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河南新鄉發現三國顏良之墓,學者挖開墓室,感慨絕不可能

古之為將者逐盪沙場,勇健首當其衝,但僅武藝高強是遠遠不夠的,行軍佈陣的應變能力及膽識謀略缺一不可。兼備者往往出奇制勝,而不足者則喪敗其中,諸如三國「河北四庭柱」之首的顏良。《三國志·魏書》記載,琅琊郡人顏良自幼身量魁梧,其出身布衣卻不願投身田壟農事,反而喜好騎馬,少年時顏良曾隨人習得一手好刀法,在家鄉頗有矯健之名。彼時漢廷孱弱天下風雲變幻無窮,顏良遂辭別父老,出門遊蕩以求時機。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西涼董卓率其精銳抵達洛陽,董卓見漢室勢微而諸侯各懷圖謀,遂廢漢少帝而立陳留王,出身四世三公之家的袁紹眼見董卓跋扈,當堂據理力爭。




事後袁紹懼怕,為了避禍便逃出了洛陽,奔往冀州渤海郡(河北滄州一帶),成為渤海太守。在渤海郡期間,袁紹借用家族名望廣募鄉勇,而顏良正是在此間投奔袁紹麾下的。顏良來投不久,袁紹就發現其人每每臨陣必大喝一聲,躍馬橫刀勇悍非常,故立即提拔為統率精卒的部將,此後10年間,顏良在袁紹帶領下取冀州、征公孫瓚、伐袁術,南征北戰一馬當先,為袁紹之崛起立下赫赫功勞,他本人亦成為威震河朔勇冠三軍的悍將。然而勇則勇矣,終不過一介武夫,顏良時常獨自率兵出征,卻從未習得兵略,這也為他最終的下場埋下伏筆。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冀州牧袁紹率大軍南下,顏良率10萬精銳直奔白馬。在彼時,處於黃河南岸的白馬與對面的黎陽,是袁紹南下、曹操北上的必經之路,是袁曹兩家的「必爭之地」,故而顏良才奔襲白馬。彼時駐守白馬的是東郡太守劉延,素聞河北顏良勇悍,十分懼怕故而連連向曹操求助。顏良包圍白馬時,曹操正率大軍前來救援,並採用荀攸之計引開袁紹大軍,迅速包抄孤立顏良。正在攻城的顏良驀然發覺曹操大軍突至,心中頓覺不妙,連忙調派兵卒對陣。就在彼時,曹操一聲令下,大將張遼及關羽先後飛馳而來。




彼時的關羽在沙場上還沒有闖出什麼威名,故而居於戎車麾蓋之下的顏良,雖然畏懼曹操之勢,但並沒有太過在意沖拼而來的關羽,事實證明顏良太過疏忽大意,而且小覷了關羽。正在顏良觀望來者何人時,赤兔馬上的關羽已然飛身在前,說時遲那時快,關羽揮起長矛(真實歷史上關羽所用並非青龍偃月刀,而是矛、戟)直刺而去,正命中顏良,又一刀取其首,呼嘯奔回曹操陣中,這一個來回如風馳電掣般迅猛,顏良殞身其中,而諸將還都沒回過神來。也正是因為顏良,才成就了關羽的威名,關羽由斬顏良而威震天下。顏良死後,部下就將其埋在了白馬坡。

當地縣誌記載,延津僧固鄉城東7公里開外,有白馬坡,白馬坡僧固村西頭的沃野上,坐落着漢將軍顏良墓。初建時墓冢高將近8米,冢前立有石碑,千年時光過後,顏良墓早已沒入荒草之中不為人知。濬縣博物館學者介紹,60年代,由於顏良墓所在的沃野被鄉人開闢為農田,故而其墓冢封土也越來越小,變得只有3米多高。1975年,當地鄉人再度平整田地,並且將顏良墓的封土全部削平,但墓室完好無損,仍保存於土層下。一眨眼10年光陰已過,也就是1987年。顏良墓所在的菜地正在澆水,忽然間田壟塌出一個磚瓦壘起的墓室。




剛好路過白馬坡的濬縣博物館學者獲悉,立即趕赴墓室勘測發掘。只見整個墓室修葺的較為簡單,而且墓室牆壁早已歪倒塌陷,由於村民常年澆地的緣故,墓室內有滲水,淤積了厚厚的淤泥,清理難度很大,而且學者認為古墓修繕簡陋時間跨度太長,很可能已經沒有遺存了。隨後考古隊發現,墓內槨木早已蕩然無存,但確實有骨殖遺存,而且就測量來看,墓主生前非常高大魁梧。

在骨殖的一旁,考古隊還發現了意外的驚喜,那是一把長達1米的鐵刀,欣喜不已的人們直呼難以置信,隨後墓室內還清理出數十件陶器。經過考古學者多方鑑定,這些古物均來自漢末,而且鐵刀也證實了墓主顏良的身份,與史料記載的顏良擅使刀相符合,顏良墓清理出來的珍貴古物全部珍藏於濬縣博物館中。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