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貧富不均:經濟一體化 貧工任壓榨

中國工人工資低的原因

很多外國的資本公司,會在當地掌控產品的設計,原料採購,訂單處理,批發等等,除了產品的製造,會交由中國的廠房包辦。
例如玩具,它給中國的廠商每一個玩具1毛錢利潤,而產品運到外國後,外國的企業在每件玩具中可以賺取3.6美金。
這就是為什麼大陸的工人薪水這麼少,而外國的工人可以一年賺4萬美金。
至於把製造放在中國,是因為製造有個等特性- "破壞環境,浪費資源,剝削勞工"

因此中國越改革,越開放,中國越製造,外國的企業就越富裕。

就是因為老百姓太窮了,所以國家很多內消政策都不成功。

但對外國不利的結果是,使外國的工人難而找到產品製作的工作。

暫時想不出解決方法。
南亞變成新一代血汗工廠。 資料圖片

在全球化下,各國的經濟活動交流更頻繁。到底全球化對貧窮國家帶來更多利益或剝削?我們又應如何解決這些勞工及貧窮問題?雖然南亞國家的經濟持續增長,但事實上該區的貧困問題和社會發展卻沒有明顯改善,貧困人口不跌反升。本文將就南亞地區的貧窮情況、血汗工廠及全球供應鏈的關係作出詳細分析。

南亞工被剝削 生計維艱
隨著中國勞工生產成本的不斷上漲,近年不少成衣生產線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孟加拉和印度等南亞國家,令當地的血汗工廠問題受到關注。在印度,一批國際知名服裝品牌製衣工人近日在一個民間法庭上,控訴廠方刻薄不仁。有報道指,當地許多製衣工人的權益被剝削,工作時薪僅相當於2.7港元,連維持基本生計也有困難。

貧率降 窮人增
雖然南亞地區的貧困率從1981年的60%降至2005年的40%,但貧困人士的數目仍不跌反升。這是由於當地人口增長的速度比減少貧困人口的總數快得多。換言之,南亞地區的經濟增長和減少貧窮的工作並沒有落後,只是無法匹配全球的快速經濟增加。

若按2005年標準、人均每天購買力低於1.25美元者為定義,南亞貧困人口從1981年的5.49億增加至2005年的5.95億。

在印度,這些貧困人口由4.20億上升至4.55億,幾乎佔當地四分之三的居住人口。印度的收入增長比中國緩慢,這個因素部分解釋了當地較高「絕對貧窮」(Absolute Poverty) 率的存在。但一個國家的貧窮情況也取決於收入不平等的程度。事實上,中國的經濟收入速度雖然超過印度,但其「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的現象卻較嚴重。 

概念鏈接:何謂血汗工廠?
血汗工廠(Sweatshop)泛指工作待遇和條件惡劣、工人權益備受剝削的製造業工作環境。在經濟全球化下,世界各國的工廠及企業都面對激烈競爭,由於發展中國家的生產成本低,已發展國家的資本家紛紛前往設廠投資。而這些發展中國家工廠之間也存在激烈競爭,廠家要以低價來爭取訂單,間接影響工資。商家為盡量貼近市場需要,以減少剩餘、增加利潤,大多在最後關頭才通知廠方落單生產,不但導致生產線工人工資低,每到旺季更要通宵趕工,工時長又不獲合理補償,甚至沒有假期,廠方甚至更會非法僱用童工。

1990年代,歐美相繼出現「反血汗工廠」的消費者運動,透過抗議及抵制行動迫使製造商停止剝削工人。在公眾壓力下,這些企業為防聲譽受損及業績受打擊,逐漸正視問題,自訂行為守則,又聘請專人監察其履行守則情況,令其工人權益得到保障。 


概念鏈接:何謂全球供應鏈?
全球供應鏈(Global Supply Chain)意指在全球範圍內組合供應鏈,它要求以全球視野將供應鏈系統延伸至整個世界的範圍,再根據跨國企業(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的需要在各地選取最有競爭力的合作夥伴。全球供應鏈管理強調在全面且迅速地了解世界各地消費者需求的同時,對其進行計劃、協調、操作、控制和優化。為達到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協調通暢,全球供應鏈依靠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支撐,在核心企業與其供應商、銷售商、乃至最終消費者之間建立快速反應的網絡,實現供應鏈一體化,以滿足全球消費者需求。

【好】

. 理論而言,減少國與國之間的文化及經濟差異。

. 發達中國家的資源及勞工可得到發展,有助當地經濟增長。

. 因為跨國企業的生產活動而增加基建及提升通訊設備,或為舊區進行重建,發達中國家的生活水平因而提高。

. 實施區域性分工(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ur),各取所需,取長補短。

【壞】

. 導致較發達國家的半技術及非技術勞工失業,令其政府稅收減少。

. 大部分盈利落入跨國公司手中,發展中國家的勞工很多時受到剝削,如工時長、工資低等。

.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及政局更易受到已發展國家所控制,如配額等保護政策因開放市場而取消。

. 發展中國家的環境生態可能因工業生產而變得更惡劣。

國際勞工組織─維權先鋒
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是一個以國際勞工標準處理有關勞工問題的聯合國(United Nations)專門機構。國際勞工組織通過《凡爾賽條約》(Treaty of Versailles)的談判而成立在191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合國成立,國際勞工組織加入成為屬下組織。現時國際勞工組織的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其秘書處被世界稱為國際勞工局。1969年,國際勞工組織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而其憲章《費城宣言》(Declaration of Philadelphia)則從1944年開始被採用。

國際勞工組織尋求強化勞工權利、改善工作與生活狀況、製造就業、提供資訊與培訓機會。該組織的項目包括職業安全與健康危害警示系統、勞動標準與人權項目。從國際社會的角度來說,國際勞工組織所發揮的最大功能之一是建立國際性勞動條件標準,使之成為部分國家工會和勞工運動的基礎。 

企業社會責任─問責營商
一般而言,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意指商業機構必須對其營商活動為社會、環境及經濟等方面所帶來的影響負上責任。企業須以符合商業道德,尊重人、社區和自然環境的方法來達至商業成功。過程中,商業機構須向所有相關利益者如僱員、消費者、社區甚至整體社會問責。現時,最受民間關注的企業社會責任是勞工權益及環保問題。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一些歐美消費者發起勞工維權運動,成功迫使部分跨國企業為保商譽而主動回應有關訴求。有服裝企業自訂企業行為守則,或聘請專人負責監察其履行守則的情況,令工人權益得到重視。 

道德消費—抗衡不義商人
道德消費(Ethical Consumption)本身是一種消費者運動,用以抗衡在資本主義下「銷售只為賺取利潤」、「消費只為個人享受」等主流價值觀。道德消費強調個人消費行為對人、環境及動物帶來的影響。它是一種以道德責任為主要原則的消費行為,目標令消費活動不致構成對人類、環境及動物的剝削及遺害,並進而促進弱勢社群、社會以至世界的整體利益。

道德消費這個信念並無一定的規條和守則。支持道德消費者會主動購買製造或銷售過程符合上述道德原則的產品,如慳電燈泡、公平貿易產品、有機蔬菜及再造紙等,透過支持與自己信念相近的品牌或商品,用消費者力量來改變世界;也有人以抵制方式,罷買不符合道德原則的產品或全面杯葛有關生產商,以市場力量迫使生產商按照公義原則營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