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For All's Archiver

Dalvm 發表於 2016-6-9 19:08

科技性失業年代

[size=3]2016年06月09日

第四工業革命新紀元 (I)

在Facebook剛看了一篇由Dr Rpbert M. Goldman (註1) 所寫,有關全人類已開始步入第四工業革命期的預測,指出了高端科技如何改變著人類的生活,筆者覺得幾有趣,節錄及翻譯與大家分享:


在1998年時你有沒有想過3年後再沒有人用相紙晒相?而柯達菲林那年還有170000名員工,佔全球85%出售相紙的市場。但在短短數年間,他們的商業模式消失並破了產。然而,首批只得一萬像素的數碼相機是在1975年已發明,但經歷很長一段令人失望的時間後,因為高端科技改善了原先的缺憾,馬上成了主流改寫了傳統。柯達的遭遇,很多行業將會在未來10年同樣發生。現實中的人工智能、軟件、醫療、電腦自主性機械、電動汽車、教育、3D打印、農業和就業模式都在大躍進中。歡迎大家來到第四工業革命這新紀元。

「軟件」在未來5至10年間會擾亂傳統的行業。例子如Uber只是一個軟件工具,他們並不擁有任何汽車,但他們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出租車公司。Airbnb是世上最大的酒店公司,他們同樣並不擁有任何物業。「人工智能」會更了解世界中的數句。電腦擊敗最好的人類棋手已比預期提前了10年。在美國年輕律師已經不找到工作,是因為人類只能提供70%準確率的法律諮詢,而IBM的Watson系統能在秒間便提供90%的準確率。所以如果你正在收讀法律可考慮立即停止。Watson系統更已經幫助醫護人員診斷癌症, 準確性是醫生斷症的4倍。Facebook已有識別臉孔的功能。到了2030年電腦將變得比人類更聰明。

第一架「無人駕駛自主性汽車」將於2018年面世,數年後整個行業將開始被打亂。你不再想擁有自己的汽車,你會以手機叫車,它會出現在你顯示的位置並送你到目的地。我們的孩子再不需要駕駛執照,將來也不會擁有自己的汽車。城市中汽車的需求量大大減少90%或以上,傳統汽車生產商將倒閉。交通意外也會因而減少,汽車保險費相應大幅度降低。微噪音的電動車將會成為主流,城市會變得寧靜。更多人使用太陽能而停用石油,空氣會重新清潔起來。(註2)

-下期待續-[/size]

Dalvm 發表於 2016-6-9 19:33

[size=3]2016年06月09日

手機電召車程式是威脅還是契機?

在全球多個城市發展迅速的手機電召車服務,近年在不同國家都面對的士業界的控訴,在是否合法的問題上亦引起爭議。究竟這種新興服務為何會威脅到傳統的士?我們試從業內龍頭公司Uber近期在香港引起爭議的例子探討一下。

對於近期手機電召車服務引起的爭議,坊間不少聲音支持Uber,在警方高調拘捕數名司機後,該公司馬上發起網上簽名運動,短短數天已有超過5萬人簽名支持該公司。有不少網民更大吐苦水,指的士服務未能滿足乘客需要,拒載問題尤其嚴重,在繁忙時間找一輛願意過海的的士,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根據交通諮詢委員會交通投訴組的數字,去年共接獲20,272宗公共交通工具的投訴,當中有10,060宗,即近一半投訴都是來自的士,而當中的四分一人涉及的士拒載。其他問題包括司機態度惡劣、濫收車資、兜路、車廂不潔等等。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令這類手機電召車服務突然被乘客視為甘露的基本原因是源自積存多年的士服務的質素問題。事實證明,有消費者願意付出較高的車資以換來舒適、妥貼的接送服務。面對挑戰,傳統的士服務亦是時候反省其服務能否與時並進。

一般來說,消費者對於的士服務其實要求很簡單,安全、合理價錢、便利是首要條件,其次,服務態度亦是重要考慮因素。面對手機電召車服務的挑戰,的士業界表明會提高服務質素,甚至建議開發中央電召手機程式應戰,程式中將增設評分及獎罰機制。

科技發展,為很多傳統行業帶來衝擊,十多年前我們不斷否定網購,認為它不可以滿足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需要,但時至今天,已發展為不少消費者慣常的購物模式。網購雖然為傳統零售業帶來衝擊,但換個角度看,這些衝擊亦可成為鼓勵業界進步的一大推動力。

從消費權益的角度來看,競爭推動行業創優增值,豐富消費者的選擇。與此同時,亦為各政府帶來不少政策制定、立法或修例的重大挑戰。以手機電召車服務為例,其合法性、牌照問題加上交通和環保方面的好與壞,要有待政府詳細研究。是否選用手機召車配對服務是消費者的自由,但在現存法律框架下,乘客一旦遇上意外,其保險問題,包括第三者責任保險等,是難以保障消費者的損失。就算有「包底保單」,乘客亦不知細節,存在着一定風險。

我們到達一個陌生城市,由機場到市區,不少遊客會選乘的士,對那個地方的第一印象好與壞,很可能來自的士司機的服務態度。如果業界可以借今次面對手機電召車服務的挑戰作為契機,銳意改革,對本地乘客或遊客無疑是一大福音。[/size]

Dalvm 發表於 2016-6-18 22:06

[size=3]機器人改變全球經濟秩序:10年內承擔45%製造業

 2015-11-08 

機器人改變全球經濟秩序:10年內承擔45%製造業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1月6日報導,美國銀行在一份300頁的報告中預計,最早在2025年機器人和其他形式的人工智能將把這個世界改變到人們幾乎認不出來的地步,它們將以一股“創造性破壞”的旋風打破舊有商業模式,這種轉變的影響最終每年將達到30萬億美元甚至更多。

報告說:“破壞性技術創新的發展速度將從線性變成拋物線式。”任何國家如果不能利用這場機器人革命,其競爭力排名將迅速下滑並被甩到後面。韓國目前在這方面居領先地位,製造業每1萬名員工配置有440個工業機器人,其次是日本和德國。英國排名第75位,在發達世界中屬於最低水平。


報告說,隨著世界人口老齡化加劇,並且亞洲曾經無窮無盡的廉價勞動力供應開始枯竭,對自動化的需求將“飆升”。

報導稱,自2000年以來,中國的製造業工資已經增長8倍,而這個國家的勞動力大軍正在減少。中國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買主,佔全球市場的四分之一。

過去十年來,照顧老人的“護理機器人”、播種和採摘水果的“農業機器人”、商用無人機和人工智慧的成本平均下降27%,預計到2025年將再下降22%。

報導稱,如今,一個先進的機器人焊接工的價格從2005年的18.2萬美元下降到去年的13.3萬美元,而其精密程度一直在提高。和人們一起在工廠里工作的巴克斯特協作機器人現在只需2.2萬美元就可購得。

我們正在接近一個關鍵的轉捩點——使用機器人的成本比僱用一個工人的成本低15%。

美國、歐洲和日本的汽車行業已經跨過這個門檻,使用機器人進行點焊的每小時成本為8美元,人工則是25美元。

報導稱,由此帶來的社會後果就是,就業市場底層的人將被淘汰出局,如果不接受再教育,這些人將無法再找到工作。美國銀行稱,這是“對人力的取代”,並估計美國將近半數的工作崗位將面臨風險。

生產率將大幅提高,但工資並不會同步提高。資本的所有者將獲得更大部分的全球收入,使不平等更加極端化。

勞動力大軍將進一步分化成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富人”和只有高中畢業文憑的“窮人”,更不用說世界上的8億文盲了。如果各國政府未能採取行動緩和這一影響,不難設想由此帶來的爆炸性政治後果。

報導稱,中產階級也並非高枕無憂。美國銀行說,使用運算系統的“機器人顧問”將毀掉2500萬名金融和法律服務領域就業者的飯碗。現在18歲至34歲的“千禧一代”將是首批轉入這種後人力服務時代的人群。

出處:騰訊科技[/size]

Dalvm 發表於 2016-6-18 22:46

[size=3]機器人搶走大量工作機會, 人類能否反擊?
 2015-11-16 

機器人搶走大量工作機會人類能否反擊?

機器人技術持續發展,應用愈發廣泛,將來會危及人類的工作機會嗎?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1月14日報導,機器人的發展毋庸置疑,但人類也可以通過教育和創造性保持自身競爭力。 11月早些時候,美國銀行的梅里爾.林奇表示,全球45%的製造業工作將由自動化的機器完成,這一數字目前為10%。

“機器人國際聯合會”表示,2014年,全球工廠中機器人的數量增加了22.5萬個;並且在未來數年內還將進一步增長,同時擴展到製造業之外的其他行業當中。英格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安迪.霍爾丹表示,幾十年之內,英國大約1500萬個工作機會將交給機器人。

英國巴恩斯利有一家名叫Premier的食品廠。該廠投資了2000萬英鎊,引進機器人負責甜點分檢工作。這些機器手臂能夠自動挑選、放置、處理生產出來的甜品。相對而言,人類主要負責清潔和保養機器人。

今年夏天,日本長崎一家名叫“Henn-na”的酒店率先推出飯店櫃檯機器人服務,幫助客人辦理入住手續。

機器人能減輕人類的工作負擔,同時也可能會造成“技術性失業”。有人擔心,隨著科技的發展,將來機器人也許不僅能從事簡單、重複的工作,甚至可以勝任具有一定創造性地任務,從而取代人類員工。

另一方面,人類也應該對自己有信心;有些看似極其簡單的事情——比如採摘水果——對機器人來說就非常困難。

里奇.沃克是機器人技術的專家,他手頭的一個項目就是開發能夠採摘草莓的機器手。他說:“目前,很多水果還是由工人們手動摘取的。這對勞動力的需求很大,而公司們表示,機器人在這一塊有商機。”不過,即便擁有當今最先進科技的支持,沃克依然沒有成功。他的團隊嘗試了“各種各樣瘋狂的想法”,甚至試圖改變草莓的種植和生長方式,但終以失敗告終。

無獨有偶,在Premier食品廠,工人們還需要手動在甜品頂上放一顆草莓,也需要給每一個瑞士卷翻個兒——因為僅僅為了這些“小事”再花1000萬英鎊安裝機器人,這就不划算了。

美國麻省理工的兩名學者埃里克.布林約爾松和安德魯.麥卡菲專門著書探討這一問題。在二人看來,科技的進步將持續推動機器人技術的發展,隨著機器人能力的提升,人類的勞動力越來越不值錢。沃克表示,到最後,整個局面會變得向“大富翁”遊戲一樣,一個人掌握了所有錢,別人除了變賣資產之外,什麼也做不了。遊戲到此結束了。

也有評論說,人類可以發展教育和創新,以此和機器人齊頭並進,而不是與它們為敵。[/size]


[url]http://techfeed.today/2015/11/16/%e6%a9%9f%e5%99%a8%e4%ba%ba%e6%90%b6%e8%b5%b0%e5%a4%a7%e9%87%8f%e5%b7%a5%e4%bd%9c%e6%a9%9f%e6%9c%83-%e4%ba%ba%e9%a1%9e%e8%83%bd%e5%90%a6%e5%8f%8d%e6%93%8a%ef%bc%9f/[/url]

Dalvm 發表於 2016-6-18 22:50

[size=3]外媒:三星在韓建機器人廠, 中國工人成本太高

 2015-10-20

全球知名管理諮詢機構波士頓諮詢公司(BCG)在8月份曾發布報告,中國製造業的成本指數已達96,僅僅比美國(100)低了4%。報告指出,中國工人的時薪從10年前的4.35美元漲至12.47美元,漲幅近兩倍。同時,國外媒體還紛紛指出,越南、印度製造的優勢正在凸顯,或可取代中國成為跨國公司的新選擇。

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BCG)日前發布「全球制造業的經濟大挪移」報告顯示,中國的製造成本已經與美國相差無幾。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經濟體,以美國為基準(100),中國的製造成本指數是96,即同樣一件產品,在美國製造成本是1美元,那麽在中國則需要0.96美元,雙方差距已經極大縮小。

報告分析出3個原因:一是中國工人的薪資提高了,依據經生產力調整後的工資水平,從2004年的4.35美元時薪漲到2014年的12.47美元,漲幅達187%。二是匯率,2004年至2014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升了35%。三是能源成本,中國的電力消耗,從2004年的7美元每千瓦時上升至2014年的11美元每千瓦時,而天然氣成本則從5.8美元每百萬英熱單位升到13.7美元,漲幅138%。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韓國三星已經有所異動。據外媒報導,韓國商貿部已經決定拿出67.5億韓元(約合1470萬美元)用於工業機器人的投資計劃,主要由三星負責製造。
報導稱,三星感覺到之前倚賴的中國工廠人力成本激增,“機器換人”將是很好的解決手段。
另外,機器人大規模導入後,製造廠也可以從海外回流到韓國國內,便於帶動當地就業、統籌管理等。[/size]

Dalvm 發表於 2016-6-19 12:58

[size=3]由Uber引申創新及科技局

用手機App Uber call車到底是否合法,成為不少人爭論的問題。身邊也有不少朋友問我意見,甚至有朋友想投資買架Tesla,part time賺外快。我不是法律界人士,實在無從評論合法與否。不過,從經營的角度去看,的確有白牌車的嫌疑,但司機和乘客之間並無錢銀交易,又極難定性為非法營業的出租車。

對消費者來說,市場多了選擇,也會樂於接受。的士行業當然大力反對,因為長遠來說,強調服務質素的Uber,司機有禮車種又多,一定會成為贏家。不過,Uber服務也有問題未解決,就是發生意外時,乘客的保險有效性實在存疑。事實上,司機和第三者的保險,也存在責任問題,未能完全解決的話,是個隱憂。

市場多了競爭者,在有競爭才有進步的大前提下,理論上的士業服務一定有所改善。潛規則是的士基本上是受保護的壟斷行業,政府透過發牌制度規管的士數量和收費,以免和專利巴士的經營產生惡性競爭。但針沒兩頭利,因為經營的士要擁有牌照,又因為限量批出,形成的士牌有炒賣價值,持牌者不用開的士都可發達,的士司機得個做字,賺錢困難又受氣,為口奔馳,一天跑12小時,服務自然一般。

Uber的出現,某程度上反映的士發牌制度下,司機難搵食而乘客搭的士難的問題。如果的士服務理想,Uber根本不會有生存空間。政府一直想推科技創新,而對Uber這個由新科技創出來的行業,卻遲遲未表態支持與否,也沒有任何解決保險及是否合法經營的方法,試問香港市民又如何會支持設立得個講字的創新及科技局呢?[/size]

Dalvm 發表於 2016-12-22 22:43

[size=3]擔心人工智慧加劇社會不平等,白宮報告提3點建議
2016.12.22

並提出三點建議以減少AI可能造成的衝擊。


人工智慧(AI)毫無疑問將是促進經濟成長的關鍵角色,不過另一方面,同樣可能取代人類工作、加劇財富不均。白宮AI研究報告指出,美國將有上百萬份工作會被自動化取代,建議政府應有積極的策略因應,並提出三點建議以減少AI可能造成的衝擊。

美國將有47%的工作被AI、機器取代

為了解AI如何影響未來社會,白宮自10月起陸續發布研究報告,最新一份報告著重在AI對經濟的影響。該報告指出,隨著AI的崛起,未來10到20年,美國將有47%的工作將被AI、機器和自動化取代,特別是那些低薪、低技術門檻、教育程度的工作者。

以美國駕駛產業為例,估計該產業將有219萬到309萬份工作由機器取代;以2015年5月來說,美國駕駛產業共計有372萬份工作,換句話說,超過8成的司機都將被機器取代。



在資訊科技市場中的「贏家拿多數」定律,意味著只有少數人有能力主導市場。如果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並未轉換成薪資增加,那麼AI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只能被少數人擁有。

─── 白宮人工智慧研究報告

不過,人工智慧一方面雖然可取代人力,另一方面也會增加新型態的工作機會,並促進生產效率。報告舉例,過去業務人員需要親自開車到客戶家,但有了自動駕駛技術後,可以利用通勤時間準備工作。

最終,人工智慧將帶動平均薪資成長和減少工作時數,讓我們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而政府應積極制定政策,讓AI替社會帶來好的影響。



科技不是命運注定,科技變遷的方向以及將造成何種影響,在這之中,經濟刺激和公共政策的制定扮演重要角色。

─── 白宮人工智慧研究報告

針對投資、教育、社會福利的三點建議

對此,白宮提出三點建議,希望減少AI可能帶來的衝擊。

首先,增加對機器人和AI的投資,讓美國在全球科技產業保持領先,且政府應著重在促進AI工作的多樣性及消弭AI演算法的偏見。

其次,由於AI將影響未來工作需要的技能,報告建議,除了對學生加強科技理工領域的STEM教育,針對未來所需的職業技能訓練經費,也應較目前增加6倍。

更重要的是,為確保AI帶來的利益能被合理分配,政府應提高國家社會福利保障,包含失業和醫療保險,以及提高基本薪資和修改合理稅制等。[/size]

Dalvm 發表於 2017-2-26 21:41

[size=3]http://www.hksilicon.com/articles/1274327

這樣科技性失業,可以用機械人稅來作無條件收入支金來源嗎?

-------------------

比爾蓋茨:機械人搶人類工作應該交稅

機械人搶佔人類工作已經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但大多數人只是一個勁的擔心,沒人能站出來找到較好的解決方案。作為科技界元老,蓋茨對該問題有着自己獨特的看法,他認為政府應該向使用機械人的公司徵稅,此舉至少能暫時緩解自動化對就業市場的衝擊,這部分稅收還能幫助失業者找到新的就業機會。

蓋茨一直是個科技樂觀主義着,在接受 Quartz 採訪時,他表示「機械人稅」能成為許多工作的工資來源,失業者可以在養老院照顧老人或在學校服務學生,此類職位人員缺口巨大,而且是機械人 Hold 不住的。蓋茨表示這種就業方式比政府現在生硬的政策要好的多。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想法並不是紙上談兵,歐洲立法者已經在考慮向機械人僱主徵稅的提案了,這部分稅收將用來培訓失業者。不過,本月 16 日該提案最終被駁回。

「我們可以通過提升稅負水平來減緩自動化發展的腳步。」蓋茨說道。要知道技術和與其配套的商業模式是同步的,我們必須對機械人「奪權」的過程進行有效的控制,實現穩定的過渡。

「眼下,幾乎所有領域都同時跨進了『人機互換』的大門,倉庫管理員、司機和清潔工等都受到了波及,但也有不少有意義的工作種類,在未來20年裡,向這些工作提供更多人力是非常有益的,相應的配套政策也很重要。」

下面是 Quartz 採訪蓋茨時談到的具體內容:

Quartz:對「機械人稅」你怎麼看?這一想法是為了從使用機械人的工廠拿到資金來訓練那些被機械人害的失業的工人嗎?

蓋茨:我們確實該針對自動化設置相關稅種。眼下,若一個工人能在工廠創造 5 萬美元的價值,他就要交個人所得稅、社會保障稅等。如果機械人替代人類來完成相同的工作,它們就應該依法納稅,而且得和人類交的同樣多。

世界應該借這個機會解放生產力,讓我們有更多的的時間照顧老人、推進小班教學和關愛特殊兒童。要知道,這些工作需要同理心和理解力,這是人類所獨有的,但如今此類崗位卻極缺工作人員。

因此,如果我們用機械人替換了這部分人,他們就能離開現在的工作崗位,並通過訓練做更多有意義的事,但如果沒人交稅了,誰來給這部分人發工資呢?

Quartz:所以,這就是向機械人徵稅想法的來源?

蓋茨:直接收「機械人稅」只是其中的一種方式而已,現在我們應該開始考慮這一問題了。廠商從生產力提高中獲利頗豐,它們不會因為機械人稅而怒火中燒的。

Quartz:有沒有什麼方法來保證徵稅的同時不傷害創新呢?

蓋茨:當機械人「崛起」,大規模替代人類工作時,難道你會提高稅率或者強壓機器普及速度來想清楚「那些受到巨大衝擊的群體怎麼辦?什麼樣的過度項目有用?或者他們需要什麼樣的資金支持嗎?」

眼下,幾乎所有領域都同時跨進了「人機互換」的大門,倉庫管理員、司機和清潔工等都受到了波及,但也有不少有意義的工作種類,在未來 20 年裡,向這些工作提供更多人力是非常有益的,相應的配套政策也很重要。

我們應該想清楚,如果對於創新帶來的結果大家的恐懼大於熱情,就意味着人們不會為了光明的一面推動其不斷前進,而靠收稅來控制局面,總比直接一股腦禁掉好。不過,創新有多種形式,比如那種自助點餐的餐廳,它們算是創新嗎?另外,我還在硅谷見過一種不需要人手觸碰就能做漢堡的機器,這又算什麼?

Quartz:你認為政府在這裡應該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難道商界就搞不定嗎?

蓋茨:商界還真是沒這個能耐。如果你想為解決不公做點什麼,就需要更多勞動力來幫助那些低收入人群。這就意味着我們必須提升對老人和殘疾群體的社會服務。同時,這部分資源也可以投入教育領域。商界的人比較擅長造富並忽悠人買更多東西,但在解決社會不公上,它們是菜鳥,政府才是絕對主角。稅收的好處在於它能將事情清晰的分成兩步,即拿錢和辦事是相互獨立的:「錢和資源都給你了,現在你準備怎麼用好它呢?」[/size]

Dalvm 發表於 2017-4-8 19:49

[size=3]工作日益消失?經濟學教授:自動化和 AI 恐讓經濟長期停滯

作者 MoneyDJ | 發布日期 2017 年 04 月 08 日

機器搶人類工作的疑慮日益高漲,這股自動化浪潮,就連高知識份子也心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耶魯大學知名經濟學教授席勒(Robert Shiller)就直指,自動化和人工智慧(AI),是最令他擔心的經濟隱憂。

MarketWatch 4 日報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耶魯大學知名經濟學教授席勒(Robert Shiller)指出,人工智慧對人類社會產生極大威脅,青少年根本不知道自己預備的專業知識能否找到工作,而類似的難題,將讓經濟陷入「長期停滯」(secular stagnation)。

席勒說,就連他自己也無法對自動化的威脅免疫,因為他在耶魯大學授課的影片,未來也許會在線上免費任人取用,這麼一來,有誰會想要親自出席上課?有時候他甚至覺得,未來恐怕會被自己給淘汰掉。

2016 年白宮曾出具一份年度經濟報告,當中預測,自動化有 83% 的機率會取代時薪低於 20 美元的工作,31% 的機率會取代時薪在 20~40 美元之間的工作,但時薪高於 40 美元的工作,則僅有 4% 的機率會遭到取代。

不過,過去人們也曾因機械取代手工而擔憂不已,但隨著時代變遷,世界上並未發生普遍失業的慘況。席勒坦承,自動化取代人類工作的現象,發展可能非常緩慢,或許是等到 23 世紀才需要擔心的問題。

根據市調機構 Forrester Research 的最新估計,到了 2027 年,美國因為自動化、人工智慧而創造出的工作機會應會接近 1,500 萬份,相當於總人力的 10%,但因此消失的工作卻多達 2,500 萬份,完全入不敷出。

報告發現,新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軟體、工程、設計、維修、支援、訓練與其他特殊領域。舉例來說,新一代的律師可能得幫忙控管人類和機器員工之間的互動方式。

不過,工作機會並不是單純創造出來或直接消失。Forrester 估計,全體工作當中,至少有 25% 的責任形式會因自動化增加而出現轉變,這當中包括金融、醫療甚至農耕產業。

(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size]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