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未來新世界秩序資料收集

電腦搶飯碗 百萬職位消失

電腦科技普及,方便人類生活的同時,原來正悄悄殺死人類的工作機會。自從○八年金融海嘯以來,美國流失了至少七百五十萬個職位,大部分屬中等薪酬的工作,如今仍未恢復到一半,消失的工作並非轉移到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而是被電腦科技取代,從此一去不復返。專家更警告,電腦搶人類飯碗的情況今後將愈來愈嚴重。

金融海嘯令美國失去七百五十萬個職位,儘管經濟在翌年六月慢慢開始復甦,但經過四十二個月後,新增職位僅三百五十萬個,相當於四成七,惟這些新職位只得百分之二屬中等薪酬,近七成均是低收入工作。歐元區十七國的情況更差,雖然○九年中以來增加了四百三十萬份低薪工作,中等收入的職位卻一直減少。

中等薪酬職位減少
美聯社分析了全球二十個國家的就業數據,發現製造業屬於被搶飯碗的重災區,由於從業員的工作重複,輕易被電腦控制的機器取代,因為機器工作效率更高,出錯更少。一些翻查覆核的工作,例如會計文員、律師助理等,均可以用電腦程式取而代之。而近年流行的網上購物、網上預訂機票酒店,甚至無人駕駛汽車等,均在不知不覺間淘汰人類。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碼商業中心的首席研究員麥卡菲(Andrew McAfree)指出,有別於一般職位流失,這些失去的職位永遠不會再在市場重現。軟件公司老闆福特曾經寫書預言電腦會搶人類飯碗,更稱上述情況未來將蔓延到經濟各個範疇。

即使是華爾街的金融從業員,也無法避過遭電腦搶飯碗。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去年宣布,積極推動電子業務,已經減少了一至兩成高薪聘用的交易員。

==========================

郵差
電子郵件的普及,令郵差逐漸被淘汰。

收費站職員
有了自動收費系統,隧道公司毋須再大量聘用收費人員。

出納員
愈來愈多人使用電子銀行服務,正威脅出納員的工作。

地勤人員
航空公司的地勤人員正被自助登記櫃位取代。

秘書
手機的電子日曆設有提示功能,公務繁忙的人士也不一定再要依靠秘書提醒。
美學歷通脹 5%清潔工有大學學位

大才小用,已是大勢所趨。美國最新研究顯示,目前有多達48%有學士學位的人,做着不需要學士資格的工作,當中包括5%清潔工和15%的士司機,反映學歷通脹時代已來臨,預期這會是未來10年的常態。

美國最新官方統計顯示,有學士學位的美國人,去年達4,100萬,較2002年多25%,而有副學士則增加31%,增幅最多是碩士及博士,分別是45%和43%。

民眾學歷提升,可是相應職位不足。非牟利「大學費用可負擔性及生產力中心」周一發表報告,指單是「零售業從業員」、「收銀員」和「侍應」三種職業,就僱用了逾170萬名學士。
其中零售業2010年有25%從業員是學士,而1970年只有不足5%;當年有學士資格的的士司機,只有1%,前年則是15%。多達11.5萬清潔工人有學士資格,佔全國清潔工人5%。

報告形容學歷通脹會是「新常態」。有輿論質疑讀大學是否不再值得,但有學者指學歷始終對個人和社會有益。事實上,有學士或以上學歷的人失業率只有3.9%,高中學歷者則是8%,高中未畢業的人更達11.7%。有大學生則指某些行業如電腦科學,始終對學歷有要求,而且大才小用總勝於學歷不足。
美國CNBC網站/《今日美國報》
英負面宣傳拒東歐移民

(星島日報報道)「天氣冷,還經常下雨。沒有甚麼工作,不要來英國。」由於歐盟對成員國羅馬尼亞及保加利亞的移民和工作限制將在今年十二月屆滿,英國政府擔心屆時會有多達二十五萬人湧入英國,為阻退大批移民湧入,正考慮在該兩個國家發動廣告宣傳英國的負面形象,希望有意移民者對英國「敬而遠之」。

  有報道引述一名內閣部長的說話指出,「唱衰」英國廣告能改變移民「英國街道鋪金的形象」,令人覺得英國不適合他們生活。廣告將盡情展露英國的恐怖一面,包括天氣又冷又濕,經常下雨;空缺少搵工機會低,工資又低微。政府高層消息人士透露:「當民眾能夠前來英國,我們希望他們考慮前來時,能預計將會發生甚麼事。」

  英國發動負面形象的廣告早有先例,「歐洲之星」高速鐵路在二○○七年於比利時曾刊登旅遊倫敦的廣告,展示一名光頭黨男子向瓷器茶杯小便,因為英國少有公廁。不過,英國《衛報》批評當全球其他國家花費數以百萬鎊聘請倫敦顧問公司提升國家形象的同時,英國卻選擇「冬季水浸屋」自毀形象,實在諷刺。

  MigrationWatch等移民關注組織估計未來五年內,羅馬尼亞及保加利亞兩國少則七萬,多則二十五萬人湧入英國。英國首相卡梅倫和內政大臣文翠珊已關注到新移民湧至,可能會破壞政府削減移民數目的計畫。

  羅馬尼亞及保加利亞人口共約二千九百萬人,飽受失業折磨的這兩個國家的國民,預計將大舉移民到經濟狀況較好的英國、德國、法國和荷蘭等地。與歐盟其他國家相比,英國的勞動市場較為靈活,加上移民在英國申請社會福利,較德國或法國容易,英國因此成為了東歐移民的熱門選擇。雖然英國一再警告移民,但協助申請英國工作的職業介紹所已在羅馬尼亞及保加利亞湧現。英國原本就因歐洲經濟危機而吵鬧要退出歐盟,此時爆出有關東歐移民的消息無疑是火上澆油,以遏制移民為主要競選綱領的執政保守黨,現不得不迅速手制定對策。
傳閱無助環保 免費報紙日耗二千五棵樹

【本報訊】自七月開始,本港的免費報章由一份增加至三份,《頭條日報》及《AM730》先後創刊,與《都市日報》爭逐市場,市民有更多的選擇去取得免費資訊,但獲益的同時,背後卻未必了解免費報章的流行會做成資源浪費及產生大量廢物,另一方面,受到環保組織批評的三份免費報章亦推行相應措施去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現時的三份免費報紙每日合共的發行量總數接近一百萬份,所造成的資源浪費相當驚人。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表示,製造一頓紙需要斬十七棵樹,而根據三份免費報紙每日發行的總重量估計,每日便需要斬五千棵樹。另外,由於這些報紙不用收費,不少市民會胡亂取閱及不妥善處理,譚凱邦謂:「報紙的實質需求其實不會太大,但當報紙是免費時,很多市民便會隨手取閱,另外,這些報紙的壽命很短,很多人乘坐一程地鐵便會看完,浪費資源,而且大部份市民看畢後放入垃圾箱,難以回收再造。」

《AM730》社長盧覺麟則指出,免費報紙並不算大量消耗資源,他謂:「免費報紙的耗紙量相比起傳統報紙已經非常之少,某些傳統報紙的體育版的耗紙量比整份《AM730》更多。另外,免費報紙不像宣傳單張,讀者是有接收過資訊才會把報紙丟棄,這樣並不算浪費。」

基於環保理由,三份免費報章都不約而同在報章的頭版上或擺放報章的取閱架上呼籲市民一人只能取閱一份,及將報章轉贈傳閱。而《都市日報》則在多個地鐵站內擺放回收箱,被市民放入回收箱的報紙經工作人員處理後,會再放回贈閱箱循環使用。

免費報應降發行量

譚凱邦認為單單呼籲市民將報章傳閱對於減少資源浪費是沒有太大的實際功效,而設立即時的循環使用回收箱則是較為積極的方法,他謂:「免費報紙一經印刷,已經利用了大量的木材去造紙,就算傳閱開去亦一樣無補於事,而且只有極少部份的報紙能夠成功收集然後再製成再造紙,此做法對環保幫助不大。報館應做的是要減少發行量,然後利用回收筒收集市民已經讀完的報紙,再將這些報紙即日重新派發給其他市民,這樣做能夠減少紙張的消耗,又能保持讀者人數。」譚凱邦又建議免費報紙能夠使用粗糙些的再造紙來發行,亦希望報界能夠自律,不要花大多版位於圖片及標題上,因為這樣做會增加報紙的頁數,浪費紙張。

市民不介意取閱回收報紙

現時只有《都市日報》利用地鐵站的位置來擺放循環使用回收箱,最近亦增加了擺放回收箱的地鐵站數目,市民吳雪利表示,她每日上班時都會取閱一至兩份免費報紙,自已則不介意取閱循環再用的報紙,認為沒有衛生問題。市民沈家賢則建議,只有都市日報設立循環使用回收箱是不足夠的,《頭條日報》及《AM730》亦有需要擺放回收箱,讓市民協助保護環境,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AM730》社長盧覺麟對都市日報設立回收箱的做法表示支持,但由於《AM730》於戶外派發,難以安排地方放置回收箱,因此未有計畫去設置。另外,他指《AM730》已經合乎環保採用質素不高的紙質,所以暫時沒有更換報紙用料的打算。
莫文蔚iTune售歌銷量理想

核心提示:莫文蔚(Karen)昨日到商台為新碟宣傳,她透露,新碟早前已在全球發行,還在iTune合法下載,Karen亦是首位華人歌手作出此創舉,歌曲在iTune的銷量都十分理想,在香港、台灣、馬來西亞、老撾更是銷量首位。Karen說:「網上合法下載歌曲已是一個大趨勢,但我仍然好喜歡自己揀唱片,HMV結業,我都好唔捨得,最好是不同的平台都可以並存啦!」

莫文蔚(Karen)昨日到商台為新碟宣傳,她透露,新碟早前已在全球發行,還在iTune合法下載,Karen亦是首位華人歌手作出此創舉,歌曲在iTune的銷量都十分理想,在香港、台灣、馬來西亞、老撾更是銷量首位。Karen說:「網上合法下載歌曲已是一個大趨勢,但我仍然好喜歡自己揀唱片,HMV結業,我都好唔捨得,最好是不同的平台都可以並存啦!」

  周星馳最近被圍插,更被指孤寒成性,曾跟他合作的都反面收場。對於舊愛被鬧,Karen坦言不知道,她沒有留意這些新聞。問到她跟星爺食飯是否也要「AA制」?她笑言,對方也有請人食飯的。Karen又覺得星爺難相處嗎?她坦言不知道,但她覺得通常如此聰明又叻的人,都會有自己的一套,會比較特別一點。

  如此叻的人是否要孤獨一世?她立即笑說:「唔係我講!但我同佢合作無問題,合作幾部戲都十分愉快。」
反壟斷化

香港的零售業在地租與大財團的夾擊下,正加快寡頭壟斷的趨勢。

香港商業地租上升與大財團介入零售業的連鎖化,其實二者相連。這些大財團即地產發展商,不僅出售物業,還有頗多物業收租。即使出租物業較少的發展商,也必然因租金上升而從銷售得益。所謂「地產霸權」不限於地產,一方面通過地租作為生產與生活成本的基礎,控制其他行業與生活的成本,而發展商的投資從地產擴及其他行業,利用龐大的利潤併購其他行業的企業,並進行不公平的競爭排斥中小競爭者,達成在這些行業的寡頭壟斷。

香港政府一直不肯通過嚴格的競爭法來保障市場競爭的相對公平。以往英資財團壟斷時,是殖民地政府與英資財團官商勾結,回歸後則是特區政府與地產發展商為主的官商勾結。結果,香港整體生產與生活成本持續上升,雖然實行低稅制,港人卻要支付高昂的地租和壟斷稅。

最近一輪的地產泡沫已帶來舖租的倍增,許多中小企業,包括老店,都承受不住舖租成本而要結業。地租使消費旺區逐漸大部分落入連鎖店大財團之手,零售的壟斷化加快,零售市場變成每個地區都是同樣的連鎖店、同樣的貨品、同樣的價格,沒有多元化、多樣化的創新機會,消費者也無從選擇。特別是當茶餐廳、藥房等都被迫撤退、結業,零售價格便很難會回落,反而不停上漲。

民生為諸政的最重要者,梁振英政府應認真地研究和對付香港零售市場的壟斷化轉變。

陳文鴻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