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For All's Archiver

Dalvm 發表於 2018-10-3 01:15

细胞、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是什么?

1每一个细胞都有23对染色体,每个染色体上都有不同的基因,每个基因都可能带有遗传信息的,我这样理解对吗?染色体是在细胞的什么地方?细胞核?细胞液?基因是社么组成的?嘌呤和嘧啶的随机组合吗?
2 如果我某个细胞变异了,会不会感染其他的细胞呢?感染的速度有多大?
3.癌细胞为什么会扩散,人体的免疫组织,如白细胞等为什么不会杀死它呢?

Dalvm 發表於 2018-10-3 01:15

1每一个细胞都有23对染色体,每个染色体上都有不同的基因,每个基因都可能带有遗传信息的,我这样理解对吗?染色体是在细胞的什么地方?细胞核?细胞液?基因是社么组成的?嘌呤和嘧啶的随机组合吗?

只能说人类大部分体细胞具有23对染色体。不同的物种不同,果蝇具有4对染色体、拟南芥具有5对、水稻具有12对、小麦具有42对、一种蚂蚁(Myrmecia pilosula)只有1对,而一种瓶尔小草(Ophioglossum reticulatum)具有630对。

在细胞分裂间期,真核生物的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分裂期细胞核瓦解,也就无所谓分布在哪里了,不过那个时候反而是染色体最显眼的时候,在显微镜下染色合适的话就可以看见。

染色体是由染色质与组蛋白组成的。染色质,也就是常说的DNA,是一种链状双螺旋结构,他是由很多很多脱氧核糖核酸组成的,脱氧核糖核酸有四种,而它们的排列顺序蕴含着遗传信息。

“基因”解释起来很复杂,因为它并不是本身就存在的,而是人为定义的。它们对遗传有影响的DNA记录的信息片段,一般是一段编码某个蛋白质的DNA信息。不含有遗传信息的部分不会被定义成基因,而且最近的研究发现,很多基因间序列也蕴含着重要的遗传调控信息。

打个比方,细胞是电脑,染色体是硬盘,DNA是其中记录了信息的磁盘,四种碱基相当于硬盘上的两种电位,对应的ATCG信息相当于0与1,基因则相当于电脑中的一个个文件或者软件。这样是不是会清楚一些?

2 如果我某个细胞变异了,会不会感染其他的细胞呢?感染的速度有多大?

不会。但是细胞会分裂,变异的细胞分裂了,产生的新细胞也是变异的。变异细胞产生的速度取决于变异细胞的分裂速度。

3.癌细胞为什么会扩散,人体的免疫组织,如白细胞等为什么不会杀死它呢?

癌症我不熟,试着从基本的原理上说说吧:因为癌细胞会分裂,而且是快速地、亢奋地、有脱分化倾向地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可能像别的器官浸染,也可能随着血液、淋巴液迁移到更远的位置。

人体的免疫系统其实一直在和癌细胞打架,只是打不过罢了。一方面其实癌细胞是自身的细胞,辨认敌我方面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二是细胞很大,不像细菌那样可以被轻易搞定;三是癌细胞分裂得太快了,死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这一部分我不是很有把握,欢迎各种指正><)

嗯,不知道这样的答案够详细吗?

Dalvm 發表於 2018-10-3 01:16

纠正一下:精子细胞和卵细胞只有23条染色体。基因上一定带有遗传信息。基因:一段可表达的DNA片段。不是随机组合,要符合卡伽夫法则:(A+G)=(C+T),(G+C)=?(A+T),A=T,C=G
只有细胞处于分裂期,染色体才会出现,平时叫染色质。染色质在细胞核内。
不会感染。
[color=RoyalBlue]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能力[/color],速度很快,来不及杀光。而且不少癌细胞表面很光滑,可以使淋巴细胞无法识别。癌细胞会掉进血液里,随血液循环扩散。

Dalvm 發表於 2018-10-3 01:17

每一个人的细胞都有23对染色体,但处于分裂时期的除外,还有精子与卵细胞除外。
染色质在细胞分裂时期螺旋变粗变成染色体,此时染色体才出现,染色体在细胞核中。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是双螺旋结构,由A(腺嘌呤)T(胸腺嘧啶)C(胞嘧啶)G(鸟嘌呤)组成,A连接T,C连接G,不能改变。
细胞变异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如果这两类变异产生的物质会分泌到细胞外,那就有不清楚了,好像是不能。
[color=RoyalBlue]癌细胞的遗传物质改变了,导致它能无限增殖[/color],而且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Dalvm 發表於 2018-10-3 01:18

[color=Red]端粒是人細胞核內染色體末端的一段特殊結構,它與細胞的衰老有密切的關係。端粒越長,壽命也越長。正常情況下,人體的細胞每增殖一代,端粒的長度就會短一截,短到一定的程度,這個細胞就不能再進行分裂增殖而逐漸衰老死亡。因此,隨年齡的增長,端粒會越來越短,細胞會隨之逐漸衰老,直至死亡。這也是人體衰老的過程。[/color]

Dalvm 發表於 2018-10-3 01:21

为何正常细胞中的端粒会在复制过程中不断损耗,而癌细胞中的却不会?

作者:wai wai
链接:[url]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008734/answer/16967250[/url]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刚刚注册知乎,现在不久前进入一个研究端粒的实验室学习,有一些有趣的发现。除了端粒酶的作用,有些种类的癌细胞还有一种不依赖于端粒酶的端粒延伸机制(ALT——alternative lenthening of telomeres)。是一个澳大利亚人(Roger R. Reddel)首次发现的。这种机制的原理和过程还不很清楚。但ALT细胞中含有大小不均等的环状端粒序列DNA,主流的猜想是这些环状DNA可能作为端粒延伸的模板。这些环状DNA很有可能是染色体上端粒来源的。一般越类似于肿瘤干细胞的细胞,ALT的指标越明显。关于ALT,可以参考这篇文章Alternative lengthening of telomeres: models,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 Abstract : Nature Reviews Genetics[color=RoyalBlue]癌细胞可以无限增值出来可以延伸端粒之外,其对于端粒缩短的信号捕获也更弱。端粒缩短会产生DNA damage 信号,从而激发DNA修复相关的信号通路(主要是NHEJ)。癌细胞对于DNA损伤的反应减弱,即使有DNA 损伤也照样复制和增值,这也会带来癌细胞的高突变率。[/color]

Dalvm 發表於 2018-10-3 01:24

楼上说的差不多了。端粒在癌症发生中是扮演了其中一个角色,并非全部。但是针对端粒的医治也是很有前途的也很热。可能有时候是癌变因素导致了端粒酶的非正常表达(在正常细胞中是被抑制的),有时候是端粒酶自身突变活化了,很复杂也不一致。

Dalvm 發表於 2018-10-3 01:25

因为癌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很高,这种酶延长端粒,使得癌细胞可以在体内几近无限地分裂和生长,而不受到海佛烈克极限 (Hayflick limit, 即正常细胞因为积累的DNA损伤和缩短的端粒从而到达的分裂次数极限) 的限制。实验室常用的癌细胞Hela就被称为不死的细胞。  这些不死细胞的产生一般是通过激活癌基因或者去除抑癌基因,使得细胞能够绕过Apoptosis的自然过程走上循环永复的永不凋零之路。

作者:黄潮列
链接:[url]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008734/answer/13647941[/url]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Dalvm 發表於 2018-10-3 01:34

因为我只记得端粒酶这个空洞的概念了所以我特地搜了下google。 [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url] 端粒酶在肿瘤细胞中大量表达而在正常细胞中罕见表达,这种酶就是负责修复损耗端粒的。  至于“为什么「端粒酶在肿瘤细胞中大量表达而在正常细胞中罕见表达」?”   这个就复杂了。因为癌症的发病机制现在还没有定论。从基因的角度说,正常细胞基因组里面有原癌基因也有抑癌基因,原癌基因一般是不表达的。然后这个怎么失衡的,不清楚。基因的表达调控太复杂了,而且不是单线程单因素的。

作者:夕照雪
链接:[url]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008734/answer/13646696[/url]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