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苦難深重的旱災——非洲近代史上最嚴重的災難

苦難深重的旱災

苦難深重的旱災——非洲近代史上最嚴重的災難

乾旱的土地

乾旱,一般是指由於水分的供求失衡所形成的水分短缺現象。“洪災一條線,乾旱一大片”,這句俗語形像地告訴我們:乾旱是比洪澇更為嚴重的氣象災害。旱災是比干旱更為惡劣的自然現象,旱災進行得比較緩慢,週期較長,短則兩三個月,長則若干年,直至水源斷絕,草木枯死,莊稼長不起來,出現飢荒,流行瘟疫,人畜相繼餓死、渴死、病死。

乾旱形成的原因是非常複雜的,它與眾多的自然環境因素,如氣象條件(如降水)、農業條件(如作物和土壤)、水文條件(如地表水和地下水)等有關。從氣象學角度來說,降水稀少是乾旱形成的主要原因。

乾旱不等於旱災,只有對人類造成損失和危害的干旱才稱為旱災。一般來說,全年降水量少於200毫米的地區叫“乾旱區”,這里大多是不毛之地;年降水量在200~400毫米之間的地區叫“半乾旱區”,這些地區往往人口眾多,是農牧業生產的重要地區。一個地區如果年降水量少於年均降水量的1/4時,就稱為“乾旱”,如果少於一半時就定為“大旱”。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降水不均勻、局部地區旱災嚴重的國家。在中國民間傳說中,造成旱災的妖魔鬼怪叫作“旱魅”。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個從老百姓頭腦中臆造出來的妖魔鬼怪,在遼闊的中國大地上釀造出一場又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旱,給人們帶來一次又一次乾旱災難。據統計,中國旱災發生次數佔各類氣象水文災害的1/3,佔全部自然災害死亡總數的78%。公元22年至1986年,中國共發生特大旱災48次,累計死亡2773萬人,平均每次死亡57.8萬人;在此期間共發生較大旱災1000多次,平均每兩年一次。在20世紀的前50年中,中國曾發生過11次死亡逾萬人的特大旱災。

旱災不像洪水、風暴、地震、泥石流等突發性災害,頃刻間造成毀滅性後果。旱災是慢刀子剮人,雖不可能立即將人曬死,但能在較長時間內使人陷入飢渴的困境,製造幾十萬、幾百萬人餓死的悲慘事件。據國內外資料表明,旱災致死人數常居各類自然災害之首。在人類近代災荒史上,死亡最多的是清光緒二至四年間(1876—1878)中國北方的大旱。“旱魅”肆虐了中國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在這3年間,分別有145、308、131個縣受到了它的蹂躪,因乾旱而飢餓、疫病造成900萬~1300萬人死亡。

在生產領域中,乾旱對農業影響最大,如近百年來,北美遭受破紀錄的干旱無不造成了嚴重的農業損失。1934年和1936年的干旱,曾使美國中南部大部分地區幾乎顆粒無收。據統計,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世界大約有8000萬人長期處於乾旱的威脅之下,因旱災直接死亡的人數超過100萬。有科學家指出,如果說20世紀是一個能源危機的世紀,那麼21世紀很可能就是一個水源危機的世紀。

苦難深重的旱災——非洲近代史上最嚴重的災難

1877年的華北大旱,使得許多人只能以樹皮果腹求生。

飢渴的大陸

非洲大陸是人類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它的全稱為“阿非利加洲”,“阿非利加”在希臘語中是“沒有寒冷”的意思。翻開世界地圖可以清楚地看到,赤道橫穿非洲中部,全洲大部分地區處在熱帶和亞熱帶範圍,因而常常有熱帶氣團的光顧。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非洲典型的干旱性氣候,整個非洲1/3的地區平均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

在非洲這片古老的熱土上,有一塊世界上最大的荒漠——撒哈拉大沙漠。“撒哈拉”在阿拉伯語中,原指一塊廣闊的不毛之地或一種象徵死亡的顏色,意為“大荒漠”。撒哈拉沙漠位於非洲北部,面積達800萬平方千米。這個地區終年受到副熱帶高壓控制,東邊與亞洲大陸相連,受到亞洲副熱帶高壓西緣乾熱氣流的影響,氣候十分乾燥,雨水到達該地區常常是還沒有落到地面,就被蒸發掉了。西邊又有大西洋冷流經過,東北風盛行,使得沿岸也同樣終年干旱少雨,流沙一直逼近到西部海岸。這裡年降水量不到50毫米,夏季烈日炎炎,有一半地區的最高氣溫甚至超過50℃。

苦難深重的旱災——非洲近代史上最嚴重的災難

一望無垠的撒哈拉大沙漠

20世紀60年代以來,這個世界上最為貧窮的地區時常遭到大自然的無情摧殘,連年天災不斷,尤其是旱災愈演愈烈。進入20世紀80年代,更是災連禍結,幾乎每年都有旱情發生。1982年非洲再度大旱,且連續3年旱情不減,致使土地龜裂,草木枯萎,河井乾涸,大地生煙,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釀成了近代非洲史上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尤其是薩赫勒地區,災情最為嚴重。

苦難深重的旱災——非洲近代史上最嚴重的災難

在撒哈拉大饑荒時,饑民們葡匐在地上撿拾從飛機上拋下的食物。

薩赫勒,在阿拉伯語中意為“邊緣”的意思。在地理上,泛指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熱帶草原地區,包括馬里、塞內加爾、乍得以及埃塞俄比亞、蘇丹、索馬里等國家,有近2億人口。乾熱的風不斷從撒哈拉沙漠向這裡襲來,使薩赫勒熱帶草原日漸沙化,成為世界上乾旱現象高發地區。20世紀70年代初,薩赫勒地區曾發生過連續5年的大旱,其間,有的年份幾乎滴雨不下。1982年非洲再次陷入乾旱,在這場災難中,又是薩赫勒地區的國家首當其衝,旱情最為嚴重。

馬里境內的尼日爾河套地區是當地重要的糧食產區,每年尼日爾河將大量肥沃的淤泥衝到這裡。但1982年人們望眼欲穿,終未能看到日夜期盼的大雨,特南古這一著名的稻米產區只播種了90公頃土地,而往年這裡稻米的播種面積常常在4600公頃以上。馬里的其他地區,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降雨量都比正常年份要少了一半。

塞內加爾也難免干旱的襲擊,高粱和粟的產量比往年整整少了一半。北部和中部的主要作物——花生幾乎全部枯萎,曾經佔全國花生產量70%的辛一薩盧姆地區花生減產近一半。

在旱災剛開始的1982年,乍得,這個多年干旱與戰亂並起的苦難國度,就缺糧20萬噸;翌年,隨著旱災日趨嚴重,缺糧已近30萬噸。數以萬計的居民在飢餓的深淵中苦苦掙扎,面臨死亡的邊緣。

“非洲屋脊”的災難

苦難深重的旱災——非洲近代史上最嚴重的災難

絕望的埃塞俄比亞兒童

位於非洲東部的埃塞俄比亞是20世紀80年代非洲薩赫勒地區旱災的重災國。埃塞俄比亞是一個中部隆起、邊緣低陷的高原國家,高原佔全國面積的2/3,全國平均高度為海拔2500~3000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稱。東非大裂谷從東北到西南縱貫全境,把高原劈成兩半。北部、東北部和南部為沙漠和半沙漠地區。境內河流、湖泊絕大部分發源於高原,穿行於懸崖峽谷之間,形成許多急流瀑布,流入鄰國,因而又有“東北非水塔”之譽。

然而,這個被稱為“非洲屋脊”和“東北非水塔”的埃塞俄比亞,在20世紀80年代非洲薩赫勒地區乾旱中,卻是受災最嚴重的國家。其受害範圍之廣、影響之大,實屬罕見。

埃塞俄比亞高原地區通常年均降水量在1000~1500毫米之間,低地和谷地為250~500毫米,而1984年埃塞俄比亞的降雨比正常年減少了60%,有的地方甚至滴雨未下。全國102個縣中,除7個縣未受災外,其他都遭到了“旱魅”的襲擊。全國14個省中,有一半省份被列為重災區。田地干裂,禾苗枯萎,糧食嚴重減產。1984年,埃塞俄比亞糧食減產了30%,有300萬人淪為災民。在短短9個月中,因持續乾旱所造成的飢荒和疾病,奪走了30萬人的生命。

不幸的是,3年之後,飢荒中的埃塞俄比亞旱災捲土重來,北部的災情最為慘烈,湖泊乾涸,河流斷水,田地干裂,草木枯黃,牲畜倒斃在田間地頭的悲慘情景隨處可見。這個地區原來就河網稀疏,長年缺雨,旱情不斷,而且多年來水土流失嚴重,生態平衡遭到極度破壞。據統計,埃塞俄比亞最北部的提洛雷和沃洛等省因1987—1988年連續兩年降雨量減少了3/4,造成糧食收成減少80%,居住在北部各省的400萬人生活受到飢餓的嚴重威脅。除糧荒以外,北部各省還面臨著另一個嚴重問題——飲水也出現嚴重匿缺,許多地區只能定量供水,很多人由於飲用了不潔淨的水而染上各種傳染病。

非洲大饑荒

持續的旱災,使非洲的糧食產量急劇下降。1984年間,受災國當年的糧食產量普遍比前年已經減產的數字又下降了一半。據統計,安哥拉小麥產量下降了50%,萊索托下降75%以上,博茨瓦納下降了80%以上,埃塞俄比亞和肯尼亞分別減少30%和40%,而毛里塔尼亞的產量從常年的7萬噸左右下降到1萬噸左右,畜群死亡達1/3以上。連年不斷的干旱,使非洲糧食總產量下降到4600萬噸,每人每年平均只有92千克。

苦難深重的旱災——非洲近代史上最嚴重的災難

帳篷中的大批饑民正在飲食

非洲大旱災直接造成了人類近代史上的大慘劇——非洲大饑荒。

在非洲大陸,到處可見的是一片片乾涸龜裂的土地,張著血盆大口,彷彿要吞噬千里原野上的一切生靈;一群群沿路乞討的饑民,飢餓使他們隨時可能跌倒在慘不忍睹的餓屍堆裡……飢餓、恐懼、絕望、哀號瀰漫在這片古老的大地上。

在毛里塔尼亞、乍得,餓得奄奄一息的饑民們為了填飽肚子四處覓尋小動物,挖地三尺,以帶殼的甲蟲,甚至令人噁心的蟲子充飢。

在烏干達,10萬災民陷入饑謹,絕望的卡那毛莊族人不得不吞吃同類,以求生存。

在蘇丹,骨瘦如柴的人群在垂危中痛苦掙扎,衣衫檻褸的災民望眼欲穿地等待著救援食品的到來,成群結隊的饑民拖著沉重的步子向救濟站蹣跚走去。在一群又一群的饑民中,那些已經餓得連眨動眼皮的力氣都沒有的孩子最惹人注目。在一張照片中,一個孩子依偎在母親的懷中,吮吸著母親乾癟的乳房,他的皮膚沒有一絲血色,四肢細長,雙臂、腿腳上的所有骨骼關節和脈管神經暴露無遺,與木乃伊幾乎沒有什麼區別。

五、“救救非洲饑民”

在這次被聯合國稱為“非洲近代史上最嚴重的人類災難”的干旱面前,非洲各受災國政府緊急行動起來,千方百計採取各種各樣的措施,抗災自救。各國政府根據本國的受災情況,一方面撥出巨款,發動民眾自力更生,共渡難關;另一方面緊急組織進口糧食。但由於乾旱持續的時間太長,災情嚴重,因此,僅憑受災國家政府和人民的自救是力不從心的。這時,聯合國發揮了應有的積極作用。

1984年,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在訪問埃塞俄比亞災區後說:“看到這些飽受飢餓和苦難的面孔,人們必定會更強烈地感受到人類團結的必要。”為保證能夠對受災國的緊急事態做出及時有效的響應,聯合國臨時成立了非洲緊急行動處,以承擔整個聯合國系統、國際社會和非政府組織的救援及合作工作,並根據災情分發救災物品。

聯合國糧農組織緊急呼籲國際社會在1983—1984年度提供320萬噸糧食的援助。除了食品之外,還要求提供大量的藥品、衣物、帳篷等物品。據統計,至1985年,自大旱以來,國際社會向非洲提供的糧食達上千萬噸,還有大量的救災物品,對緩解非洲的大饑荒起了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非洲乾旱的災情,隨著各種新聞傳媒的廣泛報導與傳播,立即傳遍了世界各地,引起了全球範圍內的極大關注。各國人民對此深表同情,紛紛慷慨援助,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以實際行動支援非洲人民渡過難關。在大旱肆虐非洲大陸的同時,一場轟轟烈烈的“救救非洲饑民”運動在全世界迅速掀起。

在許多國家,人們自發地組織起來,他們紛紛走上街頭,通過各種渠道進行人道主義宣傳,為掙扎在死亡線上的非洲災民募捐。藝術家們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義演,工人們捐錢,農民們贈糧,一些小學生把自己省下來的零用錢捐給了那些受苦受難的災區兒童。善良的人們義不容辭地走向募捐者的行列,形成了一幕幕“愛的奉獻”的動人畫面。

六、乾旱捲土重來

20世紀80年代旱災和飢荒的危情還沒有得到明顯緩解,1991年,一場新的、更大規模的旱災再次無情地襲擊了非洲大陸,至少有300萬非洲災民面臨飢渴、死亡的威脅。嚴重的干旱使蘇丹大部分地區的農作物絕產絕收。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遭受干旱災難重創的埃塞俄比亞,此時處境更加舉步維艱,成千上萬的饑民擠在狹小的難民救濟所中,苦苦等待著為數不多的救濟糧,更多的饑民拖著孱弱的身軀在大路上緩緩前行,期盼著能得到一份驅除飢餓的救濟糧。乍得除了受到干旱的襲擊外,一些地區還同時受到蝗蟲和甲蟲的災害,這些可惡的害蟲把所剩不多的莊稼吃了個精光。索馬里的情況更糟,本來旱災已經使百姓民不聊生,人們在飢餓中苦苦掙扎,可是連年不斷的內戰,使正常的救災工作無法進行。

苦難深重的旱災——非洲近代史上最嚴重的災難

饑民在乾裂的大地上欲哭無淚。

1992年,非洲大陸仍然赤日炎炎,旱情不減。每年年底本是非洲大陸南部地區的雨季,可是1992年底卻萬里晴空,不見一絲雲彩。即使老天爺象徵性地下了幾場雨,但無異於杯水車薪,不僅糧食絕產,就連城鎮居民的飲水也成了大問題。旱災從南到北,受災人口增加到了1.15億,其中3000萬人瀕臨飢渴、死亡的邊緣。

此次旱災最慘的國家有津巴布韋、南非、莫桑比克、贊比亞等。津巴布韋曾享有“南部非洲糧倉”的美稱,在20世紀80年代非洲大干旱期間,津巴布韋還有能力支援非洲兄弟國家,而到了90年代,在持續乾旱的折磨下,則成了“虧空了的糧庫”。1992年,津巴布韋糧食收成量還不到上年的1/3,需要進口玉米150多萬噸。穆加貝總統悲痛地宣布旱災已成“國災”,災情遍布各地,累及百業,災民450萬,幾乎佔了全國總人口的50%。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調查,由於乾旱的影響,南部非洲的11國在1992年農業總收入銳減,還不過常年產量的1/2,糧荒嚴重,全年需進口1000萬噸糧食,是往年的4倍,緊急援助用糧需要300多萬噸。

撒哈拉乾旱之謎

非洲撒哈拉地區國家的旱災如此嚴重,人們不禁要問:這一切難道都是上天的安排嗎?

答案是否定的。在很大程度上,旱災完全是一杯人類自釀的苦酒,是人類忽視土地和森林的保護,過度種植,隨意放牧,亂砍濫伐的無知造成的惡果。

其實在四五千年之前,撒哈拉原本是片水草豐美的大草原。早在1850年,一位年輕的德國探險家在撒哈拉沙漠中的恩阿哲爾山岩壁上,驚奇地發現了鴕鳥、水牛以及人的畫像。20世紀30年代初,就有人傳說在撒哈拉沙漠中藏有寶貴的歷史壁畫。1957年,法國考古學家洛特率領的考察隊終於在撒哈拉沙漠的塔西里高地的懸崖絕壁上找到了它。那簡直是令人眼花繚亂的奇蹟,總計有近600平方米的岩壁畫,據鑑定這是8000年前的傑作。

壁畫栩栩如生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情景,引起了生態學家的濃厚興趣。據研究,壁畫能明顯地分為獵羊人時期、牧牛人時期、牧馬人時期和駱駝時期。這4個時期依次遞變,生動地反映了撒哈拉沙漠由水草豐美的牧場變為乾旱荒漠的過程,有力地說明了撒哈拉沙漠並不是上天造就的。

地質學家在對撒哈拉沙漠的考察中,找到了當年曾經生長在這裡的闊葉樹種和化石,生物學家還在沙漠的山谷裡找到了碧綠蔥翠的橄欖樹,這棵孑遺的橄欖樹,靠著山谷中所聚集的少量淡水滋潤生存。事實說明,那時的撒哈拉是一片雨量充足、溪流潺潺、草木茂盛的肥土沃壤,生長著種量豐富的熱帶草原植物,適於狩獵、放牧,勤勞的古非洲人在這塊肥沃的草原上,飼養牲畜,種植五穀。

苦難深重的旱災——非洲近代史上最嚴重的災難

現代化的灌溉系統雖然能解得了一時一地之需,卻無法解決全球旱情的蔓延。

然而後來,由於人類濫伐樹木,毫無節制地放牧牲畜,大量墾植,加上氣候變化,風沙侵蝕,雨量減少,致使水土流失,昔日的熱帶大草原終於變成了荒無人煙的大沙漠。而且更為可怕的是,撒哈拉大沙漠還在以每年6~7千米的速度向四周擴展,將一片片耕地無情地吞噬進無垠的沙漠之中。

世界上不少地方如同撒哈拉,昔日樹林蔽天,人畜兩旺,而如今成了茫茫沙漠。古巴比倫文明、瑪雅文明等就是這樣消失在一片沙漠之中。沙漠不全是乾旱氣候的產物,氣候僅僅提供了形成沙漠的適宜條件,而恰恰是人類,破壞了自然生態,人工創造出了沙漠。

200多年前,布賴恩曾留下預言:“野蠻時期是森林草原,到了文明時期卻成了沙漠。”“要證明我這句話,還得等上200年。”現實不幸被這位法國哲學家所言中。當前地球上每年有近400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處在沙漠化的邊緣,佔陸地表面1/4的地方將淪為不毛之地,那是多麼令人觸目驚心的景像啊!而這一切都是人類自己一手造成的。

齊心協力抗擊“旱魅”

為了防禦旱災,人們想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例如,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智利屬於海岸乾旱地區,雖然降水少,但霧多,只是霧不降落,地面仍是乾的,當地人們通過編織尼龍網收集霧水來解決用水難的問題。有些國家在乾旱地區推廣使用高分子吸水性樹脂類蓄水劑,將其摻入土壤,大大提高了土壤的吸水能力和保水能力,對於改造沙漠、發展農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科學家們還在設想更多更好的方法,比如,能否將地球南北兩極的冰山運輸到缺水的地區,發展簡易的海水淡化技術,雖然這在今天看起來還是有點天方夜譚,但不代表將來不能採取這些辦法造福各地。

我國目前每年因乾旱受災面積不少於860萬公頃。興修水利、發展灌溉農業是一個重要的方法。過去一直沿用至今的新疆地區坎兒井,就是引冰山雪水灌溉莊稼。如今在甘肅乾旱山區,家家戶戶都搞“集雨窖”的“集雨工程”;在北方地區則採用噴灌、溝灌、畦灌等多種灌溉形式,減輕農業旱情。在乾旱季節進行人工降雨,也可以部分地緩解旱情。根據乾旱特點,在農業生產上改良品種,以旱制旱,走乾旱型農業發展的路子,也不失為抵抗旱災的一條有效措施。另外,節制人類自身的活動,植樹造林,綠化環境,積極地進行水土保持,維護生態平衡,應是減輕旱災的根本舉措。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