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解決人口老化帶來的問題

不久將來世界很多發達國家需要面對人口老化問題,
其中因為要負擔沉重的醫療褔利開支,使各國頭痛不止。

其實沉重的醫療褔利開支是很容易解決的,先看看做成昂貴醫療的成因,以下文章轉貼:

內地高藥價利潤達13倍
內地“看病貴、藥價高”問題備受民詬病,據中央電視台報道,一種出廠價人民幣十五點五元的藥品,經過醫藥公司、醫藥代表、醫生等環節,最後竟以二百一十三元高價賣給患者,利潤達百分之一千三百。

中央電視台“每周質量報告”報道,長沙居民韓女士半年前罹患卵巢癌,在湖南省湘雅二醫院做了化療。化療後,醫生建議她服用癌症輔助治療藥“蘆筍片”,醫院每瓶開價二百一十三元。但韓女士的女兒向從事藥品生意的朋友打聽,發現其實蘆筍片每瓶只需三十元。


湘雅二醫院的近百種藥品均從湖南省醫藥公司採購。一名藥品銷售經理透露,該公司負責從製藥廠四川川大華西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購進蘆筍片,批發給其他醫藥公司,醫藥公司再透過醫藥代表銷售給醫院。

===========================================

因為醫藥廠到醫藥公司,再到醫藥代表,再到達醫院。
當中所有代表也是要賺錢的,經過多重的利益輸送,
本來成本十五點五元的藥品物到了病人口中便升貴多倍,要成二百一十三元。

而且所有醫院藥品也有這樣的問題,如果政府醫院能直接地向醫藥廠購買藥品,那病人不用捱貴藥,政府也能節省很多的醫療開支,從此醫療開支再不會成為人口老化帶來的問題,我想政府應該好好反省購買醫療藥品的制度才是。
如果政府不願意正視這個多重利益輸送問題,真想知道政府會如何解決人口老化與醫療褔利開支過高困局。 還是說香港醫療制度沒有面對這樣的問題?
【本報訊】再有大型藥廠被揭發向腎科病人直銷藥物,衛生署指強生(香港)有限公司向病人直銷補血針 Eprex,連同羅氏及麒麟藥廠,已有8種藥物涉及非法直銷,並涉及 14間公立及4間私家醫院的醫生向病人提供處方及廠藥資料。

牽涉多四種藥物
有關非法賣藥手法由 04年開始當局未有發現,醫管局成員批評醫生不能作中介人向病人推介,擔心涉及利益輸送。

衛生署日前公佈羅氏藥廠及麒麟藥廠涉嫌違規售賣藥物給病人,昨日再多四種醫生處方藥物,包括治療慢性腎衰竭的 Eprex和 Regpara; CellCept是用作防止器官移植排斥的免疫抑制藥物,而 Pegasys是用作治療肝炎,其中 Regpara為麒麟藥廠銷售, Eprex由強生供應,其他兩種則由羅氏藥廠銷售。

該署最新調查指,病人向藥廠提供醫生處方,藥廠直銷給病人,或經分銷商向病人送藥,共涉及 14間公院及 4間私院的醫生處方,如瑪麗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及伊利沙伯醫院;私院則有浸會、聖保祿、嘉諾撒及聖德肋撒醫院。

業內人士透露,由於藥廠的售貨員經常與醫生聯絡,並指可直接向藥廠買藥,上述藥物直銷價平均較藥房價平三成,醫生則向病人介紹有關藥廠的資料,「醫生好多時都係出於好心,等班病人可以買平藥,但係中間可能出現好多問題,例如藥物安全同有冇利益輸送」。

醫管局成員兼立法會議員李國麟要求醫管局徹查事件,「公營機構人員唔可以做中介人,擔心會唔會有間接利益輸送」。
在港買藥為啥便宜這麼多

最近,因價格等因素,不少內地人開始到香港購買藥品。香港西環一家大藥房的老闆告訴記者,一天銷售額有10萬港元,其中內地人約佔一半。

  內地與香港藥品價格到底相差多少?原因何在?到香港買藥存在哪些風險?如何規避?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內地香港藥品差價有多大?

  同樣規格藥品有些可差1萬元

  在香港銅鑼灣駱克道一家大藥房,內地來的旅客鄭先生想為朋友購買一種治療乳腺癌的藥品——赫賽汀。赫賽汀在內地多數省份並未納入醫保目錄,屬於患者自費藥。

  藥房售貨員報出的價格是港幣23000元(約合人民幣18400元)。售貨員還拿出一本小冊子,上邊標明瞭內地的售價,“同樣規格的赫賽汀,內地賣人民幣25000元。”鄭先生説。雖然比內地便宜6000多元人民幣,鄭先生還是貨比三家,發現西環德輔道一家藥店報價只有18500港幣(約合人民幣14800元)。

  北京腫瘤醫院一位藥師告訴記者,440毫克的赫賽汀在北京價格為24500元人民幣。

  香港西環一家大藥房的老闆告訴記者,一天銷售額有10萬港元,其中內地人約佔一半。銅鑼灣一帶的藥房,這一比例更高。

  內地藥品為何比香港貴?

  專家認為內地“以藥養醫”推高藥價,香港免稅拉低藥價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認為,香港藥價便宜,得益於藥廠到患者之間極其精簡的銷售鏈,沒有中間盤剝。而且政府管理的醫院,由醫管局採購藥品,不能有佣金,公立醫院用藥費用由政府負擔,藥品都是原價銷售。而內地的藥店或醫院普遍會有藥品加價,以及有明裏暗裏給醫生的佣金,“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最終都要折入藥品售價。所以,藥廠定價時還要考慮佣金、層層分銷的費用等。

  赫賽汀生産企業——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一位負責人則解釋説,香港實行免稅,藥價差距主要原因是稅率。赫賽汀在內地的銷售價格經國家發改委批准同意。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郭雲沛認為,差價源於兩方面,一是進口藥屬於原研藥,享有單獨定價的權利,即使過了專利保護期,價格也維持在相對高位。二是從關稅來説,香港比內地低。

  北京大學醫學部藥事管理教研室史錄文教授介紹,進口藥品定價一般分為三類:一類是按市場自主定價;一類是單獨定價,包括原研藥、專利藥和獨家品種,享受發改委的單獨定價權利,赫賽汀就屬於此類;一類是實行最高零售限價,一般納入醫保目錄,與國內的藥品定價方法相同。

  史錄文認為,藥品在內地和香港價格不同,除了與經濟水準、用藥習慣、公眾認知度、醫生用藥習慣有關外,也與內地的藥品價格機制有關,藥品15%的加成抬高了藥品價格。

  如何防止進口藥物定高價?史錄文認為,首先是對藥品價格進行國際間比較,對於經濟發展水準相近、醫保報銷體制相同的國家,同種藥物的價格應該相近。同時,要加強藥物經濟學的研究,對照國內相關藥品的藥價水準,為進口藥物制定合理的價格。

  香港醫生會受藥廠影響嗎?

  公立醫院醫藥分開,醫生用藥一般不受影響;私家醫生可被影響

  既然藥廠與醫生的利益關係是導致內地藥價虛高的一個原因,那麼香港的藥廠和醫生之間是什麼關係呢?

  在香港,藥廠也會通過一些方式影響醫生。比如,藥廠出錢辦研討會,或者請醫生出國參觀藥廠。交通費、食宿費都由藥廠負責。“但是,活動必須跟業務有關係,如果是順道旅遊所産生的費用,比如景點入場費等,醫生就要自己出錢。”崔俊明介紹,這類研討會、出國參觀,都要通過學會進行,而不是直接聯繫醫生。

  “在香港,一是醫生都有專業操守,二是他們收入非常高,不大可能為了蠅頭小利而違背道德,所以,藥廠對醫生用藥決策的實際影響力並不大。”而且,收受回佣要負刑事責任,一經廉政公署查實,醫生的聲譽和前程就會毀掉。

  但藥廠可以影響私家醫生,因為沒有醫藥分家,私家醫生可以決定用何種藥。藥廠給私家醫生利益,可以通過買10送2的方式,醫生賣給病人,則不會有優惠。

  香港公立醫院如何限制醫生開“大處方”、濫用藥品呢?

  公立醫院醫藥分家,獨立的藥劑師是防止醫生濫開處方的把關人。用藥的權力,掌握在醫生手中,但是,配藥的藥劑師要核實處方,指導患者用藥。雖然藥劑師不會干預醫生處方,但對劑量、服用建議等都積極參與。

  另外,公立醫院內設的藥事委員會,會定期檢查每種藥物的用量是否偏離正常。有了藥劑師和藥事委員會的把關,醫生沒法給別人多開藥。而且,藥房還會定期公佈藥品使用的重要數據,供各部門檢查。崔俊明説,“公佈的時候,每個部門的主管都很緊張,害怕一線醫生濫用藥品。”

  到香港買藥是最佳選擇嗎?

  香港藥店違規賣藥不少見,顧客買藥有風險

  為了賺錢,香港許多藥房售貨員見不到處方也會賣藥給顧客,而且即使違規賣藥被抓到,也只是罰款幾萬塊了事。所以,違規賣藥並不少見,但風險就要由顧客來擔了。

  崔俊明分析,內地人來香港買藥有三種風險:

  首先是售後服務難保障。藥物都不是絕對安全的,很多藥品在使用一段時間後會發現問題,比如此前發生的塑化劑事件,這時藥廠會通知醫院回收,醫院再通知病人。內地人在香港買藥之後,藥店完全不知道客戶的情況,也就無法跟進售後,即使藥品要回收,也難以通知到病人。另外,藥店售貨員並非專業的藥劑師,一些病人必須知道的藥品使用資訊,比如有的藥服完不能開車、不能躺下等,都難以保證準確傳達。

  其次,在香港買藥也可能買到水貨或者假貨。水貨是指通過非正常渠道進入香港市場的藥品,比如印度的藥品,許多都比香港便宜。雖然水貨藥本身品質沒有問題,但運送過程中有可能受到污染。

  最後,香港藥店的價格是自由浮動的,儘管總體比內地便宜,但店員很可能提高價格賣給內地人。崔俊明説,“售貨員要做生意,如果病人要買甲藥,而藥店沒有,他會介紹乙種藥更好,勸説顧客消費。”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已經接到多宗此類投訴。

  崔俊明建議,到香港買藥,如果是一般病症買藥可找私家醫生,這個渠道比藥店更安全,因為私家醫生一旦被發現賣假藥,就面臨吊銷牌照的處罰,所以極少有人鋌而走險。另外,香港對私家醫生開處方沒有限制,骨科醫生也可開眼科藥。

  如果到藥房買藥,最好選擇在工作時間去,同時要求見駐店藥劑師。法律規定,藥房必須把藥劑師的執業證書擺放在明顯位置,這樣就能確定誰是藥劑師,藥劑師也不會冒被吊銷牌照的風險賣違規藥品。

  灣仔駱克道義成藥房劉漢豪提醒,嚴格來説,抗癌類藥物大多是需要醫生處方才能銷售的。消費者要提防印度副廠産品,不要貪便宜買到假藥。此外,大部分藥房都不會有此類藥品存貨,需要訂購。如藥房稱有現貨,更要分外小心。
解決人口老化引致勞動力不足問題



香港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發表報告,指出人口面臨老化和人力供求失衡以致勞動力不足,總勞動人口預計到了2029年時僅為349萬人,而人力需求則會在2018年增至360萬人。

在網上看到的解決方法是,延長退休年齡與和鼓勵本地及新移民女性就業。

我想還有一個可以重視的解決方法,便是引用高科技機械和電腦取代人手。

不久前有和黃高層提出旗下的香港碼頭,一直不轉用機械化取代人手,
是因為想保住工人的飯碗。 只是當到了未來人口勞動力不足時,
我想碼頭應該可以轉用機械化來解決問題。

不止是碼頭,政府可以找出各類可以用電腦或機械代替人手的工作。
我想這些能在外國找到很多先例。

例如:
郵差
電子郵件的普及,令郵差逐漸被淘汰。

收費站職員
有了自動收費系統,隧道公司毋須再大量聘用收費人員。

出納員
愈來愈多人使用電子銀行服務,正威脅出納員的工作。

地勤人員
航空公司的地勤人員正被自助登記櫃位取代。

秘書
手機的電子日曆設有提示功能,公務繁忙的人士也不一定再要依靠秘書提醒。

油站
外國的油站只有一個職員負責收錢,由司機自己負責加油工作。

應該還有很多的例子,不過希望那些公司只在勞動力不足時才轉用機械和電腦才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