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For All's Archiver

Dalvm 發表於 2015-6-12 20:44

肌紅蛋白

[size=3]肌紅蛋白


肌紅蛋白(myoglobin)是一種主要由蛋白質構成的物質,負責人體內氧氣的輸送與儲存。與氧氣結合後藏於肌肉(骨骼肌和心肌細胞)之內,其結構中含有由原卜林(protoporphyrin IX)及鐵離子組成的血基質(heme)分子。其鐵離子可與氧配位結,同時藉由特定胺基酸官能基的協助,可達儲氧的目的。需要時可以把結合著的氧氣釋放出,功能有如血液中的血紅蛋白(hemoglobin)。

肌紅蛋白廣泛分布于心肌和骨骼肌中,正常人的血中含量很低,當心肌和骨骼肌損傷時,血中MB明顯增高,因此MB測定有利于急性心肌梗塞的診斷。

[color=RoyalBlue]豬牛羊為紅肉.雞魚白肉.而紅肉,白肉的定義是最決於肌紅素含量較高與否,平常食品營養學指的紅肉,就是含量肌紅素較高的肉品,故外觀呈現紅色。肌紅素含有鐵原子負責攜氧。[/color]

這裡是一般人的誤解。事實上,真正的飛禽(如鴿子,鼠,狗,兔)的翅膀肌肉也含有大量肌紅素,以維持飛行所需的有氧代謝。

許多迴游性魚類(如鰹魚.水母)也有許多紅肉。但是食用的雞鴨因已喪失飛行能力,關在籠舍中又缺乏運動,所以紅肉所佔比例很少,大部份都是所謂的「白肉」,也就是運動生理學分類的 .紅肉是一個營養學上的詞,指的是在烹飪前呈現岀紅色的肉,具體來說豬肉、牛肉、羊肉、鹿肉、兔肉等等所有哺乳動物的肉都是紅肉。紅肉的顔色來自於哺乳動物肉中含有的肌紅蛋白。

肌紅蛋白是一種蛋白質,能夠將氧傳送至動物的肌肉中去。

烹飪好後的食物的顔色不能作為判斷是否紅肉的標準。

不管牛肉做成什麼顔色都是紅肉;同樣,豬肉雖在烹飪時變為白色,也是紅肉。很多營養專家都認為其他肉比紅肉要健康,因為紅肉中含有很高的飽和脂肪。

有一些研究表明紅肉在直腸癌的形成中起了很大作用。然而紅肉中有豐富的鐵,素食主義者和不進紅肉的人應該多吃含鐵豐富的食物。

紅肉中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鋅、煙酸、維生素B12、硫胺、核黃素和磷等。

白肉是一個營養學上的詞。

狹義上指家禽的肉,特別是雞胸;之所以叫白肉,是因為雞肉是白色的。這個概念在廣義上還能擴展到紅肉之外的肉類。

白肉可以包括鳥類(雞、鴨、鵝、火鷄等)、魚、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甲殼類動物(蝦蟹等) 或雙殼類動物(牡蠣、蛤蜊)等。

雖然三文魚、煮熟的蝦蟹等都是紅色,也不能算作紅肉。

普遍黎講,紅肉所需烹調時間比白肉短。

肌紅蛋白(myoglobin)及血紅素(hemoglobin)兩種蛋白質為負責人體內氧氣的輸送與儲存,主要為在於其結構中含有由原卜林(protoporphyrin Ⅸ)及鐵離子組成的血基質(heme)分子。其鐵離子可與氧配位結,同時藉由特定胺基酸官能基的協助,可達儲氧的目的。除了氧之外,一氧化碳也可佔據此鍵結位置,其與肌紅蛋白,血紅素的結合能力比氧強200倍以上,且幾乎為不可逆,所以一旦吸入過多一氧化碳,肌紅蛋白與血紅素在優先與一氧化碳結合的情況下,將會大幅降低血液輸送氧的功能,導致心臟和腦組織缺氧而嚴重受創;若處於高濃度下,會使大腦失去正常功能甚至致死。 [/size]

Dalvm 發表於 2015-6-12 20:48

[size=3]健康視窗:長食紅肉易心臟病

【本報綜合報道】女士「食肉獸」要小心,因為食用過量紅肉有機會增加患心臟病的風險。一項調查顯示,每日食用兩次紅肉的女性,患上心臟病的比率較只食用一份果仁的女性高出三成,若改為吃魚類,患心臟病的機會更可減少兩成四。

位於美國波士頓的哈佛大學公共衞生學院於一九八○年至二○○六年,研究了八萬四千多名年齡介乎三十至五十五歲的女性飲食習慣,就她們最常食用的一百一十六種食物進行調查,當中二千二百多人患上非致命性的心臟病,九百五十二人則死於冠心病。

調查發現,若女士每日食用兩次紅肉,相對於只食用一份果仁的女性,其患心臟病的機會可高出三成;若食用魚類代替,則可降低患心臟病機會約兩成四;改吃家禽則可降低患病率約兩成。[/size]

Dalvm 發表於 2015-6-12 20:50

[size=3]健康Express醫學新知:
肉鹼致心血管老化

不少研究發現常食紅肉增患心臟病風險,紅肉內的膽固醇及脂肪被視為元凶,但美國一項動物實驗發現紅肉內的肉鹼(Carnitine)才是問題根源。腸道細菌可將肉鹼轉化為GBB的物質,它導致心臟血管提早硬化及阻塞。實驗發現進食越多紅肉的老鼠,血液中的GBB水平越高,心臟血管老化加快。老鼠服抗生素,殺死腸道中可轉化肉鹼為GBB的細菌後,血液中的GBB水平大幅降低至近零。[/size]

Dalvm 發表於 2015-6-12 21:05

[size=3]肉鹼 (carnitine),或音譯卡尼丁,是一種類氨基酸,屬於季銨陽離子複合物,可以透過生物合成方法從賴氨酸及蛋氨酸兩種氨基酸合成產生[1]。肉鹼存在有兩個立體異構:包括有生物活躍的L-肉鹼,以及其非生物活躍的對映異構體D-肉鹼[2]。以化學方式合成,同時存在L和D兩種肉鹼的化合物,則一般以「DL-肉鹼」的形式標示。

左式肉鹼最初是以黃粉蟲的生長因子而被發現,當時曾被命名為「維生素Bt」。在生物的細胞裏,當脂肪新陳代謝產生能量時,左式肉鹼是把脂肪酸從胞質溶膠運送到線粒體內所必需的,以防止脂肪酸積聚在細胞內。在世界各地,左式肉鹼經常都被包裝成為營養補充劑而售賣,並聲稱能夠幫助燃燒脂肪,幫助減肥。

左式肉鹼是脂肪代謝過程中的一種關鍵的物質,能夠促進脂肪酸進入線粒體氧化分解。可以說肉鹼是轉運脂肪酸的載體。 目前人們已把肉鹼應用於大眾減肥、競技運動員減脂抗疲勞,目前尚未有可靠的實驗能夠證明它對健康成年人的功效。[/size]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