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治國應以德治為主、法治為輔.

今天的以德治國是在強調社會也就是大眾及個人的道德約束力,藉由道德約束力的普遍提升,配合法律及製度的逐漸完善來創造社會、國家的和諧穩定.

讓人民重視仁愛道德,道德教育應從學生時期教育開始,不是要學生死背道德教育或儒家思想便可,死讀書學生只會知之而不能實行.要把道德仁愛和禮注入學生的心裡面,教師應當自己首先自律實行,作學生的榜樣,這樣才能發揮出道德教學好處.

如果國家單靠法治,而不用德治, 就像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用「法家」思想,廢除教化,只以法治國,結果秦朝快速滅亡.

別人問: 道理是對, 但還要國民配合, 否則如何說起

說的是,要改變社會風氣,國民才能教化.
目標是要: 通過大力介導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大力倡導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大力倡導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家庭美德,在全體人民中形成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規範,在全社會形成.

不過如果能有效改善社會風氣,除了在學校教育學生之外,還沒想出其他有效辦法.
在中,"德治"是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的一項重要內容。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經看到法律和刑罰並不能從根本上達到維護社會秩序的目的,已經看到人們的道德面貌、道德思想和道德素質在維護社會秩序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如何不重視道德教育,一味地依靠刑罰的強製手段,靠強制力來製服那些違反法律的人,人們就不可能產生"羞恥之心",也不知道違反法律是"可恥的"。因此,他們就不可能在內心中形成一道防禦犯罪的堤防。而只是力求逃避法律的懲罰。甚至想方設法去鑽法律的空子,一犯再犯,從而陷入邪惡的深淵。從漢代開始,由於儒家思想在意識形態中佔有"獨尊"的地位,因而"德治"思想在中國古代的治國理念中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但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是有其鮮明的階級性和歷史局限性的,它為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服務,過分誇大道德在社會中的作用,以至於在強調"德治"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治"。
  我們要確立的新型社會主義"德治"觀,中在繼承和弘揚中國古代"德治"思想的優良成分、拋棄其糟粕的基礎上,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重視道德教育和道德感化的作用,強調選拔幹部必須德才兼備的重要性,以及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應當以身作則、注意發揮示範帶頭作用的"德治"。這裡的"德治",是在肯定"法治"的重要意義基礎上"德治"。是把"德治"和"法治"看作具有同等重要作用的"德治"。這也是新型的社會主義"德治"觀和中國古代儒家"德治"以的重要區別之一。更重要的是,新型的社會主義"德治"是以社會主義道德和共產主義道德為基本內容的。是為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服務的,這就同中國古代儒家所謂的"德治" 從根本上區別開來。
  二、以德治國的主要內容
  以德治國,就是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圍繞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持繼承優良傳統和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尊重個人合法權益與承擔社會責任相統一,注重效率與維護社會公平相協調,把先進性要求與廣泛性要求有機聯繫起來,積極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個思想道德體係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通過大力介導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大力倡導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大力倡導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家庭美德,在全體人民中形成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規範,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進步的人際關係。
  以德治國的基本特點是:強調思想教化和精神的力量,強調榜樣在引導人和引導社會方面的作用,以風俗習慣、社會輿論、教育修養、善惡評判、良心反省、廉潔自律等遏制腐敗,預防和抵禦社會醜惡現象。
ansonkpl:
同意,除了學校教育外,政府亦可透過電子傳媒宣揚德育和主辦一些與德育有關的活動,讓市民參與,相信一段時間之後,情況應可改善。
貓男:
秦朝短命主因非因苛政,主要是始皇帝早死,國家不能通過瓶頸危機。
歷史中以德治國亦難抗外族(相對當時的中國)嘅入侵。
我個人覺得政治/政客/執政者重要嘅地方正正係洞識當時社會民情嘅需要,國際嘅形勢,面對天災人禍嘅問題作最合適嘅條整。

一本天書可以睇到老嘅話,出咁重糧俾佢做乜?
劉婕:
CY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 被公賊黨率領的學生包括黃痴瘋等人推翻了啦
廿一比一:
咁為政者都要先以身作則,否則你不停宣傳公平,自己又不停作不公平的行為,咁有鬼用咩。
伍皓昌:
一個國家/地區的現狀, 是由不同既歷史,文化,民族,宗教....等元素經過多年演變出來, 單以別人之"果"作為學習標準,而忽略其"因", 是不切實際
香港美其名是東方之珠,其實只是由一個移民發組成的殖民地發展起來,到今日成為國際政治經濟鬧獸場,千頭萬緒政治民生問題未解決,空有理論只會一事無成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