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一日三餐 -是引起各種疾病的元兇

2016-11-10


為什麼挑選這本書:日本第一名一公佈錯誤飲食真相】

本書為康鑑文化出版,作者為日本名醫內海聰。本文摘錄「一日三餐」的迷思,真的是大大打破一般人的價值觀了,為什麼這位醫師不認同一日三餐的習慣呢?以下為他的見解。

為什麼現代人吃得很多,但卻營養失衡呢?

活著就要吃,我們的身體就是由每日的飲食所組成。話雖如此,但深知農藥、輻射、添加物、基因改造作物等「社會毒」實情的人,恐怕會感嘆「沒食物可吃」吧!

另一方面,什麼都不在意照吃的人則會認為「有什麼辦法,反正沒有別的東西可以吃啊!」但下場就是造成身體受損,只好常往醫院報到。

雖然不能說全是飲食導致身體不適或生病,但由「飲食問題」導致的案例倒是壓倒性的多數。因此吃什麼、怎麼吃,將左右身體的健康或不健康。

那以下的這個觀點對嗎:為了健康,至少一天裡的早、中、晚好好吃三餐很重要吧!

竟然,這可能也是錯誤觀念!這個被推為健康指標的「一日三餐」,其實是引起各種疾病的元凶。

其實在先進國家當中,特別是日本人,即使只是正常飲食都會吃進過量的卡路里,不僅如此,還有卡路里過剩、營養卻不足的問題,也就是患有所謂的「隱性營養失調」。

說到國人常有的疾病,像是「生活習慣病(糖尿病、腦中風、心臟病、高血脂症、高血壓、肥胖)、過敏、膠原病、惡性腫瘤(癌症)」等,說「過食」正是造成這些疾病的元凶也不為過。


想要健康且長壽,先從戒掉「一日三餐」開始吧。

請注意!並非要你去吃什麼高營養價值的蔬菜,也不是要你購買高價的健康器材等,做這些花錢又吃力不討好的行為,只是減少吃的量,並且稍微注意飲食而已。這樣就可以健康且長壽。

「一天吃三餐」是不健康的元凶嗎?我自己本身,一天基本都只吃一到兩餐。首先,不吃早餐。雖然這麼說,我是連想吃早餐的欲望都沒有而不吃,中午則是出現空腹感、有時間的時候或有工作相關的交際應酬時會吃午餐。晚餐就和往常一樣正常吃。

從開始這種飲食習慣到現在,從沒生病,身體的狀況也非常好。「一日三餐」為何會導致不健康呢?可以從野生動物和古人的飲食,還有斷食理論看出端倪。

首先,一天中規律地吃三餐的野生動物存在嗎?沒聽說過對吧。其中,肉食性動物光是狩獵就要花費不少力氣,一天根本吃不了三餐。那草食性動物呢?牠們為了維持能量,確實花了不少時間進食,但並沒有按照特定的規律在吃。

因為季節的推移,也有些時期無法進食,因此處於空腹的時間應該很長才對。即便如此,身體構造還是使牠們能保有肉體與意識狀態。

而古代人又如何呢?北美民族、因紐特人、阿伊努族、澳洲原住民,甚至是平安時代或江戶時代的人,每天都能夠飽足三餐嗎?

和野生動物相同,有捕捉到獵物時才一口氣好好吃的情形相對較多。而開始耕種後的時代,人們一天也只吃兩餐,據說還是以粗食為主。反而擁有比飽食三餐的現代人還健康的身體。此外,古代人跟野生動物會生的病,不外乎如下:

● 傳染病

● 外傷

● 骨折

● 胎死腹中

● 饑荒導致營養失衡

● 被其他野獸襲擊

● 衰老

而現代主要的疾病是什麼呢?

● 癌症

● 心肌梗塞等心臟病

● 腦中風、腦出血等

● 過敏相關疾病

● 神經疾病或免疫疾病相關不治之症

● 精神疾病

● 功能性疾病

除此之外,和古代人及野生動物一樣,現代人也會有傳染病、骨折、外傷等,這些雖然也算是主要的病痛,但光由飲食和疾病的不同切入思考,就可得知人們會患病,絕大多數都是因為現代的日常飲食所造成。古代人的平均壽命短,其主因是幼童死亡率高、或死於外傷等需急救疾病,如果去除掉那些因素,古代人一定可以更為長壽。

為什麼吃太多會造成各種疾病呢?這跟人類的消化、吸收的器官構造有關。

我們藉由飲食,從外獲取營養,進行消化,得到能量。從咀嚼食物,通過喉嚨來到胃,由酵素消化,腸道吸收,這個過程所費時間或許因人而異,但基本上需要花上一天。

在這期間,由於主管消化吸收的器官會不斷運作,一旦吃過量,內臟就會一直處於工作的狀態,這麼一來會如何呢?這些器官就會越來越疲勞、逐漸老化。

即使如此,人類仍需仰賴食物建構身心,不可能不攝取食物。不過,只要吃的機會和分量不多,就可以讓內臟充分休息,進而也會減輕身體的負擔。


因此,為了健康著想,必須把消化吸收會用到的能量減到最低才行。

由古代人、野生動物的飲食與疾病的不同之處來看,這是很明顯的答案。

本來,古代人與現代人的構造就有些不同,生活環境也不一樣。就算如此,至少回歸到過食之前的飲食生活,一定就能預防、抵禦大部分的疾病,比現在來得健康且長壽。也就是說,戒掉造成消化吸收負擔過大的「一日三餐」,正是邁向健康的第一步。

就結果來看,「一日三餐」只不過是煽動媒體,為食品業及營養學者的政策宣傳罷了;而誘導國民吸取超過必要需求的食物,則和美國穀物大企業、食物經濟有直接關係。

責任編輯:李恬芳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