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魚穫減少危機


美麗的澎湖

澎湖雖為台灣唯一的島縣,但是卻擁有了豐富的海洋資源,這些資源一直都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是一直是海洋的根莖子民。最近數十年來,群島依然,海洋產業蕭條,人們缺乏了【海洋資源過渡利用就必須付出慘痛代價】的認知,於是,魚蝦少了,珊瑚礁白化了,而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人們都無法凝聚著終結亂象的決心。

這數十年來,海洋資源以一種頓時失去平衡,急速下降的向下銳減,使得漁民們的魚穫量減少,珊瑚礁受到嚴重的破壞,魚苗無法生長,使得澎湖海域頓時恐慌。但是在現任縣長就任以來就以海洋政策為主軸的大藍圖下,毫不猶豫的立下法規,向毒電炸魚宣戰,禁用多層漁網,禁補六公分以下的經濟魚種,保護珊瑚礁,淨海且打撈廢棄殘網,投放人工魚礁,魚苗放流,並且扼阻大陸漁船越界拖網捕魚,推動海洋牧場,成立海洋小學,舉辦海洋活動,希望活化我們的大海。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 ... 217880152/index.htm
新研究利用凍結細胞 或能拯救絕滅物種

2007年09月18日11:10  來源:科學時報

 科學家第一次誘導?魚產下了鱒魚的精子和卵子。這種特殊的轉移方式使得研究人員有可能利用凍結的細胞復活已經絕滅的物種。

  這項研究突破了一個重要的物種保護瓶頸。科學家們通常會冷凍瀕危動物的卵子與精子,旨在一旦這種動物絕滅,手頭還有可供繁殖的遺傳物質。然而,魚卵卻不能按照這種方法保存,這是由於它們體積較大且富含脂肪。但是尚未發育的雄性精子細胞——即所謂的精原細胞——卻能夠在冷藏室中保存得很好。當將精原細胞解凍並移植到另一條魚體內后,這些生殖細胞會進入后者的生殖腺,並長成精子或卵子,而這完全取決於它們宿主的性別。這項技術一直局限在一個物種之內,尚沒有人嘗試在不同的魚類之間進行這種轉化。

  日本東京海洋科學與技術大學的研究人員從成年彩虹鱒魚體內採集了精原細胞,之后將其注射到不育的?魚胚胎內。研究人員養殖這些新孵化的小魚直至性成熟,發現在29條雄?魚中,有10條?魚產出了鱒魚的精子。而在50條雌?魚中,有5條?魚排出了鱒魚卵。與此相比,沒有接受移植的對照組不育?魚根本沒有產生成熟的生殖細胞。研究小組在9月14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將來自這些?魚的精子和卵子結合在一起,新一代的健康鱒魚便孵化而出。參與該項研究的Goro Yoshizaki表示,他的研究小組選擇了不育的受體魚,這樣其隻能生成來自供體的生殖細胞。在此基礎上,當研究人員將來自雌?魚的卵子與來自雄?魚的精子混合后,便得到了“100%的鱒魚”。

  美國普爾曼市華盛頓州立大學的魚類遺傳學家Gary Thorgaard表示,這項研究成果讓他感到“非常興奮”,這是由於它為“?魚和鱒魚的研究及其保護方法開辟了新的道路”。但是Thorgaard強調,在這項研究中,隻有很少比例的?魚產出了精子和卵子,而這在同種交配時將形成一個“遺傳瓶頸”。他說,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研究人員需要獲得更多的“代孕媽媽”,從而產生足夠的遺傳差異,隻有這樣才能保証瀕危魚類在基因庫中的安全。(作者:群芳)


http://scitech.people.com.cn/BIG5/6280386.html
解決地球面臨魚類就快消失方法

從很多不同媒體得知,各地和各國很多的河流和大海,因人類大量捕捉海產,而使到不同魚類也面臨就快絕跡的情況。
假如為了保護魚類繁殖,而阻止漁民捕捉魚類,會使很多人,例如漁民、魚市場、食店員工失業。因此不能阻止人類捕捉魚類。

想到了一個解決方法:
每當漁民捕捉了魚類,不要立即拿去賣。而是把同類的母魚公魚進行人工繁殖受精!
魚類繁殖的方法是體外受精,母魚排出卵後公魚再去排出精子讓魚卵受精。
因此漁民當活捉了每一對同類母魚公魚,抽出他們的卵和精子,在受保護的養魚場裡進行人工體外受精繁殖。當成為小魚後,便可以放他們回大海自然成長。當抽出了卵和精子後的大魚,便能放在市場賣了。

這樣漁民不用停止工作,人類也不用戒吃魚,也能保證繁殖的魚類數目,一定多過捕捉的數目。這是我們想到能保護地球魚類數量的方法。

與現今的魚苗繁殖場不同的是,我的想法是把那些養殖出來的小魚,放回歸大海,而不是用來讓人食用。目的是要回復大海江河的魚數量

這是無利的生意,沒有人會願意做這樣的賠錢生意,因此只有當「一人一年一美金」計劃實現後,用高獎金鼓勵下,才會有人願意做這工作?
淡水魚苗繁殖中心先進

(森美蘭‧知知港)耗資1億2130萬令吉日叻務縣淡水魚苗繁殖研究中心,是國內全馬唯一的現代化淡水魚苗繁殖中心,預料在2010年全面落成。


人工魚池建在青山環繞下,環境優美。(圖:星洲日報)
耗資1.2億設備完善

此中心設備完善,設有魚池及工人宿舍等,坐落在知知港余朗朗清水港,佔地約200英畝,四週青山環繞,環境幽美,具有發展為旅遊景點的條件。

歡迎任何民間團體來函申請參觀,每團人數至少20人。

早前,雙溪文都睦鄰計劃一行人到此中心參觀,受到此中心行政副主任蔡賢玶的接待。

採用先進高科技

蔡賢玶指出,此中心在2007年開始操作,目前共有85位人員,包括多位研究繁殖魚苗專家。

他說,此中心採用先進高科技抽出各類名貴品種魚卵及雄魚精子,儲藏在液狀氮氣高度冷凍儲藏器內,以人工培育,確保各類名貴品種的淡水魚不斷增產。

人工培殖名貴魚類

他指出,近年來,大馬各河流的名貴品種魚類,如紅吉羅魚(KELAH)及獨目鯉(TEMOLEH)等明顯減少,唯有通過此研究中心來以人工培殖。

此中心除了研究生產大量各類淡水魚苗龍蝦及魚類食物,也研究生產水中植物,讓各類水產在天然環境中成長。(星洲日報/花城)


點看全文: http://mykampung.sinchew.com.my/node/76285#ixzz3OiBLzf7w
Follow us: @SinChewPress on Twitter | 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http://www.wholehk.com/viewthrea ... 11767e93f9277259129

7萬顆「鮭魚卵」一口氣全放到孵化器中!
救沿岸漁場 減外交糾紛

星島日報 – 2011年12月13日星期二上午6:30

(綜合報道)中國漁船船長在韓國水域刺死南韓執法人員,觸發外交風波,同時凸顯中國粗放型經濟發展導致沿岸魚獲劇跌,漁民鋌而走險越境捕魚的困境。

  中國漁船越境捕魚,與南韓海洋警察衝突,今次並非單一事件。黃海沿岸漁民,每次組成三、四十艘的船隊,集體行動到南韓海域捕魚,萬一當中有連人帶船被擒罰款,其他人合資贖回。今年至上月底,南韓已經拘獲約四百四十艘中國漁船,比去年多了四成,過去幾年對漁民的罰款累積逾億元人民幣。

  近年這種集體越境非法捕魚的情況日益猖獗,南韓當局處理方式不斷升級,出動到打擊海盜的裝備對付,又以分紅形式鼓勵南韓漁民舉報,最近再公布提高罰則,扣留漁船的保釋金,將由最高七千萬韓圜大增四成至一億韓圜(約五十六萬元人民幣)。

  近海無魚 冒險越境

  對漁民來說,被捕一次,不但魚獲盡失,罰款更相當於一年收入,部分漁民拚命反抗圖擺脫拘捕。十月的一次行動中,南韓海警出動催淚氣體和橡膠子彈,制服持棍鏟抵抗的漁民。而昨天的行動中,執法人員一死一傷。南韓外交部傳召中國駐韓大使表示「強烈抗議」,事件提升至外交層面。

  中國漁船遠洋作業,觸發外交爭端,並非首次。去年在釣魚台海域,發生過遭日本執法時撞船事件,由於海域主權誰屬的爭議,觸發外交風波。今次單就事件本身來看,由於事發海域主權沒有爭議,可以根據南韓國法處理,外交風波不致鬧大,但這不能夠根本上去解決越境捕魚的問題。

  黃渤海沿岸本來漁產非常豐富,海蜇可以有三、四十斤重,但是,今年連一隻海蜇也找不到。過往這一帶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虎頭鯨必經之路,現在虎頭鯨已經絕迹。八年前漁民開船一小時下網,已經可以滿載而歸,現在要開船七、八個鐘頭到深海作業,有些漁民還要選擇在風浪大至南韓海警不出巡的日子捕魚。

  工業污染 竭澤而漁

  近岸海產量劇跌,一個主要原因,是沿岸粗放型發展,造成難以彌補的生態災難。這一帶近來積極發展石油業和化工業,去年大連油管爆炸漏油,污染一百平方公里海面,是最矚目的災難,而平日不斷流出的化工污水,是持續造成不利海洋生物在這一帶生存的元兇。

  此外,缺魚情況有部分是漁民本身造成的。漁船繼續採用本港近年已經立法禁止的拖網方式捕魚。拖網大小通撈,一些沒有甚麼經濟價值的小魚也搜括乾淨,趕盡殺絕。日韓漁民則用延繩釣方式,魚獲經濟價值高,同時能夠持續發展。部分中國漁民又不遵守供漁場休養生息的休漁期,官方卻沒有厲行執法。

  大陸沿岸污染,漁民作業愈走愈遠,無論黃海、東海、南海,都發生過漁船被外國政府拘押事件,不只關係到漁民生計,而且國家要付出外交代價。若不正本清源,風險恐怕愈來愈大。
建立室內循環水養魚工廠需要多少錢?

這是上千萬元的工程 ...

一般室內循環水養魚場工程可以區分四大類來分析:

一.土木建築工程:工地位置.地形.地質及建物材料都會影響到成本.但每坪至少2萬元以上.所以這項應該就要好幾百萬元了..

二.水電工程:一樣看材料與建築面積而定.通常都會超過百萬元的...

三.鑿井工程:深水井每口數十萬元.至少要三口.所以一定超過百萬元..

四.機械工程(循環水機械設備):全新的設備都要好幾百萬元的...

工程估價還是要有實際的設計圖及工料分析表才能計算的 .所以這裡只能給你一個估價概念而已...

--------------

台北縣 http://www.iflif.com/ 漁夫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可以找這間做規畫,會幫你做估價跟設計。他們經驗很足夠,跟上面你說的建築、機械水電都會做,找這一間就對了!…

面積?
硬體材質?
主要養殖對象?階段?
海水?淡水?半海水?
來點基本資料才可以幫你估算




我首先注意到好的海鮮越來越少,是赤貝開始消失時,然後好的文蛤也消失了,以前好的星鰻也很好入手,但現在都沒了。經營壽司店的人,必須找到某種魚類的替代品,但鮪魚有替代品嗎?

我想應該沒有,我年輕的時候,從來不缺上等的魚貨,以前我去市場的時候,大鮪魚都是切開來擺著,我會請他們將我中意的拿出來,各種魚類都一樣,現在找不到這樣的魚了。這造成了魚獲短缺,問題在於過度捕撈,鮪魚的數量逐年遞減,鮪魚長到十公斤需要十年,流刺網和拖網捕撈一網打盡,連幼魚也不例外,應該要強制只能捕比較大的魚,幼魚還沒成熟前就被捕,會降低整體漁獲量,企業應該平衡盈利與自然資源保護。

—— 《壽司之神・小野二郎》
海洋:魚跟海都遭殃了,人還能撐多久?

2014/08/19

不願面對的海洋真相

講者\ 邵廣昭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執行長)
記錄\ 王昱夫

“I will have some fish, while the poor things are still around." — 《魚線的盡頭》

我們可能是人類史上可以享用新鮮野生魚類的最後ㄧ個世代!

可能很多人都看過《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這部電影,2006年它以紀錄片的形式描寫全球暖化造成的改變;而接下來,邵廣昭老師要帶我們認識的,是身在島嶼上的大家,過去可能從不知道、也不願面對的海洋真相。

什麼是不願面對的海洋真相

海洋生物多樣性與漁業資源的崩潰

自90年代開始,所有的大型魚類資源都開始下滑,截至目前,全球超過70%的漁業都屬於過度捕撈,造成90%大型魚類系群消失,同時,每年約有2700萬噸的魚類被誤捕或棄獲,從這點來說,漁業可說是非常浪費資源的產業。由於近年來大家都喜歡捕食大型魚類,像是旗魚、鮪魚等海中頂級掠食者的數量急劇減少,嚴重破壞生態系平衡,漁業資源也逐漸枯竭(這點可以從美國釣魚比賽冠軍的魚看出端倪:歷年的體積從3公尺一路變小到現在只剩0.5公尺),持續下去,到2048年人類將會沒有海產可吃(2006, Science)。(另外一些證據:(a) 這六十年來全球延繩釣的捕獲量不斷降低  (b)市面上的養殖魚從1980年的20%到2010年已經成長到50%,凸顯出野生漁業資源的匱乏)

人為因素才是造成海洋破壞的主因

我們往往會將很多事情,尤其是自然資源的枯竭歸咎於氣候變遷,彷彿這一切都是自然造成的;但事實是,在海洋資源枯竭的議題上,絕大部分都是人為的後果!(在此是強調過漁的行為)「我們」都是破壞海洋的共犯。在E.O.Wilson的《生物圈的未來》中提及,破壞陸地生物多樣性的殺手可用H.I.P.P.O.這個單字做簡寫,分別代表棲地破壞(Habitat destruction)、入侵種(Invasive species)、污染(pollution)、人口過多(population)、過度利用(overexploitation),到了海中,這五項的重要性稍有變更但依然不可忽視(O.H.P.P.I.),幾乎全是由於人類行為所引發的問題。

當然,氣候變遷也會對海洋生物帶來浩劫,像是全球暖化、海洋酸化(e.g. 可能會影響甲殼類生物、珊瑚生長,造成海洋食物鏈崩盤),然而目前對海洋最大的危機還是「過漁」。從十一世紀人類便開始獵殺海洋,隨著漁場的擴張,現在全世界幾乎很難找到哪裡的魚是安全的了!在2010年出版的全球多樣性展望(GBO-3)中也提到,海洋生物是目前滅絕速度最快的一群,其挽救工作正處於「臨界點」。(一些證據:台灣潮間帶的魚種數量從1999年還多於300種,到2011年只剩不到50種,每50年約少2/3)

其他像是台灣東港的黑鮪季,現在捕獲的黑鮪70%都不超過1歲,顯示魚類還來不及長大就被補起來,漁業資源逐漸枯竭。單從表面上看,今年的鮪魚捕獲數比起往年大大增加,這難道意味著海洋資源重新恢復了嗎?其實不然,因為台灣政府這幾年積極護漁,才讓整體的漁獲量上升,但其實只是將捕撈地區擴大,原本的漁業資源並沒有恢復。

14907643412_4a24ecd104_z
邵廣昭老師說明近年漁業資源的衰退

漁業統計資料是否正確、公開?

當我們需要討論漁業資源管理時,首先需要的,就是公開正確的漁業統計資料,而我們目前的漁業資料往往是讓漁民自行填寫,大致可以反應一些變化的趨勢,卻仍與真實情形有出入。從現有的漁業署資料分析,幾乎所有的漁業資源都在減少,像是台灣最驕傲的「烏金」,過去曾經可以抓超過200萬尾,而現在最多只能捕到20萬尾左右;少數增加的都是一些小型魚群(如秋刀魚),這些小魚的生命週期較短,本身恢復力相對較快,也由於身為高階掠食者的大型魚類被過度捕撈,這些小魚的數量便隨之增加。

但是,上面的資料都只是大致的趨勢,要擬定完整的政策絕對需要更加嚴密詳盡的數據,但政府機關卻常有許多理由或藉口不願公開,像是研究成果尚未發表、若干敏感保育物種不能公開、智慧財產權不清楚⋯⋯等等,甚至連個資法也可能成為不公開的理由。

管理是否有效?

2007年,漁業署曾設立全民漁業教室加強教育宣導,提倡「選好魚、吃好魚、年年有餘」、「捕對魚、買對魚、才能年年有魚」,一直到「年年要有魚,需要漁業管理」,旨在提高民眾對海鮮食物的認知;但其內容,卻對於「要如何管理」較少著墨,這也是我們目前最需要的!當前的漁業政策,常常都是等到ㄧ個物種快要滅絕時才開始喊保育,但到了這種程度才提高標準往往無力回天;政府訂定漁獲標準時,也都無視科學數據,將漁獲量設得很高,忽略了海洋保育的概念;另外,全球各地普遍存在非法捕撈的狀況,導致漁業資源消耗得更快。

對台灣來說,即使我們的捕撈量和秘魯差不多(總噸數),但由於我們捕的很多都是大型魚類,對生態的傷害幾乎是捕小魚的100倍(此概念稱為「海產足跡」),我們需要負起的責任更是沈重。無奈「吃魚的人和漁民有選票,但是魚沒有選票」,政府的政策常常會受到民代施壓,原本說好要嚴加管理的法規,到了後來演變成失控與資源枯竭的慘劇。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既往的政策只能限制ㄧ個地區的人民,但是一個地方的人民不去捕,其他地方的人也會去捕啊!究竟該如何管理?在落實上還有很長的ㄧ段距離。

我們要什麼?

想守護逐漸枯竭的海洋,我們可以從下面的方法開始:(a) 告訴政治人物尊重科學,嚴格制定限漁政策 (b) 加入行動支持海洋保護區和負責的捕魚行為 (c) 購買魚類前先問清楚來源,只吃符合永續標準的海產,政府與商家也應依此制定海鮮指引,讓消費者能有所選擇。這些方法當然也有一些困難點,像是設立保育區,放入人工魚礁,原意是為了能提供魚類棲息的環境,但卻常常反倒吸引了更多漁民到該處捕撈,導致分不清是「魚礁」還是「漁礁」的殘酷情況。

在心態上,我們應該要充分了解我們生存環境的知識,明白其困境後,去除麻木不人的無感,將知識化為力量,讓環保、生物多樣性及永續發展變成主流意識,才有可能促使整個社會覺醒,挽回失去的海洋。
研究:瀕絕北海鱈魚數量回升

中央社2015年10月月28日


(中央社記者張若霆多倫多27日專電)研究顯示,一度瀕臨絕種的北海鱈魚,目前數量正在加拿大紐芬蘭省(Newfoundland)外海穩定回升。

研究報告共同作者羅斯(George Rose)表示,今年春天所做的聲學調查顯示,在政府禁止捕撈北海鱈魚23年後,鱈魚體積變得更大,數量也變多。

1990年代初期,北海鱈魚幾乎絕種,許多漁業專家均預測北海鱈魚不會再大量繁殖。羅斯說,今天的研究結果完全推翻了上述預測。

羅斯表示,當北海鱈魚數量劇減,它成為全球漁業過度捕撈及管理不善,導致魚群毀滅的指標。

他認為,北海鱈魚數量回升,證明只要有妥善的管理,魚類不會落至絕種的境地。他也指出,此一研究結果,對全世界都具有重大的意義。也就是說,人們只要給予機會,大自然有能力重返正常。

羅斯尚不清楚北海鱈魚恢復的數量為何,但他估計應有20萬噸。與10年前北海鱈魚只剩下數萬噸的情形相比,情況大有改善。羅斯目前正進行北海鱈魚量化研究。

研究人員也發現,自1992年政府頒布禁捕北海鱈魚令後,已無鱈魚蹤跡的較北海域,現在也出現了鱈魚。有的鱈魚長120公分,重22公斤。1990年代,這樣體型的鱈魚可說是絕無僅有。

出現巨大體型的鱈魚十分重要,因為牠們產卵產的多,有助鱈魚大量繁殖。

羅斯等的研究報告今天刊登於加拿大漁業及水產科學雜誌。1041028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