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解決華北地區每年春旱的方法

中國華北地區每到夏季,風從東南方的海洋吹來,帶來很多水氣,是降水的主要來源。 但到了其他季節,風多從西北的大陸上吹來,帶來的水氣很少,空氣顯得非常乾燥,使當地時常發生旱災,影響農業。

在華北平原的西邊是黃土高原,它的西北方又是著名的戈壁沙漠。這個沙漠對中國一點用處也沒有,只會帶給華北沙塵暴。

我建議在戈壁沙漠興建一個大型的人工湖。從中國東岸,興建一條輸水管,把海水引到人工湖裡。
因為戈壁沙漠的炎熱天氣,人工湖的海水很容易便蒸發產生水氣。然後這些帶著水氣的空氣便會吹到華北,帶來雨水,便能解決華北原本吹西北風時乾旱的問題。

既然戈壁沙漠沒有多點用處,不如就建造人工湖解決華北旱災問題和增加就業機會好了。
水務局回應造湖競賽 新修人工湖量力而行

廣州市今年新修六個人工湖且面積刷新去年紀錄,引發市民網友擔心:廣州是不是在搞“造湖競賽”?昨天,廣州市水務局回應稱,他們將會重點做好人工湖建設的規劃,分批實施,量力而行。

  面積最大的“九龍海”還在做前期工作

  日前,廣州市有媒體報道稱,廣州蘿崗區將新建一個人工湖,暫定名“九龍海”,面積達到5-6平方公里,比杭州西湖還大。對此,有市民質疑,廣州是否在進行“造湖競賽”?

  廣州市水務局回應稱,目前“九龍海”還在開展前期深化工作,未到動工的時候。據了解,“九龍海”和此前公佈的知識城起步區人工湖雖然在同一個區,卻是兩個工程。知識城起步區人工湖面積要小得多,面積為238.77畝(折合0.16平方公里),目前已經動工。

  根據規劃,廣州市今年新修的人工湖共有6個,包括:花都湖、雲嶺湖、金山湖、天河智慧城湖、增城挂綠湖、知識城起步區人工湖。目前,挂綠湖、金山湖已經基本建成,知識城起步區人工湖、花都湖、雲嶺湖已開挖建設。

  廣州市水務局還透露,目前還有一個新的人工湖正在做前期工作,那就是黃埔區的龍頭湖。

  廣州上世紀50年代,為了解決城區內澇問題,開挖了流花湖、荔灣湖、麓湖和東山湖四大人工湖;借亞運治水之機,廣州建設了白雲湖和海珠湖兩大人工調蓄湖,現在,市區一共有6個人工湖。如果加上列入今年建設計劃的六個人工湖以及最近“曝光”的九龍海、龍頭湖,未來廣州市人工湖數量或將達到14個。

  新建人工湖由各區負責分批實施

  有市民提出,修建人工湖投資較大,應屬於重大工程,立項之前應該經過人大審議,同時也要聽取市民意見。六個新人工湖的立項,是否經過嚴格的審批論證?

  廣州市水務局回應稱,圍繞實現水環境根本性好轉的目標,廣州市第十次黨代會和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廣州市要構築以“花城、綠城、水城”為特點的生態城市。在水城建設方面,按照“一年試點先行,三年全面鋪開,五年初具規模”的要求,堅持治水與造湖、建景與人居相結合。

  目前,市水務局正在組織各區推進人工湖的建設。按照相關建設流程,需要相關規劃獲得審批通過,組織項目建議書編制和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並報發改部門審批通過。另外,還要完成初步設計、概算和招標等前期工作。

  水務部門稱,在審批人工湖建設項目時,會考慮工程實施後能否提高相應流域內的防洪排澇能力,完善防洪工程體系,能否保護受益地區工農業生産和居民生命財産安全;技術是否可行,經濟上是否合理。此外,也會考慮工程實施後能否改善周邊環境,産生良好的社會效益。

  廣州為了治水而舉債千億,新人工湖的建設是否會形成新的債務負擔?廣州市水務局稱:“今年人工湖的建設主要由區推進。我們會重點做好人工湖建設的規劃,分批實施,量力而行。”
羊城“造湖運動”引公眾關注

2012-03-29

花都湖公園將利用山水資源,以綠化為主,形成防洪與城市景觀聯動的親水型生態長廊。 姚日文 攝

  昨日,283萬平方米的花都湖開挖。在隆隆的機械聲中,一個疑問的聲音正在網路和民間逐漸變得響亮:廣州到底需要多少個人工湖?

  今年,6個新建人工湖在廣州相繼啟動。23.7萬平方米的金山湖,46.7萬平方米的天河智慧城水系,200萬平方米的挂綠湖,500萬平方米的“九龍海”……廣州進入新一輪“造湖運動”。

  廣州有“盛世挖湖”的傳統。解放後曾興修四大人工湖,近年來興修海珠湖和白雲湖,加上今年新建的六大人工湖,廣州人工湖總數將達到12個。

  造湖多不多?挖湖值不值?有專家認為,近年來,人工湖的修建對於改善人居環境,改善生態環境,治水治內澇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作用。但與此同時,不少專家和網友提醒:“別把修建人工湖演變為‘造湖競賽’!”

  一問

  造湖還是建綠地?

  生態

  造湖還是建綠地?

  有網友提出,廣州與其花費鉅額投資挖湖,不如多建一些綠地、公園,在調節生態的同時,又能給市民增加更多公共活動空間。

  “人工湖的城市綠地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作用都很重要,不應該籠統地做比較。”中山大學生態與進化研究所所長彭少麟指出,城市綠地、公園的生態功能主要是固定二氧化碳、吸附粉塵;而人工湖的生態功能主要是調節熱島效應、增加負離子,兩者都是改善生態環境的“功臣”。

  彭少麟指出,近年來廣州城市熱島效應比較突出。水是一個很好的散熱介質,通過地表水的流動,能夠很好地把地面的熱量擴散,調節區域的小氣候。而人工湖的蒸發作用,又能有效地帶走地表熱量。根據相關研究,在夏季每1公頃(1公頃約等於15畝)湖泊平均一天可以從環境中吸收近81.8兆焦耳的熱量,相當於189台空調器全天工作的製冷效果。水面面積795畝的海珠湖,相當於給廣州裝上了10017台空調。同時,湖泊釋放大量負離子,也十分有利於人體健康。

  “調節區域生態,既需要綠地,又需要人工湖。”彭少麟説,“在水面多的地方,可以多搞綠地;而在綠地多的地方,可以適當增加水面面積。”他指出,廣州市地下水源不深,同時又有珠江水補充,使得人工湖“多點開挖”成為可能。同時,廣州總體上綠地保持較好,市區內有白雲山、帽峰山、火爐山等森林公園,城市綠地面積大。相較之下,城市水面面積較少。在這種情況下,他認為在市中心適當增加一些人工湖,會取得很好的環境效益。

  二問

  人工湖越大越好?

  規劃

  人工湖越大越好?

  廣州市內最大的人工湖──白雲湖“浮出水面”不久,位於增城的挂綠湖上月又開門迎客,這個規劃總面積達7000畝的濕地公園,是目前已開放的白雲湖面積近6倍,比廣州四大人工湖加起來的面積還要大;

  緊接著,號稱面積將超過西湖的知識城“九龍海”開挖消息傳來,湖面面積達5─6平方公里。

  人工湖是不是越大越好?挖這麼大面積的湖會不會造成浪費?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會員、暨南大學教授胡剛説,對於城市的綠地面積,國家有嚴格的標準和規定,但是對於城市湖泊並沒有統一標準,但是人工湖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因地制宜。他舉例説,之前的流花湖、荔灣湖等雖然面積不大,但是在改善城市居住環境等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

  “建人工湖應該納入城市的統一規劃,不能各區孤立地做。”中山大學水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陳曉宏教授強調,就拿水利規劃來説,人工湖泊要與河涌水系連通,而全市的河涌是一張水網,要起到最好的調蓄和補水作用,就必須全盤考慮,才能找到最適合開挖人工湖的“點”。他同時指出,人工湖應該分步驟建設,不應該一哄而上。

  廣州市政協委員韓志鵬表示,新建人工湖對市民來説是好事,“但是要避免相互攀比,不是建得越大越好,更不要只重視景觀功能,輕視實實在在的水利功能。”

  三問

  是“面子”還是“裏子”?

  水利

  是“面子”還是“裏子”?

  開挖人工湖是不是“面子工程”?是不是只關注景觀功能?

  陳曉宏指出,從本質上來説,廣州市過去開挖的人工湖都是水利工程,而非景觀工程。荔灣湖、流花湖建成50年,至今對緩解中心城區內澇起到重要作用;去年建成的白雲湖、海珠湖在水利功能上更進一步,既是雨洪調蓄工程,又對下游河涌起到了生態補水作用。

  記者注意到,新建的六大人工湖,大多也是定位為城市水利功能。番禺的金山湖是一個水庫,是丹山河補水工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知識城中心湖“九龍海”是一個“雨洪調蓄工程”,將對區域內防治內澇起到重要作用;昨天動工的花都湖,實際上是整治新街河的“副産品”……

  陳曉宏指出,人工湖在調節城市雨洪、防治內澇、河涌生態補水方面起到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廣州雨季城市內澇的壓力很大,現在市中心提升排水管徑的可能性已經很小,更為可行的辦法是靠修建人工湖來調蓄雨洪。因此,只要規劃得當,人工湖將起到重要的水利功能。這並不是“面子工程”,而是關乎城市安全的重要工程。

  但陳曉宏指出,內澇矛盾和河涌污染集中在市中心區,因此中心城區是最需要建人工湖的。如果將人工湖建在城市遠郊,未必能起到很大的調蓄、補水作用。此外,人工湖應與水系連通,如果需要遠距離的調水,工程量就會很大。

  四問

  會否加重財政負擔?

  投入

  會否加重財政負擔?

  在今年的各級兩會上,政府債務一直備受關注。據媒體統計,僅廣州市8大投融資集團中的城投、水投兩家,就已舉債合計逾千億元。

  新一輪的造湖熱是否會給廣州的財政增加新的負擔?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高級研究員彭澎説,廣州的定位由山水城市向現代田園城市轉變,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起了非同一般的作用。他指出,人工湖的建設需要投入,確實會帶來新的負債,在這種狀況下,對全面開花的造湖熱要有統一的安排,比如對投入是否合理、負擔會否過重進行評估。

  “像這樣大規模的人工湖建設,是否需要經過人大討論決定,值得思考。”彭澎説。

  胡剛認為,人工湖的開挖實際上改善了周邊環境,像海珠湖、白雲湖一開挖,周邊原本條件並不見優勢的土地地價跟著上漲,可以説是城市經營的樣本。

  他建議,應該把人工湖的建設開挖納入區域的整體規劃中,以經營城市的理念去建設人工湖,通過周邊土地的升值,降低人工湖的開挖等成本。

  專題撰文 曾妮 鄭佳欣 黃少宏

  2.83平方公里

  花都湖昨動工

  ■相關

  備受關注的花都湖動工建設了。昨日,花都湖工程啟動儀式在花都新街河畔舉行,預計明年基本完成,建成面積約為2.83平方公里。

  “花都湖是一項前景無限的水生態工程”,在昨日的啟動儀式上,花都區區長林中堅説,花都湖是廣州重點打造的6個新湖之一,東起鐵山河的河口,西至京廣鐵路橋段,全長約6.68公里,佔地總面積約2.83平方公里。花都湖建成後,將發揮出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綜合功能,既有調蓄雨洪、抗旱排澇的環境效益,同時也具有很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林中堅表示,花都湖項目是花都新城開發的主要著力點,它的開發建設將有力帶動周邊約23平方公里的南部新城區發展,從而打通花都主城區與廣州中心城區的連接,促進廣州“北優”戰略進程。他要求,項目業主及有關部門要精心組織、強力推進,爭取該項目今年底初見成效,明年基本建成,3年建設完善。

  據介紹,花都湖公園在設計上充分體現親水性,利用山水資源,以綠化為主,形成防洪與城市景觀互為聯動的親水型生態長廊。此外,公園還力求保留歷史特色風貌,並融入本土文化元素,著力打造集自然保育、旅遊、教育和市民休閒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城市濱河公園。建成後將成為花都“一河兩岸”的亮麗風景線。

  3個月過去

  白雲湖東北角停車場

  仍未開工

  為了方便遊客出行,停車場可以説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配套,因而也備受關注。去年12月,白雲湖甫一開放,即有市民反映,停車難,停車位少,甚至有市民將車停到了華快三期。

  當時,據白雲湖景區管理處有關負責人透露,在白雲湖的東北角規劃有一個600車位的大型停車場,但因為規劃路無法同期開通,停車場也無法施工。

  那麼,如今3個月過去,該停車場是否已經動工?

  昨日,記者聯繫到了白雲區水務局副書記洪江。他告訴記者,由於規劃路目前還未開通,停車場仍然無法施工。

  開車前往沒位停,那麼乘坐公共交通前往白雲湖情況又如何呢?

  近期有關地鐵8號線北延段環評公示傳來了利好消息,2016年地鐵將有望通至白雲湖,方便市民前去遊覽。

  不過,目前去白雲湖的公交車還是只有3條線,相比市民的遊覽需求還是有一定的距離
西安拟投百亿造28个人工湖 面积超5个西湖2012年09月04日06:39  人民网

经济持续调整之际,多个省市于七八月间宣布了大手笔投资规划及一些新建项目,这似乎显示着地方政府主导的新一轮投资潮来临。公开数据显示,迄今至少有13个省市宣布了逾10万亿元的投资额。

  有专家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来源于多方面的压力,且由于城市化仍被认为是当今经济发展和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动力,因此地方政府希望通过传统的城市空间扩张的方式,通过搞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新区、特区建设等一系列大项目,来拉动地方经济。不过,也有学者对地方政府财力提出了担忧。

  是单纯的刺激性投资,还是转型之路上对城市化路径的探索?

  早报记者近日对陕西西安、云南德宏、甘肃兰州以及重庆、广州、南京、温州等城市进行实地调查,试图还原这些规划的进展与背景,并剖析其面临的挑战与解决之道,以兹为鉴。

  早报记者 于松 发自陕西西安

  极度缺水之地,却想打造成八水滋润的国际化大都市。怎么办?十三朝古都西安给出的答案是:引水、修河、造湖。

  依据规划,西安今年将在西南郊破土动工水面面积达10.4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昆明池,相当于人工挖出两个西湖。

  修建昆明池,只是西安“造湖运动”的一个缩影。截至今年8月,西安已建、在建、规划建设的人工湖已达28个,遍布西安的城区与近郊。昨日,西安市水务局一名负责人告诉早报记者,28个湖水面面积30平方公里左右,超过了5个西湖,造价总计达百亿元。

  翻阅近现代史,西安在1958年才有了第一个算得上“湖泊”的人工湖,而护城河直到2002年还是一条臭水沟。如今,西安一边四处建湖,一边绕湖造城。喊了几十年大城崛起的西安,如今欲借水复兴。

  自汉代起,西安就有“八水绕长安”的美称。西安(古称“长安”)在汉唐盛世期间,正是水草丰美时,不缺水,也不缺人工湖。历史的车轮是否会出现惊人的轮回?西安10年砸3万亿元,国际化大都市的梦想能否成真?

  大手笔

  8年重现消失千年昆明池

  水面面积10.4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西湖,绕湖兴起一座60万人工作生活的田园新城。

  2020年,内陆的西安人将不再羡慕西湖与杭州人?这看似无厘头的假设,还真引起了西安人的热议。

  依据规划,到2020年,西安市西南郊的斗门镇将出现一处水面面积10.4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西湖的人工湖——昆明池。此外,环绕着昆明池,还将出现四个特色各异的风情小镇,兴起一座60万人工作生活的田园新城。

  打开规划图,昆明池距西安西三环直线距离5.5公里,形似一水瓢,又似一孕育新生儿的胚胎,将于今年底破土动工。而昆明池的规划者们已在宣称:碧波滔滔,滨湖绿地,绝不逊色于西湖美景。

  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的每一处地界似乎都能找到历史的痕迹与文化气息。昆明池亦是如此。史料记载,它最早存于汉代,消失在唐末,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人工蓄水工程、最大的人工湖。据考证,古代的昆明池面积在10余平方公里,是汉武帝仿云南滇池修凿而建,用于训练水军,此后亦是汉唐两朝皇家园林上林苑的主要构成。昆明池在唐末逐渐干涸并最终消失,前后共存世950余年。考证称:因国力衰退,常年未进行维护,遂干涸为陆。至当代,昆明池遗址已全部变成农田或村民住宅用地。昆明池还不缺文化传说,一些传统文化研究专家认为,位于长安区斗门街道办的已有两千余年历史的石公石婆像就是牛郎织女的原型。因此,有专家们建议,在昆明池水域开建“七夕文化公园”。

  8月初,早报记者在西安斗门镇石匣口等村庄寻访。村民告知,多年前,就有水利部门来此勘探,为重建昆明池做准备。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告诉早报记者,勘测工作早已完成,昆明池的详细规划9月底将出台,村庄的搬迁即将启动。

  据西安本地媒体报道,《西安昆明池文化生态景区规划》在2011年通过专家评审,今年方案再次调整,形成了10.4平方公里水面的调整方案,该方案已经上报。目前,昆明池板块31.56平方公里概念性编制已经完成。根据规划,将把昆明池打造成一座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和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人居天堂,2020年昆明池景区将形成规范化运营。

  大跃进

  从两条“臭水沟”到28湖

  今年8月前,水利部门称,将用5至10年建设改造“八水九湖”,8月16日迅速变成28湖。

  其实,昆明池的水面规划还经历过一次“大跃进”:2011年底,昆明池规划水面面积还只有4.5平方公里,然而今年该规划数字一下子翻了一倍达到10.4平方公里。对此,一名知情的西安市政府规划人员称,这是省长的意见,“省长说既然要做,就要恢复到历史状况(昆明池古代水面面积10余平方公里)”。

  昆明池的宏伟盛景,勾起了西安人的“大湖”梦。然而,长安大学水与发展研究院教授李启垒称,解放之初西安没有一个真正意义的湖,2000年左右印象深刻的也只是两条“臭水沟”。

  李启垒说,解放前后的西安地图,找不到一个“湖”,“城市公园里有小水池;农村有一些水塘而已。”在他的记忆里,解放后西安最早能称得上“湖”的是兴庆湖。该湖是1956年西安市政府动用17万人、历时2年挖出来的人工湖。

  此后半个世纪,兴庆湖都是西安城内最大的湖泊,水面面积不过150亩。其间,西安在1960年代至1990年代遭遇过多次水荒:工厂停产减产,高校被迫放假,人畜饮水困难,地下水遭狂采,导致矗立了1300多年的大雁塔都倾斜了上千毫米。

  缺水、少湖,是西安人抹不掉的记忆;而人工湖泊变“臭水沟”则是西安人的一道伤痕。李启垒说,在2000年左右,西安人谈“湖”色变,记忆最深的就是护城河与汉城湖(曾名“团结水库”)。李启垒说,护城河水几近一潭死水,经常水质变臭;建于1971年的汉城湖,全长6.27公里,承担着周边61平方公里城市污水、城市雨洪的排泄任务,库区淤积严重,库水乌黑发臭,库周垃圾遍布。

  不过,西安近几年突然加快了城郊河道治理与引水入城工作。今年8月前,西安市水利部门称,将用5至10年努力,建设和改造“八水九湖”,呈现“八水绕长安、九湖映古城”的盛景。但是进入8月后,“九湖”已经远远不能代表西安造湖的速度与数量。8月9日,西安市水务局一名负责人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特意强调,“九湖”未必只是9个湖泊,只是个概念,指代“众多”。

  而8月16日,西安市水务局在“通知公告”栏贴出了一则《实施“571028”工程 打造八水润西安胜景 》的消息,“571028工程”,即保护、改造、提升、新建“5引水、7湿地、10河系、28湖池”,西安市的新思路是:打造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八水润西安”新胜景。

  据官方信息:28湖中,已建成13个,规划中的15个。其中,规划中的天桥湖、仪祉湖、太平湖、昆明池,水面面积1.8万亩。翻阅公开资料,28湖中相当一部分是历史上曾经有过后消失的,如:曲江南湖、太液池、昆明池;也有历史上没有的,如航天湖、三星湖。

  西安市造湖的决心之大、速度之快,甚至都超出了部分水利专家的预料。8月中旬,李启垒等多名研究、参与西安市水务建设的专家称自己也是在看了报纸的报道才知晓西安将有28湖。

  而重现八水绕长安盛景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安大学教授李佩成在8月27日告诉早报记者,他目前也不掌握28湖的水面面积、规划投资额等具体信息,“总面积还没有匡算出来”。

  李启垒告诉早报记者,西安今日的造湖、治水之举,完全出乎了他的想象;而李佩成则感慨:想象,变成了现实。

  “造湖”四问

  28湖水从哪里来?

  主要来自于三方面:节约省下来的水,治污后形成的中水,拦蓄下的雨水。

  西安市水务局最新数据显示:西安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分别为全省和全国人均的1/3和1/6,是个极度缺水城市。1980年代,在我国严重缺水的40个城市中,西安曾居于首位。

  一个极度缺水的内陆城市,开挖28湖,水从哪来?如何减少渗漏?怎样确保水质不变坏?

  其实, 西安素有“八水绕长安”的描述。西安市水务局计划科技处处长王谷石告诉早报记者,“八水”指的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不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八水”几乎名存实亡,潏、滈、灞的水量异常小,个别河流几乎断流,且污染严重,治理艰难。

  西安市水务局计划科技处处长王谷石说,近五六年来,西安对“八水”进行了大规模治理。而正是有了“八水”的畅流,才能有28湖的出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佩成也表示,秦岭每年有21亿至24亿方水流向西安,而西安至今每年用水量还没超过6亿方;西安缺水,并非没有水,而是在水的利用上出了问题,以前只是打井抽取地下水,没有考虑用地表水。

  理论上不缺水。那么,28湖如何获水?王谷石说,水源主要来自于三方面:节约省下来的水,治污后形成的中水,拦蓄下的雨水。

  如何确保水质不变臭?答案是:修渠引水,穿成串,科学调度。如:西安修建了黑河引水渠,不仅提供了饮用水来源,还解决了西安“八水九湖”的补给水问题。长安大学水与发展研究院教授李启垒告诉早报记者,按照专家的设想和规划,黑河引来的多余水,一部分回灌地下,补偿地下水;另一部分,通过新建引水渠,分两条线将各个湖泊串联起来,形成活水。

  目前,西安市水务局也将建设西线工程,引用沣河生态水,届时,西安各大景观水将全部循环,公园湖水将常流常新。李佩成院士说,西安市将通过长藤结瓜的方式引水进城,将西安城内的湖泊、河池等水系连贯起来,形成循环。

  造湖百亿元来自哪?

  作为公益性项目,造湖通过多渠道投资,政府出资1/3左右,2/3靠各方融资。

  10.4平方公里的昆明池造价几何?王谷石称,项目书显示,包括征地拆迁,投资估算金额高达44亿元。

  而据公开信息,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签署合作的“中交建昆明池综合开发项目”,在“十二五”期间的总投资将达到200亿元人民币以上。

  具体项目内容包括:

  1.总投资约130亿元、建筑面积约400余万平方米的沣东新城昆明池休闲组团片区城中村改造和安置工程项目。

  2.总投资约53亿元的昆明池景观水库的建设开发。

  3.总投资约17亿元的沣东新城市政道路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开发。

  李启垒说,昆明池项目的投资额是28湖中最高的,是“此前想都不敢想的”。时间回到2003年,西安为进一步改变城市生态环境,宣布未来多年实施拦河造湖工程投资额仅为11.8亿元。此后,西安市投入治水、造湖的投资逐年暴涨。如:投资20亿元建广运潭生态景区;投资14亿元对汉城湖进行洁污、清淤、引水、绿化;而投资恢复修建昆明池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

  王谷石称,因一些湖还是概念性规划,所以28湖的总造价现在还没具体匡算。不过,据现有的公开信息,28湖的造价已达百亿元。

  2011年底,西安市出台了“十二五”水利规划,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西安市预计将对水利建设投资达到900亿元;将利用5至10年时间,基本建成适应国际化大都市要求的现代水务四大体系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十大水利工程。

  另据8月24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西安将投入600亿元用于水系生态建设,目前,西安已经拥有生态水面4.5万亩(包括湖泊、水库与河流形成的水面),计划到2020年达到6.5万亩。

  8月27日,西安市水务局一名负责人告诉早报记者:600亿元只是一个估算,未来几年热衷治水的西安到底还会有多少大手笔、会投资多少钱用于水系生态建设,尚没有个定数。

  28湖,都是谁投资?西安市规划部门一位负责人说,造湖通过多渠道投资,目前各工程不可能政府一家拿钱,作为公益性项目,政府出资1/3左右,2/3靠各方融资。

  西安为何热衷造湖?

  政府看到了水和土地资源联合开发的价值,尤其是拉升房地产开发。

  政府为何有了造湖的动力?西安市水务局的一名负责人告诉早报记者:政府看到了水和土地资源联合开发的价值;尤其是拉升房地产开发,人们喜欢傍水而居,导致水面周边土地升值,这是带动水利发展的一大引擎;而通过水面周围土地的开发,也给水利建设带来了资金的涌入。

  就此,李佩成院士认为,近年来政府钱多了,思路也变了,有了动力也重视修渠造湖等治水工作了。他称:对人工湖的建设有个认识过程;挖一个湖,不单单是喝水、浇地的水利问题,还涉及环境、景观、宜居,产生经济与社会效益;例如,挖了湖,周边的地价成倍增长,就可卖地赚钱了。像渭河通过治理,原来河堤岸两旁的荒地荒滩,人们也愿意去买,“变成好地块了”。

  早报记者在西安求学期间,曾去过南湖所在地,那时尚是一片荒地,垃圾成山;但现今的南湖游人如织。南湖周边的地价早已水涨船高,2010年就已突破260万元/亩。如今,南湖周边房产林立,房价更是超过了古城内、高新区等城中地段,成为西安房价最高之地,超过了2万元/平方米。

  未来,承载着重现汉唐雄风的昆明池,周边区域或将再掀西安地价纪录。此外,早报记者探访雁鸣湖、汉城湖等建成、在建人工湖周边,同样见到红火的商住楼工地。

  如今,许诺造湖成为了招商引资的一大利器。如:西安为配合三星项目建设,对三星项目潏河段进行治理,建设三星湖,预计2013年就完工。

  8月25日,在由西安市水务局举办的“八水润西安”规划论坛上,李佩成院士提出新建议:除将水景观与西安市周秦汉唐古遗址相串联,还应将八水引进城,实现湖库相连贯通,增加水上航运线,让市民从一个水景观处到另一个水景观乘船游览;建设连接北客站和汉城湖水上通道,游客可乘船到达北二环。

  早报记者曾问李佩成院士,是否担心这一新建议所需资金能否到位?李佩成说,政府重视、可多渠道融资等原因,“钱不是问题”。若李佩成院士的“狂想”再度变成现实,那么,西安距离水城威尼斯,已不再遥远了。

  不过,西安掀造湖运动的更大的一个背景是,西安要建国际化大都市。国务院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西安建成国际化大都市,人口达到1000万以上,城区面积达到800平方公里。

  李启垒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曾多次称:近期众多进入人们视野的“湖”项目,都是为了配合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而《人民日报》曾报道:围绕水规划“大西安”,称西安市水务管理者的工作,与其说是管理好一座城市的水,不若说是围绕水规划好一座城市。

  湖水是否会再次干涸?

  等“引汉济渭”工程实现,将不会再次面临干涸、消逝的宿命。

  规模宏大的西安治水、造湖运动,现实中又存在着哪些问题?西安土质酥松,气候干旱,如何防渗漏?

  王谷石说,2006年建成的曲江南湖,采取了湖底铺设防渗膜的做法,但现在造湖为了遵循生态循环,已经不再采用此做法,而是采取夯实的做法,这一做法,既减少了渗漏,也遵循了生态循环。

  不过,王谷石说夯实的做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湖水滴渗,造成周边一些人家的地下室出现了进水现象。

  西安市水务局局长杨立说,2020年西安将达到1000万人。据测算,到2020年西咸主城区需水量约20亿立方米,较之当前缺口约为12亿立方米。

  西安投巨资兴建的28湖会因缺水而再度消失吗?

  李启垒说,等“引汉济渭”工程实现,应该不会出现这种可能。据公开报道,穿越秦岭的引汉济渭工程,通过调汉江水入渭河,将主要解决西安、咸阳等地的城市用水问题,工程总调水规模15亿立方米。李启垒说,到那时,西安城的湖池,将会得到源源不断的补给水,打造城中有湖,湖边有城,人在水边居,水从身边流的现代生态型都市才不会是梦想,昆明池也不会再次面临干涸、消逝的宿命。

  王谷石也表示,未来八水润西安水格局建成后,雨洪水将是西安生态水主要来源,中水、生态水将占到西安市整个水系统水量的80%。

  但是,纵观近两年来的西安本地媒体报道,湖水增多也带来了一大隐忧。市民在河道、湖池溺亡的消息较前几年明显增加。有人湖边洗手滑入湖中溺亡,有人翻越湖边栅栏拍照落水死亡,有人在湖边散步不小心落水离世,有人下水游泳溺亡。加强安全教育已刻不容缓。
武漢挖湖造景:一個炒地皮的好故事--甘肅頻道--人民網

武漢將在中央商務區開挖最大人工湖夢澤湖,近日,相關規劃已經進入公示階段。有吐槽者說:武漢一邊填佔自然湖泊,一邊重新開挖人工湖,這分明是瞎折騰。是,按照規劃,武漢開挖夢澤湖是為了提升區域形象,打造主題

------------------------------------------
戈壁沙漠面积为130万平方米,位于中国和蒙古之间,是世界上最北面的沙漠。亚洲面积最大,世界第四大沙漠。尽管在蒙古语中,戈壁沙漠意味“没有水的地方”,实际上,地下泉水不断从岩石和沙丘中冒出,而此处也有很多盐水湖。

这片沙漠的极限温度,冬天可跌至零下20摄氏度,甚至到零下30摄氏度。而夏天最热的时候可升至40摄氏度以上。

与板块运动无关,是外力作用形成
全世界有數百萬人生活在極度乾旱之下,168個國家多少都有沙漠化的狀況。澳洲人剛經歷了九年乾旱,他們稱之為「大旱」(Big Dry);土耳其這10年來的旱象為史上最糟;巴西、中國以及中東到南亞各國,近年來都面臨嚴重的水源短缺。要是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料得沒錯,氣候變遷還會讓情況惡化。全世界只有約0.04%的淡水會飄上天變成雲,要是我們運氣夠好或夠聰明,就能善用它們。
全世界有數百萬人生活在極度乾旱之下,168個國家多少都有沙漠化的狀況。澳洲人剛經歷了九年乾旱,他們稱之為「大旱」(Big Dry);土耳其這10年來的旱象為史上最糟;巴西、中國以及中東到南亞各國,近年來都面臨嚴重的水源短缺。要是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料得沒錯,氣候變遷還會讓情況惡化。全世界只有約0.04%的淡水會飄上天變成雲,要是我們運氣夠好或夠聰明,就能善用它們。

-----------------------------------------

海上,濕度大。 大陸氣團: 發生於陸地上,濕度小
沙漠上:

位於內陸地區或山區的背面,如撒哈拉與戈壁大沙漠。

特徵:年降雨量約在25公分以下,晝夜溫差變化大,表土缺乏有機質。

生物相特徵:

常見的植物有仙人掌和灌叢等。仙人掌葉呈針狀防止水分散失,而莖肥大又肉質,可儲水分。

一般植物根系淺而廣,以利快速吸水。種子抗旱,一旦降雨,迅速發芽、生長及開花結果。

動物則演化出鱗片或外骨骼,以減少水分散失。鳥類和門齒發達的哺乳動物,則排除固體的尿酸和高濃度尿液,以減少水分的流失。


--------------------------------------------------------------------------------


沙漠地面白天很熱,晚上也相對地冷,一眼望去,盡是一些耐乾燥的仙人掌類植物。在這種變動幅度較大的環境中,能生存的生物種類相對地少,因此沙漠生態系顯得較簡單而寂寞。

荒漠植被。這些植物能保留
水分,適應了缺水的環 境。


http://student.csghs.tp.edu.tw/~9110/life/d-1.htm

沙漠生態系

凡是蒸發速率遠大於降雨量的地方,都可能形成沙漠,這種情形普遍發生在南北緯30度附近,這是因為本區受到富熱帶高氣壓的影響,使得雨量非常的稀少。這種情形我們可以在美國西南部、智利、非洲、拉拉伯、以及澳洲看到這類的沙漠,以上的沙漠形成原因是因為緯度的影響,另外有一類是受到地形的影響,這類的沙漠通常離赤道很遠,但是因是高山的阻隔,使得在背風面的地區,水氣稀少,常有焚風,因此形成沙漠,我們中國的戈壁沙漠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沙漠日夜的溫差相當大,所以沙漠地區不太適合物種生存,也因此使此區不像其他生態系一樣有著豐富的物種。沙漠的雨常常下的很大,但是一下子就停止了,所以像仙人掌之類的植物,通常有很寬廣的根系,以便在短時間內吸收竹夠的水分。可想而知的,沙漠的空氣是相當熾熱、乾燥的,因此一些植物的葉子便進化成針狀,以減少水分的散失。一些一年生或多年生的植物雖然也能在此區生長,但是一年落葉多次,每次在下雨過後即迅速長出葉子、開花,用以維持生存以及延續下一代。現在全世界有很大的區域是處於乾燥和半乾燥的,除了天然的因素(緯度、地形)的影響之外,人為的大量開墾、不知節制的抽取地下水等,都使的原本的草原綠地,一步步地邁向死亡的邊緣——沙漠化。

沙漠生態系對我們的生活有相當大的影響,像我們的石油就大部分從沙漠獲取,但是最近有專家提出警告為了預防沙塵暴,必須停止向沙漠要糧食、要燃料等破壞沙漠生態系統的行為。
根據中國科學家估計,到公元2050年,中國的乾旱區還會擴大,加上人類又不能改變全球變暖和大氣環流,由此來看,北京仍會受到沙塵暴的影響。

  事實上,人類活動本身也是沙塵暴問題惡化的原因,人類過量的砍伐樹木,破壞大自然,使土地沙漠化,增加了沙塵暴的沙源。所以我們應該積極保護林木,嚴禁亂砍濫伐,大規模植樹種草,以遏制沙漠的擴大。而中國政府正採取退耕還林草、防沙治沙工程等等方法,來改善沙漠化的情形,以減少沙塵暴的出現。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