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八萬五建屋計劃

八萬五建屋計劃,簡稱八萬五,是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在1997年度施政報告提出的一項政策。董建華提出每年供應不少於85,000個住宅單位,希望10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由6.5年縮短至3年。

這項政策的推出,再加上亞洲金融風暴,使香港樓價一落千丈,普遍私人物業在5年多的時間內貶值70%,很多中產階級成為負資產,香港經濟一片蕭條,直到2003年SARS爆發過後才逐漸復蘇。




http://mytv.tvb.com/news/newsmagazine/102987#page-1

2009 年第三季中產階級是指人工4萬-10萬   人仕 人數33萬7千戶

1萬多人工買一百一十萬單位. 稱大約供10年. 八萬五計劃時掉至65萬...
民主黨公布有關「八萬五」房屋政策之意見調查


行政長官董建華於六月二十九日接受訪問時承認,政府提出的「八萬五」建屋目標早已名存實亡,但多位行政會議成員昨天表示政府沒有取消「八萬五」政策;對於港府高層發表不一致訊息,使到市民在房屋政策上感到十分混亂,民主黨表示遺憾。


就此,民主黨於七月四日晚上進行電話語音調查,成功訪問了293名人士,了解他們對該事件的看法。調查發現,有17.7%被訪者認為行政長官董建華的說話較可信,而有16%的被訪者則表示行政會議成員唐英年的言論比較可信,但超過半數以上的被訪者認為兩者的說話皆不可信。


調查又發現,八成以上的被訪者認為特區政府的房屋政策是混亂的,只有6.1%的被訪者表示對特區的房屋政策不感混亂。


最後,有超過六成半的被訪者認為港府高層發表混淆訊息,使他們對特區政府的管治信心少了,而一成九的被訪者認為此事並無改變他們對政府的管治信心。


民主黨副主席楊森認為,是次調查結果反映絕大部份市民對於「八萬五」房屋政策是十分關注,絕大部份(82.9%)市民認為特區政府在房屋政策上是相當混亂,當中超過六成半(65.4%)被訪者更表示因此而對政府的信心減少,除了引起社會多方面揣測導致市民無所適從外,更直接打擊公眾對政府的信心。


而房屋政策副發言人涂謹申表示,特區政府應儘快公開澄清對「八萬五」建屋目標的立場,使普羅大眾清楚知道政府在房屋政策上的方向。民主黨認為,房屋政策轉變對社會影響深遠,政府應清晰交代「八萬五」建屋目標是否於九八年已不存在,還是從來未取消;不論是前者或後者,民主黨建議政府應從速考慮研究土地規劃及檢討房屋政策,是否有需要重新釐定建屋目標,使社會各階層人士均可安居樂業。


民主黨副主席:楊森
民主黨房屋政策副發言人:涂謹申

二零零零年七月五日
「八萬五」陰影 揮之不去  
新世紀論壇經濟事務發言人 羅祥國博士    ( 20-06-2000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地產商及負資產者的壓力下,房委會公佈了暫停出售居屋措施,而據聞若上述措施對穩定樓市作用不大,將會透過調節土地供應來穩定樓市。

當經濟在今年第一季,已有雙位數字的實質增長,股市亦曾突破了亞洲金融風暴的歷史高點,但我們的樓房交易數量,和部分住宅樓宇的價格仍然下跌﹑銀主盤增加﹑供樓的實質利率高達十多厘﹑房協大幅減價出售「貨尾」,這些都使約有一百萬個家庭的「有樓一族」蒙受嚴重的損失,並打擊他們安居樂業的信心。這是否只是短期現象﹖情況是否可以改善過來﹖

根據新世紀論壇近日的一項調查,有超過70%的被訪者對未來五年內,香港是否一個可以安居樂業的地方是抱有懷疑,甚至是否定態度,這是對施政者一個嚴峻的警號,不應掉以輕心。政府如果認為時間是否可以治癒這個傷口,並不即時以危機處理,情況是不樂觀的,市民的耐性是有極限度的。

警號響起 政府勿掉以輕心

房屋委員會最近決定下半年停賣居屋,把部分居屋改為出租公屋,並把原本一半一半的公屋和居屋比例,改為公屋佔六成,居屋佔四成。這些調整當然對穩定房地產市場有一定的幫助,並再一次的顯示了「八萬五」的建屋目標名存實亡,但除非政府願意明確的公開聲明取消「八萬五」的建屋目標,不然「八萬五」的陰影,仍然是揮之不去的。

特首在九七年十月第一次確立每年建屋八萬五千的「硬指標」,再加上七成市民自置物業的宏願,一開始就有非常濃厚的計劃經濟的味道,這大大干預了香港房地產市場原有的自由市場運作,與「基本法」的第五條可能是有牴觸的。

特首以此為達到某些政治目的之手段,其出發點可能是非常高尚,和具有遠見的﹔但他?忽略了很多的經濟規律和其影響,以及整體房屋問題的複雜性。

房屋是市場商品

房屋在香港的市場機制下作為一種商品,是有實質居住的需求,長期投資的需求,和短期投機的需求。在九七年回歸前,投資和投機的需求非常龐大,物業交易一年有二十多萬宗。政府從九七前的龐大需求,估計出每年八萬五的供應量,以滿足市民的需求,這基本上是忽略了房屋需求的多方面性和複雜性。

在經濟不景和前景不明朗時,投機和投資的需求,是會短期內完全消失的,至於實質的居住需求,也會產生同樣的情況。現在樓價雖然已跌了一半,但市民對房委和房協的居屋,和夾屋需求?大大減少,就是這個原因。

近日樓宇交易量創新低,並不是經濟整體仍然不景,主要是由於前景不明朗﹔市民估計,政府仍會推出大量居屋﹗政府仍然有「八萬五」﹗利息可能會再升﹗

房地產業一向以來是香港主要的經濟支柱之一,樓房是全港一半家庭的重要資產,和退休保證,也是很多中小型企業資金的來源。政府如果不?意地長期破壞了房地產業,在香港整體經濟的正常功能和貢獻,這是錯誤和不負責任的政策,必須設法糾正。

取消「八萬五」才是最終出路

政府是可以立刻公開向市民明確地宣布,取消「八萬五」這不合時宜的干預政策,並恢復推行一個以自由市場運作為基礎的房屋政策。

再者,政府高官也不應再批評香港樓價過高,競爭力不夠的言論,要令市民重拾置業的信心。

(本文已刊載於2000年6月20日之《香港經濟日報》)


首應重組行政會議  明報政情周記
一子錯,滿盤皆落索。董建華的「八萬五」房屋政策,彷如一場現代紅樓夢,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樓塌了,土崩瓦解,兵敗如山倒。
當董建華仍然沐浴在行政主導的光輝時,他怎樣也料想不到,政治形勢的急劇轉變,如火山,如夢魘。

「八萬五」存廢顯與行會脫節
特區政府在立法會通過不信任動議後,還沒有定過神來,學聯便在回歸三周年,發起一個三千人的大遊行,群眾來自五湖四海,本來各有懷抱。然而,遊行中最響亮而共同的聲音,竟然是董建華下台。這對於管治了香港三年的董建華,肯定是當頭棒喝,是來自群眾的一個不信任動 議,是董建華政府真正的管治危機。 

在所有的政治危機當中,矛盾最深,牽連最廣的,當然是董建華「八萬五」的房屋政策。三年來,「八萬五」成為地產富豪和負資產者的攻擊目標,也促使王鳴大建居屋,疏於監 管,出現短樁,而被迫下台。 
當董建華深切地認識到,「八萬五」已經成為他連任最大的絆腳石時,曾試圖以體面的方式,在七間最友好的傳媒面前,宣布「八萬五」已經不再存在,名存實亡時,卻暴露了特區政府另一個政治危機,就是董建華與他的高級智囊——行政會議的成員完全脫節。 

方寸大亂喪失治港能力
董建華彷彿成為封建王朝的「寡人」,寡人有疾,但寡人要面,因而死不認錯。行政會議成員,也給董建華殺個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是好。揣摩上意,從來艱難,護主補鑊,欲蓋彌彰。梁振英說,「八萬五」是長遠指標。唐英年說,「八萬五」政策沒有取消。話音剛落,市場一片混亂,董建華被迫再一次出來澄清,「八萬五」已不存在。一個政府,兩種聲音,這不單是公關大災難,而是政治大災難,說明了董建華和他行政會議的智囊們,方寸大亂,進退失據,沒有穩定香港、管治香港的能力。 

政治裡有太多巧合。嶺南大學剛公布行政會議成員的民望,十位成員竟然有七位不合格,召集人梁振英排在尾二,僅高於剛下台的王鳴。更諷剌的是,很多市民對位高權重的行政會議成員,竟然毫不認識。一直以來,行政會議成員隱身在政府高官後面,負責房屋、教育、金融、工業、福利等政策,做半隱形的部長,影響著董建華的社會政策。當我們提出高官責任制時,為什麼我們不能同時提出,行政會議集體負責制?當香港市民對回歸三年,董建華和行政會議制訂的社會政策,發出憤怒的呼聲時,董建華即使任期未滿而留任,行政會議成員是否不可撤換? 

行會成員亦須集體負責
香港由於《基本法》的規限,沒有民選政府和民選部長,但我們可以突破政治的框框,實行官員責任制和行政會議集體負責制。回歸三年,政府四面出擊,引來四面楚歌,行政會議是董建華的最高智囊,豈能置身事外?在新的立法會上任之前,在民怨民憤未燎原之前,董建華應該認真考慮,重組行政會議成員,以新的面貌面對餘下兩年的挑戰
八萬五
難再死灰復燃
施永青
2000年07月07日


雖 然 特 首 再 次 召 開 記 者 招 待 會 , 為 有 無 八 萬 五 這 個 問 題 作 澄 清 , 但 問 題 依 然 搞 不 清 楚 。 市 民 知 道 的 只 是 八 萬 五 已 不 存 在 , 但 不 知 道 不 存 在 是 否 等 如 撤 消 , 因 為 不 存 在 可 能 只 代 表 眼 前 條 件 不 配 合 , 故 暫 時 放 棄 , 一 待 環 境 許 可 時 又 再 努 力 過 , 事 實 上 仍 有 官 員 說 八 萬 五 是 長 遠 目 標 , 所 以 市 民 對 政 府 的 取 態 又 再 模 糊 起 來 。
我 有 一 位 朋 友 為 此 非 常 擔 心 , 因 為 他 在 特 首 初 次 表 示 沒 有 八 萬 五 時 , 第 一 時 間 落 定 買 了 間 二 手 樓 , 但 現 在 又 覺 得 八 萬 五 似 無 實 有 , 令 原 來 入 市 的 基 礎 也 動 搖 起 來 , 他 考 慮 要 撻 定 , 問 我 好 不 好 。

我 對 他 說 , 撻 不 撻 定 他 得 自 己 拿 主 意 並 自 己 承 擔 後 果 , 但 對 八 萬 五 是 否 似 無 實 有 我 卻 可 以 講 講 我 的 想 法 , 讓 他 參 考 一 下 。

我 相 信 , 政 府 今 次 被 逼 出 來 說 八 萬 五 已 不 存 在 是 心 有 不 甘 的 , 他 仍 希 望 將 來 有 機 會 重 張 旗 鼓 , 但 這 只 是 政 府 的 主 觀 願 望 , 形 勢 的 發 展 對 八 萬 五 政 策 已 越 來 越 不 利 , 即 使 今 天 不 甘 心 , 明 天 也 得 放 棄 。

你 看 自 八 萬 五 推 出 以 來 , 第 二 年 已 要 停 止 賣 地 , 跟 著 又 放 寬 樓 花 開 盤 時 限 , 取 消 夾 屋 、 停 售 居 屋 , 居 屋 轉 為 出 租 等 , 有 那 一 項 房 屋 政 策 不 是 與 八 萬 五 背 道 而 馳 的 ?
因 此 , 政 府 想 怎 樣 做 是 一 回 事 , 客 觀 環 境 是 否 容 許 又 是 另 一 回 事 。 自 八 萬 五 推 出 以 來 , 政 府 的 收 入 已 大 幅 減 少 , 想 收 銷 售 稅 與 離 境 稅 , 立 法 局 又 通 不 過 , 最 終 可 能 又 得 打 地 產 主 意 。 另 一 方 面 , 樓 價 大 跌 又 令 中 產 階 級 損 失 慘 重 , 怨 氣 沖 天 。 中 產 階 級 原 先 都 是 建 制 的 得 益 者 、 支 持 者 , 現 在 連 中 產 階 級 也 上 街 示 威 了 , 政 府 的 管 治 根 基 也 因 此 而 動 搖 起 來 。 此 外 , 香 港 一 向 靠 樓 市 進 行 財 富 再 分 配 , 令 經 濟 增 長 的 得 益 可 以 讓 更 多 人 分 享 ...... 經 濟 增 長 , 市 民 負 擔 樓 價 的 能 力 上 升 , 樓 價 上 升 , 52%擁 有 物 業 的 家 庭 財 富 上 升 , 內 部 需 求 亦 跟 著 上 升 , 這 樣 草 根 階 層 才 可 以 在 食 肆 、 百 貨 公 司 , 娛 樂 場 所 找 到 工 作 , 原 來 一 環 緊 接 一 環 , 一 如 自 然 界 的 食 物 鏈 一 樣 , 現 在 中 間 一 節 斷 了 , 整 個 財 富 分 配 的 機 制 都 停 頓 下 來 , 以 至 香 港 的 貧 富 懸 殊 問 題 日 益 嚴 重 。

總 之 一 行 八 萬 五 就 阻 力 重 重 , 政 府 任 是 怎 樣 不 甘 心 , 八 萬 五 政 策 最 終 也 得 完 全 撤 消 , 我 個 人 就 不 擔 心 八 萬 五 有 死 灰 復 燃 的 機 會 。
Username or e-mail:*  密碼:*   註冊新帳號索取新密碼  .      ...關於我們分類和自由標籤友好連結常見問題請捐款聯絡我們.首頁
特區十年史 - 外篇三 八萬五的由來與後果 (連載中)檢視修訂版本.週六, 2009-03-28 15:38 — Michael Young
第一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
外篇三 八萬五的由來與後果

短短六、七年時間,樓市驟升暴跌,特區政府被弄得人仰馬翻。先是九七年的「八萬五」建屋宏圖,O二年卻換來鐘擺的另一極端,改行房屋及規劃地政局長孫明揚提出的「孫九招」,幾乎完全停止土地供應。這兩個南轅北轍的政策,相距不過數年,在在說明市場變幻莫測,實非一個政府能準確預測得到。

今天「八萬五」在香港已等同中國大陸的大躍進,代表不按實際情況、「超英趕美」式的浮誇假大空政策,例如大量增加大專學額的政策被戲謔為「教育八萬五」,但「八萬五」是怎樣開始呢?坊間認定行政會議成員梁振英是始作俑者,而董建華上台前,的確委任了他當「房屋小組召集人」(董建華還同時著梁錦松和譚耀宗,分掌教育和老人福利事務),而梁振英本人也確曾提交了一份房屋政策報告給候任的董建華。故此梁振英成為公眾眼中倡議「八萬五」的「嫌疑犯」,甚至有人覺得他不過是為了方便門下的測量師行撈生意,惟他本人極力否認。

不過大家還是可以從其他渠道找到更多端倪。

早在一九八七年,港英政府制定涵蓋到二OO一年的「長遠房屋策略」,為往後十多年定下政策方向。到了九十年代中,「長遠房屋策略」作中期檢討,將前瞻時間延伸到O六年,還發展了一套推斷房屋需求的計算模式。按照電腦的推算,從九五/九六年計起的六個年頭,每年平均有五萬四千個公營房屋和三萬一千個私人住宅的房屋需求,兩者加起來恰好是八萬五千個單位,跟董建華上台後提出十年建屋計劃的數目不謀而合。而董建華把建屋目標鎖定為平均每年興建五萬個公營房屋和三萬五千個私人樓宇,比例上也跟電腦結果相若。或許董建華跟他的「智囊」正是從中得到靈感,確立跟他本人結下不解緣的「八萬五」政策。

當時每年房屋供應只有五萬多個,遠遠落後電腦推算的「八萬五」需求,意即足足四成的住屋需求未能滿足。九七年一月,正值樓市泡沫期的港英政府發表《長遠房屋策略評議諮詢文件》,再次提出未來十年房屋需求將高達八萬個。其時社會沒有多少人懷疑政府有否高估需求,輿論只是關注政府有否足夠土地,去滿足如此龐大的住屋需求,並質疑政府無法一下子大增建屋數量五成。惟房屋司黃星華宣稱政府已有足夠地皮,只需重新規劃和增加密度即可應付需求。有人甚至大膽提議把吐露港和城門河填平,並搬走附近的沙田馬場。不過隨著英國人撤退在即,人們轉而期待新特首董建華的房屋政策,看看他怎樣解決樓價過高的問題。

孰料港英政府的《長遠房屋策略評議諮詢文件》雖被公眾遺忘,董建華卻彷彿按照有關數據行事,誓言要在未來十年解決多年來無法滿足的龐大住屋需求,大增建屋數量至「八萬五」,以示打擊樓價的決心。他還定下十年後市民置業的比率,由五成激增至七成,好使大眾「安居樂業」。然而房屋委員會在講解上述電腦計算模式中明言,房屋需求「要因應不斷轉變的情況而定期檢討和調整」,包括市民負擔能力、人口增長速度、經濟情況等。偏偏董建華看不到這點,硬性規定長達十年的建屋數量,當環境突變時他便墮進自設的陷阱,進退失據。事實上,電腦推算出「八萬五」需求的時候,經濟仍處於高速增長期,結果金融風暴後經濟逆轉,來自「樓換樓」和投資保值的兩類置業需求幾近絕跡,樓宇需求在經濟不景下大減。至於人口增長速度,也較原先估計緩慢得多。根據九六年公佈的《全港發展策略檢討》,預計二O一一年人口可高達八百一十萬,於是電腦便按照此數目而推算出「八萬五」需求,結果真實人口遲至O九年才勉強突七百萬。既是如此,董建華的十年建屋大計注定尾大不掉。

可笑的是,除了董建華以外,不少人一樣沒有在金融風暴後察覺經濟大逆轉,使「八萬五」變得不合時宜。「始作俑者」梁振英固然力撐到底,勸勉市民和地產商不用擔心建屋量過多,經濟學者雷鼎鳴在特區政府毅然決定暫停賣地九個月時,依舊贊成「八萬五」計劃,因為計劃「完全合乎自由經濟體系」,沒料到政府預計的房屋需求出了差錯。與此同時,不單自由黨主席李鵬飛替董建華辯護,說「八萬五」並非跌市元兇,減少建屋量亦無補於事,民主黨的李永達同樣為「八萬五」護航,反對政府停止賣地以穩住樓價--畢竟樓價雖大跌了四成,卻只不過回到第二輪炒風前的水平。李永達甚至說彭定康年代已有「八萬一」計劃但沒有執行,故此董建華的建屋目標不算多,人們責難「八萬五」導致樓市大跌,只不過是一些人「在逆境中尋找原因洩憤」而已(梁振英、雷鼎鳴、李鵬飛和李永達之言均見於九八年六月中的《明報》)。豈料一、兩年後,大批政客和輿論見風轉舵,一股腦兒把「八萬五」描繪為樓市崩潰的原因,然後厚著臉皮推諉於董建華身上,完全忘記他們皆曾舉腳贊成董建華「摧殘」樓市。倒是民建聯的譚耀宗早在九八年一月,已經質疑政府應否繼續推行「八萬五」政策--儘管他身為行政會議成員公開跟特首唱反調,有違政治倫理。無論如何,經此一役,董建華有否因此而聽不進民主黨其他諍言,實在值得深思。

與此同時,「八萬五」政策造成不少奇怪現象。例如董建華希望十年後七成市民能置業,但實際上不可能一下子蓋那麼多樓房於是他的下屬竟然想到出售原本租給低下階層的公屋(「租者置其屋」計劃),以完成上司的指標,導致今天同一幢公屋之內,租住的窮人跟「私人住宅業主」,混雜在一起(出售公屋計劃在「孫九招」之下無限期暫停)。還有的是,為了滿足「老闆」每年「八萬五」的目標,身兼「房屋用地供應督導委員會」主席的財政司長曾蔭權只好不惜一切,督促下屬「交出」土地來。雖然官員沒有實現填平吐露港和城門河的狂想,卻讓規劃中的新市鎮成了犧牲品,例如將軍澳坑口一帶,樓宇建得密密麻麻,人口密度極高,淪為城市規劃的反面教材。另一方面,由於特區官員不知道建屋大計已「不存在」,於是公營房屋在九八至OO年間仍大肆興建,沒有馬上叫停,結果多個地盤在九九年尾爆出短樁貪污醜聞,個別樓宇更需要整幢拆卸重建或加添樁柱,成為「八萬五」政策下的另一弊端。不管怎樣,樓價在金融風暴後崩潰,暴跌逾六成,使原定長達十年的「八萬五」大計,執行兩、三年便草草收場。

如果硬要找些地方來稱讚「八萬五」的話,那便是這個千夫所指的計劃,把輪候公屋的時間由六、七年,大大縮短一半至兩、三年。當然,輪候人龍變短,某程度上是基於政府收緊了申請公屋資格,把部份申請人剔除出去。但說到底,若非董建華如「土法煉鋼」般興建大批公屋,低下階層是不可能那麼快便「上樓」(住進公屋)的,還清拆了大批臨時房屋區,讓居民通通搬到環境較佳的公屋。不過比起私人樓宇市場之慘烈、蒸發了的天文數字財富,乃至無數揹著負資產的苦業主,「八萬五」大計毫無疑問是弊多於利。
〔圖表十一 「八萬五」計劃--公私營住宅比例〕
〔圖表十二 比較房委會推算的房屋需求和董建華的「八萬五」建屋計劃〕
〔圖表十三 各類房屋實質落成量 1992-2002〕
(圖表請參考本人的部落格 http://hk9707.blogspot.com/2009/03/blog-post_4309.html

(其他篇章見於本人的部落格 http://hk9707.blogspot.com/2009/02/blog-post_1852.html
落重藥治樓市

文: 測量師 陳東岳 20/07/2003



五十萬人上街示威,當中究竟有多少是負資產業主呢?小市民辛辛苦苦賺錢供樓,無非只為安居樂業,眼見畢生積蓄六年內大幅貶值六成半,怨氣高漲實在不難理解。董建華一手炮製的「八萬五」房屋政策,是一項充滿善意但卻十分愚蠢的政策,香港經濟持續不振,「八萬五」可謂罪魁禍首,為挽回失落的民心,政府有必要盡快落重藥,治樓市!

董建華上任之初,樓市需求熾熱,特首推出「八萬五」鴻圖大計,原來是打算逐年興建八萬五千個公營與私人房屋單位,滿足市民對房屋的渴求。

可惜,董建華犯上基本性錯誤,罔顧市場自動調節的機能,大幅推高房屋供應,一心以為可將樓價穩定下來,完全無視樓價下跌的必然後果。

為實現七成香港人有樓的長遠目標,特首引領公營房屋機構和私人地產發展商大興土木,幾年間建造數以十萬計的新單位應市,令整體樓價累積下跌六成半,估計有近十八萬業主淪為負資產一族,畢生積蓄化為烏有,蒸發近三萬億元財富。

要拯救樓市的確困難重重,還幸仍未至於絕望,本人建議政府盡快使出下列救市措施,實行以重藥治樓市。首先,政府應盡快制訂長遠土地供應策略,未來每年提供不多於三十五公頃土地拍賣,並每隔五年檢討一次,透過長遠控制土地供應穩定民心,令樓價逐步回升。而政府的公屋政策亦要作出相對修改,日後公屋只供無家可歸的低下階層人士申請,選址也不能太過優越,避免對私人房屋構成威脅。

「八萬五」出爐之後,政府曾先後推出如「孫九招」等措施救市,當中卻沒有針對二手市場的靈丹妙藥,二手樓市恍如一潭死水。

政府應大幅削減樓宇轉售的印花稅率,並簡化樓宇交易手續,把簽訂臨時買賣合約和正式買賣合約的手續合併,省卻時間和律師費支出,刺激二手樓市。

此外,政府應容許銀行參照企業削債的方式,為負資產業主安排債務重整,讓業主一如私人企業般,擁有跟銀行討價還價的能力,能更具彈性拉長還款年期,甚至獲得債務寬免能少還部分欠款,減輕負資產業主的生活壓力,紓減民怨。  
施政報告

房地產市場
5.         有別於九七年的金融風暴,房地產市場在過去一年並未受到很大衝擊,樓房價格短暫向下調整後,已回復到去年中水平;除了豪宅單位,樓房價格仍比九七年高峯期為低。目前,市民供樓能力仍較九七年為佳,而負資產的數目亦維持在極低水平。穩定的物業市道確保擁有物業的市民,在經濟衰退時不會感到雪上加霜。我留意到今年住宅單位落成量較低和個別成交屢創新高,令人關注樓宇供應、置業困難和樓市泡沫等問題。特區政府會密切監察未來數月的變化,在有需要時,優化我們的土地供應安排,並與市建局及港鐵公司磋商,加快把準備就緒的住宅用地推出市場。

政府角色
6.         全球經濟危機全面衝擊各地政府和人民,我們要思考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角色。去年成立的經濟機遇委員會(經機會),提出發展六項優勢產業,分別是教育、醫療、檢測和認證、環保、創新科技和文化及創意產業。政府接納建議,着手研究具體措施。我們的策略是「拆牆鬆綁」,移除對產業發展的障礙和協助開拓新市場。我們會緊守「大市場、小政府」的原則。
屋苑

家庭人數     每月入息限額(元)      (註2) 資產限額(元)
1人             11,500 (12,100)            395,000
2人或以上 23,000 (24,200)           790,000


1.  若相應的公屋輪候冊入息及/或資產限額高於現時居屋計劃的限額,則採用相應的公屋輪候冊限額。
2.  若申請人有參加「強制性公積金計劃」,有關法定供款可於申報入息時扣除。假若供款額為住戶入息5%,則實際入息限額顯示在(  )內。
9# Dalvm


梁振英
鬼叫你窮呀,香港人
週六, 2009-11-21 23:42 — fRanCoiS
施政報告繼特首教英文、天價跳層豪宅和電燈膽等等爭議後,掀起了又一次討論「貧窮的香港人」這個命題,像梁振英就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從數據及觀察各方面證實「貧窮」並非子虛烏有,而是切切實實的社會問題。姑勿論這位Potential下任特首候選人是否別有用心,也不論梁氏他朝有登上皇位後,又會否打倒昨日之我,無論如何數據就是數據:「1996年至2006年,香港收入最低的百分之三十工作人口,實質工資不升反跌」、「香港收入最高的兩成人,收入總和等同餘下八成人的總和」,這些事實不能否定。

反之偶然商台網站骷髏會讀到的文章,卻每每令人看得無名火起,說來說去的過是要出人頭地自然要努力要增值要買樓要買股票,不然兩袖清風是活該的論調。當然望發達無可厚非,要發達是不是就應該買樓買股票又是另一個問題,但現在社會的問題不是發達無門,而是普通人連make a decent / honest living的機會也似乎微乎其微,只能營營役役為生活苦苦掙扎,到頭來卻被人埋怨不自量力,活得連尊嚴也丟掉是活該。

不由得想起特首那番到新界置業的理論。當然買不起中環,退而求其次到新界亦無可厚非。不過十多二十年前,豪宅區是南區、是山頂,現在漫延到中上環,甚至連九龍也豪宅處處。當市建局要把觀塘也改建成中環,難保他日香港人連天水圍也住不起,到時特首難道要叫香港人到深圳置業?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