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轉貼) 日本經濟學家的疑惑 : 中國人哪來這麼多錢?

這位陳平先生講的第一個例子 , 現時的香港都有類似問題 !

日本人平時在家吃飯都非常簡單,一碗飯、一點蔬菜、一條烤魚、一碗醬湯、一點鹹菜。日本人開的車一般都是排量很小的家庭用車,在日本絕對找不到帶游泳池的私人住宅,即便是比較富裕的家庭婦女通常也只是到高級酒店和朋友一起吃一頓套餐而已。
家裡泡澡還不夠,日本人還喜歡去溫泉泡澡,下到浴池,日本人嘴裡還會情不自禁地嘟囔一句:我真奢侈。

相比較起來中國人的生活比日本人奢侈多了。他印象最深刻的是,BBC的一部紀錄片報道中國下崗工人的伙食,日本人看了之後震驚了,因為這個下崗工人一家三口的晚飯竟然是四菜一湯,英國人看到這一幕也暈了,他們紛紛感嘆:中國人真奢侈!

除了吃,中國人在日常花銷方面一也比日本人奢侈,同樣的一件中高端衣服,中國的價格要比美國和日本的貴很多。同樣的一款日本廠家汽車,中國的售價要比日本的售價高很多。
再來看旅遊方面,2016年中國到國外來旅遊的一共1億4000萬人次。他不禁想問,為什麼中國有錢人這麼多?

可是事實上呢,2016年日本人均GDP大約是38000美元,而同年中國的人均GDP約8200美元,兩者相差了4倍多!可是為什麼中國人處處都顯示出比日本人還有錢?

事實上,日本不僅人均收入高,現在日本人均的金融資產大約有10萬美元(其實日本人根本不缺錢),而且社會福利保障制度還十分完善,一個人從生到死如果什麼都不做,政府的保障制度也可以解決他的基本溫飽問題。

中國有1.09億的中產人口,如果再算上207萬(美國波士頓諮詢公司的數據)的百萬富豪人口,總共1.1億左右的人口為什麼能夠成為代表中國消費力的主力人群?其他沉默的12.9億人口他們的真實購買力又如何?

按照現在的匯率,中國的人均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中國的房價是多少呢?按照房地產經濟學的一個經驗法則,房價的合理區間是工薪族年薪的6倍左右。如果超過6倍,買房的按揭貸款就很難還清了。

按照這個經驗法則來推算,中國城市的房地產的均價應該在40萬人民幣左右。

但事實上,據他了解,40萬在中國連首付都不夠。如果要把兩者數據匹配起來,中國人的月均收入不是5000元,而是55萬!
所以,你可以想像現在的年輕人承擔了多重的買房壓力!中國中老年人在買房時,一些房子是單位分的,一些是在早年買的,那時候房價便宜地跟白菜一樣也沒人買。但這些房子放到現在來看都是大幾百萬或者幾千萬的豪宅了。
所以高房價真正困擾的不是中老年人,而是代表中國未來的年輕人,特別在大城市工作的外地年輕人,因為本地人他們有老一輩的房產可以繼承,而外地人才是高房價的真正受害者!
拿著每月五六千元的收入,要買下高於月收入1000倍的房產,中國的年輕人苦不堪言。曾經日本學者問過一個買不起房的年輕人:如果不買房子,你還會結婚戀愛嗎?
年輕人反問:沒有房子,還能有愛情嗎?
換句話來說,沒有房子,等於沒有愛情,更不要說結婚、生子了。
據日本學者的了解,很多人買了房子之後如果是自住,根本不能變現,等於抱著一堆資產還是不能花,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好到哪裡。
每個月還完房貸車貸,其實留下來可以亂花的錢非常少。所以他認為中國人的有錢,但有的都是帳面資產,實際可支配的現金其實非常少。
但儘管了解到這一點,他還是搞不懂為什麼有錢的中國人這麼多,幾乎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中國人在買買買。
現在的中國很像1900年的美國,而不是1970年代的日本!

中國發展的秘密在哪裡?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陳平,以物理和經濟的跨界思維,以及在西方求學、教學40餘年的親身體驗,在東南衛視的《中國正在說》專欄里做了《中國道路能否超越西方模式》的演講,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認識中國模式的視角和思維,以下為演講全文。


1、中國發展的秘密在哪裡?

我1962年讀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文革後期分到成昆鐵路的眉山電務段,當了五年鐵路工人。後來又在中國科學院做了5年氫彈和平利用。我在1980年代去美國留學做經濟學研究,師從諾獎化學獎獲得者普里戈金。我們發現了經濟混沌現象,發現文明發展的道路是多種文明在競爭,而不是西方主流經濟學宣傳的向英美模式的趨同、收斂。世界各國的經濟學家請我去演講,越來越多的感興趣的不是我們做的複雜科學,而是讓我講清楚為什麼中國會崛起。

我第一次總結中國模式的經驗是在巴西,金融危機結束後的2009年,會議的主題是《危機之後 中國是世界的中心嗎?》。我講完後,巴西前任財政部長力邀我去首都的巴西總統戰略規劃部。我至今還記憶猶新。他們的辦公室不像是個政府部門,而像總參的作戰部:左邊大螢幕上是中國地圖,標出鐵路、高鐵、高速公路幾橫幾縱,右邊大螢幕上是巴西地圖,也是幾橫幾縱,一看就是向中國學習的。

規劃部的專家問了我一個西方經濟學家從未問過我的問題:巴西每提出一個發展規劃,還沒開始實施,西方媒體的批評就鋪天蓋地而來,破壞環境啊、政府扭曲市場啊。但你們中國怎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中國發展的秘密在哪裡?

我說,憑物理學家的直覺,不是金融經濟學家的教條,為什麼中國金融政策比日本還要獨立,中國發展政策比俄國、德國還要獨立?因為中國在毛澤東時代就建立了獨立自主的科技體系、獨立的國防。所以中國才會有獨立的發展政策。如果沒有獨立的科技體系,那就只會發展東亞模式的依賴經濟。他們非常高興,因為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回答。


2、我給大家講三個例子

中國和西方其他大國競爭到底是處於優勢還是劣勢?我給大家講三個例子。

我曾在在美國第二大州的德克薩斯州住過,比四川面積還要大。因為只有貨運而沒有客運鐵路,他們當時提出要建一條輕軌來連接幾個主要的城市。公民民主投票投了多少年?投了20年,到現在還在紙上。
為什麼呢?因為資本主義制度下利益衝突太多。修條輕軌誰不高興?航空公司不高興,因為人都跑到輕軌去了,它的利潤受損;旅館業也不高興,你坐了輕軌當天就到家了,我的旅館收入就要下降;沿線居民也不高興啊,噪聲增加,我的房地產貶值;稍微遠一點的居民高興,地價增值,但再遠一點的居民不高興:這和我有什麼關係啊?憑什麼我要交稅呀?所以在西方要修鐵路高鐵,選線、設站都成了問題。
只有在中國,金融危機時投了四萬億,一下子變成高鐵長度全世界第一。所以現在很多國家,包括美國英國要學中國造高鐵,但他們的制度成了制約。印度要征地,私有制又征不下來;美國和德國要選線,就會利益不均。所以中國第一條優勢:社會主義大協作。這種協作模式超過西方制度下的分工加市場交易。

第二個故事是《紐約時報》調查得出的。《紐約時報》總想不明白,美國科技先進,怎麼中國發展老比美國快呢?後來調查出來一個秘密。
喬布斯把新研發的蘋果手機和鑰匙放在同一口袋裡,鑰匙把手機的塑料面劃痕了。下月就要上市了,喬布斯就想一周內要換成玻璃的外殼。開會的副總裁立馬就急了,還沒散會就坐飛機到深圳去了。為什麼?在美國你單單聚集工人要多少時間?9個月。然後美國的工人周末要度假,要看球賽。而中國的工人,高管電話一打,24小時內就來上班了。需要配件、螺絲、電阻,都在隔壁和對面,深圳是產業集聚的、世界最強的加工陣地。
蘋果手機50%以上的利潤都被蘋果公司的股東賺走了,中國的工人拿的血汗錢只有5%都不到。
但以今天特朗普的邏輯,是中國贏了還是美國贏了?是中國贏了,因為中國贏得了就業、贏得了發展。美國被蘋果解僱的那些高技術的工人失業了,回來只能測試被退回的蘋果機。工資下了一大截。所以美國主導的全球化,原來想的是美國一定贏,結果發現中國才是大贏家啊,美國是輸家。

第三個故事,中國研發不如美國,經濟發展為何有那麼大動力?一年春節,我餐宴上遇見了微軟的高管,他告訴我一個從未在經濟學文獻中看到過的數字。他說美國現在保持著研發優勢,產品研發出來,從投資到設廠到美國經過議會修改法律標準,到營銷,把錢賺回來這個周期要多長?我說起碼要十年以上。他說確實,歐洲比十年還要長。但中國平均23個月。你說美國怎麼和中國競爭?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