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私樓窮中產 生活不如公屋戶

【經濟日報專訊】香港中產近年心事重重,事緣這些高薪戶表面風光、內裏陰乾,收入增長龜速,開支卻勁升,尤其近年樓價、租金飈不停,大部分錢花在房屋負擔上,相比起獲政府津貼的基層,部分中產家庭的生活質素及消費能力,反較公屋戶更差。

有中產及基層團體建議,應重新審視貧富定義,將開支納入考慮,推翻「低收入等如需要協助」的舊有思維。

平均供樓負擔 越5成警戒綫

樓價飈、租金漲,近年已變成各階層陰霾。金管局數字顯示,近日市民平均供樓月入負擔已升至逾5成,超越「警戒綫」;中原地產研究部資料亦顯示,今年8月大型屋苑的平均租金每平方呎錄得20.4元,已平了97年9月紀錄,創歷史高位。兩者反映「有瓦遮頭」者的住屋負擔,明顯愈加沉重。

從事美術設計的阿森(化名)今年25歲,半年前於將軍澳購入一個私人單位,與未婚妻共築愛巢。兩小口月入共3萬元,但供樓開支已佔逾兩成,再扣除保險供款、管理費及各項雜費,每人每月平均僅餘5,000元「閒錢」使用,這尚未包括膳食費及留作交稅的款項。

慳得就慳 吃快餐不看戲

阿森表示,為準備日後生小孩,需儲起一半閒錢,日常消費要「諗過度過」:「周六、日會借父親的私家車接載未婚妻『兜風』取代逛街,想看戲就借碟返屋企,不會入戲院!」他慨歎,最近一年也沒有食過自助餐,多選擇埋單70元內的快餐店或茶餐廳,更不會買每杯逾30元的咖啡。

相較要供樓的阿森,公屋住戶李小姐的消費能力明顯較豪爽。24歲的李小姐,一家三口月入2.2萬元,居住的九龍區公屋單位租金僅1,500元,扣除其餘支出後,每人每月可花費的金錢為5,700元,比阿森多出14%。

李小姐每月到戲院看電影兩次,月花1,000元添置衣服,假日外出膳食費至少100元。

租金平津貼多 基層更豪爽

她指:「過去半年食了3次自助餐,平均逾200元!」即使如此,她每月仍能儲約1,000元作旅行基金,又坦言無想過置業:「和父母住公屋都不錯,可以互相照顧,若結婚就和丈夫齊齊申請公屋,儲錢買樓不如去旅行享受。」

根據統計處資料,涵蓋最高消費、佔全港總數一成住戶數據的丙類消費物價指數,在8月按年遞增升幅,較甲類多0.3%,丙類除食品及煙酒外,其餘住屋、醫療及教育等項目的升幅均高於甲類,中產家庭的開支難免較基層高;另一邊廂,基層家庭擁有各項政府津貼,如租住公屋,此消彼長下,不難理解為何部分中產家庭的生活質素不如基層。

「中產各項開支 身不由己」

為基層服務的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其主任何喜華坦言,明白部分中產家庭支出龐大,認為政府應按每個家庭實際收入及開支,以界定是否需協助。何指:「不論家庭收入多少,若不足以應付衣食住行等生活基本支出,都應視作扶助對象。」

中產之聲主席李子榮表示,中產的各項開支均身不由己,李指:「中產的入息不合申請公屋資格,不得不買樓或租樓住;基層可以看公營醫院,中產則要買醫療保險,這些均是無法避免的龐大支出。」他表示,中產家庭是「賺得多使得多」,若只看收入,自然認為他們很風光,現實是他們的生活水平可能比基層更不堪。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