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解決全球面對產能過剩的想法

方法仍是用「以租代買」,例如汽車和手提電話,假生產商只用租出汽車和手提電話,以不賣產品.這樣生產商就能製作最高品質和最耐用的產品給顧客.當全世界的人已經擁有了汽車和手提電話,不打算買新的,生產商就算在一段時間不用再生產汽車和手提電話,也能依靠貨品的租金收入維持運作.

而那些不能「以租代買」的原材料,例如鋼鐵,就用恢復交易互惠的原理,所有有生產鋼材的國家進行協議,一起承擔供應世界對鋼材的需求.先統計全世界各國需要購買多少鋼材,然後所有生產鋼材的國家一起協議,大家一起平分生產世界所需要的鋼材量,這樣不會因某國的鋼材最便宜而獨享生意.就能保證各國的鋼材廠有生意能一直運作,避免惡性競爭. 這個類似實行全世界合作的計劃經濟模式,最終很有可能會發展成資源導向型經濟.

「以租代賣」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解決人口老化,國家人口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而且能夠珍惜地球資源和減少地球污染更加環保.工人不用長時間不停工作,仍能有穩定的收入.

當然還有很多細節問題需要解決,那就靠其他專家一起商量解決便好了.


木容:

1.大多數的非消耗性商品使用租的方式的確對環境非常好,減少資源浪費,降低環境污染。但....原先製造引擎的公司會倒掉多少?有多少原本製造相關零件的員工會失業? 光是一個引擎就需要上百萬的零件,每個零件背後都是一堆相關產業,有多少從業人員會失去工作?在環保和生存背後,人們如何做選擇?

2.理論上這是很好的構想,只擁有使用權,對環境是很好的。但把貨幣放進來,問題就不單純了。當大多數的商品是由機器代勞,在不需要賺取很多貨幣的社會,你我的生存不用仰賴貨幣,這個構想就可行,因為你需要的物品不是由"需要這份工資"的人來製造,一部汽車可以使用100年,後面沒有人需要養,維修即可。沒有失業的問題。企業不需要靠賣出"越多"商品還創造獲利,消費者也不需要"消費"越多來維持經濟成長。

3.所以時代精神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去貨幣化",去貨幣化意味著你的生存不需要仰賴"消耗你的時間體力精神"去賺取生存所需的貨幣,這樣對於維質一個當人的尊嚴,和對環境來說都是有利的。
網上回應:
你根本唔明「產能過剩」既意思... ...
從經濟角度看,從來都係優勝劣敗,質素差、成本高會被自然淘汰,所以並冇產能過剩的問題


近期西方一直炒作「產能過剩」既意思係中國產品競爭力太強
如果根據經濟原則,西方產品就會被淘汰
但西方需要保護自身產業,又不能承認產品比不上中國,才創造出「產能過剩」一詞
中國配合演出,只因為不願西方走向極端保護主義
謝佩芸:
荷蘭有一些公司是這樣的喔~而且其實更賺錢,反而激勵工程師把東西研發更好,不壞掉不用維修,公司省下更多錢,但薪水僱用什麼的就不清楚
很像是賣燈的 菲利浦嗎還是什麼我忘了 主要客戶是機場大型建築 你可以查查
許偉彥:
這個構想跟實際應用的例子其實很有問題
「荷蘭有些公司.......」荷蘭這個國家有它先天的優勢,因為這個國家的經濟完全仰賴「對外貿易」還有「觀光」...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
在想像上,這個國家本來就很適合這種經濟模式,但這種經濟模式有沒有「以鄰為壑」的問題,經濟學的「國際貿易」理論一直不敢正面研究跟回答這個問題
(從川普堅持要調高關稅來看,今天的世界是有這個問題的。「我不喜歡這個產業,我就把它推給其他國家;我喜歡這個產業,我就把自己家的推到別人國家、消滅人家的公司、把別人國家的市場變成自己的。」)

產品的壽命可以有多久?能用百年的手機?這是強迫大家的生活型態回到工業革命以前
促使工程師設計出更耐用的東西?...
如果全面施行,等到這類產品全面佔領了市場的瞬間,工程師會大量失業。但如果市場全面接受這種商品、開始拋棄舊型態商品,會導致通貨膨脹,因為大家會開始搶購這類商品;把生產線改造成用來製造這類商品的形式?......
其實「產能過剩」從一開始就是假議題
這議題的真面目是「資訊不均等」導致很多企業或銷售端會做出錯誤的生產跟進貨策略
所以前幾年資訊界在推「大數據」,為的就是要讓資訊的提供可以快速正確又人人可以取得
(在生產線上找答案是找不到的)
Zhiwei Hong 電子產品幾乎都是過度時期的產物,在追求效率最大化的過程不斷演化,而且企業也不喜歡一直換,汰換不是問題,回收才是。
周宗賢:
所以你的想法有兩部分,一是以租代買,二是協議均分生產權。

第二點,你怎麼確保大家生產數一樣,價格就會一樣?而且國家地理位置不同,自然資源蘊藏量也不同,讓蘊量大的為了配合少的而減少生產理論上可行,但整體來說效率低;讓蘊量少的配合多的增加產量,根本不可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