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俄國傷人損己 歐盟叫苦連天

俄羅斯禁止歐美三十二國農產品進口,以報復對方較早前向俄實施進一步制裁,此舉可謂傷人損己,反映俄總統普京絕不妥協,俄羅斯與西方的貿易戰大有可能升級。

俄羅斯未來一年禁從西方國家進口農產品和原材料等,這對美國、加拿大和澳洲而言,由於所佔貿易額不大,屬於不痛不癢,以美國為例,去年輸俄農產品僅十二億美元,佔全部農產品出口不足一個百分點,但歐洲不同,歐盟出口的近一千二百億農產品,其中一成輸往俄國,比美整整多出十倍。

對歐洲多國來說,俄羅斯不但是農產品外輸主要市場,更是能源提供者,正是這個緣故,在烏克蘭危機爆發後,美國磨拳擦掌主張嚴厲制裁俄羅斯,歐盟深怕傷及自己,卻一直猶豫不決,馬航客機被擊落,俄羅斯被指向烏東親俄武裝分子提供導彈,歐盟再無法坐視,不得不向俄掄起棍棒,與美一道制裁俄羅斯能源、金融和軍火等經濟命脈。
法輸俄農產品前景被毀

在歐盟中,每年輸俄農產品,荷蘭達到二十億,德國有二十一億,法國有十六億,波蘭也有二十一億,至於非歐盟國挪威,俄是其三文魚等海產的最大出口市場,在禁令下,這些與俄經貿往來特別密切的國家,所受打擊尤其大。

歐盟是一個高達十八萬億的經濟體,區區一千多億,無疑九牛一毛,不過間接影響和心理陰影,或許造成更大的損失。波蘭外輸蘋果,有一半運往俄羅斯,比利時出口的梨子,也是一半輸俄,驟然間,這兩國的蘋果和梨子堆積如山,波蘭人高唱「一日一蘋果,普京遠離我」,但恐怕肚皮撐破,也吃不了這麼多,波蘭今年經濟增長預計百分之三點三,經此變故,料將減少半個百分點。法國同樣憂心忡忡,法國輸俄農產品每年有一成增長率,前景大好,如今化為烏有,怎不叫苦連天?
俄反制裁禁歐美農產品進口 或引發食品過剩危機

原標題:俄反制裁禁歐美農產品進口 或引發食品過剩危機

  中新網8月9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9日報道,俄羅斯對歐美農產品實施進口禁令,估計將影響歐盟10%的食品出口,並可能在歐洲引發食品過剩危機。美國則表示,有關禁令將對俄羅斯經濟復蘇造成進一步傷害,但不會對美國經濟增長前景產生顯著影響。

  為回應美歐對俄進行的經濟制裁,俄羅斯政府7日宣佈未來一年內,禁止進口原產于美國、歐盟、加拿大、澳大利亞、挪威的部分食品,包括牛肉、豬肉、魚類、禽類、乳製品、水果、蔬菜、堅果等。

  據歐盟數據,俄羅斯的食物需求中,35%靠外來供應來滿足;俄羅斯總需求中,10%由外來供應滿足,這數額高達120億美元。

  法國農業部長勒費爾說,歐盟部長計劃下周開會,檢討俄國進口禁令可能造成的衝擊。歐盟駐俄羅斯大使烏沙茨卡斯則說,歐盟正在考慮向世貿組織投訴有關問題。

  據了解,歐洲一些食品出口商可能因無法在短時間內找到替代出口市場而遭受重創。在歐盟成員國當中,德國和荷蘭是俄羅斯的最大食品供應國。

  在這同時,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弗曼說,俄羅斯對西方國家採取的反制措施,將使俄羅斯在國際社會中更加孤立,並對俄羅斯經濟造成進一步傷害。

  弗曼指出,美歐對俄採取的經濟制裁,已造成國際資本加速撤出俄羅斯,並導致其經濟增長更加疲弱;而俄羅斯實施的食品進口禁令,將進一步推高俄羅斯的通貨膨脹。

  弗曼還說,美國對俄出口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到1%,俄羅斯採取的反制措施不會對美國經濟增長前景產生顯著影響。

  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7日還宣佈,將禁止烏克蘭航空公司部分轉机航班飛越俄羅斯領空。從地圖上看,從烏克蘭飛往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和土耳其等國的最短路線需經過俄羅斯西南部,如不能飛越俄羅斯領空,飛機就必須繞飛,飛行時間更長,燃油量消耗也更多。

  梅德韋傑夫還說,政府正在考慮禁止西方航空公司經過俄羅斯領空飛往亞太地區,並準備在汽車、船舶等領域實施反制裁措施。
美歐對俄上演制裁攻防戰 中國不能“得利漁翁”

2014年08月12日17:22    來源:新華網   


  美歐與俄羅斯上演制裁攻防戰 中國並非"得利漁翁"

  新華網北京8月11日電(記者傅雲威)圍繞烏克蘭危機,美歐與俄羅斯正上演制裁攻防戰。一些媒體認為,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西方與俄羅斯之間的政經爭斗反而有利於中國。這種觀點經不起推敲,更難讓人信服。對中國而言,西方與俄羅斯交惡,不是鷸蚌相爭,反可能是城門失火,當局者不可不察。

  持“漁翁得利”論者主要論據有二。其一,西方與俄角力,俄油氣出口、農產品進口更依賴中國市場,從而增加中方議價權。中俄貿易將更多以本幣結算,更多俄資本將投向中國金融系統,利好人民幣國際化和中資銀行﹔其二,從地緣政治角度分析,西方與俄纏斗,減輕了西方對中國的遏制壓力,利於延長中國崛起的戰略機遇期。

  持第一種論點的人顯然忽視了一些重要的經濟細節。首先,俄羅斯經濟規模有限,不足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四分之一,且增長前景堪憂。今年上半年,俄羅斯GDP僅微增1%,在西方制裁之下又增加了經濟失速、資本外逃、通脹高企、市場萎縮等風險。在此背景下,期待俄方持續、大幅向中國增加進口並不現實。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俄貿易發展相對滯后,貿易結構不平衡。當前中俄貿易額尚不足千億美元,中國是俄羅斯頭號貿易伙伴國,而俄羅斯僅為中國第十大貿易伙伴國,甚至排在馬來西亞、巴西等國之后。可見,即便西方制裁利好中國出口,也僅是局限在局部的行業利益。

  其次,在能源合作方面,歐盟多國嚴重依賴俄方供應,抵制來自俄羅斯的油氣無益於自扼咽喉,這點歐洲人也很清楚,因此短期看,俄油氣出口並無大礙,談不上更加依賴中國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中俄已達成為期30年的天然氣供銷合同,中俄長期能源合作框架由此基本成型,加之中國一直奉行能源多元化戰略,能源進口的大頭依然是阿拉伯世界,俄方所供油氣佔比不高。可見,即便俄歐圍繞能源斗法,對中國影響也很有限。

  再者,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長期、自然過程,俄羅斯因素不會對此產生質變性影響。目前,中國周邊近30個國家普遍使用人民幣結算對華貿易,而俄羅斯僅是其中一環,且遠非關鍵環節。加之用本幣結算貿易,早已是中俄高層共識,西方制裁不過是加速中俄落實共識。

  簡而言之,中俄貿易本幣結算之於人民幣國際化,可算是錦上添花,但絕非必要條件。正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經濟學教授巴裡·艾肯格林所言,人民幣作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地位提升,更多與美元地位下降和中國自身經濟實力上升有直接關系。可見,西方與俄交惡,不會帶給中國多少經濟上的好處。

  那麼,中國是否有機會在地緣政治和大國關系方面有所斬獲?第二種從地緣政治角度出發的觀點有道理嗎?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頭號貿易國,中國正處於從地區強國向全球性強國邁進的過渡期。中國的獨特戰略定位、現行國際貿易投資安排、中國自身資源稟賦等多重因素決定中國的進階之途不是大國爭斗、合縱連橫,而在睦鄰友好、合作共贏。

  正因為如此,中國才確定了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才要以“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等大戰略,編織區域經濟利益網絡,促進中國的資本、技術、市場等優勢要素走出國門,轉化為驅動區域聯合、一體發展的澎湃動力。相應的,促進國際合作、維護世界和平、管控大國分歧、避免卷入紛爭,確保自身穩步崛起,符合中國的長遠利益。

  鑒於此,西方和俄羅斯交惡升級,並不符合中國長遠利益。首先,中國與西方、烏克蘭、俄羅斯均保持密切商業或技術合作。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一旦雙方斗法升級乃至失控,很可能殃及相關中資企業,某些關鍵項目甚至可能流產。這在西方制裁伊朗、利比亞、蘇丹等國過程中已有先例。

  其次,若雙方制裁大戰升級,乃至演化為長期冷戰,進而導致物流、人流受阻,顯然會延緩中國“一路一帶”等戰略的落實進度。近期,烏克蘭當局表示考慮對俄關閉民用航線和相關物流通道,已釋放出利空信號。

  再次,西方與俄斗法可能加劇地區動蕩,惡化中國和平發展的外部環境。此外,歐盟國家、俄羅斯等爭端多國,均與中國建立了側重不一的戰略伙伴關系。如果西方與俄羅斯矛盾激化到失控的地步,中國不免要在外交上增加很多成本,面臨一些政治上的兩難境地。

  也就是說,在當今全球經濟高度融通的時代,按照傳統地緣政治觀念定位西方、中國、俄羅斯三者之間的關系,顯然過於簡單化、臉譜化,已不合時宜。

  對此,澳大利亞創新金融研究院院長郭生祥指出,在經濟全球化、大國利益共生化時代,地緣政治的含義較之以往大為不同。冷戰時代以及之前,國際貿易、投資相對割裂,缺乏一體化安排和多變機制,東西方地緣政治關系是平面化的,大國互動更多表現為對抗的零和游戲。

  郭生祥認為,在新的環境下,中國隻有著眼全局,與各國發展多層次關系,方有利於左右逢源,最終實現較為平順的崛起。這才是中國真正的利益所在。

  總之,發展中的中國需要安定和平的外部環境,也需要在國際風浪中,保持戰略定力,穩坐釣魚台,辦好自己的事,實現強國富民,推進區域合作共贏,造福全球經濟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