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編劇累積生活點滴 

編劇累積生活點滴 
走進電影夢工場  2007-08-10


做編劇或電影幕後工作,是不少年輕人的夢工場,希望有朝能一展創意才華,麥曦茵算是幸運的一個。因為自編自導的畢業習作《他‧她》,為麥曦茵帶來了「第十二屆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ifva)公開組的金獎,更令她兩年前還未畢業已獲電影公司聘用為編劇

不過,在電影圈中發展尚算不俗的她突然改變念頭,寧願以freelance形式替人剪接電影製作特輯,希望汲取更多經驗,重整自己,再戰理想。

麥曦茵並非那種從小就拿攝錄機四處拍的電影發燒友。6年前拿會考12分、美術科A級的成績單報讀理大設計文憑,一心投身平面設計,其後有感對媒體創作的興趣較濃,毅然轉投香港城市大學的創意媒體學院,希望在數碼動畫、錄像製作、多媒體設計中另覓發展方向。

走進人群撰寫劇本

設計課程對線條、構圖、光暗、空間感及色彩運用的美學訓練,深化了麥曦茵視覺上的佈局技巧;至於在創意媒體課程裏,她則學會利用文字將場景氣氛,角色的性格行為活現,「舉例說,簡單一句『你去哪?』,不同語氣,配合不同表情及動作,出來的效果可以有很大分別。寫劇本時將這些detail位交代清楚,演員才明白應怎樣演。

要「從小處眼」,麥曦茵決定不會躲在家埋首寫劇本,反而走進人群。寫《他‧她》時,要描述年輕男女戀愛觀,她會走到臨街的咖啡店,看情侶怎樣溝通相處,看女孩如何忸怩撒野……從生活中汲取養分。就算她沒有鎖定描寫的對象,但她深信觀眾都不難在片中看到自己或朋友的影子。有ifva評審員更指該片是「最人物活現的年青故事」。

正是這種貼近生活的說故事技巧,為她帶來多個走進夢工場的機會。她的畢業習作導師、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副教授譚家明看過《他‧她》後,便推薦她參與《大丈夫2》的製作,擔任前期副導,為電影挑選臨時演員及製作特輯。

獲賞識與資深電影人合作

其後她又因為幾頁為選角撰寫的簡單讀稿,得到電影出品人曾志偉的賞識,跟林愛華、毛舜筠等資深電影人一同擔當編劇的重任,專責撰寫對白。《大丈夫2》中不少通俗的說話,便是出自其手筆。

「很多對白都是我生活上的親身體驗。有些是我和朋友之間的談話,有時我也會主動問身邊的人,若果面對電影中某些景,他們會有何反應;就算平日乘巴士、地鐵時,都會八卦一點,留意其他人的對答及動作。」

首次參與電影製作,經歷拍攝期間日夜顛倒的生活。「通常04通告,到了拍攝末段甚至有幾天要連踩兩組。第一次連踩21小時後,返回公司竟然睡不,結果跟場記去了唱k……」興趣消弭了身體上的疲憊,只記得開心和好笑的事。

麥曦茵喜歡製作貼近生活的題材,《他‧她》之後,她腦海中浮現了無數個故事:尋求刺激的屋少年、步入更年期的婦人……「是希望在有限的金錢、時間、空間內,做些自己喜歡的、生活化的題材。」可惜這些都難以為主流電影接納。理想與現實相距甚遠,所以就算獲電影公司聘用,覓得一份編劇工作,對前景依然迷茫,「有時想沒有像樣的東西做到,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似乎沒有出路。」她甚至曾質疑自己:是否入錯行?
為理想找出路 毅然放棄編劇工作

對電影的熱忱叫麥曦茵堅持下去。「可能這一刻我還未做到心中所想,但並不緊要。事情從無到有,過程中一定會遇到不如意事,甚至所做的可能跟理想有些差距,但只要緊記自己最終的理想是什麼,努力朝目標進發便可以了。」

麥曦茵辭去了全職編劇的工作,以freelance形式為電影公司剪接製作特輯,從他人的作品中汲取經驗,邊做邊學。同年畢業的同學,有些已投身其他行業,有些則當了副導、助理製片、執行製片,在電影圈中各自各摸石頭過河。

電影圈從來沒有什麼trainee制度,麥曦茵坦言,收了6000元報酬,便要交出值6000元的構思。但是很多知識、技巧,都不是天生的,要從訓練、培養中才可以成才。

「剛畢業的人,怎會知道行內的種種情?很多時不知自己犯了什麼毛病已被人叮走……當然,如果你有心做,有天分,願意捱,一直做下去,總會有人欣賞。」

港產電影人出路現曙光

香港電影業從70 年代至90年代急速發展,每年平均出產逾150 部電影,出口量一度名列全球第二。但自90年代末,在盜版、缺乏人才、競爭加劇、投資銳減等因素影響下,本港電影製作量由最高峰的每年逾300部,急跌至近年的40至50部。電影市道低迷,電影製作人更是首當其衝,年輕一輩受訓機會更少。

近年隨內地電影業發展迅速,吸納不少香港電影製作人北上工作,帶動市道漸漸轉好,甚至有電影因為未能聘得足夠幕後人員而要延遲開拍,就連電視台亦面對人手不足的問題,電影人的工作環境開始逐步改善。為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甚至有電影公司會到院校招聘人才,為他們提供工作及實習機會。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