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中國大學畢業生失業率

美媒:中國大學畢業生失業率為藍領4倍
2013-08-20

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近日舉辦的招聘會上,剛獲得廢水處理專業大學文憑的李莎(音)正在逡巡。黯淡就業前景已迫使一些大學畢業生闖進幾乎無需任何文憑的領域。

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近日舉辦的招聘會上,剛獲得廢水處理專業大學文憑的李莎(音)正在逡巡。她走過各種攤位,有的在招聘軟件優等生,有的在招聘川菜廚子和雜志作家……但在這個空氣和水污染令人震驚的國家,擁有與李相同專業技能的大學畢業生卻沒任何就業機會。「我只是想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李說願接受比最低月工資僅高25%的330美元的低薪。「可這類崗位極少,女性更難被錄用。」

  今年畢業的中國大學生以近700萬的人數創下新高,10年前僅為212萬。但中國經濟正在放緩,導致需要大學文憑的就業崗位減少。如今,許多像李這樣的畢業生發現自己所學專業與市場職位空缺並不匹配。

  據統計,中國21至25歲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為16%,幾乎為藍領工人的4倍。專家表示,制造業仍面臨用工荒。但大城市許多大學畢業生最終卻選擇從事收入較低的電話推銷或房產銷售,「這類崗位的薪資通常低於深圳工廠的工人。」去年中國大學畢業生的平均月薪為461美元,僅比農民工高20%。就李而言,3年前選擇環保相關的專業,是以為肯定能就業。但她說在今年6月的校園招聘會上,僅有10%的同班同學找到工作。

  經濟學家們認為,要實現創造更多就業的目標,中國政府須將更多支持轉向中小企業,「最近五六年,大多數崗位主要由私營領域或合資企業創造,國企並未提供多少,卻依然受寵。」

  黯淡就業前景已迫使一些大學畢業生闖進幾乎無需任何文憑的領域。有關他們當保姆、女傭、小醜、按摩師、屠夫,乃至從事家畜養殖、做面條或當搬運工的新聞已屢見不鮮。盡管如此,許多畢業生及父母仍寄希望於在國企或政府部門工作。剛獲得營銷專業學位的郭雅冉(音)正在母親陪伴下找工作。「我不指望女兒收入很高,但希望她能享受各種福利」,她母親說,「還不想讓她加班……私企有時機會更多,但我仍希望她找份穩定工作。」郭說:「但我不想等太久。因為就在我後面,又一屆大學生也將很快畢業。」(作者朱莉·麥金恩,王會聰譯)
外媒:中國大學畢業生為啥找不到工作?
今年大陸高校畢業生人數為699萬人,是中共建政以來的歷史新高。最近「史上最難就業年」已經成為了中國大陸的流行語。外媒分析表示,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要歸咎於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家庭背景和關係造成的就業不公平待遇,以及失敗乃至已經崩潰的大陸教育體系。(

【大紀元2013年05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唐文綜合報導)今年大陸高校畢業生人數為699萬人,是中共建政以來的歷史新高。最近「史上最難就業年」已經成為了中國大陸的流行語。外媒分析表示,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要歸咎於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家庭背景和關係造成的就業不公平待遇,以及失敗乃至已經崩潰的大陸教育體系。 《大西洋》:中國大學畢業生為啥找不到工作?

《大西洋》5月23日(週四)以「中國大學畢業生為啥找不到工作?」為題報導稱,根據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今年大陸高校畢業生人數為699萬人,這是自中共建政以來的歷史新高。這個嚇人的數字與另一個緊迫的問題密不可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最新統計數字顯示北京市只有33.6%的高校畢業生簽了就業合同。同時,有報告顯示,大學畢業生就業前景黯淡。

報導稱,隨著今年中國經濟增長放緩至7.5%,公司,尤其是中小企業,都顯示出了萎縮的跡象。數據顯示,就業機會比2012年下降了15%。

隨著中國大學畢業生面臨著暗淡的就業前景,在新浪微博、人人網和豆瓣網這樣的網絡社區上,表達不滿或抱怨的情緒高漲。最常見的抱怨就是在工作面試過程中畢業生面臨的不公平待遇。實際上,缺乏透明度,或運用關係在國企或公務員工作競爭中尤為明顯。

報導稱,較大比例的人認為政府應該對就業難問題負責。事實上,公眾一直都在批評中國高校盲目擴招。報導引用微博用戶@M3MStudio表示:「教育部應該感到愧疚,因為現在的學生學無所用。大學就像公司,老師就像老闆,學生只不過是大學和老師爭名奪利的工具。中國大陸的教育體系已經崩潰。」

中國專家:大學生就業困難主要有兩個原因

據自由亞洲電台報導,北京一家大型國企的人事部負責人林女士表示,今年大學生就業情況確實比以前更差:「好像是比較困難。我一個表弟和表妹剛畢業,要找人托關係,找好多人,才能在一些大的企業找到工作。否則要找好長時間。」

林女士表示,過去兩年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說明中國經濟並不像人們想的那麼好:「所以,中國的經濟好像是表面上挺好,但實際上還是很薄弱。從找工作角度看,好像是這樣,這麼多人找不到工作。」

多家研究機構估算,GDP每下降1個百分點,減少就業大約在100萬人。而中國GDP的增長速度已從接近兩位數下降到「七上八下」。經濟不景氣,企業自然養不了那麼多人,大學生就業自然就很難。

有中國專家分析認為,大學生就業困難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大學生數量增加速度快,過去十年大學生數量增長了三倍多;二是中國的經濟結構問題,中國需要大量初級勞工,而不需要受過高等教育的工程技術和科技人員。

中國產業結構以製造業為主,用不了那麼多大學生。雪上加霜的是,提供大量工作崗位的中小企業自身生存也極為艱難。

《金融時報》:中國失業率上升引發高層擔憂政治穩定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中國高層最近幾次精心安排的公開露面,顯示對中國經濟放緩、失業率上升的擔憂,特別是高等院校生畢業即失業,恐將影響中共政治穩定。

5月14日,中共主席習近平走訪了天津市人力資源發展促進中心,與現場的招聘人員和應聘大學生交談,瞭解實際就業狀況。

中共總理李克強5月13日表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突出」,「幫助所有高校畢業生找到工作是一項重要任務」。

報導認為,中國現代史上,心懷不滿的高校學生曾經多次領導運動,1989年「六.四」天安門廣場抗議即是一大例證。

專家:「六四」瘡疤令中共擔憂學生動向

中國問題專家伍凡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表示,六四事件已經成為中共的瘡疤,每年這一時間都是中共敏感時期,而目前中共政權面臨多種壓力危機四伏,加上大學生難找工作,可以想像中共非常緊張,尤其對大學畢業生的動向非常關注。

伍凡表示:「當前中國就業率低了,這些年輕人要發洩,花了十幾年工夫,十幾萬學費,最後沒有工作做。怎麼辦?美國大學生上學是貸款,中國大學生四年讀書是交現金,結果找不到工作,不是火大嗎?怎麼活呢?年輕人失業往往是社會動盪的主要原因。」

伍凡舉例,阿拉伯世界的「茉莉花革命」就是因突尼斯一個大學生失業最後自殺引起,導致全國暴動,中國社會也是這樣。伍凡稱,「現在90後的大學生不一樣了,看的多,聽的多,上網絡看的信息又多。他們要發洩起來,中共很難對付。」
中國失業問題嚴峻(一)

更新: 2006-03-06 01:32:45 AM   標籤:tags: 失業 【大紀元3月6日訊】(希望之聲記者蔡紅 齊月報導)中國國家發改委關于2006年就業形勢分析報告指出,2006年,中國勞動力總量的供過于求的問題將更趨嚴重。報告預測,2006年,16歲以上的人口增長將達到高峰值,新增勞動力1700多万。全年城鎮需要安排的就業總量為2500万人。但是,預計新增就業机會只有1100万個,而需要工作而又找不到工作的人數將高達1400万人。


連接收聽
中國智囊机构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提出警告,2006年,中國存在巨大的就業缺口,將有1400万需要工作的人無法找到工作。失業問題得不到緩解是否會引發社會動亂?是否會威脅中國的經濟增長?

《中國勞工通訊》法國負責人蔡崇國表示:中國的失業問題是很嚴重的,1994年中國進行企業改制以來,突然間涌現大量的失業人口。按照中國現在的官方數据,城市的登記失業人口有百分之四點多一點。這里邊第一,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沒有計算進去,這是和國際的標准不一致的;第二,大量城市失業人口并沒有去登記,因為登記他們得不到好處,拿不到失業補助,所以他們就不去登記。因此中國實際的失業人數呢,要比中國官方的失業人數要高的多,那么究竟多少呢?經濟學家都不一致,有的認為達到了百分之十二、十三,高的呢達到了百分之十七、十八。就在城市人口當中呢,大概有2千万左右的失業人口,當然這些失業人口里邊很多就是打些小工,今天有工作,明天沒有工作。反過來有很多不是失業人口,是就業人口,但是他們的工作也很臨時化。按西方標准,很多在中國城市里邊的就業人口實際上是一种半失業狀態。那么在農村里邊,最保守的估計,大概有2億到3億剩余勞動力。還有很多的民工,1億5千万民工,實際按照國際的通用標准呢也應該算作半失業人口。

中國勞工觀察組織執行主席、勞工問題專家李強表示:中國的失業率不是降低了是增加了,只不過它的計算方式發生了變化。就是它的失業率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的這种人口包括就業的話,那它的失業率也就會增加,也就是說從農村轉移到城市這部份工人多了。

蔡崇國表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導致更多的人失業,我們可以看到加入世貿的准備工作這么多年來,以及中國加入世貿這么多年來,也就是中國的失業不斷增加的過程,所以中國加入世貿導致中國的失業嚴重。我覺得是一個很清楚的事實,因為很多企業要改制,要大量解雇員工,它的借口就是要和世界接軌。中國石油公司,利潤非常高。2002年在大慶,在它整個石油行業,在利潤最高的時候解雇了大批工人。理由就是要向世界接軌,向國際接軌,要迎接世貿,迎接中國進入世貿。在銀行行業里面也是這樣,現在中國的銀行各行業也是大量的解雇員工。2007年開始中國必須向國外敞開金融投資的大門,中國的銀行業、保險業等等金融行業要向國外開放。那么中國的銀行業和保險業就會受到很大的挑戰,還會進一步解雇工人的。所以中國加入世貿這几年的實踐證明,加入世貿加劇了中國的失業,同時,為了迎接中國的銀行行業的對外開放,這些行業的失業還會更嚴重。對過去來講這是一個事實,是今后人們特別擔心的。正因為如此中國加入世貿這一決策受到越來越大的爭議,中國現在必須要考慮到這個問題。

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的高輝清指出,中國第三次失業高峰正在到來。他所說的第一次失業高峰是上個世紀70年代末知青返城,造成巨大的就業壓力;第二次是指上個世紀90年代大批國企工人下崗。高輝清表示,當前的第三次失業高峰將比前兩次更加嚴重。主要原因不僅是需要工作的人數之多前所未有,而且面臨產能過剩的嚴重局面。前几年在經濟高漲中所形成的新增產能達到空前的規模,使得增加就業的工作更加困難。

蔡崇國指出:經濟學家包括中國社會勞動保障部這些官方机构認為,中國的失業問題在短期內不會解決,甚至這几年還會嚴重。那么中國的失業問題為什么會這么嚴重呢?怎么樣才能解決呢?這是一些經濟學家這几年爭論不休的問題。但是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經濟學家是把失業的問題歸罪于中國的勞動力過多,這當然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的勞動力總的來說是一個供過于求的狀況。這能夠解釋一部分失業的現象,但是不能夠解釋失業問題為什么這么嚴重。有几個問題,中國的政府和中國的經濟學家們沒有認識到或者說認識不足,或者認識到了一直沒有采取措施去解決。第一個問題就是經濟改革導致的后果,這個后果就是一方面它使很多傳統的企業倒閉了,很多國營的大中型企業象紡織業啊、机械制造業啊都倒閉。這种倒閉的過程中呢,導致了大量的工人失業,就是中國的經濟結构是完全不合理的,真的使很多的傳統的工業衰敗,使工業部門就無法吸收就業人員。另外一個就是經濟改革導致企業的體制改革,那么企業的體制改革過程當中,一些企業的領導和地方的領導就要甩包袱,就要使企業關停并轉,不顧工人的就業狀況,就是說很多地方和企業的領導人基本上沒有社會責任,他們強調的是本地區本企業的經濟發展、利潤,而不顧這個企業解決就業問題這個基本的社會責任。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鄭斯林在記者會上透露:中國失業問題嚴峻,近几年不可能解決。

蔡崇國分析說:在大部分國家,當一個企業要倒閉的時候,或者要改制私有化的時候,它必須和工人談判,政府要監督這個企業,要敦促這些企業盡可能少解雇或不解雇工人。在國外的很多企業在他們虧損的時候,或者在他們要改制私有化的時候,他們不得不少解雇工人,他們有工會的壓力有社會輿論的壓力,所以很多企業減少本企業人數的基本做法,就是使企業退休的人退休,然后不招新的人,所以實際上他是不招人。這實際上在西方企業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那么象中國一些企業私有化改制過程大量解雇工人,這种做法在很多西方國家要受到公眾的譴責的,要受到工會的壓力的。所以中國的企業沒有這种社會責任,動不動就解雇大量的工人,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第一,政府只是追求經濟增長,只是站在資方一邊,而不是監督企業;第二,企業的老板和企業的領導,他們面對的是單個的工人,工人沒有工會,就是企業層面工人沒有工會,或者有的工會是官方工會不能夠監督老板,不能夠發揮作用。另外呢,特別是各企業之間更沒有獨立的跨企業跨行業的工人獨立工會。其實跨企業和跨行業的工會,他們形成一种整體的社會力量,對企業的老板形成一种壓力,逼迫他們不解雇或少解雇工人。這是減少失業的一個最重要的一個政治措施。

蔡崇國進一步分析說:中國在這個方面是缺乏的,就是沒有這种基本的社會力量對比,使中國的企業和地方政府完全沒有或很少有社會責任,這是導致中國的失業人口這么多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的很多企業在經濟發展過程當中壓迫工人,使工人的購買力很低下。在中國企業老板和領導不把工人當人,盡可能減少工人的工資,而且大量的工人沒有退休和醫療保險,其結果就使中國的消費疲軟,那么消費疲軟使中國的經濟開工不足,中國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出口,中國國內的消費不能夠給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有質量的真正的高速度的發展。中國現在經濟發展速度很高,但是呢,第一,出口占了很大的分量,中國國民總產值中進出口量達到70%,那么就使中國的經濟增長不能夠吸納失業人口,這里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國內購買力不高,富人呢他們現在已經有錢了,他們該有的東西都有了,他們的消費愿望不足。那么窮人他們工資太低,沒有足夠的消費力,即使有錢也不敢消費,因為他怕生病,怕孩子上學了學費高,教育、醫療、缺乏社會保險、工資低,都使很多大量的中國人不敢消費。那么,不敢消費國,內的購買力國內的市場就縮小,企業就開工不足,經濟發展沒有質量,那么經濟的發展就不能吸納失業人口。所以象這些重要的原因,如果能夠克服,這些造成中國失業人口大量增加的深層的原因,那這些問題,如果能夠得到解決或者能夠得到緩解。我相信中國的失業人口即使不能得到根本的解決,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緩解。

李強認為:要解決失業率最關鍵的一個問題是執行中國的勞動法。因為現在外資工厂啊這些都是遵守中國的法律,包括現在的私營企業,也就是說工人的工作時間都是超過法定的8個小時。超過這個工作時間,某种程度來講,一個工人就做了兩個工人的工作。第二就是擴大內需,中國目前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主要是在資本的原始積累,給資方的很多优惠的政策,這樣實際上是把工人的工資壓的很低,從一方面來講是帶動資本的再投入,擴大再生產。但另外一方面也是壓縮工人的消費的需求,帶動不了產品的消費。這樣經濟從某种程度來講并不是非常健康的。所以,從長期來講就是要建立一個比較和諧的勞資關系,資本的原始積累有一個度,同時也能保障工人在這种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能夠得到他們自己付出的勞動成果。

美國著名學府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中國經濟問題專家鮑泰利認為:就業問題雖然嚴重,但真正對中國社會穩定的最大威脅并不是失業,而是社保體系。

中國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鄭斯林表示:近几年來,城鎮每年的求職人數都在二千四百万左右,包括八百万失業人士和六百万下崗人員,以及每年由大中學畢業生和轉業軍人形成的新增勞動力一千万。此外,中國八億農民中有近一億人已從農業轉移到工業、服務業或進城務工。加上農村另有近一億五千万的剩余勞動力,因此還需解決二億五千万農村勞動力的求職問題。

在這一集《中國失業問題嚴峻》中,我們為您分析了造成失業的原因,下一集我們將為您分析失業問題會給社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以及如何才能緩解失業問題,請繼續關注我們的節目。
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全球將近3億青年沒有工作

2013-09-10 10:49


“這是失業的一代。”又到了大學畢業季,英國《經濟學家》雜志總結出這樣的擔懮:畢業即失業。實際上,在全球仍處在經濟危機復蘇的背景下,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失業在年輕人中蔓延。根據聯合國的數據,目前世界失業青年人數約2.9億,佔全球青年總數的25%,幾乎和美國人口相當。

美大學生超四成失業

麥格德萊娜是一名即將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學生,可是她卻無法想象自己的未來在哪裡,因為她直到現在仍沒有找到工作。這名畢業於美國常青藤大學的畢業生說:“整個月我都在找工作,平均每天至少向一家公司申請工作。有一天我向7家公司投出了簡歷,但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得到任何回音。”

麥格德萊娜的困境也正是全球多國青年人面臨的共同難題。4年前他們剛上大學時正好趕上那場經濟危機,不過,他們沒想到的是,等他們上完4年大學後不僅仍未走出這場危機,而且他們的就業環境越來越糟糕。美國一份民調結果顯示,近期畢業的美國大學生有超過40%沒找到工作。

而在歐洲的希臘、西班牙等國,“不在校、沒工作、沒有接受職業培訓”的“三無青年”佔同齡人六成以上。

處境比20年前還要差

“你以後要乾什麼?”每當遇到這樣的問題,許多大學畢業生就會更加覺得自己一錢不值,甚至身份認同也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破碎的驕傲、凋零的自尊,還有窘迫的錢包,都讓他們窩在家中那間舊臥室裡。想到還要向貸款公司還助學貸款,更讓他們借酒澆愁。

麥格德萊娜沮喪地說:“我和朋友們已經不再相信我們有未來,甚至不相信我們能夠過正常的生活。”

這就是新“迷惘一代”的典型形象。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廣泛失業而對社會感到困惑的一代青年人,曾因美國作家海明威的《太陽照樣昇起》中的題記而被廣泛稱為“迷惘一代”。而最終,那一代人不得不又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

對於目前陷入失業迷惘的新一代人,國際勞工組織青年就業計劃協調人羅薩斯說:“孩子們現在面臨的處境比我們20年前還要差。我們是在倒退。”

加拿大新聞網稱,年輕人群當中的高失業率構成了“社會、經濟和政治威脅”,有破壞社會團結的風險。如果不采取更多的措施幫助年輕人找到就業機會,那麼一整代年輕人就有抵抗不住極端主義誘惑的風險。

■鏈接

專業適應市場德國青年就業率有保障

德國在歐洲保持最低的青年失業率,僅為7.6%。在這場青年失業的危機中,各國都被敦促效仿德國模式。德國采取雙重職業教育體制。目前有大約51.5%的德國高中生選擇了職業教育,而不是直接選擇上大學。在這種體制下,學生每周在技校學習幾天,同時與僱主簽訂協議,在工廠裡當學徒,並得到一份有政府補貼的工資或者津貼。與此同時,德國各職業技術大學,還頻頻推出各種適應市場的高等專業,如牛奶碩士專業、反腐敗MBA等。

德國頂級廚師克勞斯·彼得·魯普早年喪父,16歲時,魯普的母親改嫁,搬到另外一個城市。面對新的學校、新的鄰居和同學,魯普決定輟學。母親不得已同意魯普輟學,但是提出一個條件:找一個地方當學徒。魯普在黑森林地區的巴雷斯飯店找到了做學徒的機會,這家飯店在法國米其林旅行飲食指南上得到三星級的評價。如今,魯普已經成為巴雷斯飯店的行政主廚。

在英國,政府十分鼓勵青年,特別是大學畢業生自行創業。在45%以上的大學專門開設創業培訓課程,為未來的畢業生提供創業指導,並為創業項目提供少量啟動資金和工作空間。英國政府今年推行“國家實習機會”,為低收入家庭青年或失業青年提供6周或3個月的帶薪實習期。
美國大學生助學貸款創新高

2010年5月13日

美國正逢經濟蕭條,社會大眾荷包緊縮,按理應該減少開銷、減少借款。但美國大專院校的學生貸款卻逆勢成長,貸款數額創下歷年新高。

《普林斯頓評論》(Princeton Review)指出,經濟情勢嚴峻的今日,美國多數學生就學優先考量「負擔得起的學校」,而不是「理想中的學校」。有高達85%的學生必須貸款才能完成高等教育。

美國消費者信用報告機構Equifax指出,美國大學生的未償貸款,自2007年以來上升50個百分點,出現前所未有的鉅額負債,去年的借款總額為550億美元。由於多數借款用於支付學費,這類負債將成為牽絆,讓大學生更難買車,畢業後也較沒有能力以貸款購買房子。

事實上,這一波不景氣颳起美國高等教育界的一陣陣寒風,2009年更是最艱難的一年。經濟衰退造成州政府稅收微薄,不得不削減高等教育補助,導致多數學校紛紛調漲學費,其中以私立院校受創最嚴重。「全國獨立學院及大學協會」(NAICU)的調查顯示,2009年私立大專院校大一新生明顯減少,65%以上的學生計畫申請州立大學,也有人選擇有提供半天課程學習工作技能的社區學院(community college)。這兩個因素造成一些私立院校財務吃緊,為了提高入學率,在沒有過多預算以獎學金來減免學雜費之下,校方改以提供更多助學貸款,以解決學生籌措學費的窘境。

大學學雜費成為學生的重擔,但是卻沒有打消他們唸大學的企圖。美國勞工統計局的統計顯示,先前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大約2.8%,到2009年7月卻高達4.7%;相較之下,中學畢業生的失業率為9.4%,是大學畢業生的兩倍。顯見即使再不景氣,大學學歷仍享有相對優勢。

近來美國有兩項利多政策,鼓勵學生進大學進修。其一是美國總統歐巴馬簽署的學生貸款條款──裴爾聯邦助學金(Federal Pell Grant),由美國國會授權教育部提供財務補助;第二個是學生貸款由原來每月自薪資中扣除15%調整為10%。因此,Equifax認為,即使經濟衰退導致學費高漲,但學生貸款金額增加的趨勢將會持續下去。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