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關注香港足球界的前途

週四, 2006-05-04 20:06 — 領男

南華降班,第一次聽到歐偉倫對國援不滿的肺腑之言,「國援」一時成為了眾矢之的,這究竟是個什麼故事?

香港的外援足球員

容許本地球會引入外援的原因,是相信引入高質素足球人材,將會增加球會之間的競爭,刺激球迷入場,繼而帶動市民消費足球工業。然而,足球總會怕市場太過自由,球會便會大量聘請外國頂級球員加盟,減少本地球員的機場會,長遠來說,甚至會扼殺本土足運的發展,於是出面干預,限定在本地聯賽及杯賽落場的外援名額只有三名,而註冊的則保留增加的可行性。近十年,有說球市不濟的原因,是本土足球員質素下降,故有人建議足總減少干預外援名額,或放寬限制,但足球總會堅持一貫政策。所以,球會邀外援過當都很選擇,務求去蕪存菁,教練為擇得心頭好,千金一投,乎復何求,不少球會以往曾重金禮聘過世界各地名宿加盟,不要談二三十年前南華精工,近十年也有過不少好外援,例如二合的前巴西國腳連拿度、南華的委內瑞拉國腳奧尼拉斯、尼日利亞國腳奧化,而今天愉園的卓卓,幾年前奧運,差點入選喀麥隆最後大軍。在香港足球聯賽工作的外援,都來自五湖四海,而且都是千萬選一,沒有一隊輸了球,反過來公開賴外援無料到,至今年南華降班,才首次聽聞。

國援潮流

近五六年來,全球興起「國援」的潮流,歐洲大球會向中國足球員招手,他們大多高調轉會,但後不獲出場機會,原因是球會看中大陸電視台及體育用品市場,透過邀請國內足球員加盟,並高調宣傳,然後跟亞洲各電視台簽直播合約,體育用品公司又會跟足球員簽定指定代言人等協定。所謂「國援」潮,其實是令中國足球工業跟全球經濟接軌的手段,英超的愛華頓的李鐵、曼聯的董方卓、德甲1860慕尼克的邵佳一、法蘭克福的楊晨、謝暉、法國南特的李金羽,都是代表作(或犧牲品?)。香港的「國援」潮則不一樣,加盟的足球員並非國內頂級,而且薪金便宜,故成為不少足球會的「搶手貨」,他們不一定為球會帶來廣告、電視轉播、肖像版權的收益,但至少不會帶來財政負擔,還可以揮之則去。

歐偉倫說:「國援明知無論踢得好壞,下季都不會獲得續約,又怎會為你盡力﹖」。南華的衰敗,原因可能不是個人質素的問題,而是過份剝削外勞,造成人去流空,結果球隊四分五裂。國援流失率高,待遇也比不上遠道而來的「好波之人」,導出了國內同袍在香港的工作情況。聘外勞踢波這種情況在歐洲也很流行,例如法國球會在非洲大量買入便宜的年青足球員,人工平、體力好,又平又靚,甚至會將聘用方式轉為半職或合約。然而,不少歐洲球會擁有較完善的青年訓練配套,外來的青年足球員都有較多提升機會。然而,香港的國援是即買即食的,而且是平買平食,南華降班後還要公開罵責「國援」,是對勞工雙重剝削。

足球員自由化

不止外勞,就連香港足球先生丘建威也說﹕「25歲以上的職業球員,有哪一個沒有副業﹖最實際當然是教波,或者去查貨車送貨。27、8歲有家庭要照顧,明年前途又不清楚,一旦傷了,下季無人要又點算﹖我唔食,屋企人都要食呀﹗」。山度士又說,現在的球員,甚至大會如南華,每月的收入,可能只有2、3千元車馬費,有球員甚至只得8、900元。香港足球員面對的,相信不只是反省與不反省的問題,當踢足球員過著的是朝不保夕,望天打掛的生活,又怎叫人有歸屬感?年青足球員不可能得到一只合約,留在足球會努力,反映的,是香港社會的轉變,其實,現在不是威仔說的青年球員失去了人生目標,丘建威一面批評年青足球員,其實他一早轉行講波,而年青足球員,有的投考消防員,有的去當貨車或的士司機,踢波不再是終身工作,而是所謂「自由化」後的兼職工作。

其實,足總對於這種自由化的趨勢並非視而不見,幾年前,香港足球總會投資建立「香港08」足球隊,目標是要準備2008年出席奧運,員球年齡維持於十六至廿三歲左右,足球總會安排他們由丙聯賽踢起,在本年球季已提升到甲組了。雖然季尾不敵強旅降班,但卻很受球迷讚賞。很多人說,年青足球員沒有前途,但足總就為香港08的運動員提供學業、訓練住宿和飲食指導與協助,是近年足球業自由化趨勢之下,一個很難得的園地。本地有多少香港08?

不止踢足球,今天的年青人的選擇,其實是很有限的,在08年奧運以後,他們面對的,跟歐偉倫、威仔和國援的將會一樣,奧運之後,我們還會有一隊香港12嗎?我們是否要組織本地足球員一同聯署?《五一勞動節的自由工作者 (freelancer)宣言》?

香港皮球往何處踢?

有位朋友跟我說:「實力相約的競技都可以好好睇,誰說學校陸運會的可觀性比亞運低?同樣地,麥花臣同修頓水平點都唔夠職業高的,呢個係我對過職業球員的真實感覺,但麥花臣同修頓多人睇過大球場。」,將香港跟國際冠軍比較是,總是不設實際的。回到現實,今年埋怨外援,埋怨年青球員的大球會,究竟有幾支持本地足運的發展?讓我講個小故事。

約七八年前,香港代表隊請來了一位荷蘭籍領隊利沙云,他曾擔任過當地班霸阿積士的主帥。利上任後不久,就約戰不少跟港隊實力相約,國際排名不高的國家隊友賽。當時他跟本地大球會南華和愉園有過爭執,因球會教練以專注聯賽為理由,不肯放球員出戰港隊訓練,連足總調停也不肯退讓。利沙云有感本地球會其實對港隊的成績不太重視,於是大膽起用新球員,現在的港腳陳豪文、司徒文俊、朱兆基等都是「利沙云時代」這個夾縫中冒起的年青球員。

其實,近十年才冒起的亞洲足球強國日本南韓,都是透過不停約戰二三線國家隊來提升代表隊的質素。跟實力相約的波隊友賽,一來可以提升本地足球員的眼光,增強信心和豐富他們的經驗;二來透過國際場提高代表隊的國際排名。利沙云曾經嘗試作一點改變,可是敵不過我們急功近利的傳統,不足一年就諳然辭職。後來的頭目繼續以邀請曼聯、AC、皇馬來港狂數自己,以自我羞辱為賣點。

多年來,我們有檢視過這種短視狹窄的視野嗎?

足球社區化?

阿叔常說:一隊波係踢十一人,球迷就是球隊的第十二人。可見足球不止是個人競爭的活動,而是集體精神及身份認同的體現。足球在香港從來都是大眾娛樂,我們的足運在七八十年代最為興旺。有說香港足球的發展,在六七暴動後建立自成一體身份認同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由於所有本地足球賽事也集中於於旺角與香港大球場舉行,球迷對足球隊的認同,並沒有所謂「社區」群體支持,相反是以港隊或非建基於地區的足球隊。最受歡迎的要數「擁南躉」,他們在無線電視新聞報導南華最後一戰迫和公民後降班時說:「我不要足總挽留南華,南華一定要落乙組打番上黎﹗

從球迷的反應可以知道,支持一隊足球隊的主因,足球員的質素不用行先,而是本土情意結,不少國家的丙組足球聯賽,也會有幾千人入場,原因是社區認同的概念。幾年前,香港足球總會推出有關甲組聯賽主客場地的新政策,把十八區的運動場分配予各支甲組球隊,多個場地例如青衣、西貢、旺角等都用作他們的的訓練和比賽的主場。當時足總銳意透過新安排建立地區居民支持文化,藉此推動球市。政策一推出,我每跟波友討論,也很同意新安排,長遠來說能培養出地區認同,然而,政策在缺乏討論的情況下無疾而終,現在又回復使用旺角和香港大球場的安排,但足球社區化的討論,相信比「香港足球已死」的說法來得有建設性。

過去三十年,南華這個班霸大佬的角色,窒息了我們對足球的幻想空間,他的衰敗和球壇三無的現象,並不是南華同人所說,是香港足球的大限,相反是個迫使我們重新面對歷史問題的好時機。
鳳凰計劃一團糟 立會民政會應開會檢討

週六, 2012-10-27 18:01 — Wing

簡單來說,所謂「鳳凰計劃」就是以政府在三年內每年給予足總額外二千萬港元撥款以振興足運。但這額外撥款是有前提的,就是足總要執行當初改革顧問的建議。由足總在二零一一年四月依據改革顧問的建議修改章起計,鳳凰計劃已展開了近年半,但球迷不但未看到足運耳目一新,相反因為鳳凰計劃而以公帑聘用的麥國棟(Gordon McKie)和摩力克(Ernest Merrick)都在任期未滿就掛冠而去。據說單是用在麥國棟的公帑已達二百萬。鳳凰計劃進行了近年卻未有帶來新氣象,似乎當局不得不就這計劃來一次大型的中期檢討了。

鳳凰計劃總共包括三十三項建議。任命行政總裁和聘請新的香港足球隊主教練都是包含在建議之內的。去年年底麥國棟和摩力克先後走馬上任,分別成為香港足總史上首任行政總裁和鳳凰計劃實行後首任港隊全職主教練。結果麥國棟只做了半年;摩力克的命運好一點,但也是過不了一年這關。

麥國棟和足總董事不和

兩人離職的過程都有類似。就是在離職前不久,他倆與部分足總董事的分歧浮上了枱面。麥國棟在今年五月離任。在三月,足總主席梁孔德將香港球會可能參加中國足協盃和有日資打算入資香港甲組隊的消息公諸於世,旋即惹來當時身在海外的麥國棟透過公關公司發聲明指責有人洩密。另外,足總董事羅傑承亦曾在的網誌多次質疑麥國棟。羅傑承在其中一篇網誌指:「足總在作出一些重要決定,包括與重要賽事有關,以及批出重要合約之前,必須與董事會的各個工作小組(Committees),有所溝通。」身為南華足主的羅傑承有這樣的批判,是因為麥國棟到任後認為市場及傳訊委員會無需再負責為足總賽事找贊助,但足總卻找不到足總盃的贊助商,而且在賽事抽籤前沒有告知董事。細看改革顧問的第九項建議,就可見到這事反映了實踐建議的難度。第九項建議是有關日常運作的。改革顧問建議董事局應該將日常決策交予由行政總裁領導的秘書處。但羅傑承和麥國棟顯然對秘書處的權力有多大有不同意見。照原來的設計,行政總裁就是會奪去董事局原有的部分權力。但究竟董事局願意放多少權?行政總裁領導的秘書處有沒有得到足夠的支授去承繼那些權力?

對麥國棟而言,甲組會在董事局的力量是他施政的最大阻力。他離任後回到祖家蘇格蘭就對當地媒體抱怨他所制訂的計劃根本無從推行:「甲組會主導董事局,所以就跟那些營運球會的人發生糾紛。香港隊沒有球賽可踢,沒有集訓營,沒有教練,這是因為他們不在乎香港隊。我享受在香港的時光,直至我發現我的建議將不能實行,既然他們不想改變,我又怎能改善香港足球?」一直以來,球迷常指斥球會「老細」的私心導致香港足球難以進步。如果麥國棟的分析正確,似乎已改革體制的足總董事局還是和以前一樣:是「老細」角逐利益的平台。

摩力克的抱怨

至於剛在星期五離任的摩力克,先前已因徵召未取得特區護照的球員參加港隊訓練而與羅傑承公開交火。摩力克向媒體抱怨南華不放未有特區護照的謝嘉強和積斯利參加港隊訓練,羅傑承則在網誌反駁。到上星期三香港隊在旺角場負馬來西亞零比三後,另一足總董事,有份參加摩力克面試的伍健又在「面書」批判摩力克的佈陣和安排。摩力克不甘示弱,在回覆《南華早報》記者查詢時就說自己作為主教練當然要為港隊的戰績負責,但在足總有多個職位而且影響力不少的伍健又是否應負責任呢?

今天《明報》報道足總主席梁孔德指摩力克不應要求港隊每星期集訓,因為球會也要訓練。不過,是摩力克在給《南華早報》的電郵時指出約三個月前,他已向董事局提交有關提升代表隊水平的計劃,而董事局是完全支持該計劃的。而董事局內的成員包括梁孔德、本身是傑志總領隊的伍健和羅傑承。但當計劃提交到「Division One Management Committee」(足總架構下是沒有這一組織的,但相信是指每支甲組球會都有代表的甲組會會議)卻遭到反對。這帶出了兩個問題。第一、除非摩力克的計劃根本不包括每星期訓練,否則梁孔德又怎能批判每星期訓練的決定呢?第二、改革顧問的其中一項建議就是要搞好香港隊教練與球會的關係,但摩力克的經歷和下場已證明了這項建議已是不能做到了。

摩力克還向《南華早報》提到另一件事。他和技術總監歐智勳(Steve O'Connor)都對技術及競技委員會的架構改組全不知情。改革顧問建議中第十一點說明技術總監應是強勢(STRONG)的,但如果他對技術及競技委員會的架構也沒有影響力的話,他有多大空間實在值得質疑。這位才五月才履新,同樣是因為有鳳凰計劃才來到足總的人物的前路如何,球迷根本沒有樂觀的可能。

港職聯難產、鄧竟成辭職

除了麥國棟和摩力克提前離任外,還有兩個爆炸性較弱的新聞是要留意的。第一則是港職聯的進展。根據原訂計劃,港職聯是應在一二至一三年球會舉行的。但我們還是活在「港甲」年代。新任行政總裁(也是原來的改革顧問)薛基輔早前已指出港職聯應會到一四至一五年始能面世。到底是甚麼原因令這個計劃難產至今?是原本的計劃就是過份樂觀還是有新計劃會觸動某些利益呢?

另外,原獨立董事,前警務處處長鄧竟成也已辭職離任。有報章指他離任可能是與他無足夠權力發揮和足球圈內鬥有關。如果有關傳言屬實,再加上長年累月的球會與代表隊的衝突未有緩和跡象,究竟足總的新架構是否真的能令到足總改善其管治,實屬疑問。

我無意指麥國棟和摩力克是全對的。但既然鳳凰計劃過了近半我們仍然看不到足總的管治有甚麼進步,不少顧問報告提的建議還未有實踐的跡象(代表球員的組織至今還似乎是十劃未有一撇)。為了香港足球的發展,為了市民的公帑,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理應召開會議,邀請有關人士出席說明問題所在,為鳳凰計劃做一次認真的大型檢討。否則,鳳凰計劃再繼續下去也只是在浪費公帑和給予球迷一個不合理望的「無謂野」而已。
週五, 2006-05-05 17:26 — 長鬚

所謂的國援問題:其實很奇怪。在香港,每年總有十個八個外援來港加盟甲組球隊,不足一個月便被球隊放棄。但國援卻大多可踢一段長時間,即使不合用也鮮見被換走。南華的周煒前季已見他「冇料到」,為甚麼可讓他留下這麼久?這大概牽涉到香港球隊尋覓外援的途徑。與其說國援踢得不好,倒不如譴責領導層的決策。再者,本地球員也難辭其咎。你細看南華的本地球員班底,雖比不上愉園,但會比傑志與晨曦差很多嗎?近年看過最神奇的本地賽是前季的南華對愉園。當時全華班的南華不無降班危機,最後他們卻在大球場大勝五比零。如果他們能多些踢出那場的水準,就算國援不濟也根本不會淪落至此。

球員議價力與老細足球:我堅持討論本地足球不能不談老細。因為香港職業球隊少,老細一聲「唔搞」可影響廿多人的生計。不少老細視球隊是其玩物,我們才能在預備組賽事看到諸多老細的肚腩〈霍英東在業餘時代更踢過甲組〉。幾十多來都是這樣,從來香港都沒有健全的聯賽。只是過去的風光掩蓋了很多東西。球隊既是老細的,又怎能苛求球迷對球隊生死與共。我看了廿年,最後還是放棄了在香港甲組找一隊生死與共的球隊。所以我之前說倒不如將甲組非職業化,看看可否因此令球員以至各位有心搞好足球的人,無需再看老細的臉色。然而,非職業化會影響幾十人的生計。

對外比賽與聯賽:其實近年已算好一點了。今年賀歲盃用港隊踢,已是一大進步。問題是,就算港隊多了出賽機會,球員平日在球會又如何?平日的比賽競爭性不夠,即使你每年有十多場國際賽,你的個人能力又可以提升多少?吳偉超離港前只是二流,現在實力已大幅拋離他在港隊的隊友。假如我們找不到辦法提升香港甲組的競爭性,那麼協助香港球員到其它地方發展,或許是足總可考慮的方向。

足球社區化:這真的真的是很長遠的計劃。但老細打算搞多少了球?這又是老細足球底下所難以實現的。大埔來季升班有何發展,我們或可拭目以待。

南華獨大:對!這是極不健康的。足球的吸引力在於「鬥」。眼看南華的死敵一隊接一隊消失,真的很冇癮。即使是七十年代,其實很多賽事的入場人數也是極少的。當年球迷眾多,分佈卻不平均。現在球迷沒有多少個,更不用談如何分佈了。
週五, 2006-05-05 17:26 — 長鬚

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


除左老細在球隊的影響力大, 其實要負責的我覺得是足總與康文署。

青訓搞了好多年都搞唔好就唔洗講, 我記得我仲細個時有一間叫快譯通足球學校, 是我和哥哥年少時的足球夢, 可是在我升中一時間野好似已經執左笠...可惜...

講起足球學校, 在外地是流行已久的東西, 比較出名如英國的曼聯、荷蘭的阿積士(這間我想是目前世界最成功的足球學校, 出產球星如雲)等

入讀足球學校或有機會被簽成為青年學徒球員,有錢收,有書讀(當然大部份時間都係集訓),有波踢,一流!

日本大概算時最積極進取發展足球的亞洲國,迎接近年來的森巴風,他們早已派青年到南美歐洲學法,由前兩朝的三浦知良打進意大利市場,到上一朝的中田,到現在的大久保,甚至南韓也不執輸有個朴智星上了位

也記得近兩年有幾個靚仔好似去過newcastle學野, 但返到黎卻唔知去左邊, 可能學得唔好啦, 但更可能都係諗過入行冇前途,唔入行好d

講返轉頭, 點解話足總同康文署要咩多d飛?

(不其然諗起日本的明治維新與中國的洋務...)

如果當南華死,香港足球也死的話, 是時候諗「再生」的問題
以上講過的足球學校青年學徒計劃正是再生的第一方法, 而之前搞過的只有快譯通, 咁足總和康文署在哪? 商家不在, 政府還仲縮埋一角嗎? 放少d煙花,搞少d激光吧...

(回得有d亂,詳細既有時間就另撰文寫寫啦...)

另最想回應既係外援問題, 冇記錯香港足球掂過既一期(late 80's)既吳群立與宋連勇, 也是以國援既身份打起, 也是南華強盛的一大主因

可是近代的國援朝只以「范大將軍」較為人知, 可是他加盟之時已達三十幾之高齡, 作為非常有限

要入一d好國援, 除能力外年齡也是一大問題

講住咁多先, 做paper...
週五, 2006-05-05 23:41 — Wing

銀禧


以前如果你參加足總的青訓,是有機會去銀禧/體院受訓的。不過自從足球被康體局在重點發展項目踢出來後,體院就再無足球部。

其實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最遲在八十年代後期開始,差不多所有新晉甲組球員都是從銀禧/體院出來的。甲組隊過份依靠銀禧出品,自己就沒有培育青年球員了。即使體院足球部解散後,有心有力重視青訓的甲組隊亦不多。現在的預備組幾乎都是甲組球員上陣,今天有青年軍的甲組隊好像只有流浪和傑志。大部分老細抱著甚麼心態搞足球,很清楚吧。

早前足總得到將軍澳那邊一地皮的使用權,準備興建集訓場地。就看看這個計劃能否為香港足球帶來突破了。然而就算青訓做得好,如果在港當職業足球員沒有前途的話,那還是不行的。總之香港足球千瘡百孔,少修少補改變不了些甚麼。

又回說所謂的國援。其實當打的球員根本不會來。宋連勇是異數,只因他本身移居來港。立叔在香港踢至近四十歲仍然厲害只是一個個別的經典。范志毅與張恩華英雄遲暮。其它球隊大部分都是在內地踢不上球的人,又或者是暫時未有機會踢一隊而被外放來港鍛鍊。要有像立叔那樣的經典國援,實在不大可能。
週六, 2006-05-06 23:04 — Magiccello

更正


前荷蘭籍港隊教練利沙雲,不曾擔任過當地班霸阿積士的主帥。阿積士的主帥沒有需要來香港當港隊教練的. 在歐洲, 很多球會聘請為主帥. 香港也請不起.

香港足壇, 弄到今時今日地步, 足總, 足球隊班主, 球員, 球迷, 全有責. 香港所謂甲組聯賽, 可觀性每況愈下. 在香港, 不是沒有球迷, 也不是沒有有錢人和大企業. 而是沒有一個像樣的組織, 去當職業足球聯賽是一家企業去營運. 現在香港足總, 可算一間不專業的家族式山寨廠. 主事當局不知現代管治為何物, 決策黑箱作業, 制度不合時宜, 不會下放權力給專業管理人才, 什麼董事會事無大小, 事事過問. 以前, 乙丙組代表, 更可否決甲組事務. 使有心投資足球隊的人打退堂鼓. 像每年的七人欖球賽, 便成為城中盛事. 香港很多人打欖球嗎? 當然不是. 分別在於人家當成一家企業來做, 按現代規則, 規律去辦事.

香港足球隊班主, 很多當球隊是玩具, 拿來"威"的. 球隊管理不專業. 很多球隊教練沒有實權, 班主有權Override教練在每埸球賽的戰術, 用人. 有時, 兩季拿不到任何獎杯, 班主便打退堂鼓. 使球隊班費變化很大, 教練, 球員沒有保障, 隨時失業. 如何吸引新人入行, 視足球員為終身職業?

有一些球員也不潔身自愛. 有前班主及教練說, 在比賽前一天, 有球員可以通宵雀戰, 至比賽當日, 沒精打采, 令球隊輸掉比賽. 日常操練又不認真, 遲到早退.
惟根據現時國際足協規定,若球員以“歸化”形式(即放棄原有國籍而申請新國籍)加入代表隊,除了在此之前,從未代表其原籍國家出賽外,亦需要在新入籍國家居留不少於5年(只計算18歲以後之居留時間)。故即使要實行閣下之建議,球員亦未可立刻代表香港參加正式國際賽事。



香港足球總會
將軍澳擬建足球學校
2009-11-12

港人謔稱足球員為「波牛」,但港隊國際名次逐步攀升,及南華在亞協盃打入四強,顯示香港足球有出路,民政事務局正手推動本港足運長遠發展,初步計劃在將軍澳興建足球學校,並每年向足總提供七百萬元撥款資助,有學者認為足球學校有助提拔具潛質的年輕球員,為足球界注入新動力。

        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昨於立法會中回應議員提問時透露,局方去年六月已委託顧問,研究本港足球運動的改革及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策略,明年初有結果,政府會視乎建議,檢討支援足運政策,並計劃在將軍澳興建足球學院,培育年輕足球員,另每年向足球總會提供七百萬元撥款資助,及特別撥款七十萬元備戰東亞運。

        他強調,要振興足球運動,必須從球隊管理架構及社會文化手,改變家長對學業差才踢足球的看法,而本港球場具有高管理水平,並非外界所指的罪惡溫,相信更多青少年加入球壇,能避免誤入歧途。

        浸大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表示,現時青年足球員的培訓均由地區球會做起,欠缺系統性,足球學院有助集中培育有質素的青年軍,提供體能、戰術等科學化訓練,培養團隊及紀律精神,對足運長遠發展有正面作用。

        資料顯示,足總今年向環保署提出租用將軍澳第一期堆填區內沿海十九公頃平地,用作興建足球學院。
政府應予以資助和支援,不論是財力(投入資金)、人力(從海外或本地禮聘資深教練)、物力(價錢低廉的場地租/借),各方面都大力提供,讓足球活動的訓練滲透進社區、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專、職青,辦訓練學校、訓練營、海外交流活動等等,又對現有的球隊給予練習及比賽場地的各種優惠。

藉此把足球的熱愛帶動至整個社會的參予,由政府帶頭推廣足球熱,並非空口說白話那種運動有益的 hard selling,而是要付諸行動去搞配套、獎勵或聯營之類。因為鍛鍊的基礎應從小開始,那是長遠的投資,而且肯定不會虧本,推廣全民運動,單是對市民健康的碑益一項,便一定有勝算,不論是男孩或女孩,讓青少年自小對足球培養出喜好來,也是過盛精力的發洩渠道,連帶毒品猖獗和沈迷遊戲機的社會問題也一併得以舒緩。例如巴西這個盛產足球勁旅的國家,舉國上下,無論富人、窮人、大人、小童,對足球都充滿熱忱,球不離腿的,要成功,便先要付出,先要下苦功去發展和發掘了。

當然,運動的真正意義不在於輸贏,贏只是錦上添花而已。各界(政府、社區、社團、學校、家庭)應予以精神上並且實質上的支持,因為運動本身便是一種對身心均十分有益的鍛鍊,運動的好處大抵無需贅述,而運動的過程便足以叫人受惠,投入的資金和心力一定不會白費,讓孩子得到寶貴的學習機會(任何技能都要經年累月的訓練才會有所成),讓運動員得到適切的支援,讓家長看到足球也可以是一門專業和出路。

就從教育著手吧!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