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埃塞俄比亞

埃塞俄比亞饑荒

埃塞俄比亞饑荒,有記錄可查的一直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紀。1540年至1742年,至少發生了10次大的饑荒。所謂的「埃塞俄比亞大饑荒」(Great Ethiopian Famine)發生在1888年至1892年,它造成該國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至今仍被人們紀念為「Kifu qan」(災難的日子)。最近的幾次大饑荒發生於1972-1973年以及1984年,分別造成了4-20萬人的死亡以及100萬人的死亡。


1972-1974年的饑荒
這次饑荒受打擊最嚴重的省份是位於埃塞俄比亞東北部的沃洛省(Woloo),還影響到了更北部的提格雷省(Tigrai)以及該國的其他地區,比如哈勒爾蓋省(Harerghe)。沃洛省的饑荒在1973年達到了最高峰,而這年末就開始恢復了。提格雷省和更北面的其他省份的情況基本與此相似。但是,在哈勒爾蓋省,直到1974年饑荒才發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一時期的埃塞俄比亞實際上發生了2次饑荒,第一次是1972-1973年,其中心在東北部,尤其是沃洛省;第二次是1973-1974年,主要影響較南邊哈勒爾蓋省。1973年的饑荒造成的死亡人數最多,主要發生在沃洛省。

根據埃塞俄比亞救濟和恢復委員會(1975)所提供的數字,在1973-1975年這一時期,各省受影響的人口比例分別為:沃洛省41%,提格雷省17%,哈勒爾蓋省8%,施瓦省(Shewa)2.6%,格穆戈法省(Gemu Gofa)0.8%,其他忽略不記。

一般認為,1971-1972年雨季的反常——主要是1972年的主要雨季(kremtrain)的雨量過少,以及1973年春季的乾旱所造成的主要農作物減產是造成這次饑荒的主要原因。關於這次饑荒的更詳細描述,可以參見Holt,J.and Seaman,J.(1975,1976,1979)的相關著作。同時,也有學者指出這次饑荒的更主要原因是由農民的「直接權利失敗」,導致其他階層如服務人員的「貿易權利失敗」。可參見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1981)的著作。

埃塞俄比亞簡介:

埃塞俄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Ethiopia),歷史上亦曾被稱為阿比西尼亞(Abyssinia),是一個位於非洲東北的國家。和一般非洲國家不同,埃塞俄比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義大利入侵(1936-1941年)之前,其古老的君主和制度都一直保存下來,並未有受到殖民主義浪潮的吞噬。1974年,一次軍事流血政變將1930年代以來一直統治埃塞俄比亞的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Haile Selassie I)推翻以後,埃塞俄比亞改為奉行社會主義。

埃塞俄比亞在1980年代再次成為世界的焦點。由於軍事政變對國家造成嚴重的損害,埃國出現前所未有的饑荒。各國為了抒解當地災情而舉辦了一個超大型演唱會,併為大會作了一首主題曲We are the world。衣索比亞問題使世界關注到第三世界武器泛濫,以及富裕國家的壓逼造成的經濟失衡,引致1980年代的綠色運動思潮。

影響

相當長的糧食短缺,導致局部或全局性的人們逃難,或因饑餓導致的佔人口比例較大的非正常死亡的現象。饑荒由自然災害或人爲因素引起,屬於災難。
埃塞俄比亞位於非洲之角(Horn of Africa) ,與蘇丹、肯尼亞、厄立特等接壤。由於與紅海和印度洋的主要港口相距不遠,因此有利與鄰國進行貿易及投資。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她與中東及歐洲地區保持密切的關係。而她的總面積約114萬平方公里,是非洲的第三大國。其地理形勢也與別不同,有從海拔高度或低於海平面180米到海拔4620米不等的地形外,境內更有25座超過4000米的高峰。其中最高的山峰是拉斯達恩(Ras Dashen),它的最高峰達到4437米。但是,埃塞俄比亞亦擁有不少平坦的高原,凹凸不平的地勢令她被稱為非洲屋脊(Roof of Africa)。

非洲屋脊不僅是一個名字,更成為這個國家的守護神。由於被海拔2500米的高原環抱,得天獨厚的天然屏障幫助了她可抵禦外敵的入侵,同時令這個國家的建築物及歷史文物得以保存下來。過去數十年來,埃塞俄比亞曾遭埃及、希臘、羅馬帝國及義大利等國入侵,然而時至今日仍屹立不倒,沒有成為任何一個國家的殖民地,優越的地理形勢可說是功不可沒。

非洲

文盲率 :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的平均文盲率為百分之四十,個別國家更高達百分之八十。

.埃塞俄比亞的文盲率是全球最高的,有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是不懂讀書和寫字的,其中平均每十個婦女便有七個是文盲。

失學/輟學兒童數字 :
.在全球的六至十一歲兒童中,有百分之十二是居住在非洲,他們佔了失學人口中的三分之一 ,約四千五百萬人。 .估計到二零零五年,他們所佔的比率將升至一半。到了二零一五年,非洲次撒哈拉地區我學兒童將增加至五千四百萬人,佔了全球失學兒童的四分三,成為失學人數最多的地區。


‧在非洲的次撒哈拉地區,雖然兒童入學的數目有所改善,但由 於當地的出生率比入學率為高,所以兒童失學的數字仍然上升,增加 了二百萬,其中以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亞、尼日利亞、坦桑尼亞和贊比亞的兒童失學情況最為嚴重。

埃塞俄比亞 3— 全世界第六個最貧窮的國家,三分一的人口每日只取少於一美元,約一半人口生活在極度貧窮之中。

兒童的入學率相當低,顯然跟當地生活貧困有關,根本不能負擔書簿費和學費。政府的資料顯示,全國只有百分之廿八的適齡兒童入讀小學,百分之十五的青少年入讀中學,扣除那些中途輟學的,真正接受有正規教育的青少年非常少。而且女童比男童更易輟學。這個地區的兒童平均只有二點七年的教育機會。

肯雅 — 因為貧窮的緣故,全國的小學輟學率高達百分之五十。

莫桑比克 4— 成年人﹝15歲或以上﹞識字率只佔總人口百分之四十七點八,其中成年男性的識字率為百分之六十三點五,成年女性的只有百分之三十二點七。由於教育設施甚為不足,加上許多受愛滋病影響的孤兒未能上學,或未能繳付學費,以致無數兒童失去上學讀書的機會。

非洲是全球童工總人口的人數之冠,每三名兒童便有一名是童 工,這班原本應該上學的兒童都是由於貧困的家境,為了支持家庭經濟而失學,成為童工。

貧窮的家庭嚴重缺乏資產,子女數目又多,沒有能力負擔子女 上學的各項開支,如政府學費及考試費、註冊費、「謝師費」和其他書簿雜費等。在贊比亞和坦桑尼亞,一半經費由家庭負擔,貧窮的家庭連日常生活都成問題,那會有錢送子女上學?

一項世界銀行的研究指出,在肯雅七個最貧窮的地區中,接近一半家庭因負擔不起教育費而要子女停學。他們都是因貧窮而失學。

在非洲,貧窮的國家因為還龐大的國際債務,國庫枯竭,連最 基本的社會服務包括教育,都沒有能力為人民提供。

例子:在一九九三年至九六年之間,贊比亞用來還債的資源,較花在 教育上的開支多出四倍。
...天然環境的不足, 土壤貧瘠, 加上天災嚴重, 年雨量少而分佈不平均

仲有政治不穩定...

仲有經濟落後。農牧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衣索比亞是咖啡的原產地,咖啡至今仍是重要的經濟作物,年產量一般在20萬噸左右,其他經濟作物有油菜籽、豆類、小麥、玉米、高粱等。糧食基本自給。畜牧業比較發達,牲畜存欄量居非洲首位。工業有紡織、建築伐木、水泥和農畜產品加工,新建有煉鋼、石油提煉等。主要貿易對象有美國、日本、俄羅斯、義大利,出口咖啡、牛羊皮、油菜籽等。鐵路總長781千米,公路24000千米,其中9000千米可全年通行。

埃塞俄比亞饑荒,有記錄可查的一直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紀。1540年至1742年,至少發生了10次大的饑荒。所謂的「衣索比亞大饑荒」(Great Ethiopian Famine)發生在1888年至1892年,它造成該國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至今仍被人們紀念為「Kifu qan」(災難的日子)。最近的幾次大饑荒發生於1972-1973年以及1984年,分別造成了4-20萬人的死亡以及100萬人的死亡。

1972-1974年的饑荒

這次饑荒受打擊最嚴重的省份是位於衣索比亞東北部的沃洛省(Woloo),還影響到了更北部的提格雷省(Tigrai)以及該國的其他地區,比如哈勒爾蓋省(Harerghe)。沃洛省的饑荒在1973年達到了最高峰,而這年末就開始恢復了。提格雷省和更北面的其他省份的情況基本與此相似。但是,在哈勒爾蓋省,直到1974年饑荒才發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一時期的衣索比亞實際上發生了2次饑荒,第一次是1972-1973年,其中心在東北部,尤其是沃洛省;第二次是1973-1974年,主要影響較南邊哈勒爾蓋省。1973年的饑荒造成的死亡人數最多,主要發生在沃洛省。

根據衣索比亞救濟和恢復委員會(1975)所提供的數字,在1973-1975年這一時期,各省受影響的人口比例分別為:沃洛省41%,提格雷省17%,哈勒爾蓋省8%,施瓦省(Shewa)2.6%,格穆戈法省(Gemu Gofa)0.8%,其他忽略不記。

一般認為,1971-1972年雨季的反常——主要是1972年的主要雨季(kremtrain)的雨量過少,以及1973年春季的乾旱所造成的主 要農作物減產是造成這次饑荒的主要原因。關於這次饑荒的更詳細描述,可以參見Holt,J.and Seaman,J.(1975,1976,1979)的相關著作。同時,也有學者指出這次饑荒的更主要原因是由農民的「直接權利失敗」,導致其他階層如服務人員的「貿易權利失敗」。可參見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1981)的著作。

最後, 文化的落後, 技術不足, 令農業發展有限, 呢d都系原因.....
檢視圖片北非涵蓋7個國家(1.阿爾及利亞,2.埃及,3.利比亞,4.摩洛哥,5.突尼西亞,6.西薩哈拉)

雖是屬開發中國家  但不是最貧窮的國家

1.阿爾及利亞Algeria 識字率約61.6% 國民所得約4,000美金 當羅馬統治時期,阿爾及利亞以穀倉聞名。她是世界主要橄欖輸出國,及酒類的主要輸出國之一。石油和天然氣是阿爾及利亞最主要的礦產。法國是阿爾及利亞主要貿易對象。
一九六二年脫離法國一百三十二年的統治而獨立。這新成立的國家政局不穩、經濟蕭條,求神保守人民的生活,使他們的生命財產免受戰爭的威脅與迫害。

2.埃及 EGYPT
人口:7071萬人 經濟概況 埃及主要資源有石油、天然氣、磷酸鹽、鐵等。

阿斯旺水壩是世界七大水壩之一,全年可發電100億度。此外還有錳、煤、金、鋅、鉻、銀、鋁、銅和滑石等。埃及是非洲工業較發達國家之一,但工業基礎較為薄弱,紡織和食品加工為傳統工業,佔工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石油工業發展尤為迅速,佔國內生產總值18.63%。經濟以農業為主,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農業人口約佔全國總人口的56%,尼羅河谷地和三角洲是埃及最富庶的地區,盛產棉花、小麥、水稻、花生、甘蔗、椰棗、水果和蔬菜等農產品,長纖維棉花和柑橘馳名世界。。旅遊收入是埃外匯收入主要來源之

3.利比亞
盛產石油 為美國經濟制裁

4.摩洛哥    摩洛哥是非洲最古老的國家之一
經濟:農牧業是摩洛哥經濟的重要支柱。主要農作物有大麥、小麥、玉米、水果、蔬菜等,其中柑桔、橄欖和蔬菜大量向歐洲和阿拉伯國家出口,為國家賺取大量外匯。摩洛哥有1700多公里長的海岸線,漁業資源極為豐富,是非洲第一大產魚國,沙丁魚出口居世界首位。摩洛哥素有“磷酸鹽王國”之稱,其儲量為1100億噸,磷酸鹽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75%。目前年開採量超過2000萬噸。磷酸鹽產品出口是國家主要外匯收入來源。錳、鋁、鋅、鐵、銅、鉛、石油、無煙煤和油頁巖等礦藏也很豐富。工業不發達,工業企業主要部門有:農業食品加工、化工醫藥、紡織皮革、採礦和機電冶金工業。手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重要地位,主要產品有毛毯、皮革製品、金屬加工品、陶瓷和木制傢俱。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佔1/5,佔出口收入的30%。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57%。主要出口產品有食品、礦產品、服裝和皮革製品等;主要進口產品有糧、糖、奶製品、茶、食油、機械設備、電子產品和半產品等。摩洛哥是一個文明古國,旅遊業發達,居非洲國家之首,收入居僑匯之後,為第二大外匯來源,佔國家外匯收入的13%。


5.突尼西亞共和國 Tunisian Republic

突尼西亞是非洲諸國中,僅次於埃及的文明古國,保存著世界上稀有的迦太基遺址及羅馬神殿建築。
它的境內有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以及美麗無比的高山綠洲,同時也是北非最現代、治安最穩定的國家之一。世人眼中「北非的巴黎」,無時無刻不散發出兼容歐洲和北非魅力的百變風情

素有「撒哈拉沙漠門戶」之稱的杜茲是座綠洲城,象徵撒哈拉沙漠的起點。
帶您一塊來揭開撒哈拉沙漠的特產—『沙漠玫瑰』的神祕面紗。

6.西撒哈拉(西班牙前屬地,現由摩洛哥佔領並宣稱擁有主權)一地尚未獨立

其實去過非洲撒哈拉居住過的人都知道並不是非常落後 有點像40年前的台灣生活  我是這麼認為  不管別人如何認為 我經驗告訴我原因如下:
1.一般人被非洲撒哈拉沙漠名氣震嚇  以為沙漠是鳥不蛋的地方 其實有許多農蓄產與礦產(石油) 知識主觀誤解為貧窮國家

2.與中國一樣被歐美侵略  只掠奪資源不重視人民生活  造成經濟弱勢

3.雖北非政情較穩定 但人民安逸於蓄牧生活 追求更美好動力不足

4.沙漠造成生活條件較困難  作物養成較難 人口增加緩慢

但由於近年來石油開發造就這一地區發展 已逐漸脫離貧境  不能再以落後地區看待  至少北非也市非洲較繁榮的地方
原本在思索解決埃塞俄比亞貧困問題,在網上找了一些資料,原來落後的不是這個國家,而是我對這地方的印象已經落後了。

是這個網站改變了我的想法:
http://www.igotmail.com.tw/commendable/24542?f=0&p=20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