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英擬建核聚變發電站 世界首座

關注美國國家點火裝置(NIF)進展情況的英國科學家,計劃在英國興建世界首座核聚變發電站,並表示有望在20年內投產。

 核聚變是太陽中心的能量,能在放射性污染最小的情況下,產生清潔、安全、環保無碳污染的能量,但多年來研究都未能攻克技術難題。

 在上周,負責監管政府在科技領域開支的英國研究理事會(RCUK)表示,相信難題已接近解決。RCUK希望英國落實早前擬定的高能激光項目(Hiper)研究和建設計劃,讓首座核聚變發電站在2030年左右投入使用。RCUK的報告稱:「未來核聚變能源很可能在全球能源系統中起關鍵作用,英國應謀求該技術。」

美點火裝置 足產500萬億瓦特

 牛津郡迪考特地區是考慮的選址之一。報告並密切關注位於美國加州的NIF實驗進展。NIF旨在模擬核聚變反應,已安裝192座巨型激光裝置。理論上,這192束激光產生的脈衝,集中照射一顆小氫丸,會令氫原子核在高溫高壓下聚變,瞬間產生500萬億瓦特的能量,是目前美國國家電網發電量的1,000倍。

 報告稱「全球都在關注NIF,這將是核聚變發展史中一個劃時代的時刻」。Hiper計劃的合作負責人鄧恩表示同意,他說:「NIF實驗已達成聚變反應,但目前投入的能量比產出要高。」他指今秋的NIF實驗非常關鍵,如果產生的能量多於投入,將證明人類可利用激光聚變發電。  ■《星期日泰晤士報》
我國受控核聚變獲突破 可望實現熱核聚變發電

12/23/2003/12:54  華夏經緯網

  華夏經緯網12月23日訊:據中新網報道,記者昨日獲悉,日前我國科學家為國內最先進的核聚變實驗裝置“裝”上了關鍵部件——偏濾器,並成功在這一新的磁場形態下實現放電,從而標誌著中國受控核聚變研究邁入一個新階段。
  這個取得重大進展的核聚變實驗裝置,正是由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研製、位於我市航空港開發區的中國環流器二號A。據介紹,“中環二A”成功安裝偏濾器並放電,對於未來簡化聚變反應堆工程,建設核聚變核電站具有重大意義。

  模樣 偏濾器像倒扣的漏斗

  去年12月建成的“中環二A”裝置,是國家大型科學工程,也是中國第一個帶有偏濾器的大型托卡馬克裝置,為開展大規模核聚變物理實驗提供了堅實基礎。

  專家介紹說,偏濾器是實現未來核聚變反應堆排熱、除灰、雜質控制和降低材料侵蝕的關鍵部件,它就像一個倒扣著的巨大漏斗被安裝在核聚變裝置上。

  通過可見光攝像,可以清晰觀測到進入偏濾器室中的等離子體形成“八字形”結構。相關診斷也證明,環流器二號A裝置成功實現了難度較大的單零點偏濾器位形放電。

  據悉,1984年,我國自行設計和研製的受控核聚變實驗裝置“中國環流器一號”,也是由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研製,並在我省樂山地區建成啟用的,由此為我國在國際核聚變研究領域贏得了一席之地。

  意義 使用熱核發電不再遙遠

  核聚變研究的最終目標是建成聚變能核電站。

  全世界現有20多個國家建成400多個核電站,發電量佔全世界16%,我國建有3座核電站。這些核電站基本均是利用核裂變進行發電。雖然核聚變釋放的能量比核裂變大數千倍,並且反應原料豐富、輻射較小,對環境不造成污染,但由於核聚變會產生上億度的高溫和高壓,人們目前尚不能完全控制。

  儘管國際上對受控核聚能研究中,偏濾器形態下的放電研究已有20年曆史,但我國因技術方面的困難卻一直未能開展。經過我國100余名科學家的不懈努力,在成功掌握等離子體控制技術,實現重復穩定放電後,終於成功實現了偏濾器位形放電。這使我們距離可控熱核聚變發電又近了一步。

  由於聚變核燃料氘在海水中儲量豐富,核聚變也就能最終解決困擾世界的能源危機。據專家估計,在不久的將來,人們便能用上源源不斷、潔凈無污的核電能了。

  名詞鏈結

  托卡馬克:一種核聚變物理實驗裝置,它利用環形超導磁場,對等離子體進行加熱、約束,創造可以控制的產生聚變的物理條件。

  核裂變能:是指重元素(如鈾、釷)的原子核發生分裂反應時所釋放的能量,原子彈爆炸釋放的便是核裂變能。

  核聚變能:是指輕元素(如氘、氚)的原子核發生聚合反應時所釋放的能量。太陽釋放的能量即是核聚變能。
日本開始組裝核聚變發電實驗裝置
http://finance.sina.com.hk/news/-3-5601761/1.html
34國聯手打造地上「太陽」 產安全能源

【明報專訊】歐盟與中日印韓俄美等34個國家聯手打造、造價達130億磅(約1009億港元)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中,設計最具技術挑戰的組件設計上周終獲批准,標誌着研究以核聚變技術發展廉價、乾淨和安全的再生能源邁進一大步。

比太陽核心熱約7倍

ITER的托卡馬克(Tokamak)反應堆中心溫度將達1億℃,比太陽的核心還熱約7倍。ITER計劃中設計最具技術挑戰的組件,正是反應堆中應付高熱的物料。在這種物料獲得通過使用後,計劃將進入下階段的建造程序。在未來數年,ITER的100萬件反應堆組件將由世界各地送到法國南部卡達拉舍(Cadarache)的基地。組件在組裝後的體積約為81個標準泳池大小。

不會產生高輻射核廢料

ITER計劃的重要階段包括把負責引發核聚變的氫氣同位素注入反應堆的真空箱中,然後利用高溫減低氫氣同位素粒子間的空間,讓它們能夠聚合成無害的氦氣,並從中釋出大量能量。預計這個「人造太陽」能將每5000萬瓦特的能源輸入轉化,並產生出高達10倍的5億瓦特能源。

ITER的安全總監阿萊哈爾德雷(Carlos Alejaldre)表示:「這是全球最大的科學合作計劃。計劃複雜得要研發新貨幣,好讓我們決定每個參與國所需付出的款項。我們已由設計階段發展到建造階段。我們要證明它是安全的。如果未能說服公眾這是安全,我想核聚變發電將不能在全球任何地方發展。」ITER組裝行動主管馬克林(Brain Machlin)則表示:「ITER有100萬件零件,這是最複雜和最具技術挑戰組裝任務。」

核聚變自原子科研階段以來一直為科學家的研究目標。與傳統的核分裂發電站不同,核聚變不會產生高輻射的核廢料,不能用以發展核武,而且萬一出任何事端,核聚變活動會立即停止,絕不會出現像日本福島核電站那樣不受控制的核反應,十分安全。

由於ITER計劃非常複雜,實驗試用ITER進行核聚變可能要到2030年才能開展,預計商用核聚變反應堆最快到2050年後才能投產。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