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方便麵致癌?

方便麵致癌?
澱粉類食品在高溫(>120℃)烹調下容易產生丙烯酰胺。而丙烯酰胺在體外細胞實驗和動物實驗證實其的確是一種致癌物,但目前沒有充足的人群流行病學證據可證明人類某種腫瘤的產生與由食物中攝取的丙烯酰胺有明顯的相關性。

前些日子WHO和中國食藥總局發布的致癌物中,丙烯酰胺在二類致癌物中(二類致癌物是指導致人類癌症的證據不明確)。
相關實驗表明,中國生產的方便麵中丙烯酰胺檢測值大約在0.5-2.89μg/g;其實相較於薯片、油餅來講還是偏低的。對於丙烯酰胺的安全值,國際上目前還尚未有相應的標準。

新澤西食品專家從人體每日膳食中0.1mg/kg 體重的丙稀酰胺攝入量中沒有觀察到不利的影響,從而推測人們食用油炸食品致癌的風險極小。WHO食品安全的相關官員也認為人體攝入的丙烯酰胺尚不足以對人體有害。照這個計算,方便麵中的丙烯酰胺量還是很安全的。
1周4天吃泡麵 18歲胃癌亡
【沈能元╱台北報導】一名十八歲男生因熬夜念書,從國三起約有四年時間常把泡麵當消夜、每周吃個三、四天,至大一時出現腹痛、噁心等症狀,就醫檢查竟罹患晚期胃癌,治療一年即病逝。醫師說,醫學研究雖無實證指吃泡麵會引發胃癌,但泡麵等高鹽食物已確認會導致胃壁黏膜細胞病變,是胃癌高危險因子。

嗜吃泡麵等高鹽食物,恐造成胃壁黏膜細胞病變,導致胃癌。圖非患者。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昨舉行衛教記者會,多年前收治該病例的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家瑞說,該男大生是他收治過最年輕的胃癌患者,該患者除長期吃泡麵外,也很愛吃香腸,並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合併長時間課業壓力,免疫力低下,懷疑因此造成胃壁黏膜細胞病變罹癌。因發現時已是末期,男大生治療一年即病逝。


少吃香腸醃漬物
他說,當時問診時,並未詳細詢問男大生吃了多少泡麵、香腸,只知男大生有四年的時間,大約每周三、四天把泡麵當消夜,但不知每次吃幾碗等精確數據;而泡麵、泡菜等高鹽、醃漬食物,或是含亞硝鹽的香腸、臘肉等食品,均是胃癌高風險食物,應少吃。

年增3千人罹癌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劉志銘說,胃癌致病有三大因素,包括長期吃高鹽、醃漬、燒烤類食物,以及胃部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和基因遺傳,此三大因素會互為影響。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昨也公布最新「診間胃癌認知調查」,五月時訪問北中南東部四家醫院、共一百一十名胃腸肝膽科門診患者,發現高達七成患者誤以為早期胃癌一定有症狀,二成五不知幽門螺旋桿菌會引發胃癌;且年逾五十歲受訪者不曾接觸胃癌資訊比率達三成二,較五十歲以下者的一成,比率明顯偏高。
該學會理事長林肇堂說,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統計,二○一三年台灣胃癌發生人數排名第七、新增人數達三千七百多人、死亡人數達二千二百多人,且近十年胃癌每年死亡人數居高不下,主因是全台約八成胃癌患者在確診時,病情已屬中、晚期。

脹氣胃痛應篩檢
林說,因早期胃癌少有症狀,建議民眾一旦出現胃部不適、體重減輕、貧血、吞嚥困難、解黑便等症狀,應速就醫檢查。
劉志銘警告,若長期有胃脹氣或胃痛困擾,有胃潰瘍,胃癌家族史,或是喜好高鹽、醃漬食物,及有吸菸、喝酒習慣者,應接受幽門桿菌檢查與治療,並定期接受胃鏡檢查,避免延誤病情。

胃癌小檔案
◎病因:
.長期吃高鹽、醃漬、燒烤食物引發胃壁黏膜細胞病變
.基因遺傳
.胃部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症狀:
.早期症狀不明顯
.中、晚期將出現體重減輕、解黑便、胃痛、噁心等症狀
◎人數:平均年增3千多名患者
◎預防:
.少吃高鹽、醃漬類、香腸等
.長期有胃痛、胃脹氣等症狀,應進行幽門桿菌檢查
.多吃蔬菜、養成運動習慣,提升免疫力
.避免吸菸、喝酒,因尼古丁、酒精等易增罹胃癌風險
◎治療:依病情嚴重度採手術切除腫瘤、化療、標靶藥物治療
資料來源:劉志銘醫師、顏家瑞醫師、林肇堂醫師
------------------------

高鹽、醃漬、燒烤  傷了胃部,加上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了傷口,細菌從傷口產生了基因變異,成了胃癌
生飛滋,雖然不是大病,卻令人寢食難安,甚至痛不慾生……最可怕的事,有人傳言痱滋無限復活,或有機會患上口腔癌!

有請牙科醫生周子輝教你對付這位口腔敵人,解開坊間迷思。

咬傷會生飛滋?       
飛滋(復發性口瘡,Aphthous Ulcers)屬口腔潰瘍的一種,傷口中央是白色或黃色,周邊則是紅色,呈圓形或橢圓形狀,一般2至4星期便會自行痊癒。

飛滋成因有很多,多數是因口腔的創傷,令飛滋細菌有機可乘,如不小心咬傷口腔內側,和刷牙時被牙刷頭「篤」損。此外,免疫力低,睡眠不足,壓力大,女性經期,也會導致飛滋的出現;而缺乏維他命C、B雜和鐵質等營養素,則會令口腔黏膜易受破壞而易生飛滋。

飛滋三級制
第一級:輕型(Minor)飛滋,大部人所罹患的飛滋都屬此類型,數量約只有3至5粒,而且潰瘍面積小。
第二級:重型(Major)飛滋,潰瘍面積大,直徑可有1cm長。
第三級:皰疹狀型(Herpetiform)飛滋,滿佈口腔內側,令人非常疼痛。

null
用鹽敷、用鹽水漱口,一舉滅殺?
周子輝醫生(圖)表示,用鹽或有紓緩和消炎作用,但並無治療效果,不會令飛滋快好。

生飛滋,要吃維他命B?
維他命B雜有促進黏膜細胞健康及紓緩發炎的功效,所以攝取足夠的維他命B雜,可有紓緩生飛滋時的痛楚和有預防作用。

牙醫建議
周子輝醫生建議,生飛滋時,甚麼也不做是最好的處理方法,假如真的承受不了飛滋之痛,可以找醫生處方有消炎和麻醉成份的漱口水。

飛滋無限復活 = 口腔癌
周子輝醫生認為生飛滋會患上口腔癌機會很微,惟患處若反覆不癒,且情況超過一個月,可安排驗血了解缺失的物質,補充後看看有沒有得到改善。

若然還未有改善,便要小心留意應向醫生求診作進一步的檢查。

Text/Kio

14645次閱讀


中醫:勿用鹽「捽」痱滋 易導致惡化

6大食物 營食變「鐵」人

紅棗以外 補血食物知幾多?

【消委會測試】冷壓果汁貴近五成 維他命C僅多2毫克

早餐營養「C」餐單
子宮頸癌是由於人類乳突病毒長期慢性感染子宮頸上皮細胞,導致上皮細胞化生不良(Epithelial cell dysplasia),進而癌化。其中第十六型人類乳突病毒慢性感染易造成鱗狀細胞癌;第十八型人類乳突病毒慢性感染易造成腺癌。流行病學上,第十六型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的盛行率高於第十八型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是故臨床上子宮頸癌以鱗狀細胞癌表現為主,腺癌則相對少見。

以陰道內診可發現病灶處出現如草莓表面般的punctation pattern,嚴重時這些punctation pattern甚至會相連成Mosaic pattern的血管網。子宮頸切片顯微鏡下可發現細胞化生不良(dysplasia,依化生不良的上皮細胞厚度決定CIN classification)。子宮頸抹片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癌細胞常見的高核質比(High N/C ratio)及病毒感染常見的細胞挖空現象(koilocytosis)。


------------------------


子宮內膜息肉是子宮腔上皮組織的黏膜細胞,異常增生所導致的良性腫瘤,附着於子宮腔內壁,以30至60歲的女性為好 ...

生飛滋,要吃維他命B?
維他命B雜有促進黏膜細胞健康及紓緩發炎的功效,所以攝取足夠的維他命B雜,可有紓緩生飛滋時的痛楚和有預防作用。

【本報港聞部報道】子宮內膜息肉是子宮腔上皮組織的黏膜細胞,異常增生所導致的良性腫瘤,附着於子宮腔內壁,以30至60歲的女性為好發族群。
這是婦科的常見病,是由子宮內膜局部過度增生所致,表現為突出於子宮腔內的單個或多個光滑腫物,蒂長短不一。可引起不規則陰道流血、不孕。從育齡期到絕經後的女性,都是子宮內膜息肉的高發人群。
目前病因未明,認為與內分泌紊亂有關,以超聲診斷為主,子宮腔內聲學造影敏感性更高,宮腔鏡是診斷子宮內膜息肉的金標準,宮腔鏡下息肉摘除術是子宮內膜息肉首選的治療方法,但息肉易復發。子宮內膜息肉偶有惡變,尤其是絕經後陰道流血者,息肉呈不典型增生時,應以癌前病變看待。
患者月經過多及經期延長
本病可發生於青春期後任何年齡,但常見於35歲以上的婦女。單發較小的子宮內膜息肉常無臨床癥狀,常由於其他疾病切除子宮後進行大體檢查時被發現,或在診斷刮宮後得出診斷。部分患者可見月經過多及經期延長,此與子宮內膜面積增加及內膜過度增生有關。大型息肉或突入頸管的息肉,易繼發感染、壞死,而引起不規則出血及惡臭的血性分泌物。
婦科檢查上,子宮稍大,如子宮內膜息肉蒂長者,宮頸口可見到或觸及贅生物。第二是超聲檢查,經陰道超聲檢查在子宮腔內可見常規形狀的高回聲病竈,其周圍環繞弱的強回聲暈。在月經周期增生期檢查的結果更具有可靠意義。月經期幹凈後重複超聲檢查有助於區分「息肉狀子宮內膜」與子宮內膜息肉。子宮腔內聲學造影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更高。
根據患者的癥狀、婦科檢查和超聲檢查,可初步做出診斷。宮腔鏡引導下取病變組織做病理檢查可確診。注意與子宮黏膜下肌瘤、子宮內膜癌等鑒別。
氨基酸能为细菌提供碳源、氮源和能源属三功能营养物


细菌感染傷口,食用感染傷口部位的某種氨基酸作營養,細胞缺乏某種氨基酸,使細胞不能正常活動,產生異變,然後基因變異了的細胞一直複製變異了的基因細胞,成為癌症?
近年來,罹患代謝性疾病的人口,每年以25000名的速度,不斷持續增加。根據研究顯示,幾乎所有的代謝性疾病及癌症,都是因為「粒線體代謝的過程有缺失」。在美國知名醫學博士約瑟・摩卡拉Joseph Mercola的門診中,即將「生酮飲食」視為大多數人調整身體狀態的第一步。

他認為,藉由優質的脂肪,不但提供了細胞修復的原料,還能幫助荷爾蒙的平衡,促進脂溶性維生素及礦物質吸收,而攝取優質的脂肪,是維持粒線體健康的不二法門。

癌細胞是代謝缺失下的產物,因為粒線體先受到了傷害

一般人以為罹患癌症是DNA缺陷所導致,然而,癌細胞其實是代謝缺失下的產物,因為粒線體先受到了傷害。約瑟・摩卡拉Joseph Mercola在其新書《生酮抗癌:突破性健康觀念,餓死癌細胞、預防失智、全力打擊重大疾病》中,提出一個重大的突破性概念:「粒線體代謝療法(MMT)」來解決令人束手無策的癌症,以及重大疾病。

簡單來說,粒線體是我們身體代謝健康與否的能量中心,癌細胞的生成正是粒線體代謝出現問題。約瑟・摩卡拉相信粒線體代謝療法MMT是其中一個預防癌症最有效的策略,因為它使你的粒線體功能最佳化,所以粒線體會較少受損,也較不會產生基因突變,導致癌症發生的機率將徹底減少。

粒線體代謝療法(MMT),即是藉由多攝取脂肪、好油、適量蛋白質,斷開碳水化合物,讓身體製造酮體,以酮體作為燃料,能降低30%左右的氧化作用,減少自由基的產生。
© 由 PIN NETWORK CO LTD 提供 粒線體代謝療法(MMT),即是藉由多攝取脂肪、好油、適量蛋白質,斷開碳水化合物,讓身體製造酮體,以酮體作為燃料,能降低30%左右的氧化作用,減少自由基的產生。
粒線體代謝療法以酮體作為燃料、減少自由基的產生

而粒線體代謝療法(MMT),即是藉由多攝取脂肪、好油、適量蛋白質,斷開碳水化合物,讓身體製造酮體,以酮體作為燃料,能降低30%左右的氧化作用,減少自由基的產生,細胞就能更強壯健康。

採取生酮飲食作為粒線體代謝療法MMT療法,除了可以治療癌症,即以脂肪為燃料,減少自由基,杜絕癌細胞產生之外,還能預防腦神經病變,是將脂肪轉換為酮類,提供腦部所需保護,並杜絕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疾病;還有治療第二型糖尿病,是以脂肪取代熱量,降低體內糖的儲存量。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比例,降低心臟病、中風、高血壓風險。
胃癌為全球癌症致死率第二高的癌症。胃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為其
致癌最重要的因子之一,世界衛生組織更將其歸類於第一群確定性的致癌因子。幽門螺
旋桿菌分泌毒性因子 GroES 蛋白,感染胃上皮細胞後能引起發炎反應;
且發炎反應中,
以介白素-8(Interleukin 8, IL-8)的釋放量最為顯著。GroES 蛋白(全長 1-118)在羧基
端有 28 個延伸的胺基酸片段,刪去則 GroES 蛋白失去誘導細胞釋放 IL-8 之能力。因此
我們希望進一步找出此延伸片段上最關鍵的致發炎片段及機制。
我們每次刪去 6 個胺基酸,探討 GroES 蛋白上與致成胃部發炎最為相關的胺基酸片
段;接著以加入還原劑以及點突變的方式深入分析此致成胃發炎毒性因子的結構,探討
可能的致發炎機轉。由實驗結果來看,GroES 蛋白羧基端半胱胺酸(cysteine)之間雙硫
鍵形成的環狀結構能夠誘導胃上皮細胞釋放 IL-8,可能與致胃發炎有關; 單一點突變
的結果更顯示單一雙硫鍵就足以形成環狀結構,使 GroES 具備致發炎的能力。
我們希望能將研究成果發展成疫苗,以儘早發現並治療胃部發炎等胃部疾病。



本實驗室先前的研究發現了幽門螺旋桿菌新的致病因子 GroES 蛋白。幽門螺旋桿菌
的 GroES 蛋白會使得人類周邊血液單核細胞釋放前發炎細胞激素,這個現象可能與胃癌
的形成有關。然而,相較於幽門螺旋桿菌的 GroES 蛋白,大腸桿菌的 GroES 蛋白並不會
造成周邊血液單核細胞產生前發炎細胞激素,在比對幽門螺旋桿菌與其他微生物的
GroES 蛋白序列後,發現幽門螺旋桿菌的 GroES 蛋白在羧基端有 28 個胺基酸片段的延
伸。先前的研究亦指出,在 GroES 1-118(即全長)、GroES 1-90、GroES 91-118 中,唯有
GroES 1-118 具有致發炎的能力;因此,我們希望探討此延伸的 28 個胺基酸片段於 GroES
致發炎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381
貳、實驗背景
一、毒性因子 GroES 會致成胃發炎
圖一、GroES 誘導胃發炎示意圖
幽門螺旋桿菌分泌的毒性因子 GroES 能誘導人類的周邊血液單核球釋放出多
種發炎性細胞激素,引起發炎反應,也能誘導胃上皮細胞釋放細胞激素以及促使
一些基因表現量上升
,引起胃發炎、胃潰瘍,甚至有可能致成胃癌。
香蕉:胃潰瘍病是由於過度緊張、焦慮或有毒物質引起胃保護層受到胃酸破壞造成的,而香蕉可刺激胃壁粘膜細胞生長而形成胃保護層。 因此,經常吃些香蕉特別是未成熟的青香蕉可預防和治療胃潰瘍病。 酸奶:常喝可治療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 ... 英國科研人員也發現,常吃紫菜可預防和治療胃潰瘍病。

000000000000000



日本帝京大學藥學部一項研究指出,香蕉可增加血液中的白血球數量,並誘導身體產生「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是一種有助協調和抑制癌細胞活動的蛋白質,有抗癌作用。

研究當中,比較各種成熟度的香蕉後,發現熟透至蕉皮表面有斑點的香蕉,誘導TNF因子產生的能力較未熟的青皮香蕉高,能強化體內白血球的能力高8倍,更有效地生產TNF,更有效地對抗癌細胞產生。
【大紀元2017年04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蘇湘嵐洛杉磯報導)鼻咽癌在美國並不多見,但在部分亞洲地區華人發病率較高。鼻咽癌有什麼徵兆,又該怎麼防治?對此耳鼻喉科專科醫師蔡維倫予以說明。


蔡醫師說,不少華人一流鼻血就緊張,懷疑自己是否得了鼻咽癌。他說,鼻咽癌最重要的症狀是單邊流鼻血,並且流得很多;不是擤鼻涕有點血絲。此外的症狀還包括單側鼻塞,且同一側脖子出現淋巴結和腫瘤。

華人罹患鼻咽癌的比例比其他人種高,蔡醫師提醒民眾要特別注意。

華人十萬個人中有30個可能罹患鼻咽癌,而其他種族約為十萬個人中只有一個。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居民喜歡吃鹹魚、臘肉,罹患鼻咽癌的機率就比較高。研究也發現,在美國生長的華人罹患比例是十萬人中有15個,比中國、香港、越南的人少了一半,可是這比美國本地其他族裔,如白人、黑人、墨西哥人還高15倍。

感染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有遺傳基因、醃製品的飲食習慣,這三個因素會增加罹患鼻咽癌機率。蔡醫師建議民眾少碰醃製食品,多吃天然蔬果。

此外,蔡醫師也表示,鼻咽癌的治療成功率非常高。只要找到病因,不管是第一期到第四期(末期),80%、90%的人都治療的很成功。所以發病後要儘早治療,如果民眾有不當流鼻血與身體不適,要儘快請醫師檢查。◇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