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醫療經常開支增27億 加290病床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劉雅艷) 公營醫療系統的醫護人手不足,以致病人輪候時間長、服務質素下降。隨著市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港府在財政預算案宣布,於下個財政年度,增加醫療衛生經常開支增加27億元,至488億元,並透過改善和增加各項的公營醫療服務及設施,包括增加醫護人手及增加290張病床、在《醫管局藥物名冊》中增加受資助藥物,以紓緩公營醫療服務緊張的情況。

總經常性開支增至488億

 本港人口老化問題加劇,按政府推算,在2041年長者數目將大幅增加至256萬,佔全港人口30%,令社會醫療負擔面臨巨大的挑戰。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2013/14財政預算案中,在醫療衛生經常性開支中,增撥27億元,以增加及改善公營醫療服務的人手和設施,總經常性開支增至488億元,較2012/13年度增加5.7%。增撥的27億元金額中,有24.7億元是向醫院管理局新增的經常撥款;其餘的2.22億元則是向衛生署增加撥款,包括加強安老院舍的感染控制。

醫局增聘50醫生908護士

 為進一步應付愈來愈大的醫療需求,政府消息人士透露,醫管局將於下個財政年度動用3.2億元吸引及挽留醫護人手,包括額外招聘200名註冊護士分擔工作量。據悉,醫管局料下個財政年度多增聘50名醫生,至5,280人;多增聘908名護士,至22,229人;及增聘醫療輔助人員348人,至6,729人。

 政府消息人士又指,當局將在下個財政年度提供額外4,400萬元,將治療頭頸癌及惡性胸膜間皮瘤的兩種化療藥物,納入藥物名冊。同時,亦擴大另外兩治療組別專用藥物的應用範圍,用以治療晚期柏金遜症及癌症,預計將增加900名柏金遜症病人及1,300名癌症病人受惠。繼去年港府向撒瑪利亞基金注資100億元後,去年9月醫管局已對病人申請藥物資助的經濟評估準則放寬,令更多有需要的病人受惠。

 提升公營醫療的硬件配套亦是政府政策的另一重點,據消息人士指,醫管局來年於新界西、九龍東及九龍西醫院聯網增加290張急症及康復病床,擬涉及開支逾2.5億元。另外,醫管局會加設網上登記專科門診服務,優化輪候名冊的管理,以縮短病人在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又在普通科門診注資1,900萬元,增加如傷風、咳嗽等偶發性疾病的診症名額,料可多派發8,500個輪候籌數。

 自從上屆政府提出重建或增建公營醫院的設備,本屆政府亦承上啟下進一步擴展計劃,除了會動用80億元重建葵涌醫院,又計劃撥款200億元興建天水圍醫院及兒科卓越醫療中心,及翻新佛教醫院及重置油麻地專科診所。去年底完成建造工程的北大嶼山醫院建造工程,醫院急症室、日間普通科門診、專科門診等將於今年下半年投入服務;而將軍澳醫院擴建工程及明愛醫院第二期重建則會分別於今年及明年完工。
人口老化與公共財政的長遠策劃的政策建議

正如上文所述,多國政府已認同,應付人口老化,不能無止境地要求

增加公共開支,任何政府都沒有能力亦不應包攬人口老化引起的長者

生活保障、護理和醫療的開支,而必須完善或改革退休保障制度和醫

療制度,務使政府、僱主和個人共同分擔責任。此外,一些有前瞻的

OECD 國家更開始採取財政預撥款策略( pre - fun din g s t ra te gy), 以期達

至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 fis c a l s us ta ina b i lit y)。

(2 ) 至今, 特區政府沒有就人口老化對公共財政到2 03 3 年的影響進行長

遠策劃,而祇要求開徵新稅種,以一般稅收支付人口老化增加的公共

開支。

(3 ) 我們認為,特區政府必須調整其公共理財政策,在計劃開徵新稅種之

前, 應先向市民展示人口老化對公共財政到203 3 年的影響, 尋求市

民支持推行以下三方面的改革或新措施:

(a ) 完善退休保障制度;

(b ) 改革醫療融資制度; 及

(c ) 在適當範疇採用財政預撥款策略(p re - fu ndin g s t ra te gy )。

完善退休保障制度

(4 ) 現行的「強制性公積金」制度,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應即時展開檢

討, 推行優化措施:

(a ) 建議盡快提高現行的強制性供款的最高入息水平至30, 00 0 元,即

每月強制性供款的最高限額提高至3, 0 00 元; 此限額必須定期檢

討, 以反映通脹對退休生活保障金額的影響。

(b ) 推行措施, 鼓勵受僱人士在強制性供款基礎上增加儲蓄。建議若

僱員自願供款3%,僱主必須對應供款3%,政府亦相應供款1 %,

政府供款可採用退稅或現金支付方式, 政府每月最高供款以50 0

元為限。

(5 ) 必須推行措施鼓勵非工作人口和做兼職或散工人士為退休生活保障

而儲蓄。建議特區政府為非工作人口和做兼職或散工人士設立「自願

性公積金」制度,在「自願性公積金」開立個人戶口的人士每月供款

100 元, 政府對應供款10 0 元, 政府對每名開戶人的每月最高供款以

500 元為限。

人口老化與公共財政的長遠策劃

香港政策研究所 24

推行醫療融資制度的改革

(6 ) 醫療融資制度的改革, 刻不容緩, 關鍵祇是選擇何種模式。

(7 ) 香港市民(尤其是中產人士)向來都反對“ 大鍋飯” 制度; 此外, 隨著

人口老化加劇, 不少實行“ 隨收隨付” ( pa y -a s - you -g o)制度的國家都

面臨醫療基金破產的危機。因此,建議特區政府推行強制性「個人供

款醫療儲蓄戶口」制度,每個合法居民擁有自己的「醫療儲蓄戶口」,

有病時用作醫病, 無病則作為遺產。

(8 ) 要成功實施「個人供款醫療儲蓄戶口」制度,特區政府必須推行配套

政策措施, 鼓勵市民為自己將來的醫療費用而儲蓄, 包括:

(a ) 受僱市民: 由僱員、僱主和政府共同供款; 僱員和僱主供款額/

率相同;政府供款額/率可較低,並設供款金額上限,政府供款可

採用退稅或現金支付方式。

(b ) 非工作人口和做兼職或散工人士: 由個人和政府共同供款; 政府

供款額/率可較低,並設供款金額上限,政府供款可採用退稅或現

金支付方式。

(9 ) 實施「個人供款醫療儲蓄戶口」制度,將加重中產人士的供款負擔。

特區政府在推行「個人供款醫療儲蓄戶口」制度時,必須同時降低薪

俸稅率。因此,特區政府要抑制短期行為, 不宜在未有通盤策劃前,

即隨便承諾削減薪俸稅率。

(10 ) 「個人醫療保險戶口」的累積供款祇能為市民提供最基本的醫療服

務;因此,特區政府亦應提供私人醫療保險費免稅優惠,鼓勵有經濟

能力的市民購買私人醫療保險,使他們在有需要時可購買較昂貴的藥

品、使用較先進的醫療技術和設備、或享用較貼身的護理。

採用財政預撥款策略(pre-funding strategy)

(11 ) 特區政府現時有3, 0 00 多億元的財政儲備, 特區政府要抑制一些所謂

“ 還富於民” 的短期措施,並應結合人口老化對公共財政的長遠影響

來考慮, 利用3, 0 00 多億元的財政儲備, 實行財政預撥款策略

(p re - fu ndi ng s tra te gy )。

(12 ) 為避免公務員退休金開支的增加扭曲特區政府的經常性開支,建議特

區政府效法一些OECD 成員國的做法, 採用財政預撥款策略

(p re - fu ndi ng s tra te g y), 利用部份的財政儲備, 為所承擔的公務員退休

金負債提撥更大的準備金到「公務員退休金準備基金」。

(13 ) 此外,縱使推行上述的完善退休保障制措施和醫療融資制度改革,特

區政府還須照顧以下人士的需要:

人口老化與公共財政的長遠策劃

香港政策研究所 25

(a ) 低收入人士、失業人士、沒有家人資助的非工作人口: 他們沒有

能力為「強制性公積金」或「自願性公積金」和「醫療儲蓄戶口」

供款, 特區政府必須為他們提供安全網。

(b ) 「強制性公積金」制度和強制性「個人供款醫療儲蓄戶口」制度

實施時已超過45 歲的人士: 他們對「強制性公積金」和「醫療

儲蓄戶口」的供款年期短, 兩個戶口的累積餘額可能不足夠支付

退休後的基本生活開支和年長時的醫療費用。

(14) 上述兩類人士最終可能要申請綜援及/或使用政府資助的安老服務,

他們的醫療費用也可要由特區政府「包底」。

(15) 按基本法第10 7 條規定公共財政應「量入為出,力求收支平衛,避免

赤字」的審慎理財原則,為避免人口老化導致長者生活保障、安老服

務和醫療開支大幅上升,在經濟低潮時影響公共財政的收支平衡,建

議特區政府採用財政預撥款策略(p re - fu ndin g s t ra te gy ), 利用部份財政

儲備, 設立「安老基金」和「長者醫療基金」, 為人口老化導致的未

來開支提撥準備金;以後每年必須提撥一定比例的財政盈餘到該兩項

基金。

深化政治架構(Political Institutions)及政策流程(Policy Process)的改革

(16) 上述建議的政策措施, 涉及公共資源的分配, 或者要求個人及/或企

業進一步“ 掏腰包” , 都不會普遍受市民歡迎; 特區政府在缺乏政

黨、政團、民間智庫和公民社會團體的支持下, 難以推行。

(17 ) 特區政府所面對的施政困難,其實所有發達的民主國家同樣面對。哈

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Ke n ne dy S c hoo l of Go ve r nme n t )教授D r. Ela ine

Kama rc k 於2006 年6 月在英國舉行並有20 多個國家官員參與的「21

世紀公務改革— 以民為本」的論壇中說, 21 世紀的市民是“ 愛批評

的市民” (“ c ri tic a l c itiz e ns” ), 過去1 0 多年來, 各國的管治水平雖

然有很大的提升, 市民仍是批評不絕。Dr. Kama rc k 說, 21 世紀的政

府必須進行各方面的公務改革,在公共財政緊縮下,務求滿足市民的

訴求。她並指出,2 0 世紀的官僚式管治方法已經過時,近2 0 多年來,

歐美各國政府不斷政革公務,改革方法可歸納為三大方面。一為重新

創造政府、二為網絡政府, 三為市場政府( re i nve n tin g go ve rnme n t,

gove rnme nt by ne tw or k, gove rnme n t b y ma r ke t)。

(18 ) 因此,特區政府必須繼續深化政治架構及公務改革,加快落實民主發

展,全面檢討及改革諮詢制度,方能積極動員包括企業及個人的社會

力量, 推動有關改革。

(19 ) 特區政府必須將問題清楚羅列, 讓社會對問題的嚴重性有深入的認

人口老化與公共財政的長遠策劃

香港政策研究所 26

識。在政策流程中的不同階段(d if fe re n t s ta ge s o f t he pol ic y proc e s s ),

對各持份者進行諮詢,而非將諮詢當成是政策流程中的單一的、獨立

的、或“ 交差式” 的“ 走過場” 的活動,並明確諮詢的模式及對象,

動員全社會(包括企業、個人、政黨、政團、民間智庫和公民社會團

體), 參與討論有關問題和解決方案, 從而達成社會共識。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7040805491
政府倡保險業與私院自定收費
新醫保大倒退 病人任掠水


【本報訊】政府昨向立法會提交私人醫療保險最新建議,推翻討論多年,以劃一症候族群(DRG)數據,釐定手術套餐收費及賠償;改由保險公司與私家醫院自行商議收費,醫保推行初期套餐主要涵蓋割盲腸等簡單手術;保費由保險公司釐定。有立法議員批評醫保大倒退,保險業及私院可合謀定價,是「搵病人笨」。

政府文件交代由羅兵咸永道諮詢服務有限公司進行的私人醫療保險顧問報告,建議醫保須符合15項最低要求的「標準計劃」,包括由保險公司與私院及醫生自行商議收費的「免繳付套餐」(病人毋須自付費用)或「定額套餐」(病人須繳付部份費用)。若病人選擇與保險公司簽約的私院及醫生,及手術和治療屬套餐清單內,則毋須付費或只須繳付預定費用;若病人想選擇其他私院則須支付較高費用。  


主要涵蓋簡單手術及治療

醫療規劃及發展統籌處處長孫玉菡表示,顧問推翻討論多年、以參考公院客觀及劃一的症候族群(DRG)數據,即不同病症平均成本來制訂手術套餐收費,是因制訂DRG需大量數據及長時間,為盡快推行醫保,短中期以免繳付或定額套餐取代,長遠會制訂DRG。
醫保推行初期主要套餐涵蓋現時私院常見的簡單手術及治療,如內窺鏡、磁力共震及電腦掃描檢查,切除盲腸、粉瘤、子宮、卵巢、痔瘡及耳鼻喉科手術,之後手術種類逐步擴大;政府會將私院常見手術平均收費上網,令收費更有透明度,病人更受惠。其他最低要求包括設有最低承保範圍及限額,如包化療及電療;日後所有保險公司若提供住院醫療保險,必須提供標準計劃,另可提供有額外保障的「附加計劃」。政府建議設立專責機構監管醫保計劃。
兩年前自願醫保第二階段諮詢文件,詳列不同年齡層保費建議、保費折扣優惠、承保手術種類等,但今次文件全部欠奉。孫指會再研究扣稅優惠等,暫未能交代會否規管保險公司行政費及利潤等,保費由保險公司決定;今年底政府會提交詳細報告,2015年向立法會提交條例草案,有信心保險公司會提供政府的醫保。  

醫保基金只肥了保險公司

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表示,醫保出現大倒退,相信因保險公司及私院不肯被DRG限定收費,「
規管私家醫院運作將研究利潤轉移的問題

審計署揭發有私家醫院沒有按照批地條款,將利潤投放在慈善或改善醫院設施上,有病人組織批評,私家醫院提供的優惠,病人因不知情根本無法享用。

消委會說,規管私人醫療機構的督導委員會將會研究私家醫院的運作,會同時研究利潤轉移的問題。
立法會一題:私家醫院發展
************
  以下為今日(十一月九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陳健波議員的提問和食物及生局局長周一嶽的答覆:

問題:

  近年大量內地孕婦及病人到本港的私家醫院(私院)求診,私院床位嚴重短缺,服務接近飽和;有中產人士一心購買醫保以享用私營醫療,結果亦要輪候床位。本港13間私家醫院中有12間以非牟利機構的名義成立,當中10間屬根據《稅務條例》第88條獲豁免繳稅的慈善機構,部分該等私院最近大幅增加醫療服務收費,有醫療服務加價高達1.6倍。現時政府批地給私院的規約中,並無條款或罰則監管其運作或限制其賺取巨額利潤,當局預期在二○一七年有新的私院開辦時,可試行在批地規約中加入相關條款及罰則,若證實可行,可考慮研究一併修例監管舊有的私院。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鑑於有個別非牟利私院一年獲利高達四億,並有數十億元的財政儲備,當局現時如何監察非牟利私院的資金用途(包括其盈利是否用於發展醫療服務,以及資源投放會否過於偏向利潤較高的服務,而影響其他服務的質量);此外,本港規管私院的《醫院、護養院及留產院註冊條例》於一九三六年制定,最上一次大幅修訂已經是一九六六年,該條例並無規管私院收費、盈利及財政狀況的條文;美國去年通過醫療改革,加強對非牟利醫院的監管(包括三年一度的合規檢查),確保其運作模式符合免稅地位的條件;當局有否計劃參考美國的做法,檢討現時有關的非牟利私院的免稅地位,並按其盈利情況徵收利得稅及地價;

(二)當局除了每年查核獲政府廉價批地經營的私院,有否按照批地規約提供廉價床位外,如何確保院方沒有就該等床位設定門檻(例如不接受進行大型手術或以醫療保險付費的病人使用等),以及該等床位充分被使用;當局有否計劃盡快立法作出規管,改善現時這類廉價床位的使用率低至四分之一的情況;及

(三)鑑於數間私家醫院初步計劃於二○一三至二○一四年增加約250個床位,而政府已撥出四幅土地發展私院以供應更多床位,當中七成供香港居民使用,但四間新私院預計在二○一七年才會開始營業,由現在到二○一七年這六年間,當局如何確保需入住私院的香港居民可獲優先安排床位;為何不立刻研究修例規管舊私院?

答覆:

主席:

  私家醫院是香港醫療系統的組成部分之一,為具負擔能力而又願意選擇私營服務的市民提供基層醫療服務、各項專科和醫院服務。生署根據香港法例第165章《醫院、護養院及留產院註冊條例》(《條例》),對私家醫院的房舍、人手或設備方面作出規管。為使病人得到優質的護理服務,生署制訂了《私家醫院、護養院及留產院實務守則》(《守則》),列出良好的實務標準,供私家醫院採用。此外,生署亦不時對私家醫院進行定期或突擊巡查,以監察私家醫院的營運情況是否符合《條例》和《守則》的規定。

  我現就問題的三個部分答覆如下:

(一)現時香港有12間私家醫院根據《條例》註冊,私家醫院須符合房舍、人手或設備方面的條件。條例並無就私家醫院的財務收益或服務範圍作出規限。私家醫院可自行決定其資源運用及發展事宜。根據私家醫院提供的資料,在二○一一年,12間私家醫院中有三間增加了共約50張病床,包括產科、兒科、內科和深切治療的專科床位;另外四間則擴展了包括腫瘤科中心、洗腎服務、心導管檢查服務及內窺鏡檢查服務等專科服務。

  現有12間私家醫院中有10間為根據《稅務條例》獲豁免繳稅的慈善機構。根據《稅務條例》第88條,任何屬公共性質的慈善機構或慈善信託,均獲豁免繳稅。獲豁免繳稅的慈善團體必須純粹是為法理上承認的慈善用途而設立。稅務局會要求申請豁免繳稅的慈善團體具備一份規管其活動的文書,清晰準確地列明其宗旨;而獲豁免繳稅的慈善團體的收入(包括經營業務的利潤)和財產只能用於促進其所列明的宗旨,嚴禁在成員之間分攤。稅務局會定期覆查獲豁免繳稅的慈善團體,查核其宗旨是否仍具慈善性質及其活動是否符合所述的宗旨。進行覆查時,稅務局一般會要求有關團體遞交帳目、年報、其他有關文件及資料,以確定其活動有否偏離其慈善宗旨和規管文書所列的規限條款,及其業務和從中取得的利潤是否符合第88條的規定,從而決定應否繼續或撤銷其豁免繳稅資格,及需否就其經營業務的利潤徵稅。

(二)根據《守則》,私家醫院須就醫院內提供的各類病床─包括任何批地條件中規定的床位類別─備有收費表,以供市民查詢及參考。私家醫院提供任何專科的臨床服務,必須設有合適的房舍和設備、以及有合資格和足夠的人手,以配合有關服務的運作及符合法例。醫院有責任向病人清楚解釋其入院政策及安排。

(三)政府的政策是推動及便利私家醫院發展,在以公營醫療為全民醫療安全網的基礎上,透過發展私家醫院增加全港整體醫療服務量和提升全港的醫療服務質素,以應付不斷增加的服務需求。私家醫院發展亦有助紓緩現時公私營醫療失衡的情況。根據私家醫院提供的資料,現時私家醫院的服務對象大部分在入院時是以香港身份證登記的。

  政府已於黃竹坑、將軍澳、大埔及大嶼山分別預留了四幅土地發展私家醫院。我們現正就這四幅土地制訂批地安排。為確保新醫院會提供良好質素的服務,政府會就有關土地的發展訂定一些特別發展條件,涵蓋服務範疇如專科服務的種類、服務水平如病床數目及醫院的認證、收費透明度等。我們亦會加入要求,限制新醫院用作產科服務的病床數目。我們計劃在二○一二年第一季先就黃竹坑及大埔兩幅土地進行招標,其餘兩幅土地則稍後分期批出。

  除了四幅預留土地外,有部分私家醫院亦正進行或計劃進行擴建。在有關計劃符合相關法例要求及其他規定(如土地用途)的情況下,政府支持現有的私家醫院透過擴建和重建以提升服務水平。我們相信上述的私家醫院發展計劃能進一步增加私營醫療市場以及本地整體的醫療服務量,讓有能力負擔又願意付款使用私營醫療服務的人士有更多選擇。

  多謝主席。




2011年11月9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57分
聖德肋撒變私人盈利場

醫院設7公司 利潤撥修院醫生獲派息
17/11/12

【明報專訊】審計署質疑聖德肋撒醫院容許牟利性質的公司在醫院內經營有違地契之嫌,本報進一步揭發,在聖德肋撒醫院營運的牟利公司最少7間,是醫院、醫院主辦機構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下稱修會)和逾80名醫生三方共同投資,當中,修會是擁逾半股權的大股東。擁有股權的兩名醫生謝鴻興和周伯展證實,他們近年的確從有關公司獲派股息。換言之,修會在攤分股息後,毋須按地契要求,將利潤再投資回聖德肋撒醫院的帳目,而是直接轉到修會戶口。

相關即時新聞

    今日報章頭條摘要(07:34)


公司收益不納醫院利潤涉違地契

審計署日前發表報告指出,聖德肋撒醫院在2009及2010年兩年,曾向承批人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合共支付3.03億元「許可使用費」,同期又將1.8億元捐給「有共同董事的公司」,另外容許牟利性質的公司在醫院內經營,收益不計入醫院的利潤。審計署批評衛生署沒有過問院方的大額交易及捐款,又無過問牟利公司在醫院經營,疑違反地契條款。

本報翻查地契及公司註冊處多份文件,發現該批「有共同董事的公司」,大部分是由女修會以大股東身分,與聖德肋撒醫院以及為數約80名醫生,三方共同組成,涉及至少7間私人公司(見表),營運醫院不同醫療服務,例如掃描、腫瘤治療、聽覺、視覺、言語治療等,而這批公司的申報地址都在聖德肋撒醫院內。本報記者昨日到掃描中心,確認該中心在醫院地庫運作。

私人公司帳目不公開難監管

政府與女修會於1959年簽訂的地契中列明,若醫院有盈利,必須用於改善或擴展醫療服務,但因如今醫院將醫療服務分拆由不同私人公司提供,這些公司不屬非牟利公司,帳目毋須公開,政府更難以監管。這些分拆出來的公司利潤,便按持股量分配予三方股東,但因私人公司毋須向公眾及交代收益,這些利潤究竟是多少及如何使用,公眾難以知悉。

兩名醫小股東認每年收股息

醫學會會長謝鴻興是聖德肋撒醫院掃描中心的小股東,佔1%股份;眼科醫生周伯展是聖德肋撒醫院眼科及視力矯正中心的小股東,佔4%股份。二人向本報表示,多年前女修會牽頭與多名醫生組成不同公司,由於近年有錢賺,他們每年收到公司派發的股息,但他們不願透露具體金額(見另稿)。

院方﹕所有收益作慈善

聖德撒肋醫院昨日回覆有線新聞表示,醫院所有收益均用作慈善用途,包括添置先進醫療設備、擴建醫院及興建護士學校,醫院有需要與醫生合作引進新科技,該些關聯公司成立的主要宗旨,是為病人提供專業醫療服務。

衛生署發言人回覆查詢說,批地條件有財務規定的私家醫院,須提交核數師報告和相關財政資料予該署。署方已將有關情通知地政總署,並繼續與地政總署跟進私家醫院是否遵守有關地契條件。

衛生服務界立法會議員李國麟批評,政府對私院的監管形同虛設;工黨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對獲得不少優惠的私家醫院可以牟取巨額利潤,而沒有考慮公眾利益深表關注,二人促請政府盡快交代,並會要求立法會委員會討論。
伊院重建 急症住院擬遷啟德.

【本報訊】九龍中醫院聯網龍頭伊利沙伯醫院的重點服務,或會轉移啟德發展區。據悉,醫院管理局構思伊院重建方案之一,是於2020至2022年期間將該院的緊急及住院服務轉移啟德發展區,成為一間新的急症全科醫院,院內會有1,600張病床,門診及日間服務等則留在原址。
記者:陳沛冰
多名九龍中聯網資深醫生表示,伊院有50年歷史,約有1,800張病床,地方淺窄及開始老化,需要重建;原址重建工程複雜及會影響病人,需考慮是否另覓地重建。政府數年前計劃於啟德興建兒童醫院時,已計劃在鄰近興建一間急症全科醫院,支援兒童醫院。
有關醫生表示,近期同僚之間討論伊利沙伯醫院「搬院」事宜,不少醫生在不同場合,均聽過醫院管理局管理層提及正構思伊院重建方案。構思之一是將緊急及住院服務轉移到啟德發展區,變相成為該處新的急症全科醫院,該院會有1,600張病床,門診及日間服務等則留在原址。伊院原來約200張兒科病床,會融入兒童醫院內。
有醫生表示,管理層曾提及伊院於2020至2022年期間重建時,伊院轉移服務是「牽一髮動全身」,局方需時考慮方案是否可行。
公院資深醫生分析,整體公營醫護人員不足,未必能支持額外起一間新醫院;加上黃大仙區居民及政黨,多年來要求區內設有急症全科醫院,兒童醫院於2018年開始投入服務,故伊院轉移服務可解決多個問題。伊院與九龍西醫院聯網的廣華醫院位置非常接近,將伊院搬往啟德可更有效運用資源。
建新醫院需逾二百億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梁家騮表示,曾聽聞伊院會搬到啟德。瑪麗及廣華醫院重建分別需70億及92億元,估計興建一間急症全科醫院最少需200億元,每年經常性開支需數十億元。將伊院重點服務轉移到啟德,長遠可節省成本。
梁家騮指,伊院不少病人來自九西聯網,是否支持「搬院」,視乎將來服務需求及醫管局的規劃:「九龍東係要多一間醫院,但係將QE搬落去,廣華係唔係承受到服務需求?」
油尖旺區議員許德亮表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