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再談不浪費資源生產模式

根據<世界資源真相>一書的資料所說。
各類資源可採年限估計
石油 40.5年
鐵礦 78.9年
銅 31.4年
鉛 22.3年
鋅 45.7年
錫 20.3年
金 16.5年
銀 13.5年

還有其他資源也是很快就會面臨枯竭。雖然有些資源可能因會發現新的礦場而得以延續,但地球的資源始終也會有用盡的一日。為了延長可用的資源期限,有必要改變現今貨品的生產模式,因此提出了「不浪費資源生產模式」。

現今生產商的生產模式是,生產商製造了一定數量的產品,然後想盡辦法把所有生產出來的貨品銷售出去。假如貨品賣不出,有可能便要減價出售。只是如果貨品仍然賣不出去,浪費人力和成本不止,更可惜的是要浪費地球資源。

「不浪費資源生產模式」的做法是:
如果那些貸品不是即時所需,如手機,汽車或電器等等,可以先在商店擺放貨品Demo 給顧客參考,然後當顧客付錢落訂買後,工廠才開始製造產品,然後每次把一個月數量積聚的訂單,一次過運送貨品到商店,再由顧客到來取貨。就是產品有多少demand,才去生產多少supply。

對一個企業組織來說,能夠實踐供應與需求上的平衡,是最理想的情況。而採用「不浪費資源生產模式」,正正可以達到商品的供給與人們的需求達到了理想的對等狀態,即供給剛好滿足需求。保證廠商不會生產過多賣不出的產品。

消費者只需要等最多一個月時間才取貨,便能消除資源的浪費,企業也能達到最理想的利潤。希望有一天,大部分企業和消費也者能接受「不浪費資源生產模式」便好了。
羅馬俱樂部在1972年就已經委由麻省理工學院所組成的專家團隊發表了<<成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他們用電腦模擬做出一個預測:如果全球經濟發展模式不變,全球經濟將會因為有限能源與物資的耗竭而遭到經濟持續衰退,全球人均工業產值與糧食產量將會在21世紀中葉之前跨越最高峰,並迅速地歷經大蕭條而衰退到1950年代左右的水準。

<2020台灣的嚴峻挑戰> P.21
假如韓國三星公司是用這個不浪費資源生產模式來生產手機Note 7,
那三星現在應該不會賠太多的錢和浪費大量的資源了。
綠色和平:全球平板手機消耗30萬噸資源 回收不到一半

建立於 2016/11/11

上稿編輯: 鄒敏惠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售出的新手機約有700萬支,全部堆疊起來的高度相當於222座101大樓;每支手機裡就含有超過十種以上元素,回收技術與效率是否到位,決定了這些高價資源是否將淪為污染環境的電子廢棄物。

綠色和平昨(10)日發布全球電子產品製造過程使用能源與資源報告,發現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年銷售總額超過10億台,製造生產過程中耗用超過30萬噸資源,而回收體系的諸多問題,導致資源提取再利用的比例不及消耗的一半。


據統計,2014年全球智慧型手機銷售數量高達13億支,每支手機裡就含有超過10種以上元素,最常見的有金、銀、銅、鐵、錫、鎂、鈷、鋁等。而光是三星預計召回的430萬支Galaxy Note 7手機中,就有超過20公噸的鈷、1噸以上的鎢、1噸的銀及100公斤的黃金。

綠色和平與德國應用生態研究所Oeko Institut共同研究發表的研究指出,囿於目前回收體系的諸多問題,可能有許多資源,例如鎢、鎂、鎵和鉭,以及部分貴重金屬和稀土元素會在處理過程中損失。

綠色和平全球IT專案主任李之安說:「Note 7召回後的處置計劃就是三星挽回形象的成敗關鍵,三星須儘速公開最終處理方案,更應該善用同時處理大量同樣型號產品的機會,尋求或開發更好的回收方法,以增加資源提取效率,重複利用資源。」

2014年第四季智慧型手機銷售前五大品牌分別為三星(Samsung)、蘋果(Apple) 、華為(Huawei)、聯想(Lenovo)和小米。

手機在開始製造時就大量消耗貴重金屬與稀土元素等天然資源,電氣及電子製造業用掉全球1/4產量的銀,不僅衝擊環境,更衍生出資源不當回收,以及開採礦產的人權問題等。舉例來說,全球有10%的鈷用在手機和平板電腦的電池,大多產自剛果共和國,當地礦區的勞動條件極其惡劣,甚至有雇用童工的違法情況。

李之安說:「推出週期短而快的新產品,會加速環境污染惡化與非法勞動問題,製造商的創新精神應放在循環經濟模式,改善產品設計以提高貴重金屬和稀土元素的回收率,且延長生命週期。」

報告中也提到,理想的產品設計,在一開始就須以容易維修、零件可再利用、有效回收珍貴資源等,納為產品研發重點,並盡量減少使用全新開採的原料,降低環境衝擊。

綠色和平表示,消費者也可以鼓勵製造商生產更容易維修的手機,延長使用年限,相對可減少汰換頻率,不僅對個人來說更加經濟,也減少資源浪費。
現在才知道,在工廠這個生產工具出現之前,中世紀的人要買一件東西,必須先向製造者下訂單,等到完成之後再取貨.也就是先有需求,才有供給.但到了近代,情況便有所轉變.已經生產製造好的產品,多過想購買此產品的需求,也就是「供過於求」而這正是資本主義的特性.

將來不一定是貧富不均而結束資本主義時代,可能是因為地球的資源開始見底,社會不能再用消費主義模式浪費資源. 那時社會或許會改變為共產主義、RBE、計劃性經濟等等制度存在.
專家:中國產能過剩到海外尋生存是短視
2015年 7月 22日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官員黃利斌星期三(22日)表示,針對中國存在的製造業產能過剩的嚴重問題,唯一解決的出路就是把生產設施移到海外,搬到那些欠發達的國家。

近年來,面對中國一些規模龐大卻又產能過剩的製造企業,中國政府也曾做出種種努力,試圖關閉和轉型許多產能過剩的虧損企業,例如像鋼鐵、煤炭、玻璃製造、水泥、冶金等傳統製造業,但卻面對重重的困難。

工信部官員承認產品過剩將是普遍現象,許多行業和企業面臨下行壓力加大。

僅今年頭5個月,中國煤炭、水泥和玻璃行業的利潤就下降了60%以上,冶金業的利潤也下滑了36%。

據估計,光鋼鐵行業每年的過剩生產能力就達到大約3億噸。

工信部官員黃利斌表示,對這些傳統製造業唯一的出路是加速他們走出國門,發展高端產品的能力,並利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所提出來的「一帶一路」計劃的沿途國家為中國產能過剩的製造業尋找生機。

黃利斌說,一方面中國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但是另一方面「一帶一路」的沿途國家以及金磚國家產能不夠,如果我們能夠互補,那將是一種雙贏的機會。

解決產能過剩也將是中國下一個「五年計劃」(2016-2020)的一個主要任務。

據悉,河北鋼鐵集團已經與南非簽署協議把部分工廠遷到南非。

「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是習近平在2013年提出的經濟合作概念。它並不是一個實體,而是一個跨國經濟帶。這個理念和倡議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和地區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沿著路上的絲綢之路,發展中國和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伙伴關係。

同時還計劃加強沿路的基礎建設,並計劃消化中國過剩的產能。

絲綢之路經濟帶連接亞太地區與歐洲,沿途國家例如中亞地區有豐富的資源。

利弊

但中國製造業產能過剩到海外尋生存是否是最佳的選擇呢?

英國布魯奈爾大學高級經濟講師劉芍佳告訴BBC中文網,這種把產能過剩的企業轉到國外去的思路各有利弊,但似乎問題會更多。

它的好處在於可以為資本輸出國(這裏指中國)創造新的資本收益,然而它也會帶來相應的問題,比如給資本輸出國的產業發展造成負面的影響。因為把產能輸出到欠發達國家之後,當這些欠發達國家形成了生產力,他們的產品將來具有價格競爭力,又反向輸入到資本輸出國,這樣就會造成在低端製造行業中產生產業空洞化的現象。

而這一現象在西方國家已經發生過,例如在法國和英國。但不同的是西方國家保留了其研發能力。

中國該如何解決產能過剩和產業結構升級、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以及研發能力的問題呢?

劉芍佳說,他個人認為由於中國的國情,即國家大、人口多,很多西方國家的經驗及經濟理論未必適用於中國。中國政府永遠面對解決就業的問題,因為它關係著社會的穩定。

劉芍佳認為,與西方不同的是,中國是全方位的經濟,就是說中國什麼都需要,既需要有低端的製造能力、也需要有升級的高端能力,才可以給各個層面的人創造就業機會。這是大國的經濟特徵。

短視?

劉芍佳認為,其實中國改革30多年來具有一定的經驗,也可以借鑒一下當初中國前總理朱鎔基改革紡織業的經驗。痛下決心,關廠、關線、關機。通過國家行政手段調整紡織過剩產能的問題。必須痛苦轉型,沒有捷徑。

當然,劉芍佳說當初產能過剩的主要是國企,而今天可能有更多的民企。這就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挑戰。

但是,他認為把產能過剩的低端產品輸出到海外,短時間內可能會解決一些產能過剩的現象,但從長期來看還可能會加劇產能過剩的問題,使就業問題更難解決,因此比較短視。

而任何工業生產都主要追求兩個目標,一個是資本收益的回報;另一個則是創造就業。

但如果中國把產能過剩輸出到國外追求資本回報,那麼就斷送了一部分中國人的就業機會。

這就需要找到一個適當的平衡點,需要人們去共同探索。如果只依靠輸出過剩產能恐怕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撰稿:凱露 責編:路西)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