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收集如何選出治國賢士的文章

【三訪荀彧】

大家一定聽過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臥龍輔佐大業,但是大家知不知道曹操也有他的三顧茅廬喔,這位值得他一再前往招攬的謀士,就是大名鼎鼎的荀彧。
  相傳漢末群雄並起逐鹿中原,曹操在山東打起「忠義」大旗,招兵買馬30多萬,一心要問鼎天下。曹操是位能人,他深知要在中原立住腳,就得招納賢士。於是在發兵之前,曹操前往泰山廟拜訪高僧,詢問中原何人大賢。老和尚不敢洩漏天機,就賜他一個錦囊,叫他進駐中原之後,有人出來指名道姓罵他之時,一開便知。
  曹操密藏錦囊,統帥大軍浩浩蕩蕩殺奔中原而來,所到之處雞犬不留、路斷人稀。打到許昌之後,曹操一看這裡環境,發現是個臥虎藏龍之處,就傳令三軍安營紮寨。軍帳就設在北門一個名叫景福殿的大廟內。曹操的弟弟曹仁,趁空帶著親兵四下劫掠,弄得百姓惶惶不安。曹操事亂如麻,也不去注意。三天之後的清早,曹仁帶著親信四處閒晃,發現許昌四座城門的告示牌上竟然貼出了幾句話:「曹操到許昌,百姓遭了殃,若棄安撫事,漢室難安邦。」下頭落款赫然是四個大字:「許昌荀彧」。
  曹仁揭下帖子,火速稟與曹操。曹操展開一看,氣得咬牙切齒,正想下令捉拿荀彧時,猛然想起僧人錦囊之事,急忙取出錦囊拆看,只見一張白紙上寫著幾行字:
開口就?午,
日落彎月上。
十天頭長草,
或字三撇旁。
才過昔子牙,
謀深似子房。
  這是一首藏意詩。曹操左看右看,翻騰半天才解開其中奧秘:開口就正午,開口繫言,正午取午,言午是個「許」字;日落彎月上,日在上,扁月在下,是個「昌」字;十天頭長草,十天為一旬,旬加草字頭,非「荀」莫屬;或字三撇旁,則是一個「彧」字。曹操茅塞頓開,高興得不得了,大笑道:「許昌荀彧,許昌荀彧,我有子牙、子房了!!」
荀彧,是潁川郡穎陰(今許昌市)人,因不滿漢末朝政敗壞,在家隱居不出。荀彧聽說曹操智勇雙全,又能重用人才,早想投奔曹操,但又怕不是這麼一回事,於是寫出此帖以做試探。當曹操派出曹仁前去請他時,荀彧故意拒門不出。曹仁非常火大,回去之後便加油添醋地對曹操說荀彧如何藐視他,還建議殺了荀彧。曹操喝斥道:「不得無禮!誰殺荀彧就等於砍斷我的臂膀,此事再也休提!!」
  時值寒冬臘月,天空下起鵝毛大雪,曹操求賢心切,於是冒著嚴寒,親自出馬去請荀彧,由於荀彧是許昌望族,在城內有好幾處宅子,曹操找了好幾處沒找著,他凍得連鬍子上都結成冰柱了。當他終於找到在奎樓街上的荀彧住所時,家丁又對他說,主人外出去了。曹操二訪不遇,並未生氣,仍耐心求訪。
  某日,曹操收到情報說荀彧到城東北八柏的祖墳去掃墓了,於是備下厚禮,前往憑弔。曹操來到上香處,見一青年二十幾歲,姿態風流、儀表堂堂,正在專心閱讀《孫子兵法》,頭也不抬。忽然一陣強風吹來,將手中的書吹落地上,曹操急忙上前拾起,恭恭敬敬地交給青年,並施禮道:「荀公安康。」情年原來就是荀彧,他閉目問道;「你是何人?來此作甚?」曹操說:「我乃譙郡(今安徽亳州)曹孟德,來請荀公共扶漢室江山。」荀彧冷冷一笑道:「我是普通百姓,不懂治國大事,你還是另請高明吧!」曹操繼續陪著笑臉說:「久聞先生胸藏經天緯地之術,腹隱安邦定國之謀,我是非先生不請的!」荀彧說道:「你不怕對你破口大罵嗎?」曹操連連點頭:「罵得有理,多罵才好,多罵才好。」荀彧又推說患有腿疾,不能行動。曹操馬上牽來自己的座騎良駒,親自扶荀彧上馬,前呼後擁,將他迎入景福殿中。
  自從曹操得了荀彧,終日形影不離,早談兵書戰策,晚論當世急務,朝暮不倦。曹操問:「怎麼治理天下?」荀彧答:「為國失賢則亡。」「怎樣選賢?」「惟才是舉。」「選才的標準是什麼?」「有治國用兵之能就是人才。」「門第出身呢?」「一概不論,只要有真才實學者都可重用。」「品德呢?」「德才兼之,決不允許那些光說漂亮話,而無一點真才實學的官宦子弟當官。」曹操一聽拍手叫好,從此更加重用荀彧了。   

後來曹操遷都許昌之後,曹操根據荀彧的建議,為招募賢才,在景福殿代天子一連發出五道<求賢令>,一時之間許多人才投入曹營門下。也由於重用賢能,知人善用,曹操終於在中原立下了堅實的基礎。
商湯去世後,歷經外丙、仲壬,商湯的孫子太甲繼位。太甲繼位之初,伊尹一連寫了《伊訓》、《肆命》、《祖後》等訓讓太甲閱讀,教他學做一個賢明的君主。伊尹又常講商湯的大德,告誡太甲重視天命,遵守先王法典。不過太甲對此不聞不理,行事專橫昏庸,暴虐亂德傷害百姓。

中國古代有「面壁思過」的做法。但對於昏庸的太甲,面壁已不能使他達到改變的目地。於是伊尹想了一個很特別的辦法,他把太甲放逐到桐宮,也就是埋葬商朝先帝的陵墓,讓他早晚看著先祖的墳墓,省思悔過,這一住就是3年。太甲見祖父身為開國明君,墳墓修的十分簡陋,他從守墓老人那兒瞭解到成湯的許多故事。一生仁厚儉樸的成湯,他的故事就像一面鏡子,使太甲從中看到了自己的所作所為,引咎自責疚,發願痛改以先祖大德為帝范,遵守德律從良從善。

當太甲有了從善的表現,伊尹便親自到桐宮迎接他,並把王權交還給太甲,而他繼續輔佐新君。太甲修德的結果,終使「諸侯鹹歸殷,百姓以寧」。



-------------------------------------------------------


太甲(?-前1557年),姓子,名至,又稱祖甲,是商朝第四位君王。

據《史記》記載,太甲在位初年,任用伊尹為相,商朝比較強盛。可是太甲三年時,太甲開始按照自己性子辦事,以殘暴的手段對付百姓、奴隸,伊尹便把太甲流放到桐之宮。三年後,伊尹見太甲改過自新[1],便鄭重的將政權交返給太甲。太甲復辟後,沉痛接受教訓,成為了一個勤政愛民、勵精圖治的聖君。太甲廟號為太宗。[2]

不過,另一本史書《竹書紀年》對此卻有不同的描述:伊尹放逐太甲後,自立為王,7年後,太甲潛回殺掉篡位的伊尹,並改立伊尹的兒子伊陟和伊奮繼承伊家[3]。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