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北非難民問題

北非難民湧入 英揆急謀閉關

英國首相卡梅倫夥同法國總統薩爾科齊,力促在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向利比亞發動空襲,但當亂局導致成千上萬難民湧入歐洲之際,卡梅倫前日強調英國吸納移民時應該「重質不重量」,對北非難民湧歐觸發的政治爭議顯得事不關己,令人懷疑英揆存心在利比亞問題上渾水摸魚。

北非政治亂局導致成千上萬的非法移民湧入意大利和馬爾他,歐盟法例規定,尋求庇護者不能離開他們最先踏足國家的領土,意國不甘心淪為歐盟的難民收容所,遂向數以千計突尼斯船民簽發臨時居住證,令他們得以前往神根區其他國家,法國和比利時認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罕有地於神根區內恢復邊境檢查,歐盟內長會議也站在法比兩國那邊,拒絕承認意國向難民簽發的通行證,意國內長馬羅尼晦氣地說:「留在歐盟究竟有何用處?」

庫房百上加斤
英國海外出生人口比率比意法還要高,觀乎意法為北非難民大舉湧入一事鬧得如此不愉快,一心希望收緊移民政策的卡梅倫,何懼放手大幹!

保守黨執政夥伴英國自由民主黨,擔心限制移民會給極端主義火上添油,自民黨商業大臣祈維信稱這有違執政聯盟協定,甚至暗示首相乘機為下月地選造勢。祈維信認為卡梅倫的主張會煽動極端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出於政治正確考慮。問題是,要改善英國財政狀況,必須從問題根本入手,保守黨與自由民主黨同坐一條船,可以不隻眼開隻眼閉嗎?

工黨執政十三年實施的「門戶開放」政策,為英國帶來約三百萬外國移民,這令醫療和教育等公共服務支出拾級而上,庫房百上加斤。更重要的是,新移民持續湧入英國填補就業市場空缺,意味着政府更難為那些長期失業者提供「自食其力」的門路,更遑論扭轉英人對福利制度過分依賴的惡性循環。是故,英揆要改革英國社福制度,不得不先調整移民政策。

不過,無論卡梅倫有何難言隱衷,他在北非難民湧歐之時主張閉關,英方就軍事介入利比亞提出的種種人道主義理據,更見蒼白無力。
北非難民潮撕裂歐盟團結 義大利獨撐局面發怨言

2011-04-19 12:56:44  來源:國際線上-《世界新聞報》  編輯:韓基韜

 今年3月底,首艘載有近350名非洲難民的船隻抵達義大利南部海岸。當地官員表示,根據難民的說法,還有四五艘搭載有約1000名難民的船隻已從利比亞啟航,正在前往義大利的途中。

  這只是北非難民潮涌向歐洲的一個開始。自北非多國局勢發生動亂以來,大批來自這些國家的難民持續涌入義大利。巨大的安置壓力讓義大利頻頻向歐盟求援,卻沒有得到希望的回應。相反,其“分流”難民到其他國家的舉動招來了一片罵聲。

  義大利獨撐局面發怨言

  4月13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統計,自危機發生以來,已經有49萬人逃離利比亞,平均每天有2700人從利比亞和突尼西亞及埃及的邊界線逃離家園。

  這些逃離利比亞的人究竟有多少進入了義大利還沒有一個準確數字。但據一項不完全統計,從北非各國抵達義大利蘭佩杜薩島的非法移民已逾2萬名。他們多來自突尼西亞、利比亞、埃及等國

  激增的難民為義大利帶來了巨大的安置壓力。義大利多次向歐盟發出請求和呼籲,要求歐盟對非法移民問題做出統一部署和安排,但未得到令其滿意的結果。

  於是,義大利一方面決定向非法移民頒發在所有申根國家都有效的臨時居留證,希望他們可以去往其他屬於申根區域的歐洲國家;另一方面,義大利向歐盟提出申請啟用2001年55號法令(2001年7月20日,歐盟為應對科索沃問題所引發的難民潮頒布法令,宗旨是由所有成員國來共同承擔和分散由大規模難民涌入所帶來的壓力),動員所有歐盟國家分流義大利境內的非法移民。

  但是,在歐洲理事會4月11日召開的會議上,除了義大利和馬爾他之外,這項請求遭到了歐盟成員國幾乎一邊倒的反對。德國表示無法接受大量非法移民通過義大利涌入歐洲,同時反對義大利目前正在進行的向非法移民發放臨時居留證的舉措。西班牙也對歐盟的決定表示支援。

  對此,義大利政府極為失望和不滿。意內政部長馬羅尼甚至表示,他懷疑義大利繼續做一個歐盟成員國是否還有意義。因為這一結果再次表明,歐盟在關鍵時刻並不能發揮一體化的作用。

  希望獲得經濟援助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問題專家李維維在接受《世界新聞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逃往義大利的難民並不是由於自身原因,而是因為政權動蕩被迫遷移,按照歐洲的移民政策以及人道主義原則,歐盟原則上應該接受他們。義大利也正是按照這樣的原則向這些難民伸出了援手。但一個很實際的矛盾是,“政治上應該接受,經濟上卻不一定有這個能力”。義大利向歐盟求援,主要就是想獲得經濟援助,但歐盟的回應卻讓義大利很失望。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歐洲問題專家邢驊告訴《世界新聞報》記者,從突尼西亞動蕩開始,由於地中海南岸國家與法國等歐洲國家的歷史關係,加上逃到歐洲的途徑最短,大量難民涌入歐洲。他們首先抵達的就是離北非最近的義大利。此外,馬爾他也受到了衝擊。簡言之,義大利覺得大量難民涌入該國造成了難以承受的重擔,希望其他歐盟成員國共同處理,而其他國家則不願意接過這副擔子,分歧由此而生。

  現在,難民潮在歐洲引起的分歧還在發展中。這個問題最終如何解決,也許還要看包括義大利在內的歐盟各國能拿出什麼樣的智慧和勇氣。
突尼西亞安全形勢趨向惡化

華夏經緯網   2015-03-20 09:43:06   

突尼西亞內政部發佈的最新消息稱,3月18日上午發生在突尼西亞首都巴爾杜博物館的恐怖襲擊事件死亡人數已增加至24人。外國遊客喋血首都反映出該國的恐怖活動正在升級。

  巴爾杜博物館與突尼西亞國民議會僅一墻之隔,事發時3名持衝鋒槍和手雷的武裝分子偽裝成士兵進入博物館,隨後挾持了在博物館參觀的大量遊客。突尼西亞國家反恐部隊和特警迅速趕到,疏散人員並對博物館周邊區域實施戒嚴,與恐怖分子形成了對峙局面。下午3時30分,突尼西亞軍警發起突擊行動,經過約20分鐘交火,解救行動結束。

  當天晚上,突尼西亞內政部表示,恐怖襲擊事件死亡人數已增加至24人,其中包括來自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德國和波蘭的20名外國籍遊客,1名突尼西亞特警,1名突尼西亞平民以及兩名被擊斃的恐怖分子,另有42名遊客受傷。此外,有兩名恐怖襲擊嫌疑人被捕,可能尚有一人在逃。

  儘管突尼西亞總理埃西德在獲悉恐怖襲擊後第一時間坐鎮指揮,但這起造成眾多外國人傷亡的事件還是震驚了突尼西亞社會各界,民眾既對恐怖組織的行為表現出極大憤慨,又對政府反恐能力欠缺不滿。埃西德在發表電視講話時反復號召突尼西亞民眾、政治黨派和社會團體攜手合作,與政府部門和反恐部隊共同抗擊恐怖主義,維護突尼西亞的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寧。突尼西亞政府連夜召開緊急會議,商討首都安全形勢和應對之策。

  突尼西亞安全與反恐專家分析認為,隨著突尼西亞新政府漸入軌道,政治過渡期行將結束,一些極端宗教勢力和恐怖組織試圖攪亂該國的政治與社會安寧,為自身爭取生存空間。近幾年來,突尼西亞境內幾乎每月都會有不同規模的暴恐事件發生。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在北非的活動明顯增加,據悉約400余名參加敘利亞戰爭的突尼西亞“聖戰”分子回流國內,外加鄰國利比亞戰亂持續,阿爾及利亞恐怖組織滲透不斷……眾多因素助長了突尼西亞恐怖勢力的氣焰。

  2015年以來,突尼西亞政府部門和反恐部隊不斷發起對南部山區恐怖分子的清剿行動,陸續逮捕了約1500余名涉恐涉暴人員。突總統和高官分別出訪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加強了邊境的反恐合作,完善了對武器販運、暴力走私集團等的打擊措施,這造成恐怖組織和人員的反彈。

  此外,一些社會與制度問題也給恐怖活動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一是西亞北非局勢動蕩以來,突尼西亞經濟衰退、投資不足導致南北及城鄉貧富差距拉大,失業率高等問題為極端宗教勢力抬頭提供了契機;二是執政黨與政府多次更疊,有經驗的反恐專家、技術官僚和情報人員大量離職,明顯削弱了其反恐除暴的能力;三是突尼西亞《反恐法》雖然已經進行過多年的反復討論修改,但至今仍未獲得國民議會的通過,影響到反恐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裝備現代化和人員配備與培訓等諸多領域;四是突尼西亞連年累計的財政赤字數額龐大,反恐資金難免捉襟見肘。
  (本報突尼西亞3月19日電 孫健)



來源:人民日報
利比亞戰亂升級西方爭相走避 美國成罪魁禍首

2014年08月05日10:13   

原標題:利比亞戰亂升級西方爭相走避 美國成罪魁禍首

  中新網8月4日電近期,利比亞的黎波裡和班加西的武裝沖突愈演愈烈,利比亞國內局勢持續惡化。對此,《澳門日報》4日發表社論認為,利比亞戰斗激烈,當年那些積極推翻卡扎菲的西方國家一個個被嚇得驚惶失措,爭相走避﹔這源於美國一味推行西方模式,打破了中東政治平衡與戰略平衡。

  文章指出,利比亞首都的黎波裡和第二大城市班加西持續多日的武裝沖突,已造成至少200多人死亡、近千人受傷。連日來,多國關閉駐利使館並撤走僑民。隨著兩地的沖突愈演愈烈,外界對利比亞可能再次爆發全面內戰的擔憂與日俱增。

  利比亞原是部落社會,共有500多個部落,部落氛圍濃厚,國家觀念淡薄。卡扎菲實行強人政治並依靠部分部落維持統治和國家統一。3年前,西方國家宣稱為了“保護”利比亞國民的人權、民主和自由,支持反政府武裝,發動反卡扎菲政權的內戰,殺死卡扎菲,不知多少利比亞百姓為此死於非命。然而推翻卡扎菲政權后,西方國家對利比亞缺乏明確的長期政策,只是動用有限力量採取短期行動。西方曖昧不明的態度,導致利比亞國內民兵武裝派別坐大。

  文章稱,目前利比亞民兵武裝整體結構比較混亂,主要由三類力量組成:第一,前利比亞政府軍人員,這部分力量相對集中﹔第二,來自利比亞國內部族的民兵武裝,這部分力量在2011年反卡扎菲斗爭中扮演重要角色,話語權很大﹔第三,從西亞、北非的其他國家竄到利比亞的民兵武裝,他們在利比亞沖突中扮演的角色很突出,經常採取暗殺等方式打擊支持利比亞政府的武裝組織。

  2012年7月,利比亞選舉產生由伊斯蘭勢力為主的國民議會。在組建臨時政府問題上,世俗勢力與伊斯蘭勢力爭奪激烈,兩年內多次更換總理。原定於今年2月7日任期結束的國民議會,因制憲、總統選舉等均未能按期舉行,提出延長任期到年底,引起世俗派勢力的強烈不滿。津坦民兵領袖哈夫塔尼將軍要求國民議會中止活動,成立總統委員會管理國家,直到舉行新的大選。

  文章指出,自利比亞首都爆發武裝沖突以來,臨時政府多次呼吁交戰雙方立刻無條件停火,並請求國際社會出兵干預。目前,尚沒有國家表態要斡旋利比亞兩派民兵武裝之間的沖突。相反,隨著雙方戰斗激烈,當年那些積極推翻卡扎菲的西方國家一個個被嚇得驚惶失措,爭相走避。美國疏散了的黎波裡的美國使館,並表示利戰亂已經形成了“真正的危險”。英國外交部表示,由於利比亞國內的局勢不穩,所有在該國的英國人都應該立即撤走,並在8月2日宣布暫時關閉駐利大使館。

  文章批評美國道,美國不考慮中東國家發展的實際情況,一味推行西方模式,打破了中東政治平衡與戰略平衡,給中東地區留下一個又一個混亂的國家,並使得該地區成為恐怖主義的重災區。“阿拉伯之春”來勢洶洶,在短時間內席卷西亞北非多個國家,至今卻換來經濟衰落、社會分裂的下場,戰亂不息,國家瀕臨崩潰,生靈涂炭。既沒有建立現代民主制度,也沒有帶來穩定的社會秩序,更沒有向青年人提供就業機會。


(來源:中國新聞網)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