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猜想地震發生的原因

<<周本紀>>      
四十六年,宣王崩,子幽王宮湦立。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甫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填陰也。陽失而在陰,原必塞;原塞,國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川竭必山崩。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天之所棄,不過其紀。」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

重點是這句:
史記: 本紀: 周本紀- 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

----
猜想大地裡,會有一些上升氣體用散熱的方式,從大地裡蒸發升上到天空,但當天氣炎熱的時候,因為空氣炎熱,使大地裡的氣不能散熱到天空裡,理由是原本熱力會傳到較冷的空氣做到散熱效果,假如空氣也是熱的話,散熱效果就會轉差.大地裡要散熱升到天空的氣,因不能蒸發到地表空氣,被壓在大地裡,大地不斷想上升的氣,會衝擊著地殼表面,形成強烈了的地震了.


因此有資料說,為何地震大多是發生在炎熱的天氣裡.

因此只要能夠解決全球暖化問題,天氣轉冷之後,地震就能減少發生了.
網上資料

熱異常是地震的前兆嗎
2017-05-19 由 火星四號 發表于社會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前,北京等地天氣異常炎熱。從我國曆次地震來看,震前天氣突然變熱(無論春、夏、秋、冬)是一個比較突出、普遍的現象。請看以下的例子:

1679年9月2日,河北三河、平谷8級大震前,天氣特別炎熱;雖然是9月了,但還是炎熱難耐。



1925年3月16日,大理地震前,黃霧四塞,久旱不雨,晚不生寒,朝不見露,形成典型的干、熱、陰霾的天氣。


1933年,四川省迭溪大地震,也有這樣的記載:「連日皆極晴朗炎熱,震前尤甚,下午二時半地震。夜間氣象陡變,狂風大作,暴雨忽來,十時許地忽又大動。」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地震,震區地面解凍早,返潮春天來得早。氣象資料記載,震前數日,日平均氣溫從-13℃上升到12℃,升高達25℃。

1969年7月26日,廣東陽江地震,震前幾天,當地氣候很特殊,天氣特別悶熱,人感不適。

1970年1月5日,雲南通海地震。二月是全年氣溫最低的月份,但地震前幾天,天氣變熱;臨震前夜裡感到特別悶夜,不少人睡不著,風吹到臉上感到有熱氣。



1973年2月6日,四川爐霍地震,地震前出現的近日最高溫,比歷年同期都高。


1974年5月1日,永善地震,地震前幾天特別悶熱,比6月份還熱。

我國夏季,常為溫暖濕潤的海洋性氣團所控制。震前的「熱異常」促進了對流作用的加強,伴隨而來的常是傾盆大雨,大雨過後天氣更熱,震前達到高潮。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北京、天津等地就降了傾盆大雨,過後又發生強烈餘震。春、秋兩季,熱異常往往引起陰雨連綿或久旱不雨,視地區不同而異。

有人發現氣壓變化越大時,地震的次數越多,而山區的地震發生在氣壓下降時發生地震比例較大。




「冷熱交錯,地震發作」、「久晴動,久陰動」、「早震晴,晚震陰」等諺語,都說明了天氣變化與地震的關係。天氣變化時,可能是大氣對地殼各處壓力不均,促成快要發生地震地區的斷裂活動的加劇;或者是地殼的即將斷裂釋放出熱量使天氣變熱。歷史上還常有大旱大澇後發生地震的情況,這可能是地下水的多少發生變化,破壞原來的平衡,觸發了地震。

地震與天氣的變化是有關係,但具體有多大關係,有什麼規律,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https://kknews.cc/society/vaa34lq.html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