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製造經濟通縮

1999年1月
引言
亞洲經濟( 包括香港) 在經歷了1 年多的金融動盪後,終於呈現穩定跡象。很多亞洲貨幣已從低位反彈超過百分之三十,而利率則呈下降趨勢。我們大概可說香港已安全渡過經濟最艱難的時刻。

然而,香港經濟的創傷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復原。實質本地生產總值連續3 季錄得負增長。公司倒閉、裁員、及減薪之聲不絕,市民消費信心受損。在1998 年第3 季,實質私人消費較去年同期下降百分之十。零售及批發商均爭相減價速銷。結果,通脹率急速下降。

有人擔心如果市民預期價格繼續下降,他們便會押後消費,這將加速私人消費的跌勢。結果,製造商減產,以至經濟進一步萎縮,形成通貨收縮( 簡稱"通縮") 的漩渦。但香港的通縮未必會發展成為漩渦,因為本港的通縮壓力主要是外圍帶動,加上香港是一個細小而開放的經濟體系,任何外圍經濟復甦的跡象都會刺激香港經濟,並且結束通縮的趨勢。以下的分析,我們將會探討薪酬和私人消費兩者的關係,與及本港通縮的形成。
與通貨膨脹相反,通貨緊縮意味著消費者購買力增加但持續下去會導致債務負擔加重,企業投資收益下降,消費者消極消費,國家經濟可能陷入價格下降與經濟衰退相互影響、惡性循環的嚴峻局面。通縮的危害表現在:物價下降了,卻在暗中讓個人和企業的負債增加了,因為持有資產實際價值縮水了,而對銀行的抵押貸款卻沒有減少。比如人們按揭購房,通縮可能使購房人擁有房產的價值,遠遠低於他們所承擔的債務。
當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減少,人民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之下跌,造成通貨緊縮。長期的貨幣緊縮會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
通貨緊縮(deflation)該如何定義?依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的定義:「價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貨緊縮」。經濟學者普遍認為,當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連跌兩季,即表示已出現為通貨緊縮。通貨緊縮就是物價、工資、利率、糧食、能源等統統價格不能停頓的持續下跌,而且全部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況。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