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秋行軍蟲來襲

今年6月8日,苗栗縣出現台灣首例秋行軍蟲幼蟲。一週後,幾乎所有縣市都通報發現,各地累計的幼蟲案例越來越多;17日在本島發現成蛾。繼入侵紅火蟻之後,秋行軍蟲成為最為人知的入侵害蟲。

這種鱗翅目夜蛾科昆蟲原分佈於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寄主植物十分廣泛,包括76科353種,主要危害玉米、水稻等經濟作物,「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早已對全球提出警告。牠在2016年現身奈及利亞,2017年遍及非洲其他國家;2018年入侵南亞以及東南亞;今年1月進入中國雲南,迅速蔓延至其他省份,目前全球發生國家累計為88國。

台灣大學農藝學系助理教授莊汶博說:「目前東南亞和中國的疫情不明,無法判斷秋行軍蟲的危害程度及動向。台灣在缺乏國際合作的狀況下,即使提前做好防疫準備,仍然可能措手不及。」今年4月之前的玉米田天敵生物防治試驗在嘉義、雲林、花蓮同步進行,中國文化大學森林暨自然保育學系助理教授謝佳宏與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陳昇寬每兩週進行一次蟲害調查,皆未發現秋行軍蟲;而6月初在各地抓到的幼蟲皆為三、四齡幼蟲(無世代重疊)且未見成蛾,因此他們推測秋行軍蟲約是在5月之後才入侵台灣。

農業害蟲的傳播途徑包括:氣流、運輸工具和未檢疫的農產品,秋行軍蟲循哪一個途徑進入台灣?根據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的觀點,「秋行軍蟲在野外時,卵通常產在寄主植物的葉片。台灣輸入的生鮮玉米不太可能有牠的卵附著、甚至在孵化後入侵田間,因此隨著生鮮玉米進來的可能性低。」莊汶博指出:「目前已知褐飛蝨、瘤野螟等害蟲會隨著氣流遷飛來台,而美洲的秋行軍蟲成蛾最長飛行記錄高達100~250公里,至於台灣的秋行軍蟲是否以相同方式進入,仍有待確認。」謝佳宏認為:「秋行軍蟲交配後會往外遷飛,可能沿著西南氣流長距離遷飛,但由於東南亞分佈狀態未明,目前無法判斷入侵台灣的橋頭堡族群(族群特性轉變而成為高度入侵物種)在何地建立。」謝佳宏大膽推測,秋行軍蟲如果在今年秋天或明年春天出現於日本、韓國,極有可能說明氣流是主要傳播途徑。

秋行軍蟲一路從美洲傳播到台灣,習性已和原棲地個體略有不同。美洲的秋行軍蟲主要是玉米型,水稻型較少見,兩者的幼蟲取食偏好和成蟲交配行為皆不同,但是形態上幾乎沒有差異,僅能由分子鑑定區辨。莊汶博提到:「玉米型和水稻型有生殖隔離的現象,學界仍在爭論兩者是否為不同的生物種。」台灣目前只有一筆玉米型記錄,其他皆為水稻型,但兩種生態型皆可取食玉米,尚未在水稻上發現水稻型,和美國的情況不同。莊汶博推測:「秋行軍蟲入侵的時間恰好是玉米的營養生長期,而水稻已進入生殖生長期,秋行軍蟲雌蛾產卵時可能偏好營養生長期的寄主。」謝佳宏補充:「秋行軍蟲才剛進入台灣,這樣的偏好可能在世代交替後改變。」

秋行軍蟲的寄主植物佔台灣45%的農產面積,預估一年可能造成35億6000萬元的農業損失。目前全球的鑑定資料並不完整,科學家也還未掌握秋行軍蟲的擴散途徑,難以進行完整的防疫工作。過去,台灣和美國、澳洲團隊合作,建立入侵紅火蟻的擴散模式以及全球遺傳資料庫,幫助後來遭入侵的國家快速比對來源族群;未來,須仰賴全球科學家與農業工作者共同努力,才能擊潰秋行軍蟲。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