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經濟

文化與環保 香港經濟新引擎
(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關焯照)


香港首季經濟按年計增長0.8%,反映本地經濟放緩繼續加快,第二季可能較第一季更差,極有可能出現零增長。即使政府增加開支,但由於市民預期短期內本地經濟將會持續轉差,其消費開支只會繼續受壓,令經濟增長變得舉步維艱。

香港經濟不只短期展望頗悲觀,中長期發展更令人憂慮。除了面對人口老化問題,香港的產業發展也是相當不理想。在過去十多二十年,香港經濟的主要動力是來自四大支柱行業: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業支援服務。在2005至2014年,四大支柱行業的總增加價值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的比重是介乎56.4至60.3%,雖然相對穩定,但從細分項目的變化來看,部份支柱行業已出現危機,會影響香港的中長期經濟發展。

首先,近年貿易及物流的表現明顯轉弱。在2005年,這行業的增加價值佔GDP的比重高達28.5%,但在2014年,其比重已下降至23.4%,反映香港的進出口貿易和貨運及倉庫服務均表現疲弱,而這趨勢看來不會在短時間內出現戲劇性的好轉。

此外,近兩季的訪港內地旅客人次出現顯著跌幅,反映香港旅遊業已進入嚴冬期,加上內地旅客消費中檔化,令旅遊相關行業,如零售和住宿,均受到巨大的衝擊。由於訪港內地旅客佔總旅客超過七成,即使政府改變旅遊策略,努力爭取更多非內地旅客訪港,但要在未來幾年扭轉這困局是絕對不容易。
香港回歸中國超過18年,兩地的經濟融合也變得越來越緊密,但經濟融合並不代表香港沒有能力發展本地產業。無奈,現屆政府並沒有加大力度,推動優勢產業例如文化及創意產業和環保產業,令致香港缺乏新的經濟引擎,帶動香港經濟再次起飛。  



政策失誤致錯失發展機會

筆者一向堅持特區政府應該推動文化及創意產業,這產業是包括以下11個界別:(1)藝術品、古董及工藝品;(2)文化教育及圖書館、檔案保存和博物館服務;(3)表演藝術;(4)電影及錄像和音樂;(5)電視及電台;(6)出版;(7)軟件、電腦遊戲及互動媒體;(8)設計;(9)建築;(10)廣告;和(11)娛樂服務。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資料,2014年的文化及創意產業的增加價值佔GDP的5%,較2013年低0.1%。這結果絕對令人失望,尤其是這產業佔GDP比重由2008年的3.9%輾轉上升至2013年的5.1%,升勢之快僅次於旅遊業,在沒有得到政府政策支持之下,仍能以自身能力發展成為本地第五產業,實在是一個奇蹟。

在11個文化及創意界別中,軟件、電腦遊戲及互動媒體絕對有可發展空間,而表演藝術、電影及錄像和音樂、電視及電台和娛樂服務均未能發揮其潛質。如果大家看看南韓在以上界別的亮麗成績,香港政府應該感到羞愧,尤其香港於八十年代曾被稱為「東方荷李活」,粵語流行音樂(Cantopop)也一度紅遍亞洲,無奈特區政府沒有重視這些界別的發展,只讓其自生自滅,真是令人欷歔!

最近筆者與兩位環保專家見面,大家均感到本地的環保行業是可發展為主要產業,例如,利用垃圾發電可以有效地處理垃圾及提供新的電力供應,發展綠色建築亦可以減少能源消耗和廢棄物。香港地少人多,環保行業與將來開拓的智慧城市有密切關係,即使現時才推動環保行業,未來所得到的經濟和社會利益肯定是極之吸引。但政府至今未能把握機會,大力發展現代環保業,這是否政策失誤,大家心知。
http://acecentre.hk

關焯照
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蘋論: 
李克強反擊乏力 政治通縮加劇

2016年05月28日


中共喉舌《人民日報》月初發表權威人士長篇訪談,炮轟李克強的經濟政策後,中國政府網、央行分別就第一季經濟形勢、放水救市政策作出辯解,但未能作出有力反擊,發出清晰的政策指引,以致中國股市裂口下裂後一直在低位震盪,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連跌四周,大城市房屋交易價量齊跌,隨時引爆新一輪經濟危機。更受關注的是,權鬥引發政治通縮加劇,李克強內閣會否提前步入看守狀態?官員的不作為會否令中國經濟問題、社會問題雪上加霜?  


A股橫行 觀望權鬥

《人民日報》5月9日發表〈首季開局問大勢〉長文,「權威人士」否定中國經濟首季開門紅,指經濟走勢將呈L型,更逐一批評李克強的股匯樓政策。其後,中國政府網曾連發三篇評論反擊,再次肯定「我國經濟實現好開局」;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也發表文章,強調去年7月前後和今年第一季度放水救市實屬無奈,但也沒有更好的方法。

無論是中國政府網的評論,還是央行的文章,都只是回應權威人士的批評,未能提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方向、新政策。而習近平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重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老調,也未能推出具體措施。會後,習近平、李克強分別赴東北、華中調查經濟形勢,似有意為年中經濟工作會議作準備,但能否取得共識,並不樂觀。A股低位橫行15個交易日,與其說是觀望美聯儲是否加息,不如說是觀望中共高層權鬥能否告一段落、為經濟增長找到方向和動力。

看深一層,經濟上的決策分歧及難有作為,只是中共高層權鬥引發的政治通縮的一個側面,對高層權鬥持觀望態度的何止是財金界、何止是股市。黨政官員在反貪風暴中制訂、推出任何政策越來越小心翼翼,惟恐觸怒政治對手或民眾而被舉報、被調查,也有些官員是因為不敢收禮受賄而無心履行職責,寧願坐待問題出現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與看守政府的心態無異。

官員的看守心態,除了不作為外,還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形式主義。無論是對習近平的「兩學一做」(學黨章黨規、學習近平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政治運動,還是對李克強的「放管服」(簡政放權、管理改革、優化服務),官員都是敷衍了事,甚至鬧出新婚夫婦洞房夜抄寫黨章的笑話。  


官員站隊 文非飾過

其二,站隊心態。反貪一向被視為權鬥工具,官員只怕站錯隊,不怕不做事、做錯事,甚至不怕收錯錢。雖然中共十九大要到明年秋天才舉行,但省部級官員的換馬已密集展開,官員此時費盡心機的不是施政,而是選定明主、站好隊。

令人驚訝的是,《解放軍報》周三竟發表文章說:「郭伯雄、徐才厚貪腐問題駭人聽聞,但這還不是他們問題的要害,要害是他們觸犯了政治底線。」原來,貪腐達到駭人聽聞的程度也不致命,遠不及犯了政治錯誤嚴重。何謂觸犯政治底線、犯了政治錯誤?就是跟錯領導人、站錯隊。一番言論,不只揭下反貪的虛偽面紗,也無異於向黨政軍官員發出站隊號令。

其三,文非飾過。從陝西大學生魏則西被百度、北京武警醫院坑死,到中國人民大學碩士雷洋被公安指控嫖妓、在押解途中猝死,官方採取的應對都是先壓制輿論的批評,禁止媒體、網民挖掘制度問題,再擺出一副在黨的正確領導下解決問題的姿態。孭鑊的是基層官員、公安,主要官員不但沒過,反而有功。

如果今年夏天的北戴河會議、秋天的六中全會,中共高層仍未能在權力分配、經濟決策上達成妥協的話,從中央部委到地方黨政機構都將瀰漫觀望情緒,政治通縮的加劇勢必令經濟問題、社會問題惡化,遑論權鬥加劇、反貪風暴再起。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平   
真假政經 - 王慧麟
太平洋的香港?

2016年06月03日

非建制的朋友,共同敵人大家都好清楚啦,就係嗰個政權,唔開名大家都知。我認識嘅非建制朋友,大部分都係左左哋,左膠上腦,對美帝素無好感。所以,當有人看到,有部分非建制派的青年,認真又好半認真又好,話香港點解唔加入美帝主催的地區經濟合作組織TPP的時候,似乎又唔似講笑矣。
呢幾年,我不時都提起TPP,一定係負面。我呢類左左地嘅人,叫我支持加入美帝嘅TPP,真係接受唔到咯。話到明,美帝就係美帝,做佢嘅附庸,就真係無晒自主,主體性都冇埋,要我以後日日聽美帝話,講唔出口。

我估有些非建制朋友提出香江加入TPP,係因為見到English蔡響台灣就職嗰陣,講到點樣小心處理兩岸關係,轉頭就講到English蔡要搞南向政策,減少對中之依賴,而且,講講下就話要加入美帝之TPP云云。佢的支持者話,English蔡全面傾美,依家嘅美帝唔想出現強國在區內一國獨大,響美帝保護下, English蔡就唔怕同強國反檯。

講真,香港一早響WTO,即前身關貿總協定之會籍,係拜九七前英帝之支持,至於香港在九七年加入咗一啲以西方為主導嘅經濟或政治組織,都係英帝幫忙,咁香港素來都有加入美英雙帝主導嘅組織之傳統,查實加入TPP的話,都幾順理成章,係未?。

香港人做嘢,利益好緊要,搵到食,總係好過剩係靠一帝一路㗎?亦老實講,美帝之TPP,表面上係講經濟合作,檯底有乜傾過,冇人知。但明眼人一睇就睇到,美帝希望香江加入呢個組織,又點會係齋講經濟,而係一個政治決定,政治操作。

當然,香港係唔係加入,已經同英帝無關,而係香江領導,係未有好高之前瞻性,睇到日後香港經濟要走多元化,係未需要好好地利用香江呢個貿易窗口,,同全球大國做朋友,食四方飯。從呢個角度睇,香江人爭取同TPP有一定關係,唔係壞事。舊年,財爺講過,香港對加入TPP持開放態度,似乎部分非建制派青年講嘅嘢,都有些少道理。

但係,話時話,香港要入TPP,最終係要上面首肯。我就唔信北京會say no,如果上面有智慧,識得利用香港響TPP下的優勢,同美帝周旋,斷估北京都會默許。但唔好意思,我係一個左膠上腦嘅人,跡近教條主義,要我去接受同美帝政府交往、交心仲要交易,然後加入TPP呢,我真係好難說服自己咯。當然,美帝係大國,有錢有人有市場,唔同佢玩TPP就好易死梗。但係,我地香江真係身子唔強,金融實力有些少,但係就真係冇辦法可以同美帝周旋,一旦join咗 tpp呢隻船,真係隨時會畀美帝食埋。
你可以話,反正香江咁細,唔係畀周邊國家吞落肚,都會畀美帝同佢爪牙食啦。吓!乜我城唔係提出命運自主咩?但我唔想要美帝下的自主噃……。
觀徼集 - 胡雪姬
悲觀消費

2016年06月03日

據政府統計處公布,4月份零售額按年下跌7.5%,往好處看是較3月份的9.8%跌幅有所收窄,且較分析師預期的10%為少,壞方向呢?則是無論本土抑或旅客都見消費乏力,未能回升。
原本預期4月份旅客來港人數跌幅收窄,可以帶動本港消費市道的想法落空。而4月份與本地消費相關的類別中,電器及攝影器材及其他未分類耐用消費品(如智能手機等)的零售額跌幅較大,珠寶首飾等奢侈品繼續慘淡,唯一耀眼的類別,竟然是超級市場貨品錄得2.4%升幅,有說這是代表人們在外吃飯的意欲減少,情願買餸回家煮食,符合經濟不景氣的生活模式。此外,藥物化妝品等等亦有1.7%升幅,也是所謂「唇膏效應」理論的彰顯;都是悲觀式消費。
高山景行 - 高山行
翠華退潮的感慨

2016年06月08日

翠華(1314)、大家樂(341)及大快活(052),都是經常留下腳印的食肆,其發展興衰亦親身經歷,近日翠華更就3月結財年業績發出盈利下降警告,股價亦在破了上市底價後接連創歷史新低,一家聲名鵲起的港式茶餐廳竟在幾年內便落得如此下場,令人慨嘆之餘,其肇因亦有探討必要。


近日幾次幫襯翠華,確感服務大不如前,區區要求一杯熱水,叫了三次仍然只應不到,被大家樂及大快活的有禮及快速反應完全比了下去,單是這等前線員工欠缺投入及冷待態度,已足可作為股民買賣餐飲股的其一準繩指標決定,哪用去研究ROE、毛利率或市盈率等財務數據的高低?


翠華由一家平民餐廳飛上枝頭,是香港八十年代充分演繹獅子山下精神的精彩故事,食品不單具有香港特色,而且款式不斷推陳出新,提供具創意的多元化選擇,曾幾何時深得港人歡迎,其後更發展到內地客手拿一本飲食天書便排隊幫襯的潮點,但2012年底上市之日,亦驚覺是集團高潮見頂之時。根據最新盈警內容,死因包括內地經濟增長放緩、香港零售業衰退、陸客人數下跌及香港餐飲業租金及勞工成本高昂等等,可謂老生常談,但為何大家樂及大快活兩家同業則仍可在這段艱難期間經營得有文有路?

翠華定位越來越高,產品價格越見昂貴,加上陸客突然大失蹤,成為了衝擊收入的最大致命傷,但控股股東的態度及管理層的頻繁變動,亦同時嚇怕了股場支持者。查翠華在2012年底以2.27元上市後,大股東已急不及待在1年多後趁著股價炒高到5元多水平時,一次過減持了1.16億股,大舉套現逾5.8億元袋袋平安,雖則其後象徵式增持回三百多萬股,但已令人感到大股東亦對翠華股價炒過龍及見頂深表認同,結果這段輝煌日子果然便很快淪為只成追憶的明日黃花。


翠華亦似著力於減低經營成本,但最主要做法則只是將大本營由九龍遷往新界,而由大股東本身擁有的牛頭角翠華中心總部原址,則計劃大幅提高租金後轉租街外客,令人感到大股東沒有稍稍考慮犧牲個人利益、透過維持平租或減租以跟公司及小股東共度時艱的誠意,徒看到大老闆只顧積極地轉向地產霸權發財。從另一角度看,原先的一紙平價租約,又是否只屬當年配合上市、做靚數字的刻意悉心安排?


再近數個月,集團高層人事又見頻密變動,其一大股東更在4月底宣布退下行政總裁之位,換人後再發盈警,不明朗及負面消息接踵而至,走下坡絕非只因大勢低潮所趨,若然這個只顧私利及只靠食老本的經營態度不變,股價繼續逆市下潛亦不會令人意外。

逢交易日刊登
蘋論: 
「停滯」困境正蔓延全球
2016年06月09日


兩年多以前當美國聯儲局宣佈量寬(QE)政策結束,停止再購買國債推低長息的時候,大家都預期利率正常化過程將會迅速展開,短期利率可逐步從零息回到較正常的三、四厘水平。可是,等了又等,盼了又盼,聯儲局一直在觀望,每次會議都說經濟仍有各種隱憂(包括國內或國外),聯儲局不能倉卒行事以免窒礙經濟復蘇。好不容易到去年十二月耶倫女士掌管下的聯儲局終於七年來首次加息,令美息終於從零息反彈。  


聯儲局加息或延至秋季

只可惜,加息四分一厘原來已足以令美國經濟增長大幅放慢,過去幾個月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只有勞工市場仍維持平穩。但上星期公佈的新增非農業職位只有三萬多份,比過去一年多平均二十萬份大幅減少,顯示連就業市場也開始受加息拖累,經濟前景變得越來越不明朗及不樂觀。

短期來說,差劣的就業數據意味聯儲局將會重新考慮加息的步伐及時間表,原先市場預期今個月或最遲下個月會再加息,現在這個機會已大幅降低,加息大有可能推遲到秋季甚或大選後才出現,而原先預期今年加息兩至三次也顯得過份樂觀,能在十二月再加一次息已是萬幸。而從長期的經濟情況來看,去年十二月加息後經濟再次開始「死火」說明前美國財長薩默斯(Larry Summers)有關經濟「停滯」(Secular Stagnation)的看法絕不是過慮,而是越來越難以逃避的事實,並將長遠改變美國的利息水平及經濟環境。

所謂「停滯」是指經濟動力削弱,需求減少,需要額外的財政及貨幣政策刺激才能保持在正常運作水平及健康就業狀況。跌入「停滯」的原因很多,包括人口老化、科技及生產力上升速度放慢以及缺乏新的高增值產業帶動等。根據薩默斯的說法,美國經濟從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及九一一後已明顯出現Secular Stagnation的迹象,聯儲局得把利率保持在二厘或以下經濟才能保持溫和增長,失業率才能穩定在4%-5%左右。其後爆發金融海嘯,美國經濟一度大幅收縮5%,到2010年才開始穩定下來,但復蘇步伐一直緩慢又不穩定,以至聯儲局連放棄量寬政策也得小心翼翼,花了一年半時間才終於告別大開水喉的政策。只是,七年以來美國經濟始終看不到任何強勁復蘇的迹象,不斷在溫和復蘇跟「死火」之間徘徊,又或是兩季有力增長後又出現兩季零增長。  


美難帶動全球經濟增長

更令人憂心的是過去七年利率水平都處於零息或接近零息,比歷史上平均四厘的水平低一大截,比九一一後兩厘的低息狀態也大有不如。換言之,美國經濟已陷於更深、更難擺脫的停滯中,連兩厘的低息也不能維持,必須在零息水平經濟才能順利運轉。在這樣的「新常態」下,全球經濟已不能指望美國可以成為帶動增長的火車頭,她不陷於衰退再拖低全球經濟增長已是萬幸。最有可能的情況是,美國為了穩住經濟不衰長期把利率維持在一厘以下的水平,所謂加息極可能今年加一次,明年再加一次就已見頂,根本沒有再進一步加息的條件,更不要指望回到四厘的「正常」水平。

當然,美國的停滯及不能令利息正常化不完全是她本身的經濟問題,而是「日本病」(通縮及低增長)已遍佈全球,不再是日本獨有的「症狀」。當中歐元區「病狀」似乎越來越重,並且找不到甚麼有效方法對付,只能靠歐央行不斷放水,零息(零利率)以外又不斷擴大量寬規模,延長買債期限,才勉強令歐元區經濟不陷入衰退中。至於首先發病的日本,「安倍經濟學」效果已見盡,經濟依然疲不能興,想提升消費稅減債務負擔更是遙遙無期。三大經濟體陷入長期停滯,再加上中國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等緊縮政策,全球經濟未來一段時間都看不到甚麼增長苗頭,收縮、通縮壓力則不斷增加。前兩天,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說本地經濟有回穩迹象,從外圍形勢看,回穩只是一現的曇花,只怕持續不了。
周一至周六刊出
希臘公投結果出爐後,投反對紓困條件票的民眾在雅典街頭歡慶。路透
2015年07月08日10:09


(新增:網友意見)
希臘對歐盟提出的紓困案進行公投,希臘人以61%公投結果決定不要紓困案,而有網友分析原因,希臘年輕人根本就沒有財產所以沒必要縮減支出,並用希臘例子做比較後指出「有沒有跟台灣很像?」
PTT網友在Stock版發文寫道,希臘以61%公投結果決定不要紓困案,民調顯示年輕人幾乎都是壓倒性的投NO,而上了年紀的多數都投YES,因為年輕人根本就沒有財產沒必要縮減支出,在歐盟的政策下年輕人找不到工作,只好出走到其他國家工作,然後賺錢回國後再養希臘的退休族及公務員,「有沒有跟臺灣很像?」。

網友指出,在年輕族群人口越來越少,退休人員跟公務員薪資卻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國家財政支出很大部分在付人事費用與退休金,國家建設推動不了,養了一堆公務員的行政機關沒有效率,年輕人越來越不敢生小孩,工作機會越來越少,拼老命養所得最高的一群「如果是你的話也會想投"NO"」,所以希臘年輕人壓倒性的投了NO,與其再讓沒有生產力的人拖累留在歐元區中養他們,不如乾脆破壞現況打掉重建。

其他網友看到後留言「今日希臘明日台灣」、「這就是我們社會從小到大一貫的洗腦」、「希臘可以用歐元當理由耍賴,台灣是用人民幣嗎?」「希臘也有覺醒青年」,也有網友說「希臘可以用歐元當理由耍賴,台灣是用人民幣嗎?」「公務員福利過高...?平行時空嗎?」另外有網友在《蘋果》新聞底下回文說「全世界只有三個國家所得替代率大於100%:台灣、冰島、希臘,台灣第一名,而冰島希臘已經倒了,台灣也快了。」引起許多網友按讚;另外也有網友說「台灣的現況真的只能等整個歸零重分配了, 因為哪一黨再執政都不可能有力到反轉目前的劣勢」,還有網友悲觀的認為「台灣你的未來不是希臘,只會比希臘更慘」。(劉人豪/綜合報導)
希臘悲劇在台被誤解(李尚仁)..

2013年05月08日

最近台灣媒體大幅報導希臘政府裁減15000名公務員,以致高達百分之二十七的失業率會更升高。這只是問題一端。近來其醫療體系由於積欠藥廠款項,使藥物供應經常中斷;失業率高讓新納粹政黨「黃金黎明」崛起,不只首度在國會獲得席次,還導致暴力攻擊少數族群的事件大增。希臘這場悲劇離落幕還遠。反觀台灣媒體對希臘的相關報導,大多只重複以下片面說法:社會福利太好養成希臘人民生活懶散、工時短又不努力,以致國家入不敷出而發生財政危機。然而,英國和德國的媒體早已指出,所謂希臘人懶散的說法是錯誤的刻板印象;根據歐盟一項調查,希臘人工作時數在歐洲還算是高的。台灣媒體卻一味誤導、將問題歸罪於社會福利與受薪階級。


--------------------------------------------------------------------------------

輕稅簡政換取支持

另一方面,台灣媒體對於希臘統治階級與國際金融集團所扮演的重大角色,幾乎隻字不提。當初希臘為了讓國債比率符合加入歐元區的形式條件,和高盛銀行「換匯」。高盛提供希臘相當於28億歐元的美金與日圓,後者10年後再以歐元換回;高盛則在交易中賺進數百萬美元。接著希臘政府又將機場捐、樂透、過路費的未來收入,以類似方式對外「出售」,將抵押貸款轉為名目上的委外所得,其中大半所得用在盛大舉辦2004年奧運。這種將貸款巧立名目為換匯、委外的「創意會計」,是希臘財政危機的原因之一。
此外,希臘的銀行向德國銀行取得廉價信貸,再轉放款給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東歐國家。08年金融海嘯發生,此做法造成希臘銀行體系不穩。法國銀行的貸款則讓希臘大肆進行軍購,2005到09年間分別向法國購買幻象機與向美國購買F-16,這筆軍購佔這段時間希臘進口金額百分之四十。事實上,多年來希臘軍費佔GDP比率一直在歐洲名列前茅。二戰後希臘右翼政府長期執政,打壓工人農民,並以「輕稅簡政」 換取資產階級支持,結果造成稅收不足與逃稅文化,其中尤以擁有海外國籍的鉅富所掌控的船運業與金融業最為嚴重。這是希臘財政不良的根本因素。《衛報》訪問希臘民眾,答曰:希臘只有窮人和傻瓜才繳稅。




從希臘危機學教訓

近來台灣媒體「缺乏國際觀」又成話題。問題是台灣媒體不只國際新聞少,還戴著右派眼鏡看世界,由統治階級角度做片面報導。若真要從希臘危機學到教訓,台灣媒體該做的比較是:雅典奧運與台北花博、世大運的異同;台灣金融界爭取前進中國有無類似希臘銀行進軍東歐的風險;以及兩國為何同樣有稅基過小、無法向財團與富人收稅的財政問題。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大揭密台灣低工資根本原因,央行壓低匯率2倍



安裝 Mobile01 app!  
Toggle navigation


搜尋

Mobile01 首頁 » 生活 » 投資與理財
page-button page-button
.....
1 / 24
page-button page-button
大揭密台灣低工資根本原因,央行壓低匯率2倍

line  fb  gp  social_twitter  social_weibo  social_tencentWeibo
avatar       
abc003 #1
2017-04-10 00:37
台灣低工資的根本原因大揭密

這是因為台幣匯率遭到央行大幅低估

1.台灣為什麼工資低?

因為央行壓低匯率增加出口、壓低本國勞動力價格,給大企業和財團製造了很多低價「競爭力」

例如許多進口商品受匯率影響而變得更貴,損失的是消費者

而台灣貿易順差佔GDP比重太大高於德國、中國、日本、南韓,基本上是圖利廠商


相對他們就沒有動力產業升級和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只要台幣一升值

低毛利率的廠商就哀哀叫,他們不能夠在壓低勞動力價格出口競爭了



台灣人均GDP(PPP)接近德國

看看大麥可漢堡指數就知到台灣的匯率,和台幣的進口購買力被刻意壓低了2倍

在歐美國家打工一小時工資是台灣了3~4倍、時薪是400元~500元台幣以上

看看大麥可指數就知道,時薪130元廉價勞工當然麥當勞的大麥克漢堡能賣這麼便宜了阿



2.另一個原因是「資本/收入的比值」提高

台灣資本存量是GDP的8倍 ,如果財富存量是GDP的800%資產收益率是5%代表什麼意義

有800%*0.05=40%的GDP被用在股息、房租、利息、地租等不工作、不勞而獲就能取得的現金流

也就是GDP中的40%以上是資本收益、另外50%才是工資收入,台灣國民所得中大部分都被資本家賺走

在二戰結束不久資本收入比只有GDP的300%, 只有300%*0.05= 15%的GDP被用於資本收益上,另外70%以上是工資收入、15%用於資本資出和資本折舊替代老化的資產

這點我過去的文章也說過

台灣財富排名690萬人是月光族230萬人有超3千萬資產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研究的全球財富吉尼係數
台灣雖然收入分配及尼係數只有0.34 但是財富分配吉尼係數是比中國大陸更高的高達0.65
另外台灣雖然人均GDP2.2萬美元
但是GDP(PPP)卻高達4萬6千美元 接進德國
這是因為台幣匯率遭到央行大幅低估
因為壓低匯率出口壓低勞動力價格,給大企業和財團製造了很多「競爭力」
例如許多進口商品都壽匯率影響而變得更貴損失的是消費者
而台灣貿易順差佔GDP比重太大高於德國、中國、日本、南韓,幾本上是圖利廠商
相對他們就沒有動力產業升級和提高附加價值,只要台幣一升值到接近1:29
低毛利率的廠商就哀哀叫,他們不能夠在壓低勞動力價格出口競爭了

出口的目的是為了進口更多商品,

長期壓低匯率和壓低勞動力價格來出口是沒有意義的,

就類似把東西拿去白送人一樣,

基本上央行是在圖利的出口大型企業,對大多數內需進口中小企業和消費者都不利

因為消費者購買進口商品更貴了,






台灣的人均GDP(PPP) 超過日本、接近德國

然而我們的匯率被低估了兩倍

造成大企業壓榨廉價勞動力薪水低的現象

而且匯率被央行刻意低估也會導致企業不需要提高產品附加價值

根本就不利產業升級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國外工資是台灣3倍

那麼企業根本不用提高出口產品的品質提高毛利率和附加價值

直接央行壓低匯率+台灣廉價勞動力就可以有低價出口競爭力了

台灣的貿易順差/GDP的比值也是不正常的高,貿易出超達GDP的10%

台灣貿易順差每年高達500億美元這些錢都被出口型大企業和財團賺走

這就是壓低勞動力價格和消費者購買力,圖利出口型大企業的證明

由於台灣工資低內需消費就很難起來

台灣貿易順差佔GDP的比例遠高於德國、南韓、中國和日本

而外匯儲備4000多億美元,接近沙特阿拉伯、人口卻只有2300萬也是不正常的

舉個例子

例如台幣兌美元如果是1:15而不是1比31

那麼一隻iPhone和一輛進口汽車價格只有原來的一半

如果台幣1:15,那麼一隻全新iPhone只有1萬元台幣 、一輛汽車價格只有20萬台幣

麵粉、牛肉、國際原物料和民生必需品的進口價格也會只有一半

但是因為台灣央行壓低匯率圖利出口型大企業

本國中小企業和內需經濟就沒辦法發展起來

所以消費者購買力+勞工薪資被人為壓低了

2015 全球貿易大贏家,台灣排名全球第三

貿易順差高對誰最有利? 當然是大企業的股東和CEO最有利

他們會賺比較多的錢,但是相對的台灣的工資就很難上升

內需消費也很難起來,因為進口商品的價格太貴了、台灣勞動力價格也太低了

好好思考為什麼台灣人均GDP(PPP)相當於德國的4.6萬美元,但是工資遠低於德國4倍?



拼命出口的荒缪

  所有的國家對出口懷有一種病態的渴求,這種影響僅次於各國對進口懷有的病態恐懼。從邏輯上講,真的沒有比這種事情更矛盾的了。長期而言,進口與出口必然相等(這裏的進出口指「國際收支賬戶」裏的所有項目,包括「無形」項目,如旅遊消費、海運費用等)。有出口,才有錢進口;沒有進口,就沒有機會出口,因為外國人沒有美元可以用來買美國的產品。要想擴大出口,就必須有更多的進口,否則收不到貨款。要想壓縮進口,出口也會隨之被壓縮。所以,當我們決定減少進口的時候,其實等於決定減少出口。當我們決定擴大出口的時候,其實等於決定擴大進口。

  原因很簡單。一位美國出口商把商品銷往英國,換回的是英鎊。但是這位老兄在國內沒法用英鎊來支付員工工資、用英鎊來給太太買衣服、用英鎊買劇院門票。他需要美元來支付這一切。他拿著英鎊沒有用處,除非他拿去購買英國的產品,或者把手裏的英鎊(通過銀行或代理商)賣給美國進口商,讓他們用於進口英國產品。不管采用哪一種方式,在美國的出口以等量的進口支付之前,都無法實現銀貨兩訖。

  如果交易不是以英鎊,而是以美元進行,情形也會一樣。除非以前曾有英國出口商輸出產品到美國,並因此有美元積累,否則英國進口商沒辦法以美元支付美國出口商。簡單地說,外彙市場是執行結算性交易的地方,在美國,是將外國人的美元借項和他們的美元貸項沖銷。在英國,外國人的英鎊借項則和他們的英鎊貸項沖銷。

  任何關於外彙的教科書都找得到相關技術細節,這裏不再贅述。別看那些教科書總是被包裝得嚴嚴實實,其實裏面並沒有什麼神秘難解的內容,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差異。每個人都必須賣些東西給別人,才能獲得購買力,才有錢去買別人的東西;只不過我們中的大多數人賣的是自身的勞務,而不是出售商品。國內交易大多也是通過銀行等結算機構,以注銷買賣雙方支票和其他支付的方式進行。

  在國際金本位體系下,進出口貿易差額有時靠交運黃金的來結算,但也可以用交運棉花、鋼鐵、威士忌、香水,或其他任何商品來結算。不過,在金本位制存在的時候,黃金的需求幾乎可以無限擴張(那時,黃金被公認為是剩餘的國際「貨幣」,而不僅僅是另一種商品),各國不像限制其他商品進口那樣限制黃金的輸入。(近年來,許多國家采取更嚴格的措施限制黃金的輸出,那是另一碼事。)

  有些人,在談論國內貿易時,又清醒又理智,但當話題轉到對外貿易,他們立刻變得又激動又糊塗。若把他們在對外貿易上極力主張或原則上默認的東西,移植到國內貿易上,會立刻顯露出其論調瘋狂愚蠢的一面,連他們自己都無法自圓其說。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有些人認為政府應該大量貸款給外國來促進出口,而不考慮這些貸款有多少能收得回來。

  政府當然應該准許自行承擔風險的美國公民放貸到國外,而不應該設置任何障礙,阻止民間貸款給我們的友邦。作為個人,我們願意基於人道的理由慷慨解囊,資助貧困和饑餓的人。不過,我們一定要非常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什麼。對外國人的資助,如果打著慈善的旗號,反而讓人覺得有商業目的之嫌,這就太不明智了。這只會造成誤解,導致將來的關系惡化。

  可是在主張對外大量貸款的論調中,「拉動出口」這個謬論始終占有重要位置。這個謬論說:即使有一半(或者全部)的貸款變成呆賬,得不到償還,我們還是會因為這些貸款而受益,因為可以強勁地拉動我們的出口。

  那些用於幫助外國購買我們產品的貸款,要是拖欠不還,就等於我們拿產品去白送,這是明擺著的事實。一個國家不可能靠無償的商品輸出而變得富有,這樣做只會使這個國家變得更窮。

  把這種說法用在個人或私營公司身上,沒人質疑其正確性。如果一家汽車公司貸款5,000美元給一個人買等價的車子,而這個買家最後沒有償清貸款,那麼這家汽車公司不可能因為「售出」這輛車子而增加收益。它損失的是生產汽車的成本。如果汽車的生產成本是4,000美元,而買家只還一半的貸款,那麼這家汽車公司的淨損失是4,000美元減去2,500美元,也就是1,500美元。壞賬造成的損失,並沒有從它的銷售業績中賺回來。

  對於私人公司來說如此簡單的事實,為什麼用於國家,那些聰明人卻會犯糊塗呢?要認清這種交易,需要人們把眼界放寬一點。某個群體確實可以從中受益,而其他所有的人卻得為此承受損失。

  從事出口生意的人整體而言可以從中獲益,其利益相當於在海外的貸款呆賬數額。整個國家因此而蒙受損失是肯定的,只不過難以追蹤哪些人遭受了多少損失。私人放貸損失由放貸者自己直接承受,而政府貸款的損失,最後則必須靠加重稅負來解決。此外,這些直接的損失會對經濟造成不良影響,從而造成更多間接損失。

  從長遠來看,貸款收不回來對美國的企業和就業並沒有好處,並且是有害的。用於購買美國產品的貸款,外國買主的賴賬每多一美元,國內買主最後就會減少一美元。出口業受益的同時,依靠內銷為主的行業將蒙受損失,二者得失大體相當。長期下來,經營出口業務的許多企業,總的來說也受到傷害。比如,1975年美國的汽車公司約有15%的產量銷往海外市場,假如給國外貸款,出口量可達20%。但如果貸款收不回來,導致美國消費者的稅負加重,造成汽車公司的國內銷售額減退10%,汽車公司也還是無法獲利。

  重申一下,這裏並不是說私人投資者向海外貸款是不明智的,這裏要說的是,我們不能靠收不回來的貸款變得富有。

  基於這個道理,那些靠對外貸款呆賬,或者直接贈與外國的方式,制造出口大增的做法,才是愚蠢的。企圖通過出口補貼的方式拉動出口的做法,同樣愚不可及。出口補貼以低於生產成本的價格,出售產品給外國人,補貼部分等於白送。這是企圖靠送人東西來發家致富的另一個例子。

  美國政府不顧這些常識,多年來一直實施「對外經濟援助」計劃,主要是政府對政府的直接贈予,金額動輒高達數十億美元。這裏我們只對支持那些計劃的一種說法感興趣——可以「拉動出口」,進而維持美國的繁榮和就業。許多支持者信以為真,認為這是聰明甚或是必要的措施。這依然是靠送東西能讓國家致富的另一錯覺。被掩蓋的真相是:美國直接送出去的,不是出口品本身,而是用來購買產品的錢。雖然個別出口商有可能從國家的損失中獲益,但這裏還要扣除「對外經濟援助」計劃分攤給他們的稅負,剩下部分才是他們的收益。

  只看某項政策對某個特殊群體產生的立即影響,而沒有耐心或智慧去考察該政策對每個人造成的長遠影響,這樣的錯誤,我們在這裏又多了一個實例。

  如果我們真的去考察每個人所受的長期影響,我們還可以得到另外一個結論。與幾個世紀以來大部分政府官員所奉行的教條恰恰相反,這個結論正如約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所說:對外貿易對任何國家能有利益,最終並不在於其出口,而是在於其進口。是進口,讓一個國家的消費者能以比國內更便宜的價格,買到外國的商品;是進口,讓他們買到國內制造商不生產的商品(在美國尤為突出的是咖啡和茶葉)。總的來說,一個國家需要出口的真正理由,是賺錢來支付其進口。


文章人氣:67,360
avatar       
wayne1739 #2
2017-04-10 01:12
事情有那麼簡單就好了
乾脆調高四倍不是更好?
調高了跟本對國內消費力沒有影響
購買進口品是好用了
但出口生意完全不用做了
那台灣要靠啥生活?
avatar       
abc003 #3
2017-04-10 01:22
wayne1739 wrote:
事情有那麼簡單就好了
乾脆調高四倍不是更好?
調高了跟本對國內消費力沒有影響
購買進口品是好用了
但出口生意完全不用做了
那台灣要靠啥生活?


出口的目的是為了進口,如果不斷出口而不進口

就跟拿東西白送人是一樣的道理,一個國家不可能因為拿東西白送人的行為而致富

進口的目地正是「商品交換的本質」,

如果貿易順差佔GDP的比重太大

那麼受益的只有出口型大企業

這些企業製造的就業人數還不如國內中小企業和內需企業

而出口型大企業賺了錢是因為台灣的勞動力價格被低估

進口=出口 是長期「國際收支經常帳」應該達成的基本平衡

就跟收支平衡是一樣的,

如果匯率被低估那麼出口>進口

如果匯率被高估那麼出口<進口

否則國外長期承受貿易逆差的國家將會沒有錢來進口

長期而言如果不斷出口而不進口,別的國家也不會有錢來進口你的產品

基本上美國匯率被高估所以有大量貿易赤字

台灣匯率被低估所以有大量貿易順差

所以台灣有可能會被美國以301條款和央行干預匯率而「經濟制裁」

如此不斷補貼出口型大企業只是在圖利廠商,受損的只有本國勞工和消費者還有內需型中小企業

但是因為這些群體的「議價能力太低」

比不上大企業能對政府決策層產生的影響

這些群體就要白白承受工資低和購買力低的代價
avatar       
abc003 #4
2017-04-10 01:27
彭博新聞社最近的調查,全球75個國家和地區當中,有36個經濟體可望在2015年經常帳出現盈餘,。台灣排名世界第3,比重約11%,高於南韓和馬來西亞。

低廉勞動成本依舊是亞洲國家的優勢,在13個亞洲國家和地區中,預計包括台灣在內有11個國家或地區出現盈餘,但只有4國名列前15大,除了星國和台灣,南韓名列第9,經常帳盈餘佔GDP比重7%,馬來西亞排第15,為4%左右。


違反貿易平衡是錯的,基本上就是拿東西白送人

好好想想誰能從這種行為中獲益呢?

出口的目的是為了進口,如果不斷出口而不進口

就跟拿東西白送人是一樣的道理,一個國家不可能因為拿東西白送人的行為而致富

進口的目地正是「商品交換的本質」,

如果貿易順差佔GDP的比重太大

那麼受益的只有出口型大企業

這些企業製造的就業人數還不如國內中小企業和內需企業

而出口型大企業賺了錢是因為台灣的勞動力價格被低估

進口=出口 是長期「國際收支經常帳」應該達成的基本平衡

就跟收支平衡是一樣的,

如果匯率被低估那麼進口>出口

如果匯率被高估那麼出口<進口

否則國外長期承受貿易逆差的國家將會沒有錢來進口

長期而言如果不斷出口而不進口,別的國家也不會有錢來進口你的產品

基本上美國匯率被高估所以有大量貿易赤字

台灣匯率被低估所以有大量貿易順差

所以台灣有可能會被美國以301條款和央行干預匯率而「經濟制裁」

如此不斷補貼出口型大企業只是在圖利廠商,受損的只有本國勞工和消費者還有內需型中小企業

但是因為這些群體的「議價能力太低」

比不上大企業能對政府決策層產生的影響

這些群體就要白白承受工資低和購買力低的代價
avatar       
deepriver36 #5
2017-04-10 01:56
先不說內容有沒有道理
光打這麼多字,就佩服你了。
avatar       
wayne1739 #6
2017-04-10 02:03

deepriver36 wrote:
先不說內容有沒有道...(恕刪)


打那麼多字,但沒有實際的效益
那算不算低工資?
avatar       
abc003 #7
2017-04-10 02:35
Oct01 wrote:
你只說對了一半,但整篇還是錯誤的論述,
薪資太低,所以年輕人沒錢生養,買不起房,沒有希望、人民出走…,這些都是對的,
但薪資太低是如何造成的?如果是你說的政府或企業就可以干預指導市場價格,
那如此一來,解決方法不就會很簡單了嗎?
引進外勞是果,不是因,我相信,大部份外勞做的都是低下骯髒的工作,陸勞工來台灣工作。
可是資本一旦來到台灣,就可以創造極多的工作機會,也會帶來新的刺激跟動力。
更何況大陸這幾年,新興的服務業,常有驚人的發展,會來投資服務業,肯定也會帶來有競爭力的服務業。
而且一旦中國投資人的錢一旦進到台灣投資之後,到底是台灣人怕大陸人,還是大陸人怕台灣人?
勞動市場就像一個池子,如果不常常攪動,就是一灘死水,
台灣的勞動市場低薪,真正的原因也就是,勞工沒有更多的選擇,沒有新產業、沒有新工作、沒有新機會。
大家只能在死水裡找工作。


我的經濟學分析結論正是相反,因為央行壓低干預匯率,所以勞動力價格被低估

原因正是政府再補貼低毛利率的出口型企業

工資的價格是邊際生產力決定的

每增加一單位勞動力所產生的收益率-成本

如果MR=MC

那麼企業利潤極大化

如果增加了外勞,本勞的工資價格當然就會降低

但是增加了企業利潤,問題在於企業和股東賺了錢

也不可能回饋給本國勞工

國外資本進入台灣是根本不需要的,國外投資台灣就是為了賺台灣的錢

因為台灣本身就有很大的資本存量,

台灣儲蓄率比日本和德國都高,怎會沒有錢投資自己的實業?

光靠內部的儲蓄,台灣內部資本存量已經達到GDP的800%

那麼為什麼台灣人自己不願意投資台灣好好想一想吧?

是因為台灣房地產和土地價格太高

生產要素中 土地、工資、資本等等都是基本的要素

台灣土地價格和房價格高,但是工資卻很低,土地價格高,企業租金高壓縮了企業的利潤

所以台灣的錢都拿去炒房和存房,不願意投資自己的實體經濟

即使台灣儲蓄率太高,自己也不願意投資自己的實業

台灣有錢人寧願投資自己的房地產這種「虛擬資產」

許多小店主30%的營收都要給房東賺走,幫房東打工,小店面賺了錢都養房東

avatar       
abc003 #8
2017-04-10 02:59
用實際數據說話



「資本收入/佔國民總收入的之比」所有國家在二戰後是緩慢上升的

尤其是1980年代雷根、柴契爾夫人在全球掀起的新自由主義導致資本收益/GDP的比重上升,工資被壓縮到極低


英國在2010年也只有30%


表3- 過去長期和未來的「資本收益率」歷史資料+2050年未來的預測



資本收益率在一戰1914和大蕭條1929和二戰時期1940年代只有1%不到,

因為通貨膨脹率>名目利率

經濟學公式

實質利率=名目利率-通貨膨脹率

因為通膨>資本收益率 實際上資本是被稀釋的

第三張圖表說明實質利率上升也是二戰之後的事情
avatar       
old_hsiao #9
2017-04-10 03:17

abc003 wrote:
台灣低工資的根本原...(恕刪)

我聽你在xxx
今年臺幣升值這麼多,為何工資沒漲啊?
樓主你說說啊?
汪汪狗滾回去當打馬名嘴,錢不夠活,去跟小鶯要,批鬥對人不對事,準下18層地獄.
avatar       
telecatw #10
2017-04-10 03:28

abc003 wrote:
台灣低工資的根本原...(恕刪)


匯率政策的擬定要有價的概念,也要有量的概念. 量還有分流量跟總量.

工資問題的核心在分配. 用價的方式去解決工資問題. 學院派的都不管負作用?
水浸派糖要三思 應谷經濟新引擎

2018年02月05日

2018至19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將於本月28日出爐,外界一如以往關注2017至18財政年度的盈餘,相信本年度盈餘會較去年的1,100億元多,有資深會計師更估計盈餘可達1,500億元。

財政預算案的另一關注點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會否「派糖」,近日有政黨和民間團體促請財爺推出不同「派糖」紓困措施,或「派錢」還富於民。

盈餘過分依賴樓市 不健康

受惠於賣地及印花稅收入,近年香港的年度財政盈餘屢創新高,政府財政儲備達逾1萬億元。我認為政府應善用龐大盈餘,為未來經濟發展及不同民生問題擬定長遠的公共財政策略。財政司司長應高瞻遠矚,需要提出新的全面經濟論述,絕不能貿然「派錢」,更不應單靠一次性、燒煙火式的「派糖」措施博取市民掌聲。

要善用財政盈餘,港府首先要深思盈餘從何來?近年特區政府的盈餘絕大部分源自賣地收入,以及與房地產市場有關的印花稅收入。以2017年為例,政府的賣地收入達逾1,300億元,加上受到樓市交投暢旺帶動,政府全年徵收的三大「辣稅」(買家印花稅、雙倍印花稅、額外印花稅)稅款達303.9億元,庫房亦因此水漲船高。

政府庫房「水浸」本應是個喜訊,但香港過分依賴房地產市場的盈餘基礎既不健康,也不正常。近年本港整體樓價持續飈升,買家和投資者主要透過銀行按揭貸款置業,故銀行大部分資金一窩蜂流入本地房地產市場。這種資金流向只會令房地產業獨大,變相減少流入其他產業的資金,窒礙本港發展多元產業。

借鑑內地「限購令」 遏樓價

因此,港府必須宏觀地調控樓市,防止過多資金繼續流入房地產市場。既然「辣招」成效不彰,政府或可參考內地的「限購令」政策遏抑樓價:包括只限永久性居民買房、每人限購一套房、規定永久性居民買家7至10年內不得轉讓房產、取消買家印花稅等。「限購令」令樓市需求下降,樓價開始回落,這才是真正有效的需求管理。

若港府能做好樓市需求管理,便可以把現時過度集中於樓市的資金疏導至其他具潛力的產業,例如利用互聯網或創新科技的產業、創意文化產業等。這不但有助擴大本港財政盈餘的來源,亦可以促進香港經濟架構多元化。

其次,政府「派糖」前要三思。2012年,政府提高幼稚園學券資助額後,幼稚園紛紛加學費。每當有額外資金淨流入一個行業,該行業便容易出現通脹。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回應即時的民生訴求,也要兼顧措施對各行各業的微觀影響。

未雨綢繆 設大灣區投資基金

另一方面,政府要未雨綢繆,動用部分盈餘積極作長綫投資,例如可以成立類似「主權財富基金」的「大灣區投資基金」,投資大灣區中具發展潛力的地段。

最後,我期望財政司司長能夠在財政預算案中交代提升香港整體競爭力的具體藍圖。去年11月,在一次立法會公務員及資助機構員工事務委員會會議上,財政司司長辦公室經濟分析及方便營商處向委員要求開設一個首席經濟主任職位,負責領導一個與國際評級機構交流的小組,以提升香港的國際競爭力。

我希望政府明白,競爭力排名不等於競爭力。政府不應只着眼於國際競爭力排名,與其將資源全花在與國際評級機構交流上,倒不如集中研究如何支持香港的四大支柱產業,及有潛質的新興產業,務實地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與此同時,政府要認清香港的定位,重點推動具優勢的產業,為經濟注入新動力,促進本地產業結構多元化。

新民黨上月會見陳司長,就2018至19年度財政預算案向他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土地房屋、長者安老、教育、一帶一路及大灣區發展等。我期望司長可以展現理財新思維,「派糖」之餘亦不忘為香港奠定更健康、更正常的盈餘基礎。到底財爺這次能否從善如流,善用盈餘造福社會及作長遠投資,本月底自有分曉。

撰文:       
葉劉淑儀 新民黨主席、立法會議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