxylide 。科赫提供一個簡單的解釋:Glyoxylide的作用是啟動細胞的氧化系統。


1919年,科赫要求Wayne縣醫學會任命一個委員會測試他的末期癌症治癒法。委員會選擇了五個臨近「鬼門關」癌症患者給他。患者接受科赫的治療後,在三周內都能起來行走,性格變得開朗,且身體漸漸增強。委員會下令他們立即回家,並禁止他們再接受科赫的任何治療。
委員會的最後報告竟然指是「沒有結果」!
科赫在他1955年出版的Survival Factor一書提及其中一個康復個案。他如此寫:「伊蒂絲夫人經過剖腹後,被證實患有末期子宮癌,而癌症已轉移到整個腹部,導致胃穿嚴重出血。接受治療後,她健康地活了15年:她死於車禍。驗屍官的驗屍報告顯示死者沒有患癌症。科赫曾經為伊蒂絲注射了Glyoxylide。」
1923年科赫要求委員會更改1919年的虛假報告,卻遭拒絕。1924年10月25日,美國密歇根大學順勢療法教授Dr. Dewey寫了一封信給科赫:「我收到癌症委員會正式審查有關你癌症療法的最新報告,這個報告源於 1923年11月5日舉行的會議。我當時在場,並記錄了每一個個案。很明顯,這個會議意圖篡改結果,有預謀地譴責一切,且不科學。他們身兼法官、陪審團和證人,這報告是我實踐醫療42年來所觀察到最偏見、最不公平和充滿謊言的東西。
「最後,我希望有一天,你的療法會得到尋求真相者的調查,但這不會在美國發生,因為官方醫學是一個信託,刻意把所有非源自他們的研發拒之門外。」

一次審判定生死
最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儘管科赫不斷要求,科赫的療法雖然在美國用了30多年,Wayne縣醫療會的「審判」竟然是唯一的官方測試。
紐約鐳研究所的Dr. Field審查該研究所在1923年10月出版的《調查科赫的34個案》後寫道:「這次的見聞,無疑是我醫療事業的最不尋常經歷。」他花費多年時間去記錄,並發布很多科赫個案的結果。最後,他也因支持科赫而被AMA譴責,因而蒙受損失。
1935年,世界著名癌症專家Dr. Maisin邀請科赫去比利時。六個星期後一組有權力的美國醫生來到比利時,試圖說服他科赫是一個騙子。但Maisin只對真相有興趣,並告訴他們:「我確信這是科學上健全、臨床有效的療法。」
美國醫生到訪的動機是不想科赫成為他們的競爭者,因為他們其中的一位大量投資在鐳放射上。1939年,熟悉Maisin的Dr. Arnott告訴加拿大安大略省癌症委員會,指Maisin曾告訴他:「科赫的公式是治療疾病的新方法。不應被視為只對癌症有效的療法。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並且可能會因為臨床結果,而改變醫學和病理學的全貌。」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1943和1946年兩次控告科赫標籤詐騙。在這兩次審訊中,科赫的律師提供了證據確鑿的治癒癌症個案,包括骨頭、 子宮、 胃、 肝、 脾、 胰腺、乳腺等。
政府律師提供的專家承認,他們從沒有使用過科赫療法的經驗。儘管如此,他們依然作證指Glyoxylide「不可能有效」。
其中一個個案是關於羅巴克。他在1926年,接受胃癌手術。當癌症復發時,他從科赫接受 Glyoxylide注射而治癒癌症。14年後,他在科赫的審訊作證。
在第一次審訊中,《底特律時報》和《底特律自由報》兩家報紙密切注視訴訟。標題取自法庭見證:「三個癌症痊癒個案記錄在科赫的審判……醫院行政容人員為辯方證人提供了實例。醫生證明16個科赫治癒的癌症個案……癌症醫生說,科赫治療取代X射線」。儘管科赫提供了大量證據證明他的療法有效,陪審團卻未能裁決。美國陷入內戰狀態。美國人很難相信政府會抑制一種有效的癌症治癒法。
在1946年對科赫的第二次審判,法庭宣佈為無效審判。
沃爾醫生(Dr. Albert Wahl)是一個「逆轉立場」的有趣例子。當他進行調查事實的真相或必須面對現實時,是如何改變自己的偏見?多年來,基於 JAMA的誤導,Wahl貶科赫的療法一文不值。但當他的妹妹患了癌症,在他的反對下,他的父親還是帶她去見科赫。 在1947年出版的Least Common Denominator一書,Wahl記述了他曾目睹科赫治癒個法治癒150癌症過案,並寫道:「我的妹妹迅速康復。科赫的治癒法最令人吃驚的是它的簡單……使用它後,我覺得自己從來沒有行過醫。」
科赫的一生不斷被AMA、FDA,甚至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FTC)攻擊,直到1942年,他已耗費了40萬美元的律師費。因他厭倦和醫學權威機構抗衡,故而移民往南美洲。在巴西,當地的醫生對其治療方法和成就感到興奮,但不久美國的主要製藥商威脅採用Glyoxylide的醫院,要求它們停止使用Glyoxylide,否則他們將不會收到它們常用的藥物。科赫通知巴西健康部長這個情況,部長深知自己無能為力,因而辭職。即使Glyoxylide被證明能夠治癒某些癌症,醫生卻不敢使用它,因為AMA恐嚇會吊銷他們的牌照。
科赫在1967年10月9日去世,Glyoxylide的製造方法和其癌症療法,也隨他的死亡而消逝。
搜索

显示我的通知

编辑监视本页其他语言羰基化合物

维基媒体消歧义页

化學上,羰基化合物可以有不同的含義。

有機化學中,羰基化合物指的是一類含有羰基的化合物。根據環境的不同,羰基化合物可以指:醛和酮的合稱。醛、酮、羧酸及羧酸衍生物(包括酸酐,酰鹵(酰氯),酰胺,酯等)的合稱。配位化學中,羰基化合物指一類含有一氧化碳作為配體的化合物。見金屬羰基化合物。無機化學中,羰基化合物可以指一類含有C=O鍵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硫化羰等。
維基百科愛好者交流群(Telegram:@wikipedia_zh_n、Discord及IRC:#wikipedia-zh連線互聯)歡迎大家加入。

[关闭]

打开主菜单

搜索

显示我的通知

编辑监视本页其他语言α,β-不飽和羰基化合物

α,β-不飽和醛酮的通式。

丁烯酮

α,β-不飽和羰基化合物即共軛的不飽和羰基化合物,包括醛、酮、酯、腈、(硝基化合物)等,但一般指α,β-不飽和醛酮,簡稱不飽和醛酮。它們在結構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也就是含有一個1,2-碳氧羰基與3,4-碳碳雙鍵形成的1,4-共軛體系。如果共軛的雙鍵數增多,則還可以產生1,6-、1,8-等類型的α,β-不飽和羰基化合物。這其中最簡單的例子是丁烯酮(MVK),CH2=CHCOCH3。

對α,β-不飽和羰基化合物的加成反應有三種類型:對碳碳雙鍵的1,2-親電加成、對碳氧雙鍵的1,2-親核加成以及對整個共軛體系的1,4-共軛加成。採用哪種反應機理,與反應試劑和底物的位阻和其他性質有很大關係。一般地講,羰基在這些化合物中具有吸電子效應,使烯烴鈍化,不易與親電試劑(如溴、氯化氫)發生親電加成反應;但對於羰基來講,它在這些化合物中活化,更易與親核試劑反應。用不對稱親電試劑加成時,氫通常加在α位上。

β-羥基醛、酮可以很容易地脫水生成α,β-不飽和醛酮。另外,羥醛縮合反應、Perkin反應、Claisen-Schmidt反應、丙二酸酯合成、Knoevenagel縮合反應、Meyer-Schuster重排反應等途徑也是合成此類化合物的常用方法。

α,β-不飽和羰基化合物可以和提供親核碳負離子的給體發生Michael加成反應,有些也可以發生Nazarov成環反應(環化得到環戊烯酮)和Rauhut-Currier反應(二聚)。

參見

讨论

Cewbot最后编辑于3年前

相关页面

麦克尔加成反应

亲核加成反应

親核共軛加成

除非另有声明,本网站内容采用CC BY-SA 3.0授权。

隐私桌面版
目录

声明:词条人人可编辑,创建、修改和认证均免费

详情

3

羰基化合物

科普中国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贡献者唐浩宇

详情

有机化学中,羰基化合物指的是一类含有羰基的化合物。根据环境的不同,羰基化合物可以指:醛、酮、羧酸及羧酸衍生物(包括酸酐、酰卤、酰胺、酯等)的合称。

配位化学中,羰基化合物指一类含有一氧化碳作为配体的化合物。

无机化学中,羰基化合物可以指一类含有C=O键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硫化羰等。 [1]

中文名

羰基化合物

外文名

carbonyl compound

化学性质

亲核加成、α-活泼氢、氧化还原

物理性质

沸点比相应相对分子质量的烷烃高

结构和命名

羰基化合物的结构

在醛(Aldehydes)和酮(Ketones)分子中,都含有一个共同的官能团-羰基,故统称为羰基化合物。

羰基

醛分子中,羰基至少要与一个氢原子直接相连,故醛基一定位于链端。[2]

羰基化合物的命名

(1)普通命名法

共3张

羰基化合物的命名

醛按氧化后生成的羧酸命名,酮看作是甲酮的衍生物。可用α、β、γ、δ等标记取代基位置。

(2)系统命名法

当分子中含有多种官能团时,首先要确定一个主官能团,然后,选含有主官能团及尽可能含较多官能团的最长碳链为主链。主链编号的原则是要让主官能团的位次尽可能小。命名时,根据主官能团确定母体的名称,其它官能团作为取代基用词头表示,分子中如涉及立体结构要在名称最前面表明其构型,然后根据名称的基本格式写出名称。[3]

物理性质

(1)沸点:羰基具有偶极矩,增加了分子间的吸引力,沸点比相应相对分子质量的烷烃高,但比醇低。

(2)水溶性:醛酮的氧原子可以与水形成氢键,因此低级醛酮能与水混溶。

化学性质

亲核加成反应

(1)反应机理

反应过程中,一般是亲核试剂中带负电荷的部分(即亲核部分)先进攻底物中不饱和化学键带部分正电荷一端原子,并与之成键,π键断开形成另一端原子的负离子中间体,然后试剂中的亲电部分与负离子中间体结合,形成亲核加成产物。

最有代表性的反应是醛或酮的羰基与格氏试剂加成的反应:RC=O + R'MgCl → RR'C-OMgCl,再水解得醇,这是合成醇的良好办法。在羰基中,O稍显电负性;在格氏试剂中,C-Mg相连,Mg稍显电正性,C是亲核部位。于是格式试剂的亲核碳进攻亲电的羰基碳,双键打开,新的C-C键形成。

羰基可与碳为中心原子的亲核试剂加成,如格氏试剂、HCN、炔化钠。

羰基还可与氮为中心原子的亲核试剂的加成,如氨及其衍生物。

羰基还与氧为中心原子的亲核试剂的加成,如H2O、ROH等。

(2)反应应用——增长碳链

格氏试剂是含卤化镁的有机金属化合物,是一类亲核试剂,在有机合成中应用十分广泛。

利用亲核加成反应增长碳链

格氏试剂可以合成氘代烃;格氏试剂与醛、酮、酯、环氧烷发生亲核加成反应成相应的醇;反应若生成二级醇,还可以氧化成酮,再继续与格氏试剂反应生成三级醇。格氏试剂与二氧化碳作用可制备多一个碳的羧酸。[4]

α-活泼氢引起的反应

与官能团直接相连的碳叫α-碳,而α-碳上的氢即α-氢。α-氢的活性受与之直接相连的官能团或取代基的影响,通常会表现出特殊的反应活性,及比其他的氢的活性大,比较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特性和反应。[5]

α-活泼氢引起的反应

含有α-H的醛的存在下,在稀碱的存在下,可以互相结合生成β-羟醛基,受热后进而生成α、β-不饱和醛(有第二个α-H),通过羟醛缩合,在分子中形成了新的碳碳键,增长了碳链。

酮式、烯醇式的互变异构、醛酮的α-H卤代、卤仿反应、羟醛缩合反应等。

氧化和还原反应

(1)氧化反应

醛极易氧化,许多氧化剂都能将醛氧化成酸。脂肪醛比芳醛容易氧化。然而,将醛暴露在空气中,则是芳醛比脂肪醛容易氧化,这是因为用化学氧化剂氧化为离子型氧化反应。

酮遇一般氧化剂,抗拒氧化。酮遇强烈氧化剂,碳链断裂,形成酸。酮氧化时碳碳键断裂,一般地生成混合物,意义不大,但是环酮氧化后可得单一化合物,在制备上有意义。

酮能发生一个特殊的氧化反应:拜耳-魏立格(Baeyer-Villiger)氧化,即酮类化合物被过酸氧化,与羰基直接相连的碳链断裂,插入一个氧形成酯的反应。

(2)还原反应

醛和酮在一定条件下经催化氧化可还原成醇,但需要注意:有些反应需要在加温、加压或有特殊催化剂才能进行;最常用的溶剂是醇;如羰基两侧的立体环境不同,催化剂通常从空阻小的一侧被吸附,顺型加氢。

醛或酮还原成醇

其他反应

(1)Perkin反应

Perkin反应

芳醛与含α-H的脂肪族酸酐,在相应的羧酸盐存在下共热,发生缩合生成α,β-不饱和酸,该反应称为珀金(Perkin)反应。

(2)Mannich反应

含有α-H 的醛(酮),与甲醛和氨(或1°胺、2°胺)的盐酸盐之间发生的缩合反应,称为曼尼希(Mannich)反应。

Mannich反应

该反应的净结果是二甲氨甲基取代了α-H,故又称为氨甲基化反应,产物为β-氨基酮。

Mannich反应通常是在酸性溶液中进行,除醛、酮外,其它含α-H的化合物如酯、腈等也可发生该反应。

参考资料[1]  羰基化合物.百度文库.2015-02-14 [引用日期2017-10-14][2]  羰基化合物.百度文库.2015-07-20 [引用日期2017-10-14][3]  系统命名法.百度百科.2017-09-28 [引用日期2017-10-14]

猜你关注

工业硝酸

vivox9性能

运动粘度测定器

美的生活

hot巴适成都,带不走只有你hot支付宝:不管怎么改名,花呗还是要还的

内容均由网友贡献,百度百科无任何收费代编服务

百度百科吧 意见反馈 权威合作 百科协议

词条目录百科名片结构和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