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實現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方案

要實現無條件基本收入,錢從何來是最要緊的問題.
向所有市民抽更多的稅,先抽取人民的錢,再派錢給人民,感覺這是很有矛盾的方法.其實政府可以直接每月發行貨幣,然後直接「直昇機派錢」給人民.

很積極地思考,曾經想過所有國家應該按人口每個月發行獨立的電子貨幣來發放「無條件基本收入」,然後再用銷售稅來消除發行出來的部分電子貨幣,來阻止貨幣發行過量而引起貨幣貶值。 試想像,當未來科技進步,所有的工作也能交給機器和人工智能運作,引發社會100%科技性失業,當所有貨品仍能借著機器自動生產,可是因為全人類失業,沒有人有錢購買貨品,而政府也是零稅收,沒有錢發放失業救濟金。這時所有政府只能用以上的方法,政府每個月要按人口發行貨幣,實行「無條件基本收入」每個月派錢給人民,人民才能繼續進行消費活動,因此每個月發行貨幣派錢給人民是可行的方法.

當每個月發行貨幣,就要想方法消除不斷增加的流通貨幣量,來防止通貨膨脹.印度和委內瑞拉也曾經用廢去最大面額的紙幣來阻止通貨膨脹.但這方法引起了社會的動亂.因此建議國家應該用電子貨幣,利用銷售稅來消除流通的電子貨幣.每次市民用電子貨幣購物,便會自動消除銷售稅的金額,這樣不會引起混亂外,既能持續進行,而且也能用調整銷售稅來控制流通的電子貨幣額.

你會說,那麼假如有個國家不事生產,卻想用以上的方法,發行電子貨幣發放無條件基本收入給人民,那麼這些不工作的國家人民起不是能購買外國的貨品,做到不勞而獲嗎?
避免這個問題的發生,所以政府每個月發行的電子貨幣,是每個國家獨立的貨幣,而且與國家的現金貨幣也是獨立地使用. 例如委內瑞拉每個月發行的無條件基本收入電子貨幣,只能在國內使用,不能用這個電子貨幣在外國購買外國貨品,也不能用電子貨幣來對換國家現金貨幣,所有國家也是如此實行,就能避免這問題發生.

而這個無條件基本收入只是給人民維持基本生活的金額,因此人民仍需要工作來賺取現金貨幣來購買更多的物質生活. 這樣所有國家便能在毫無經濟壓力下,執行「無條件基本收入」解決現今的經濟難題。
http://www.seinsights.asia/specialfeature/5065/5095

全球社區貨幣風潮:「自己的貨幣自己印」,擺脫被資本主義蠶食鯨吞的命運

社區金融城市案例 2017.10.11  

媒體小農
  
瀏覽次數:
社企流/李沂霖

如果把在地經濟比喻為一個口袋,那麼在地經濟就像一個「有漏洞」的口袋,錢財入袋後馬上又被花在城鎮以外的商店,在外部市場流通 ,口袋中的錢就消失了,這就是法定貨幣的本質。「社區貨幣」則是一種新型態的貨幣,不會從口袋中掉出,而是能留在社區中循環,使得「肥水不落外人田」,將財富保留在當地社區。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各國透過貿易、投資、與人員的密切往來,已形成休戚與共、福禍同當的緊密關係,當全球經濟出現問題、發生危機時,地方經濟便會與之連動,連帶遭受衝擊。

回顧 2008 年的金融海嘯,這場滔天巨浪雖源自於美國,最後卻波及全球。以台灣為例,經濟成長大部分依靠出口至已開發國家,故當身為全球經濟龍頭的美國經濟衰退、消費力下降時,也嚴重影響台灣進出口貿易,出口總值創下 7 年來最大的減幅紀錄。同時,當出口衰退,更進而導致工廠倒閉和企業裁員,如台灣電子業曾在 2008 至 2009 年期間大幅裁員、放無薪假,金融危機橫掃全球,無一倖免。


(2008 年的金融海嘯雖源自於美國,最後卻波及全球。來源:Chris Li on Unsplash)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1970 至 2010 年全世界一共發生了 425 次系統性危機,與 208 次的貨幣危機,危機發生的頻率遠超出我們想像,我們需要一套獨立於全球財富網絡之外的在地貨幣系統,保護地方市場免於遭受全球經濟衝擊。

日本思想家柄谷行人表示,「如果通用貨幣和地方貨幣可以並行的話,就好像為金融體系買了保險一樣,即使世界金融垮台,至少地方還撐得住。」
《找尋明天的答案》一書則提及,「我們已經打造了貨幣的全球單一化」,各國透過所創造的單一貨幣,就好比一座單一物種的冷杉林,假使有天某種疾病爆發,整座森林很容易就被吞噬殆盡;若森林中還有橡樹、樺樹等其他多元植物同時生長,不同物種間能抵抗外力的程度也不同,那麼這個生態系統將會具備更佳的恢復力——發行「社區貨幣」即是增添了單一貨幣制的多樣性,讓城市在面對經濟變動時,能有較良好的恢復力。

社區貨幣並非要取代法定貨幣,而是擔任補充貨幣的角色,屬於「互助型信用貨幣」,以社會信用為基礎,源於參與交易者的勞動付出,也因為沒有利息,人們取得社區貨幣的目的通常是直接換取相應的商品和服務,一般不會儲存起來,這也保證了社區貨幣良好的流動性。

以宏觀面而言,社區貨幣可以提升在地經濟的獨立性,使之擺脫資本主義的掌控,不易受全球景氣的牽連;以微觀面來看,社區貨幣則能促進個人各盡其能、各取所需,讓許多在主流機制中不被重視、沒有市場價值的小型勞務或商品,能在社區交易中產生價值,透過嶄新的交易模式,擺脫主流金錢遊戲中所隱藏的功利和剝削。
宏觀面:提升社區經濟獨立性,不易受全球景氣牽連——英國布里斯托磅、托特尼斯磅

當城市、鄉鎮或社區使用自行發行的社區貨幣來進行在地貨品或服務交易,並將社區貨幣的使用範圍限制於社區內,如此持有貨幣的居民自然會尋求在地消費,進而促進在地產業的發展,使財富「留在口袋之中」。

因此,無論這些貨幣在社區內如何流通,交易行為所產生的價值都將回饋到在地居民本身,一旦社區有了一定的金錢基礎,即可擴展在地經濟的多樣性,當居民的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所需都可以在社區內被滿足,自然就不需依賴外部市場交易,如此社區便不易受到全球景氣牽連,提升了地方經濟的恢復力。

根據《哇!原來這也是合作社:大不列顛COOP踏查報告》,英國布里斯托磅(Bristol Pound)共同創辦人 Chris  直言:「想擺脫被資本主義蠶食鯨吞的命運,要從自己的貨幣開始。」
英國布里斯托磅於 2012 年於布里斯托市正式發行,其核心宗旨是鼓勵居民持貨幣於在地消費、改善地方經濟,首要目標即為支持在地、非連鎖的獨立商家,以維持地方經濟的多樣性。由於布里斯托磅僅限在市區中使用,便能「鎖定」地方商貿及其產生的收益,而不是任由地方經濟收益通過英鎊流入全國、全世界,進入國際金融貿易循環。


(英國布里斯托磅鼓勵居民持貨幣於在地消費,有助改善地方經濟,使財富「留在口袋之中」。來源:Bristol Pound)

「貨幣是一種促成對話的工具,當金錢流入在地店家,透過消費連結了在地人群和社區,這就是布里斯托磅的價值。」另一位創辦人 Graham 表示。
布里斯托磅除了紙幣,還推行了電子支付系統,方便現代人使用手機付費。發行後 3 個月內便獲得 300 間店家響應,根據官網統計,至今已有近 800 間商家參與,包含餐廳、服飾店、珠寶店、飯店、電影院、書店等等,越來越多在地商店及企業接受布里斯托磅,甚至連當地的市政稅、商業稅也接受布里斯托磅來支付;部分公司更提供以布里斯托幣支付薪資或分紅的選擇,而市長 George Ferguson 則乾脆將自己的薪資(5 萬 1 千英鎊)全數以布里斯托磅支領。

「布里斯托磅是一個真正流通的貨幣,目前已竭盡所能地涵蓋食衣住行各方面。」Graham 談到,「我們嘗試在食、衣、住、行上都找到對應的企業,鼓勵也方便大家使用布里斯托磅。」

現在所有布里斯托的居民都可以使用布里斯托磅,「我們掌控自己的錢,而非由金錢來掌控我們。」


(來源:BRISTOL POUND)

同樣在英國,早於布里斯托之前,另一個小鎮托特尼斯(TOTNES)在 2006 年發起「轉型城鎮」(Transition Town)運動,其中就包含了「托特尼斯磅」(Totnes Pound)的發行,為英國最早推行社區貨幣的地區。

托特尼斯推行轉型城鎮的契機,是因著氣候變遷與石油危機等衝擊,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環境等居民生活要件,促使居民開始思考社區該如何提升地方恢復力、強化城市的韌性,才能禁得起環境衝擊的考驗,其中社區貨幣的推行,就是轉型運動中的重要策略之一。

當 2008 年國際石油價格飛漲、英鎊急遽貶值而導致英國許多城鎮蕭條與沒落,托特尼斯憑藉著社區貨幣的使用,將經濟效益留在城鎮中持續循環,保護了地方經濟的發展,避免讓社區淹沒在全球經濟洪流中,也使托特尼斯的居民能持續享有相對穩定的生活品質。


(托特尼斯為英國最早推行社區貨幣的地區。來源:TOTNES POUND)

微觀面:促進個人「各盡其能、各取所需」——美國綺色佳小時券、墨西哥 Tláloc

對整個社區而言,社區貨幣畫出有別於主流經濟的藍圖,跳脫資本主義的框架,為在地經濟鎖住財富並發展經濟多樣性;對個人而言,社區貨幣的價值則在於讓以往難以進入主流市場的交易得到實現。
例如受條件限制、在社會中找不到合適職業而賦閒在家、生活困難的人,便有機會透過社區貨幣成為「產消合一者」(Prosumer,結合 Consumer 及 Producer),靠自己的雙手或智慧創造價值,並因此擁有消費資格——意即每個人都有機會以才能換才能、以服務換服務,實現經濟互助,滿足「各盡其能、各取所需」之可能,同時也能促進閒置勞動力的運用。

以美國紐約州首創的社區貨幣「綺色佳小時券」(HOUR)為例,1980 年代,綺色佳小鎮受到經濟衰退的衝擊,在 1991 年決定創立他們自己的貨幣,以幫助那些經濟出現問題的人。綺色佳的社區貨幣以「HOUR」命名,目的在於提醒人們錢財來自於他人所付出的時間、技能及體力,回歸勞動價值的核心。

舉例來說,若有人因加班而請隔壁退休的鄰居幫忙接小孩下課,對方花了 3 個小時提供服務,將可收到 3 單位的綺色佳小時券,並能拿著這些小時券在社區內購買晚餐、或是請其他鄰居幫忙修水管。這樣一來,綺色佳小時券的交易不僅能促使閒置的人力得到充分利用,也能讓貨幣的價值回饋到需要幫助的人身上。

綺色佳所處的湯普金斯縣(Tompkins County)平均時薪為 10 美元,因此綺色佳小時券的設定為:一單位的小時券 = 工作時間一小時 = 10 元美金,此舉保障了當地勞動力的最低報酬——以當地的有機農夫薪資為例,工作一小時便能得到一單位的小時券,也就是 10 元美金,高於許多地區的農民報酬。不過綺色佳小時券雖然為最低時薪設定了「下限」,但並無設定「上限」,因此同樣付出一個小時,牙醫、律師等原本就高於平均薪資的工作,還是保有索取更多小時券的彈性。


(美國紐約州首創的社區貨幣綺色佳小時券。來源:Ithaca HOURS)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有能力提供才能或物品交易,在正規的貨幣世界,這樣的人即會遭受市場機制淘汰,而在墨西哥,一個名為「Tláloc」的組織發行同名的社區貨幣 Tláloc,則十分重視每個人的價值,旨在幫助每個會員皆有交易的機會。

Tláloc 採會員制的方式,以便確實掌握每位參與者的交易訊息,並從中給予最好的協助。他們每個月固定舉辦聚會,也會帶著會員去參與其他組織的會議,擴大人與人接觸、交流的機會,挖掘彼此的長處,進而增加交易的可能。

在使用 Tláloc 時,則依生產者的原料取得方式而有彈性支付的空間,例如生產有機起司的老闆在現實生活中仍需使用墨西哥的法定貨幣(披索)購買生產原料,在估算下,他只能接受 5% 的社區貨幣作為交易媒介;但像按摩師傅的生產工具是自己的雙手,不需購買生產原料,則可接受 100% 的 Tláloc 作為服務交易。

綜上所述,推行社區貨幣的目的並非使沒錢的人得到錢,而是透過新的交易方式替使用者排除生產或交易的困難,重新連結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互惠精神,進而跳脫金錢遊戲中的功利與剝削,回歸以人為本的價值。
如此一來,當世界經濟崩盤時,由個人乃至社區都能具有良好的容受力與恢復力,由下而上達到整個社區甚至城市的韌性。

社區貨幣永續推行關鍵:居民的支持、規模化與多樣性

不只國際上興起使用社區貨幣的風潮,在台灣新店半山腰上,花園新城也曾推行過社區貨幣,是台灣社區貨幣的先驅。發起者賴吉仁夫妻與江慧儀夫婦,號召社區居民共同成立「花錢幫」,以互助的精神出發,讓提供服務者拿到社區貨幣「花幣」作為回饋,在下一次需要幫忙時也能利用花幣請他人協助。

「社區貨幣的特色是,就算沒有新台幣,但只要願意付出時間、提供服務,還是可以獲得報酬,取得生活的能力,有了社區貨幣, 就可以在社區中跟別人交換其他的服務,如果完全靠新台幣,一旦沒有工作,就沒有消費的能力。」
江慧儀清楚地描繪推行社區貨幣的理想及抱負,「並非要讓每個人都脫離主流經濟,而是提供他們另一個選擇。」雖然之後花幣因發起人搬離社區而中止,江慧儀仍十分肯定社區貨幣的益處,更在新的社區中醞釀著下一波社區貨幣的推行。


(江慧儀描繪推行社區貨幣的理想:「並非要讓每個人都脫離主流經濟,而是提供他們另一個選擇。」來源:花錢・幫 Community Currency)

回顧花錢幫的經驗,江慧儀歸納出社區貨幣運作的兩大要點:首先,需要「一群人數足夠且深感興趣的人」,讓社區貨幣成為共識,靠大家的力量維繫;再來就是要有「多樣化的參與者」。江慧儀說明,當初在花園新城,社區內都是文教工作者居多,同質性很高,「但是生活的需求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比如說修補衣服、洗水塔、倒垃圾等等,很多需求無法在社區中被滿足,導致交易的選擇自然就比較少、媒合度較低。」

社區貨幣要穩定運作,居民的參與、規模化和多樣性缺一不可,例如英國的布里斯托磅即是以城市為層級來發展,且積極擴展在地商業的多樣性。

布里斯托磅推行者之一的西雅蘭・夢秋(Ciaran Mundy)表示,「為了讓它有效運作,我們必須設定一個規模夠大的層級,並讓所有我們生活所需的商品與服務能夠被涵蓋進來:食物、電器、交通...也必須要有一群互相信任並且信念相同的人們參與其中。」

雖然各國發起的社區貨幣,因其所在地之文化、習慣的不同而存在運作模式的差異,但相同的是,在全球化的經濟體系下,社區貨幣與一般貨幣做出區隔,將財富與消費力留在社區,進而擴展社區經濟多樣性,最終提升在地經濟的獨立性;而對社區中的個體而言,社區貨幣也透過左鄰右舍的互助互惠,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各盡其能、各取所需,使社區在全球經濟衝擊之下仍有機會站穩腳步,不會覆沒其中。

核稿編輯:金靖恩
顧問諮詢:眼底城事

(本文為社企流與眼底城事合作之專題文章,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參考資料

BRISTOL POUND(英國布里斯托磅官網)
TOTNES POUND(英國托特尼斯磅官網)
Transition Town Totnes(托特尼斯轉型城鎮官網)
Ithaca HOURS(美國綺色佳小時券官網)
另一種生活的想像:社區貨幣(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臭皮匠的另類經濟之旅—墨西哥、阿根廷的「人」與「貨幣」(林奎妙專文)
英國轉型城鎮系列(四)城鎮韌性專案之「在地貨幣」(低碳生活部落格)
《找尋明天的答案》(Cyril Dion 著,林詠心 譯,2017 年出版)
《哇!原來這也是合作社:大不列顛COOP踏查報告》(陳怡樺著,2017 年出版)


【系列活動開放報名中】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新台幣,但你知道什麼是「社區貨幣」嗎?在地經濟就像一個有漏洞的口袋,錢財入袋後馬上又被花在城鎮以外的商店,在外部市場流通 ,口袋中的錢就消失了...但社區貨幣卻能讓「肥水不落外人田」,把財富保留在當地社區,不易受全球景氣牽連。看看英國托特尼斯小鎮、台灣花園新城的社區貨幣實驗吧!
轉貼:
艾迪:社區貨幣可以為社區帶來正面改變?
2018-01-19

總有一間喺左近的連鎖店鋪,成為凡事求快香港人衣食住行的首選。但大家似乎沒有想過,連鎖集團的提供的便利快捷,卻逐步提高了我們對它們的依賴,為不論新舊的地區小店,埋下「光榮」結業的伏線。

十年前,灣仔利東街清拆後改建成名為「囍匯」商場。市建局嘗試找回二十多間當年在囍帖街的舊商戶,但由於租金比清拆前貴三倍,最終只有兩家回去;其中一間更不再賣囍帖,改賣高檔巧克力和服飾,令囍帖街桃花不依舊,人面更全非。

一切東西在清拆過後,似乎都回不了去。

愈來愈多人意識到,一間又一間小店,逐漸在身邊靜悄悄地流走消失。但單純鼓勵身邊朋友多點消費,難道就能夠令小店可以長久經營嗎?有沒有一些實際東西可以付諸實行,能幫助小店長遠地營運下去?

外國例子告訴我們,社區貨幣似乎是幫助小店的其中一個可行出路。

鼓勵居民留區消費 刺激社區經濟

顧名思義,「社區貨幣」是由社區自行發行的「貨幣」。和國家發行貨幣不同,社區貨幣只按居民的意願發行及流通,一走出社區就等同廢鈔;設立社區貨幣的目的,是希望鼓勵居民留在當區消費,令經濟活動及購買力不會外流,同時促進當地小商業發展,鼓勵社區居民善用自己才能去提供服務,刺激社區經濟。

以英國城市布里托斯 (Bristol)為例,該城創造了價值七十萬英鎊的社區貨幣布里托斯鎊 (Bristol Pound),吸引市內超過八百家商戶參加計劃,而除了咖啡廳及餐廳,連航空公司及大型超市亦想參與其中。用家除了攜帶現鈔,亦可以透過手機使用布里托斯磅購買貨品和服務,方便程度簡直可媲美真實貨幣。 而英國另一社區貨幣托特尼斯鎊 (Totnes Pound),更加協助社區渡過2008年因石油價格波動而導致的經濟危機,讓居民免受波動影響,享有相對穩定的生活。

從兩個英國例子可見,社區貨幣的發展潛力可以相當巨大,小至方便居民於社區內的衣食住行,中至讓大商家都想成為計劃的一部份,大至對沖國際經濟危機,讓社區經濟免受衝擊。

本港類似計劃較零碎 持續推行成難題

香港社區是否沒有社區貨幣?非也。香港部份地區都有推行以「時分券」作基礎的社區貨幣,由不同的慈善機構及非政府組織聯手推動。但這些計劃普遍規模較小,例如只有會員可以參加,或只有數間小店參與其中;有些計劃主要幫助弱勢社群,讓他們以勞動力換取「時分」,再換取食物及基本生活所需。因此「時分券」這個概念對很多人來說都非常陌生,更不要說想在香港推動更高層次的社區貨幣發展。

最近香港有藥業公司在營銷過程中推出類社區貨幣「幸福多拿」,以寫一個幸福故事換取現金券作招徠,吸引各位網上看倌到小店消費。一條廣告好點子,短時間內絕對可以令小店貨如輪轉,但營銷手法「筆直」一完,功效就隨即煙消雲散。要建立如英國般成熟而廣泛使用的社區貨幣,從而令小店永續營運,除了慈善機構及非政府組織默默耕耘外,亦需要大家為自己社區行多一步,各盡所能,構思多些好點子並付諸實行,為身處的社區帶來小改變。

不如今天就鼓起勇氣,敲敲鄰居的門,捋高衫袖一齊度橋諗諗佢?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