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日本問題研究

日本人口下降率高居全球之冠

2007年報導

日本人愈來愈少。去年,日本已成為現代歷史中,第一個人口成長速度巨幅下滑的國家,隨後緊追著義大利、德國、西班牙和大部分東歐國家,以及中國大陸。  日杠005年時的人口數曾達到1億2千8百萬人,預計2050年時降至1億人以下,將有36%是65歲以上的老人。

連續5個月來工資下降,日本當局耗費許多精力為了停止通貨緊縮。銀行官員抱怨高齡化隱隱帶來的影響:當時嬰兒潮出生的人正值退休期,支領了高額退休薪:取而代之的是約半數的年輕勞動者,許多是兼職人員。
人口減少經濟時代

少子化、高齡化、人口外移→人口減少,市場不斷縮小,你該怎麼辦?

  2005年,台灣生育率在世界排名中敬陪末座,每位婦女平均只生1.18個小孩。少子化隨之而來的,是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勞動人口銳減、勞動力不足,直接影響企業的生產力,也會連帶影響國家經濟。人口問題的嚴重後果,並非危言聳聽;人力即是國力,對於這議題,人人都無法置身事外。

  經建會推估,2015年,台灣人口將開始減少;四十年後,相當於1.5倍台北市人口將會消失。日本及歐美等國家,早已面臨人口減少的問題。本書作者曾任日本大藏省主計官,為「人口減少問題」專家。面對人口結構的巨變,如何轉型成「小而富」的社會呢?

個人:改變新的生活型態,親自設計職涯,有計畫地分配工作與閒暇時間。
企業:實行組織瘦身,邁向消費主導型經濟,生產高附加價值產品。
政府:在養老金、公共支出、稅收等面向,必須走向「小政府」型態。

  作者主張,只要為「經濟成長率最低時代」做好準備,理解「人口減少經濟」的結構,一定可以找出企業與社會、國家生存的方式。本書提供的新時代藍圖,將能協助解決迫在眼前的人口減少問題,導向光明的富裕未來。

【專業推薦】

  引進外勞是否可作為人口減少與高齡化問題的對策?自動化生產是否可以彌補人口老化所帶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人口老化的現象在鄉鎮地區比較明顯嗎?面臨人口老化的問題,增稅是無可避免的途徑嗎?相信讀者在閱讀這本書後,對於人口老化的問題將更加瞭解,且身處於人口老化的社會裡,個人應如何應對將更能掌握。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吳中書

  這本書可說是迎接少子高齡化時代最珍貴的當代啟示錄,也是應該人手一冊的寶典! ——日本文化觀察家 劉黎兒

作者簡介

松谷明彥
  現任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教授。專長是總體經濟學、社會基盤學、財政學。1945年出生,大阪市人。東京大學經濟學部經濟學科畢業,2004年取得東京大學工學博士學位。曾擔任大藏省主計局主計官、大臣官房審議官。他已是日本當今最重要的「人口減少經濟」專家。

譯者簡介

李弘元
  日本明治大學管理研究所畢業。曾任職日本丸紅株式會社、台灣丸紅的電子產業部,及台灣三菱電機系統工程師。現任職台灣電子產業。譯作有《你的手機我的夢》、《IT韓潮》、《中國製造》(負責9至13章)、《經略中國?佈局大亞洲》(負責7至13章)。<./BR>
日本為什麼總是通縮        
2010年06月07日 

日本經濟真是當今世界經濟中的一個另類。在全球許多經濟體出現通脹壓力、少部分經濟體通脹和通縮風險相當之時,日本已經提前進入了通縮。從2009年2月,日本全國的CPI年率就已成為負數,至今已連續14個月。衡量去除食品和能源價格後的核心CPI,也是從2009年2月起連續至今呈現負數。

  如果看歷史數據,實際上日本從1997年以來就陷入了長期的通縮。雖然在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日本一度改變了持續通縮的局面,但是之後再次進入核心物價指數持續下滑的局面。而在這十幾年間,全球的多數經濟體的物價是上升的。

  更與衆不同的是,日本的現象也不大符合經濟常識和傳統經濟理論。因為在2000年以後,由於日本已抵達零利率區間,利率工具已被窮盡,所以日本央行改用數量工具,啟動“定量寬鬆”的辦法來避免通縮。按照經濟學常識和理論,零利率加上海量的貨幣發放,必然造成通脹。但事實上日本居然在長期的零利率和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環境下,陷入了持續通縮的狀態。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日本的狀況呢?

  談及日本時,人們喜歡用“失去的十年”或者是“失去的二十年”來作概括。而為何會這樣,人們往往以“廣場協議”來一言以蔽之。但根據歷史數據我們發現,1985年9月日本簽署廣場協議後,日元的匯率確實從215附近一直上漲至1995年的80附近,可實際上日本從廣場協議簽署一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基本上維持着順差地位,而且平均順差額也沒有明顯下降。同時,日本的資産價格泡沫破滅是1990年以後的事情,離廣場協議簽署已是好幾年了,而日本通縮的出現更是廣場協議簽署12年以後的事情。同樣,德國也簽署了廣場協議,德國馬克和以後的歐元兌美元也是升值的,但是德國並沒有出現日本那樣的情況。

  因此,對於日本長期陷入通縮的原因,還得換一個角度來思考。

  根據常識,消費物價長期陷入萎靡狀態,應該是對應於消費萎縮,也就是需求不足。一般認為日本的消費低迷源於日本的老齡化、國土狹小人口不足、儲蓄率高等。這些因素對於日本消費不振的影響可能確實存在,但是說服力不強。因為日本的民間消費率並不低,而最終消費比例近些年一直超過70%,且日本人口是美國的40%,所以日本人的消費不能算是低迷。

  如果我們從經濟機構上去看,也許會得到一些啟示。日本自1984年以後,一直是穩定的出口國。從1984年到2008年7月,平均每月日本的貿易余額是6642億日元。因此,在這20多年裡,日本是個貿易大國。實際上日本確實是靠海外市場的需求來發展經濟的。那麼,是不是可以這麼認為:出口大國自然隱含着國內的消費不振呢?由於日本的最終消費率並不低,因此可能是貿易立國的國策,使其因為出口大國的原因而壓制了國內的需求,導致了國內物價指數的逐級下滑。

  同樣的,出口大國,也可以認為必然隱含着最終導致強勢貨幣。由於美國長期以來是日本的第一出口目的地國家,那麼美元兌日元的匯率對於日本具有重要性。所以,日本對於美國的長期大量出口,隱含的結果就是日元兌美元必然強勢。由於日元是自由浮動匯率,我們發現這種隱含的結果就變成了顯性的。從1985年以來,日元兌美元升值了200%以上。由於日本是個原材料貧乏的國家,巨大的出口也對應着巨大的進口,因此,日元的長期巨大升值,必然導致進口輸入物價指數走低,進而壓制日本國內的物價。

  所以,按照這個思維,日本的通縮,也許可以從貿易結構上找到原因,即日本的出口大國的地位導致了其長期的通縮,或者至少是導致日本長期通縮的一個重要原因。那麼,日本要改變長期的通縮直至長期衰退的局面,就必須放棄出口大國的追求,改變倚重外需的局面。

  (作者單位:東航國際金融)
安倍:通縮源於貨幣政策,與人口無關
2013/02/08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